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起宋瓷的美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x8113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望两宋,我们忍不住会发出“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的感喟。宋代离我们很远,却又近在咫尺,倘若悉心观照的话,日常生活中处处呈现着宋代的身影,有时像马远笔下的一丛修竹,摇曳生姿,有时像苏东坡吟诵的赤壁大战,惊涛拍岸。更直接的证据是,我们许多触手可摸的器物,到那个朝代就发展得非常精致了,比如家具、园林、赏石、首饰、服装、文房用品等,闻香、品茶、抚琴等雅致的休闲方式也整理出一整套高度仪式化的程式。
  今天,在讨论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时,我们从宋代汲取的话题最有趣味。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内涵,它紧跟着绚烂辉煌的唐代之后粉墨登场,打造了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文化类型,那是一种相对封闭、相对内省、色调淡雅但又不乏炫目亮点的文化类型。中国瓷器披一肩岁月风尘走来,略经整饬与梳理后,就很自觉地与宋代成熟的哲学思想与飘逸的道教文化以及市民社会高度认可的趣味相适应,并达到中国陶瓷史上第一个高峰。
  ◎宋瓷之美,何止五大名窑
  说起宋瓷,不少人一定会轻轻念出:汝、哥、定、均、官……其实,宋瓷何止五大名窑!
  在博物馆里,我们可以看到宋瓷以一个规整的方阵向我们走来,在北方窑口中,除了汝窑、定窑、均窑之外,还有庞大的磁州窑系、同样窑场很大而影响至远的耀州窑系,还有登封窑、介休窑、扒村窑、浑源窑、大同窑、长治窑、鹤壁窑、淄博窑、霍县窑等,北宋的官窑应该特指汴京的官窑,“雨过天晴”的汝窑因为特别珍稀而受到最高礼遇。而在南方呢,则有景德镇窑、龙泉窑、吉州窑、越窑、建窑、繁昌窑、同安窑、泉窑、西村窑、潮州窑、永福窑、衡山窑等,南宋哥窑的窑址迄今也未发现,成了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南宋官窑是高宗南渡后在杭州另立的新窑,是汴京官窑的延续,因称南宋官窑,今有郊下坛和修内司两处遗址供我们怀想。
  两宋时期,中国陶瓷的覆盖面积不仅广大,而且在工艺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铜红釉发现并应用,釉上红绿彩也出现了,覆烧工艺得到推广,刻花与印花以及白地黑花等富有民间美术趣味的装饰技术被大面积采用。尤其到了南宋,高岭土的使用使青瓷的烧造成为美丽的现实,从此中国瓷器有了可与宝石比美的细腻质地与华美光泽。另外,从文化意义上说,民间趣味与文人审美在陶瓷上的体现,两宋作出了极大贡献与高品位的示范。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上的高峰,必定有着坚实而广泛的民众基础,宋瓷的繁荣及深远影响,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活在民间的宋瓷,其实并不贵
  既然宋瓷优雅,为何在今天的拍卖会上,频频刷新纪录的偏偏是那路花里胡哨的粉彩或珐琅彩?首先,这是时代风气的折射,或者说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出了问题。不少人受到清宫剧或电视里鉴宝类节目的误导,以为唯有清代官窑才代表了中国烧瓷业的最高水平。其实在旧时,收藏家们高度一致地认为,玩宋瓷才是最高境界,一件宋汝窑或哥窑的东西直抵十件清代官窑。清代的那种艳俗的瓶子罐子,只能在暴发户家里显摆显摆。
  其次,稀有性也是决定文物价值的一个因素。现在拍卖会上元青花拍得很高,那是因为存世量极少,只有一百多件,而且多半在国外。而明代永乐、宣德两朝的青花瓷成交价格高,除了存世量较少之外,还因为当时用波斯、印尼等地进口的苏麻里青为呈色剂,后来这种原料没有了,改为国产的珠明料和浙料,永宣两朝青花那种恰如水墨画的晕散效果就差多了。物以稀为贵,永宣青花卖得贵是有道理的。
  二十多年前,当民间收藏热刚刚升温时,在古玩市场甚至地摊上经常看到宋瓷一闪而过的身影,价格也不贵。一件景德镇窑的影青斗笠碗(俗称娃娃碗),品相完整的,也不过3000元至6000元。建窑茶盏更便宜,1000元以内完全可以拿到手。上品一点的,比如磁州窑白底划花梅瓶或耀州窑刻划斗笠碗,三五万元也可以买下来。但当时人们并不当它一回事,现在它越来越少了,价格也一路攀升。
  实事求是地说,宋瓷一类的古陶瓷,被民间小心收藏,总比流向海外要好,更比砸碎了要好。当然,收藏这档事,关键在于鉴宝的眼光与把握机会的决断力,机会永远是存在的。今天在古玩市场里肯定能看到宋瓷的美丽身影,如果你有心去与它结缘的话,宋代的优雅,就在我们身边,千万不要与它擦肩而过了。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几千年前,古希腊有一座著名的建筑,门楣上写道:“认识你自己”,提醒人们,最难认识的就是自己。这句睿智的话直到现在,还留在那里,成为警醒世人的一句著名箴言。可是直到现在,人类仍然难做到这一点。  名著《荆棘鸟》中也有相似的话:“每一个男人,每一个女人,都不会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真身。”因为不晓得自己究竟是怎样的,所以,才在世界不断的搜寻,用外物拼凑相似的自身,却是越寻越远。  那么,就在心里放一面镜子
期刊
那就是从前的你  一天,艾子乘船在海上漫游。天渐渐黑下来了,艾子将船停泊在一个岛屿附近,在船上休息。  夜深了,四周很安静,没有风,月亮照在水面上,艾子感到十分惬意,坐在船头毫无睡意。忽然,艾子听到有哭声,他感到十分奇怪,这周围空荡荡的,并无其他什么人。艾子仔细聆听,原来,声音是从水底下传来的,伴着哭泣声,还有阵阵说话声。  艾子清楚地听到一个声音说:“小兄弟,你听说了吗?龙王昨天传出命令,水族中
期刊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礼义道德的民族,很早就确立了修身正己立德为人之大本的思想。两千多年来,修身正己立德一直是中国人做人处事为官理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官德文化  中国文化本身就是围绕“人与修身立德”而展开的,换句话说,修身正己立德就是中国人做人处事为官理政的根本。以儒家思想为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德不孤,必有邻”“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能正其身,如正人
期刊
“命由我造,反躬自省;福自己求,求之有道。”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 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  ……  当苦于自身的命运不济,当日积月累的身心困苦无法释然,当面临复杂的人际关系而踯躅不前,当结束一天的奔波与劳累时,
期刊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平心静气地正视自己,冷静客观地反省自己,是一个人修性养德必备的基本功之一。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进步,在于他能够不断地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缺点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后不断改正,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去做事,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明朝万历年间,袁了凡出生在一个江南小镇,由于家境清贫,只得学医谋生。一次,他在慈云寺遇到一位精通算命之术的孔先生。孔先生说他本是读书做官的命,第
期刊
改过方能提高,自省方能进步。弘一法师对自我修养有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将“改过自新”分解为“学、省、改”三个环节,“学”即“知善恶”,“省”即“自省察”,“改”即“改过失”,落在实践上才能真正改变自己。在实践中更有十训需注意:  1.虚心  常人不解善恶,不畏因果,决不承认自己有过,更何论改?但古圣贤则不然。今举数例: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又曰:“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蘧
期刊
《菩提树下》  周梦蝶  谁是心里藏着镜子的人呢?  谁肯赤着脚踏过他的一生?  所有的眼都给眼蒙住了  谁能于雪中取火,  且铸火为雪?  在菩提树下。  一个只有半个面孔的人  抬眼向天,  以叹息回答  那欲自高处沉沉俯向他的蔚蓝。  是的,这儿已经有人坐过!  草色凝碧。  纵使在冬季  纵使结跗者的足音已远去  你依然有枕着万籁  与风月的背面相对密谈的欣喜  坐断了几个春天?  又坐熟
期刊
《了凡四训》中提到一个关于两文钱的故事:  “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无财。只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亲为忏悔。及后入宫富贵。携数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因问曰:‘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师不回向。’何也?”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  这个故事很有趣,因为在《圣经》中也有相
期刊
酒的骨头烈而辣/文人啃出了滋味/踉跄的文思泼洒一世的豪迈/纵然笔朽了/那释怀的酒/年年岁岁还活着……  狂放不羁  “竹林七贤”之一刘伶,与酒不能须臾相离,乘鹿车,携酒浆,叫家人荷锄相随,并说:死便埋我!  古代文人嗜酒成性,并在酒精的刺激中酿就浩如烟海的佳作,构建了一个永不颓朽的精神家园。毋庸置疑,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散发着浓浓的墨香与醇醇的酒香,穿越悠悠五千年岁月,流到今天,还会不断流向未来
期刊
《尚书·君陈》有言:“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有忍耐精神,所做之事才能成功;有忍让包容的胸怀,德行才能广大。包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不仅包括理解和原谅,更显示着气度和胸襟、坚强和力量。《周易》则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此处的“厚德载物”强调了涵养以及胸怀对于以个人成才甚至成功的重要意义。读罢《了凡四训》,感触颇多。不管是立命、改过、行善、积德,就一个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