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大考(诸如期中、期末考试)过后,总要发点“奖品”给优秀学生的。笔者所发的奖品与其他教师或班主任所发奖品有些差异,一律是“精神粮食”——书籍。
手头上有几本作文选之类的杂志,是去年所教班级的学生发表的习作,或报刊寄来的样刊;还有几本《读者》、《青年文摘》、《百科知识》等杂志,一共20余本,笔者把这些书放在讲台上,让这次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任选一本,成绩最好的具有优先选择权。
第一名是个很勤奋的女生,是不需要教师督促就能够百分之百完成作业的那种,她眼睛有点近视,但是没有戴眼镜,走上来看了看讲台上的书籍,第一句话是:“有作文书吗?”笔者有点吃惊:“看看其他杂志不好吗?”她说:“我的作文不好。”言外之意就是她看了作文书就能提高作文成绩,进而提高语文成绩……
后来的几位学生也对作文书情有独钟,那些拿到“闲书”的学生似乎有点失落。看到此种情景,笔者真是感慨万千。
笔者原本以为学生会对《读者》之类的书籍比较喜爱,因为在平时,学生是舍不得花钱买资料的,并且他们平时“偷看”点“闲书”也会被班主任批评,或没收书籍或责其写出“深刻”检讨。在这种情况下,笔者真的想为学生提供点阅读的资料,以便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其知识,提升其文学素养。然而却是不止一位学生充满期待的问:“有作文书吗?”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不得不让人深思:我们的语文教学该何去何从。
笔者所在学校有一文学社,每月出版一期刊物,有些文学社成员的作文水平很高,在省级以上刊物经常有文章发表。但这是几年前的事情了,现在几乎没有学生愿意加入文学社了,平常作文课都是应付,更别提下课后自由自主写作了。有次笔者在课堂上说:“请大家认真对待这次作文,写得好的可以在我们文学社报纸上发表。”下面就有学生说:“发表又有什么用?”是的,有什么用呢?高考又不会加分,只要与高考无关,一切都可能被学生视为“无用”。
那么,怎样才能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呢?在这里,笔者结合近年来在作文教学方面的探索,谈几点想法和做法:
一、多阅读,多欣赏,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文学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阅读就是开掘这个宝藏。每一次阅读,就是人的心灵与伟大智慧的一次对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阅读中能够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对人生的理解。通过广泛的阅读,既学会了欣赏,又培养了阅读情感,开发学生的阅读智慧,学生具备了这些,就具备了学习智慧、生活智慧、人生智慧,当然也就具备了写作的智慧。在潜移默化中做到“腹有诗书”,有了“源头活水”,也就不再惧怕写作了,写起文章来也就能做到“得心应手”了。
二、用心感受生活,积极体验生活,拓宽写作源泉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
作为一名涉世不深的学生来说,要想写出鲜活的文章,更应该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灵感和素材。但是,实际情况是,现在的学生已经脱离了生活,被关进了“象牙塔”,抬头只能看见四角的天空,没有机会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因此,我们应该还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生活”,摆脱“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模式,让学生走进鲜活的世界,体验世界的丰富多彩,养成细腻观察和敏感体验生活的能力。
三、给学生一个恰当的写作定位,让每个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一个提高
作文教学的前提与本质应该是培养学生对内在的生活和个性智慧的还原和展示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一种表达内心世界的能力和技巧,完成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不是“为文造情”,也不是无病呻吟。
当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和思索而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认识时,他就需要有一种方式来向这个世界袒露襟怀,展示才智。他既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与他人进行精神的交流与沟通,这种方式主要就是写作。对一个热爱写作的人来说,写作会成为他生活的重要部分和生存的标志,并伴随其天长地久,他能够在写作中感受到生命的真实存在或永恒。
在写作教学中,应唤醒学生的写作意识,首先是挖掘学生身上的一种潜在的东西,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个性情感,每个人有自己的一个“我”。当唤起学生的写作热情之时,我们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爱护学生的思维方式,发掘、调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努力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们的教育就是让“我”能够在作文中凸显出来,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写作位置。在个性化的文章中,其实一个独立写作的人也站立起来了,文章当然会各有特色,异彩纷呈。
手头上有几本作文选之类的杂志,是去年所教班级的学生发表的习作,或报刊寄来的样刊;还有几本《读者》、《青年文摘》、《百科知识》等杂志,一共20余本,笔者把这些书放在讲台上,让这次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任选一本,成绩最好的具有优先选择权。
第一名是个很勤奋的女生,是不需要教师督促就能够百分之百完成作业的那种,她眼睛有点近视,但是没有戴眼镜,走上来看了看讲台上的书籍,第一句话是:“有作文书吗?”笔者有点吃惊:“看看其他杂志不好吗?”她说:“我的作文不好。”言外之意就是她看了作文书就能提高作文成绩,进而提高语文成绩……
后来的几位学生也对作文书情有独钟,那些拿到“闲书”的学生似乎有点失落。看到此种情景,笔者真是感慨万千。
笔者原本以为学生会对《读者》之类的书籍比较喜爱,因为在平时,学生是舍不得花钱买资料的,并且他们平时“偷看”点“闲书”也会被班主任批评,或没收书籍或责其写出“深刻”检讨。在这种情况下,笔者真的想为学生提供点阅读的资料,以便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其知识,提升其文学素养。然而却是不止一位学生充满期待的问:“有作文书吗?”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不得不让人深思:我们的语文教学该何去何从。
笔者所在学校有一文学社,每月出版一期刊物,有些文学社成员的作文水平很高,在省级以上刊物经常有文章发表。但这是几年前的事情了,现在几乎没有学生愿意加入文学社了,平常作文课都是应付,更别提下课后自由自主写作了。有次笔者在课堂上说:“请大家认真对待这次作文,写得好的可以在我们文学社报纸上发表。”下面就有学生说:“发表又有什么用?”是的,有什么用呢?高考又不会加分,只要与高考无关,一切都可能被学生视为“无用”。
那么,怎样才能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呢?在这里,笔者结合近年来在作文教学方面的探索,谈几点想法和做法:
一、多阅读,多欣赏,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文学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阅读就是开掘这个宝藏。每一次阅读,就是人的心灵与伟大智慧的一次对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阅读中能够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对人生的理解。通过广泛的阅读,既学会了欣赏,又培养了阅读情感,开发学生的阅读智慧,学生具备了这些,就具备了学习智慧、生活智慧、人生智慧,当然也就具备了写作的智慧。在潜移默化中做到“腹有诗书”,有了“源头活水”,也就不再惧怕写作了,写起文章来也就能做到“得心应手”了。
二、用心感受生活,积极体验生活,拓宽写作源泉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
作为一名涉世不深的学生来说,要想写出鲜活的文章,更应该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灵感和素材。但是,实际情况是,现在的学生已经脱离了生活,被关进了“象牙塔”,抬头只能看见四角的天空,没有机会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因此,我们应该还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生活”,摆脱“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模式,让学生走进鲜活的世界,体验世界的丰富多彩,养成细腻观察和敏感体验生活的能力。
三、给学生一个恰当的写作定位,让每个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一个提高
作文教学的前提与本质应该是培养学生对内在的生活和个性智慧的还原和展示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一种表达内心世界的能力和技巧,完成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不是“为文造情”,也不是无病呻吟。
当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和思索而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认识时,他就需要有一种方式来向这个世界袒露襟怀,展示才智。他既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与他人进行精神的交流与沟通,这种方式主要就是写作。对一个热爱写作的人来说,写作会成为他生活的重要部分和生存的标志,并伴随其天长地久,他能够在写作中感受到生命的真实存在或永恒。
在写作教学中,应唤醒学生的写作意识,首先是挖掘学生身上的一种潜在的东西,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个性情感,每个人有自己的一个“我”。当唤起学生的写作热情之时,我们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爱护学生的思维方式,发掘、调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努力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们的教育就是让“我”能够在作文中凸显出来,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写作位置。在个性化的文章中,其实一个独立写作的人也站立起来了,文章当然会各有特色,异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