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作为扎根思政课堂30多年的我而言,初心,是心有所信——“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信仰追求;是心有阳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信念抱持;是久久为功——“妙舞此曲神扬扬”的信心倍增.正是这份初心,让我坚定信仰“守好一段渠”,抱定情怀“种好责任田”,即便历经艰难仍旧甘之如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作为扎根思政课堂30多年的我而言,初心,是心有所信——“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信仰追求;是心有阳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信念抱持;是久久为功——“妙舞此曲神扬扬”的信心倍增.正是这份初心,让我坚定信仰“守好一段渠”,抱定情怀“种好责任田”,即便历经艰难仍旧甘之如饴.
其他文献
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文综政治试题稳中求变求进出新.试题注重强化对基础教育教学的正面导向作用,凸显关键能力考查,强化核心素养的学科特色,注重价值引领,通过精心创设试题情境,聚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过程,很好地发挥了“以考促学”、引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功能.
一、教学内容分析rn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本课程的学习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课程应基于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真实问题情境,培养核心素养.rn2.从教材内容与结构来看,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该部分的学习建立在认识论与唯物史观学习的基础上,既是对上一框题“价值与价值观”的延续,也是对下一框题“价值的创造和实现”的铺垫.
真实生活情境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亲历的各样真实场景和环境,它包括日常生活中的新闻时政、社会热点及学生所熟悉或了解到的人物、故事等.真实生活情境强调学生作为生活主体本身的真实观察、经历体验、感悟思考,具有自然性、激发性、切身性和深刻性等特点.基于此,笔者拟对真实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运用加以探讨.
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在初中德育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为重要.道德与法治课程、研学旅行课程、主题班会课程是德育的重要途径,三者若能深度融合形成合力,就能够有力地发挥显性与隐性教育相配合的功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推动学生养成良好心态和淬炼优秀心理品质,是实现心理育人的主要追求,也是立德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深入学生心理发展层面,可以从四个维度聚焦心理育人价值实现:构建沉浸式体验场域,强化理想信念导向价值;开展议题式交流思辨,增强思想情感认同价值;创设项目式学习实践,提升道德行为激励价值;探索结构化活动设计,培育健康心态养成价值.
教师培训是教师入职后提升素养、提高能力的关键一环.当前教师培训在系统性、递进性、聚焦性、深入性、实践性等方面,尚不能适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求.优化教师培训应秉持立德树人理念,加强各学段思政课教师政治素质、传道情怀、师德修养等方面的建设;完善不同学段教师的知识结构,巩固教师对课程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生发展知识的掌握;提升各学段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师选取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水平.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通过关键词、线条、图像、颜色等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特定形式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日常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针对学生制作思维导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议题式教学是落实学生素养培育的重要抓手,也是当前课改的重要亮点.遵循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构建基于素养立意的课堂议题,能够增强课堂教学探究性、思辨性、方向性和开放性.rn一、立足生活细选材,增情境之“味”rn作为知识建构的素材,需要从素养立意、学生兴趣及生活与学科逻辑等方面建构,以实现素养提升的目的.在素材选择的出发点上,一方面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又要结合学生求知的兴趣点,将两者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境兴趣和探知欲望.
考试评价是引领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手段,如何在考试命题中更好地达成教育的目标,2021年绍兴中考社会·法治卷的一道党史题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试题将党史学习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把试题立意设定在政治信仰和家国情怀的培育上,以不同时期的勋章为载体,巧设情境,纵横联系,并通过创新评价实现了通过“党史故事”讲述“党的历程”、通过英雄人物传承“党的精神”的命题意图,对于深化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有积极意义.
针对2021年广东省高考政治科“经济”类试题的分析,同时结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反思、重塑复习备考过程:一是要变革知识的组织方式,以价值引领学科逻辑框架的建构、以程序性知识形态形成动态的理解和演绎、以核心概念为中心的多角度分析;二是要启发思维方法,洞察“反常”“情境”,挖掘“情境”逻辑,科学探究问题,形成独立见解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