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创新专题教学新模式,提升师生双方的获得感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需要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加强与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基于天津理工大学的实际,创新运用“专题化设计 问题链导向 参与式互动”的“三位一体”线上线下融合式专题教学新模式,课堂教学注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灵魂触动灵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放大学生的格局,在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的要求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在名师示范课建设过程中,逐步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些新时代思政“金课”建设的经验与方法。
(一)专题化设计,帮助学生实现思政知识体系化
“专题化设计”是指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十九大报告原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一二卷、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基础上,将教材内容进行专题化设计,解决教材内容滞后性、碎片化、交叉重复的问题,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促进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从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转化。“专题化设计”能够做到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有效地推进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二)问题链导向,层层深入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链导向”是指回应学生关切,以社会生活中的焦点、热点问题导入专题设计中,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以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逻辑次序展开专题讲授,展现理论的透彻性与彻底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与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链导向中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与创新思维,从而有效做到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三)参与式互动,让学生真正成为思政课主体
笔者通过三种方式,实现了学生的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和有效参与。
第一,运用手机软件“学习通”事先设计好问题,实现了课堂内外的线上全员参与互动,包括随堂测验、重难点问题开放式讨论、对重要文献阅读的读后感等,结果及时呈现,课堂反馈及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明显提升。
第二,学生实践教学成果通过课堂比赛的形式进行展示,提高了学生参与互动的有效性,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打造出满足师生双方获得感的共建共享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第三,针对课堂上的重要知识点,设置抢答环节,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及时沟通与互动。
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我们实现了考核方式的多元化与过程化,强化了教学重难点内容的复习、巩固与反馈。除此之外,我们还推行优秀课堂笔记评比,学期末及时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学生获得感反馈、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合理化建议的调查与总结,形成保障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制度化体系。
二、在开放共享中交流互鉴,不断创新宣传新思想与育人新途径
(一)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与思政课专家、同行的相互交流与学习
2018年5月26日,学校承办了天津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示范课展示会,为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打造“互联网 思政”模式、探索线上线下学习机制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与借鉴。2018年10月14日,我院又成功举办了“新时代新思想专题教学培训研讨会”,围绕新时代新思想的精神内涵、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水平与质量、增强师生双方获得感等展开交流与研讨。我院支持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论坛。2018年,我院组织20余名思政课教师赴坐落在上海的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研修,6名思政课教师暑期赴新加坡进行学术交流与参观考察。
(二)规范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创新立德树人途径和方法
我院设立了天津时代记忆纪念馆、李大钊纪念馆和天津自然博物馆等多个实践教学基地。今年3月9日,我院青年教师杨凡带领学生到天津時代记忆纪念馆进行专题实践教学,有效地提升了育人效果。我院与学校团委联合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暑期宣讲团,由学院教师带队,指导学生赴各社区等广泛开展新思想宣传活动。组织学生赴梁家河、正定县、西柏坡和延安大学等地开展实践活动,追寻领袖足迹,践行时代精神。与学校聋人工学院合作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手语研习会”,提升听力障碍学生政治素养。
(三)积极宣传新思想,创新宣传新思想的途径与方法
我院多名教师入选市级、校级宣讲团成员。面向校内外开展宣讲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座30余场,受众6000余人。2018年9月,笔者制作的15分钟微课视频,由人民网公开课频道以“寻找新时代网红思政课”的方式,通过网络与微信公众号在全国推广展示。学院通过微信公众号录制了“思政面面观”等精彩微课,以小见大,在宣传新思想方面别出心裁。
三、对打造更多思政“金课”的进一步思考与建议
1.立德树人是高校的中心环节,我们应构建大思政格局,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到学校的中心工作中去,加强顶层设计与制度创新。
2.调整与完善高校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与激励制度,在教师职称评价体系中,由原来的主要评“科研项目与论文”向“评成果”转化。
3.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专题教学也是研究性教学,是大势所趋,要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使科研与教学相长。可以评选“精彩一课”与“精彩教案”。
4.教师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与互动,鼓励学生创新,用家国情怀感染学生,放大学生格局,激发学生潜能,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5.除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的主渠道与关键作用外,还需坚持主渠道与多渠道相结合的原则,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大思政协同创新育人格局。
6.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打造团队与名师,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师德、学识与教学能力。
(责任编辑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需要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加强与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基于天津理工大学的实际,创新运用“专题化设计 问题链导向 参与式互动”的“三位一体”线上线下融合式专题教学新模式,课堂教学注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灵魂触动灵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放大学生的格局,在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的要求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在名师示范课建设过程中,逐步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些新时代思政“金课”建设的经验与方法。
(一)专题化设计,帮助学生实现思政知识体系化
“专题化设计”是指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十九大报告原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一二卷、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基础上,将教材内容进行专题化设计,解决教材内容滞后性、碎片化、交叉重复的问题,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促进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从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转化。“专题化设计”能够做到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有效地推进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二)问题链导向,层层深入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链导向”是指回应学生关切,以社会生活中的焦点、热点问题导入专题设计中,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以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逻辑次序展开专题讲授,展现理论的透彻性与彻底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与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链导向中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与创新思维,从而有效做到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三)参与式互动,让学生真正成为思政课主体
笔者通过三种方式,实现了学生的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和有效参与。
第一,运用手机软件“学习通”事先设计好问题,实现了课堂内外的线上全员参与互动,包括随堂测验、重难点问题开放式讨论、对重要文献阅读的读后感等,结果及时呈现,课堂反馈及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明显提升。
第二,学生实践教学成果通过课堂比赛的形式进行展示,提高了学生参与互动的有效性,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打造出满足师生双方获得感的共建共享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第三,针对课堂上的重要知识点,设置抢答环节,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及时沟通与互动。
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我们实现了考核方式的多元化与过程化,强化了教学重难点内容的复习、巩固与反馈。除此之外,我们还推行优秀课堂笔记评比,学期末及时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学生获得感反馈、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合理化建议的调查与总结,形成保障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制度化体系。
二、在开放共享中交流互鉴,不断创新宣传新思想与育人新途径
(一)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与思政课专家、同行的相互交流与学习
2018年5月26日,学校承办了天津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示范课展示会,为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打造“互联网 思政”模式、探索线上线下学习机制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与借鉴。2018年10月14日,我院又成功举办了“新时代新思想专题教学培训研讨会”,围绕新时代新思想的精神内涵、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水平与质量、增强师生双方获得感等展开交流与研讨。我院支持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论坛。2018年,我院组织20余名思政课教师赴坐落在上海的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研修,6名思政课教师暑期赴新加坡进行学术交流与参观考察。
(二)规范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创新立德树人途径和方法
我院设立了天津时代记忆纪念馆、李大钊纪念馆和天津自然博物馆等多个实践教学基地。今年3月9日,我院青年教师杨凡带领学生到天津時代记忆纪念馆进行专题实践教学,有效地提升了育人效果。我院与学校团委联合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暑期宣讲团,由学院教师带队,指导学生赴各社区等广泛开展新思想宣传活动。组织学生赴梁家河、正定县、西柏坡和延安大学等地开展实践活动,追寻领袖足迹,践行时代精神。与学校聋人工学院合作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手语研习会”,提升听力障碍学生政治素养。
(三)积极宣传新思想,创新宣传新思想的途径与方法
我院多名教师入选市级、校级宣讲团成员。面向校内外开展宣讲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座30余场,受众6000余人。2018年9月,笔者制作的15分钟微课视频,由人民网公开课频道以“寻找新时代网红思政课”的方式,通过网络与微信公众号在全国推广展示。学院通过微信公众号录制了“思政面面观”等精彩微课,以小见大,在宣传新思想方面别出心裁。
三、对打造更多思政“金课”的进一步思考与建议
1.立德树人是高校的中心环节,我们应构建大思政格局,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到学校的中心工作中去,加强顶层设计与制度创新。
2.调整与完善高校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与激励制度,在教师职称评价体系中,由原来的主要评“科研项目与论文”向“评成果”转化。
3.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专题教学也是研究性教学,是大势所趋,要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使科研与教学相长。可以评选“精彩一课”与“精彩教案”。
4.教师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与互动,鼓励学生创新,用家国情怀感染学生,放大学生格局,激发学生潜能,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5.除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的主渠道与关键作用外,还需坚持主渠道与多渠道相结合的原则,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大思政协同创新育人格局。
6.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打造团队与名师,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师德、学识与教学能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