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镜——读史三则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ausun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常把那些为官清廉的官吏作为“官镜”,写入历史典籍,以褒扬他们的功德和事迹,为后来的做官者留一个榜样。近日读史,看到三面这样的“官镜”,今天读来,仍感一股正气扑面。从政者常照照这样的镜子,当会有所教益。
  ◎“傻官”丙吉
  西汉时有一位操守廉洁,被人们称为“傻官”的丙吉。他出身低微,由于为人敦厚,正直能干,一步一步做到了宰相的高位。当初,皇帝刘询被贬为庶民时,曾受到他的特别保护,之后,又是他扶助刘询当上了皇帝。用今天的话来说,丙吉是有恩于皇上的“铁哥们”。由于有这层特殊的关系,丙吉自然而然就成了官僚政客追逐的目标,门前常常被挤得水泄不通。这当中,怀揣金元宝的有之,手牵高头大马的有之,车拉绫罗绸缎的有之,甚至轿藏美女的也有之。但丙吉却一个也不见,全拒之门外,让“行贿”者一个个都吃了闭门羹。不见归不见,其中的一些人还是经他推荐当上了官。每当这些人前来谢恩时,丙吉都会大为懊恼地说:“我是为国家推举人才,怎么牵扯到了私人关系?”不但不收礼,以后还拒绝跟这些人来往。由于丙吉举贤从不居功,不收礼,日子过得不富裕,被不少人讥笑为“傻官”。然而,丙吉对此却很坦然,他对家人说:“为国家举荐贤才,是为臣之责;举贤而不受贿,是为臣之德;固守清贫而不贪,是为臣之乐。”这就是丙吉对“傻”的理解。丙吉虽然一辈子清苦,却安享晚年,盛誉而终。
  ◎中正立身显官德
  为官者难免要经常接待上司,而在对待上司的态度上,颇能反映一个人的官德和人品。《梁书·良吏传》中讲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名叫何远的人曾出任过武康县令。在任期间,恰遇太守王彬巡视属县,别县的县令都大讲排场,“盛供帐以待焉”。行至武康时,何远却以便饭招待,离开时,仅以“斗酒只鹅”相送。那时居官不易,升迁与否,就看上面有没有“背景”。因此,上司来检查工作对县令个人来说,意义非同小可。
  想当年,关山阻隔,交通不便,顶头上司“跑基层”不易,一旦要去,那个威风劲儿,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把上司伺候好,一言便可跃升,反之则没有好果子吃。然而就是这个何远,却不搞那一套,太守来了,只给吃一顿便饭,临别也只送“斗酒只鹅”而已。我们只能说,他是一位不拿民财作为自己升迁“敲门砖”的清官,一位不善阿谀逢迎的好官。
  ◎洗屋做清官
  在封建社会,混迹于贪欲横流的官场,要想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实属不易。若偶有“失足”,能够幡然醒悟、痛改前非者,更属不易。在《良吏考略》一书中,记载了一个叫郭琇的县令出身贫寒,从小发奋读书,后来考中了进士,由于没有钱送礼,十年候补,后被分到江苏吴江做知县。起初,他为官还比较谨慎,看到同僚们争相逐利,终于没能顶住官场腐败气息的浸染和上司的贪婪勒索,开始接受贿赂和浮征赋税。郭琇的行为传到江苏新任巡抚汤斌的耳朵里,汤斌很恼火,把郭琇叫到巡抚衙署,狠狠数落了一顿,郭琇感到无地自容,悔恨不已。回到县衙,忙派人挑来好多担清水,与大家一起动手,把县大堂和他的卧室好好地洗刷了一遍。然后贴出告示:“以前的县官郭琇已经死掉了,现在的知县是另外一个郭琇。”从此之后,郭琇痛改前非,不再占百姓分文便宜。同时,对陈规陋习进行改革,秉公办事,把吴江县治理得井井有条。汤斌是一位慧眼识人的好官吏,他对郭琇的施政才华和知错就改的行为很欣赏,并发告示嘉奖郭琇“洗屋做清官”的事迹,推荐郭琇当上了御史。郭琇赴任后,不畏权贵,许多有贪污行为的官员,都被他弹劾,丢了官职,其中包括大学士明珠和俞国柱。由于一些权贵们的诬告陷害,郭琇曾被黜免蒙冤十年之久,但昭雪之后,他仍然一如既往忠于职守,而名留青史。
其他文献
回望两宋,我们忍不住会发出“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的感喟。宋代离我们很远,却又近在咫尺,倘若悉心观照的话,日常生活中处处呈现着宋代的身影,有时像马远笔下的一丛修竹,摇曳生姿,有时像苏东坡吟诵的赤壁大战,惊涛拍岸。更直接的证据是,我们许多触手可摸的器物,到那个朝代就发展得非常精致了,比如家具、园林、赏石、首饰、服装、文房用品等,闻香、品茶、抚琴等雅致的休闲方式也整理出一整套高度仪式化的程式。 
期刊
《朱子家训》亦称《朱柏庐治家格言》。作者朱用纯,字致一,号柏庐,江苏省昆山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朱用纯一生研究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其《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为人处世方法之大成。三百年来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今天读来,依然朗朗上口,感悟至深。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解读】黎明的时候就要起床,清扫院落,把室内室外打扫干净
期刊
所谓“气”,是由内而外释放的气质与气场,是举手投足间的气度与气魄,是一个人的心灵最本真的流露。  陈丹青曾撰文说:“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这里所谓的相貌,并非世俗意义上的美丑之分,而是一种发于内心的气质,一种“神”。昔日联合国秘书长见周恩来,叹其风貌,说:“在你面前,我们西方人还是野蛮人。”总理慷慨凝练之气可见一斑,而蕴藏其中的恰是一颗勇担国任,情系苍生之心。亦如鲁迅先生眉眼间
期刊
从前,有个和尚,破衣芒鞋,云游四方。他在化缘的时候,常常背着一个布袋,人称“布袋和尚”。别人看他背着这么大一个布袋,以为是他们庙里的僧人一起用的、吃的,因此就一直不停地供养。后来和尚嫌一个布袋不够,就背了两个布袋出门化缘。  有一天,他装了两大袋满满的食物回去,走到半路,因为太重,就在路旁歇息打盹。突然,他听到有人说:“左边布袋,右边布袋,放下布袋,何其自在。”他猛然惊醒,细心一想:对呀!我左边背
期刊
梁漱溟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只有中学毕业文凭,却被蔡元培请到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教印度哲学;在城市出生成长,然而长期从事乡村建设;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是著名的新儒家学者,可是却念念不忘佛家生活。  ◎仕宦之后 家学渊源  梁家是一个仕宦之家,其父梁济官至内阁中书,其秉性笃实,一身侠骨,不肯随俗浮沉。家学渊源,慈父训教对梁漱溟影响颇深。  梁漱溟八九岁时,有次丢失了一串常玩的铜钱,
期刊
近些日子以来,传出了韩国将汉服作为其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向联合国提交申请的消息。一时间,国人议论纷纷,愤慨不已。  近些年来,韩国剽窃中国文化的事件层出不穷,先是将端午节作为“非遗”成功申请,而后又将“中医”改作“韩医”欲再次申遗,甚至是对甲骨文、汉字、活字印刷等等都不曾放弃过剽窃的念头。  那么在此类事件发生之后,国人又真正该做些什么呢?骂韩?批韩?以至于游行示威?有用吗?  韩国为何敢于大肆剽
期刊
秋分之后,“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秋季气候干燥,不少人难以避免地出现鼻干、咽干、咽痒、皮肤干燥、呼吸道疾病以及秋季腹泻等问题。秋季养生保健特别要注意防止寒凉之气伤身,特别是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  ◎宜多吃“辛酸”果蔬  秋季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比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种花色多样,其中藕、荸荠、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苹果、葡萄、百合
期刊
上海城隍庙大殿门口的石柱上刻着一副著名的楹联: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意思是说,如果你是一个好人,那么你就会心底坦荡无私,与世无争,坦然面对世态炎凉,这样,你就会身体安康,延年益寿,吃得好,睡得香;如果一个人做了善事,即使你不说,人不知道,天地会知道,就连鬼神也会对你钦敬有加。这副对联,言简意明,奉劝世人积德行善。  何为德?何为行?德是个人的高尚情操,但并不是“先天”
期刊
《周礼》《仪礼》《礼记》称为“三礼”。孔子所说的“礼经”是《仪礼》,“三礼”《仪礼》是孔子修订的。汉朝五经中的“礼”也是指的《仪礼》。唐朝以后的“礼”基本都是指的《礼记》。《礼经》指《周礼》的时代比较少,只有王莽、王安石等特定的时期。三礼中《周礼》讲天子礼,《仪礼》讲士大夫的礼,《礼记》是孔子以后到西汉前期儒生们作的与礼相关的各种论文的汇编。《周礼》又名“周官”,相传是汉景帝的儿子河间献王刘德从民
期刊
这是古代一位母亲写给儿子的一封信,短简,字微,充分发挥中国汉字的蕴籍和古典,有妙趣。  阅儿信,谓一身备有三穷:用世颇殷,乃穷于遇;待人颇恕,乃穷于交;反身颇严,乃穷于行。昔司马子长云:然虞卿非穷愁,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是穷亦未尝无益于人,吾儿当以是自励也!  写信的母亲叫郑淑云,是明代女作家。我没有读过她的作品,单从这一短简,倒也叫我生出三分钦佩。  信里,母亲是这样讲的:人的这一生时常会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