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死气沉沉的文言人物“活”起来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ki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对于初中生来说确实枯燥乏味了点,他们从小学以来一直习惯阅读明白晓畅的白话文,即使在小学接受过国学的熏陶,也只是流于表层的诵读。小学课内文言文篇目更是屈指可数,如人教版小学课文只有《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等4篇文言文。一到初中,他们就要开始面对课内课外文言文的“狂轰滥炸”,而文言文是古代保留下来的语言书面形式,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不仅有语言形式上的疏离,更有文化上的隔阂。加上目前过时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乏善可陈,大部分教师采取“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教法,课堂僵化死板,对教师口中无比重要的文言文,学生很难亲近并真正爱起来。
  怎么办呢?有没有巧妙的方法让初中生热爱文言文,喜欢学习文言文呢?
  笔者在教学文言文过程中有一个简单却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教学时从人物切入,首先让文言中死气沉沉的人物“活”起来。
  为什么从人物切入呢?原因有二:
  1.初中课内文言课文中人物资源丰富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课内篇章中出现的人物众多,形式多样,故事十分精彩。从形式上讲,有人物传记,如《五柳先生传》《陈涉世家》;有志人小说,如《〈世说新语〉两则》选录的《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两个小故事;有历史人物故事,如《孙权劝学》《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有神话人物故事,如《共工怒触不周山》《夸父逐日》。从内容上来讲,有表现人物思想的诸子文论,如《〈论语〉十则》《公输》《〈孟子〉两章》《〈庄子〉故事两则》;有表现战争策论的人物故事,如《隆中对》《出师表》《曹刿论战》;还有寄寓文人情怀的山水小品和游记,如《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人物资源多多,可以信手拈来,随化随用。
  2.有人物必有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文言文的兴趣
  写人就离不开记事,有故事可听,学生就感兴趣,这些分散于各册教材的文言人物之间有时又互相联结,故事之间有因果关系,教师如果能够在备课时吃透人物生平背景,关联人物的奇闻轶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对深入理解人物和文章要义有积极作用。
  从人物切入有这些便利之处,但在目前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中,人物资源的拓展并不是常态。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大多还是呈按部就班的冷冰冰的教学态势,大量的教学时间花在字词的落实、句子的翻译和课文的背诵上,等这些都落实好了,课堂的尾声再点评一下人物,最多也只是关乎人物的生平、背景、性格,看起来似乎有扩充拓展,但其实还是僵化静止的程式知识,人物始终还是冷冰冰的纸上存在。
  那么怎样让冷冰冰的文言人物“活”起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备课和教学两个层面实施。
  备课时教师要注意平时就养成博览国学、搜集精粹的习惯,做到在知识的宽度上有所拓展积累,在备课时努力挖掘国学中的精粹,并选取与课文人物有关的资料,有机地运用到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去。
  下面以《咏雪》的备课为例,说明备课时挖掘选取人物资源的种类。
  《咏雪》出自《世说新语》,是初中阶段的第一篇课内文言文。原文如下: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此文通常的备课思路是:常识介绍后朗读正音,落实词句后进行人物比较分析,即将兄子胡儿的回答和兄女的回答进行优劣比较,再问学生,你赞同哪种比拟?为什么?课外引申也不过是引入“咏絮之才”这个成语。
  这样的备课思路下,课堂上学生学完此篇,对“兄女”知道了什么呢?哦,知道了她名叫谢道韫,有咏絮之才,一个古代才女,仅此而已。这样的认知,人物眉眼模糊不说,人物的才情志气也欠奉。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该背的背,该记的记,应付眼前的考试确实不成问题。但是若干年后,背的课文和记的知识连残骸都不剩的时候,留下来的还有什么?所以,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缺缺,更让原文中拥有的大量的人物素材形同虚设,付之东流。
  分析一下此文中的人物素材,可归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课文出处其他有趣人物故事的链接。
  比如《世说新语》中众多人物的故事,可以选取一二作为导入激趣使用。笔者在授课时选取了以下二则: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这两个人物,一个是放浪不羁的才子,一个是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加上一个如东施效颦般的有才丑男,多么鲜活有趣的人物故事,放在课堂导入部分,一下子就使学生对《世说新语》这部妙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再读《咏雪》,绝不会抱着干巴巴仰望的姿态。
  第二种是课文人物其他相关故事的链接。
  比如介绍谢安时引一则谢安小时候的故事:
  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尤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
  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
  拓展这则故事,不但可以让学生窥见谢安善良的品性,也对课文中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有更真实的感受。
  比如在给最后一句划分朗读节奏时介绍谢道韫和王凝之的婚姻,最后一句“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朗读停顿是个难点,学生很容易把“王凝之”的“之”字理解为助词“的”,从而造成朗读停顿错误,这时候就有必要介绍王凝之这个人物了。
  “旧时王谢堂前燕”,王凝之和谢道韫的婚姻是王谢两大贵族家庭的联姻产物,婚姻幸福指数如何呢?可以引入下文:   王凝之谢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太傅慰释曰:“王郎,逸少之子,人才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这样一段故事,让学生对谢道韫这位才女所托非人产生遗憾之情,也让谢道韫的才女面貌更温和亲近了很多。
  及遭孙恩之难,举厝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方命婢肩舆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
  这则故事还让学生见识了谢道韫的勇毅镇定和慨然自若,才女的性情如此多面,举动如此壮烈动人,读完这些故事,学生对《咏雪》中这位女主角的评价就不仅仅限于“聪慧”这一个方面了。
  第三种是佐证课文情感或思想倾向的故事。
  比如《咏雪》中主要表现谢道韫的聪慧才情,可引入这个故事予以佐证:
  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乃施青绫步鄣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
  《晋书》中的这则小故事用另一个才子王献之——王凝之的弟弟的“词理将屈”进行对比,反衬出谢道韫口才出众,印证了她的才华横溢,胜于须眉。
  这样的故事拓展,让我们感觉作品中的人物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真真切切的人,我们会感觉到他们的喜怒哀愁、一颦一笑,触摸到他的神态、举止、气质、性情,了解他们的出身背景、生长脉络,让人物有温度,让人物有棱角,让人物触手可及。
  那么,备课时挖掘的这些丰富的人物资源,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使用呢?
  人物资源的选用要为教学目标服务。不同的人物资源有不同利用价值,有些可用来激趣,有些可用来丰富人物形象,有些是用来佐证观点或倾向,要根据教学目标适当选用,不能以讲故事代替课文解读,以免喧宾夺主。拓展故事要用文言形式呈现,一举两得,既是拓展,又是积累。
  以下就《共工怒触不周山》一文的教学为例,具体说说怎样让人物“活”起来,减少与学生的疏离感,使文言人物可亲可感。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山海经》: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这则神话故事文字实在简省,《山海经》里也多是用这样简洁的语言介绍山川、国度和神怪,从几行有限的文字看,短文仅仅介绍了共工怒触不周山的起因和结果,教学时当然可以把它看作是解释古代天宇地貌成因的文章,因为此文中的主要人物共工,形象实在不怎么鲜明突出。但如果仅仅这样教,学生自然难以感受到神话人物的强大魅力,因而难以对文言产生强烈的兴趣。对于这样精短的文言文,应该让文言中的人物有外形可感,有性格可探,有评价可析,让人物立体起来,让学生感知到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物。
  一、赋予人物以眉眼
  文言文记人叙事像是绘画中的粗笔勾勒,十分精简,刻画的人物只见轮廓,不见眉眼,让人无法产生深刻印象。《共工怒触不周山》无一字涉及人物外貌,很多学生对上古的神本就缺乏认识,如果一带而过,自然毫无印象,所以,本课的教学要补充共工的外貌形象,《路史·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再引用些图片,共工样貌便清晰起来,人脸蛇身红头发。还可以补充共工的身份地位,共工是北方的水神,当时世界的形势是陆地占十分之三,海洋江河湖泽池沼占十分之七,共工用水的优势控制天下。
  二、赋予人物以背景
  课文所选的文言文往往只是节选,学生对人物言行举止的前因后果缺少了解,因而难以理解人物为什么这么做、这么说。《共工怒触不周山》中共工为什么发怒?从课文来看,是“共工和颛顼争为帝”,共工是炎帝的后裔,颛顼是黄帝的后裔,他们的战争,说起来是炎黄大战的继续和余波,是共工起兵,继蚩尤、刑天之后为失败的炎帝复仇。上课的时候可以适当补充点炎黄战争的背景故事,以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
  三、赋予人物以褒贬
  文言文对传记人物往往会有简短的评述议论,但很多课内文言文中的人物是没有评述议论的,当然有些文章行文中会有一定的褒贬倾向,如《公输》中墨子和公输盘、楚王的善恶对比,《惠子相梁》中庄子和惠子的天壤之别。但有些课文如《共工怒触不周山》就短短两三行字,学生理解到的共工只是个暴怒有力的神,性格比较单一,学生对人物的行动摸不着头脑,况且共工怒触不周山后给人民带来的结果是好是坏呢?我们对此人物应如何褒贬呢?教学时如果结合“日月星辰移焉”一句,提问学生:日月星辰本来不就是会“斗转星移”吗?激发学生思考这个很容易被疏漏的问题,教师提供相应的资料,让学生明白在颛顼统治期间,曾经有过许多暴政,其中有一项暴政就是他把太阳、月亮和星星都栓系在北方的天空上,让它们永远固定在那里,丝毫也不能移动。这样一来,大地上有的地方永远明亮得连眼睛都睁不开,有的地方却永远生活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人民感觉非常不便,万分痛苦。所以共工怒触不周山,使本来牢牢固定在北方的日月星辰向西方转移,这样来说,共工的行动虽然使天地失衡,但他至少解除了当时人们所遭受的白昼永昼、黑夜永夜的苦难,那么共工即使失败了,也是个一腔豪气的大无畏的英雄,他打破了颛顼统治时期的死气沉沉。传说后人还曾经在大荒北野和北方海外各修建了一座台,叫作共工台,以表示对共工的纪念。经过阅读资料,学生讨论后不难得出结论,共工是失败的英雄。
  以上策略和方法让文言人物有形有情,让学生走近古人,亲近古人,课堂教学事半功倍,何乐不为呢?
其他文献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长亭送别》是高二语文第二单元“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文章,我在教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设计的,主要是想让他们比较《长亭送别》这一文章(或者中国文学),从表达方式、语言、文学意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感、社会意义等方面比较,有何异同。另外我在网上看到一首英文诗歌,有不同的译文,也让学生试着翻译,感受中文的巨大魅力。  教下来有很大的收获,也深深感到自己文化底蕴是欠缺的,要多努力,多读书。
散文阅读教学是初中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但也是学生学习阅读的一大薄弱环节。学生在散文面前往往思路模糊、毫无头绪,因而无从下手。所以,教师必须引领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让学生领悟赏析散文之法。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初中的散文教学。  一、利其器,知道散文是什么  《论语·卫灵公》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散文阅读要做好的准备就是先让学生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引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古典诗词,培养具有初步鉴赏的能力,对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很有益处的。新课程标准中,对古典诗词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也对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笔者认为读诗重在“品”,即:品赏诗味,反复诵读;品味意象,把握情感;品析手法,领悟旨趣。  一、品赏诗味,反复诵读  读是理解诗歌最直接的方式。
俗语说“万事开头难”,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注重课堂的导入。所谓课堂导入,即课堂教学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阶段,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而进行的教学行为。导入方法设计得如何,往往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下面谈谈本人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常用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复习旧课导入法  子曰:“温
许多学生对写作感到头疼,完成作文之后,往老师那里一送,便万事大吉了。而老师在作文批改上耗费大量的时间,费尽心力地在作文本上划出分数等级,找出字、词、句、段等方面的错误,写上“内容不具体”“语言不通顺”等诸如此类的评语。可是,学生并不买账,拿回批改完的作文后,往往只是扫视一下评语,就放在一边,不作修改。这样一来,批改成了老师辛辛苦苦的独角戏。  传统的作文批改和讲评只是老师一个人的事情,或者说只是强
[摘 要:经过这两年的命题研究发现,命制一套试题的选材,是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思考和一项经验总结,它与每位考生的间接的人生经历有密切关系。试卷中诗人、文人们的作品渗透着人生价值观,它引领学生做深刻思考,也引发了我强烈的探求欲望。  关键词:试题命制;“立德树人”;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教育发展大会上提出,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真正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
分层教学的理念由来已久,对分层教学的探讨也是层出不穷,在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实验”背景下,分层教学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一、新教育理念下的分层教学是追求适合的教育  “新教育实验”的终极目标就是让所有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而学生恰恰是新教育共同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不是一堵密不透风的墙壁,不是一块坚硬无比的钢铁,更不是整齐划一的流水线产品。学生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大森
[摘 要:我国地大物博,坐拥山海之奇、文化资源之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兴盛发展奠定了基础。各地也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禀赋,不断探索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发挥文创产品推广区域文化的作用,为自身发展提供不可缺少的动力,从而助力当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对于区域文化来说,滹沱河流域其历史久远,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也为设计文创产品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关键词:滹沱河流域;流
“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是一种创新教学模式,近年来在美国日渐流行。所谓翻转,主要指重新建构学习流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通常在学校里听老师讲课,课后复习、做作业,然后参加考试。在翻转教学模式中,学生先通过老师制作的教学视频自学,到了课堂上,做一些实践性的练习,并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会进行指导,而不是当场授课。学生进行的通常是项目式学习
《世说新语》“三十六”门中专列“俭啬”一门,可以说是吝啬鬼的专传。“俭”“啬”在此为同义词,都有悭吝、小气的意思。《世说新语》“俭啬”门的九则小故事,塑造了六个各具特色的鲜明人物:和峤、司徒王戎、卫江州(展)、王丞相(导)、陶公(侃)、郗公(愔)。今天重温这些小故事,让我们再次领略魏晋人的风貌与神韵。  一  时人誉之为“钱癖”的和峤,家有上好的李子树,他的小舅子王武子(济)去要,他给了不过几十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