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对于初中生来说确实枯燥乏味了点,他们从小学以来一直习惯阅读明白晓畅的白话文,即使在小学接受过国学的熏陶,也只是流于表层的诵读。小学课内文言文篇目更是屈指可数,如人教版小学课文只有《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等4篇文言文。一到初中,他们就要开始面对课内课外文言文的“狂轰滥炸”,而文言文是古代保留下来的语言书面形式,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不仅有语言形式上的疏离,更有文化上的隔阂。加上目前过时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乏善可陈,大部分教师采取“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教法,课堂僵化死板,对教师口中无比重要的文言文,学生很难亲近并真正爱起来。
怎么办呢?有没有巧妙的方法让初中生热爱文言文,喜欢学习文言文呢?
笔者在教学文言文过程中有一个简单却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教学时从人物切入,首先让文言中死气沉沉的人物“活”起来。
为什么从人物切入呢?原因有二:
1.初中课内文言课文中人物资源丰富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课内篇章中出现的人物众多,形式多样,故事十分精彩。从形式上讲,有人物传记,如《五柳先生传》《陈涉世家》;有志人小说,如《〈世说新语〉两则》选录的《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两个小故事;有历史人物故事,如《孙权劝学》《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有神话人物故事,如《共工怒触不周山》《夸父逐日》。从内容上来讲,有表现人物思想的诸子文论,如《〈论语〉十则》《公输》《〈孟子〉两章》《〈庄子〉故事两则》;有表现战争策论的人物故事,如《隆中对》《出师表》《曹刿论战》;还有寄寓文人情怀的山水小品和游记,如《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人物资源多多,可以信手拈来,随化随用。
2.有人物必有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文言文的兴趣
写人就离不开记事,有故事可听,学生就感兴趣,这些分散于各册教材的文言人物之间有时又互相联结,故事之间有因果关系,教师如果能够在备课时吃透人物生平背景,关联人物的奇闻轶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对深入理解人物和文章要义有积极作用。
从人物切入有这些便利之处,但在目前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中,人物资源的拓展并不是常态。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大多还是呈按部就班的冷冰冰的教学态势,大量的教学时间花在字词的落实、句子的翻译和课文的背诵上,等这些都落实好了,课堂的尾声再点评一下人物,最多也只是关乎人物的生平、背景、性格,看起来似乎有扩充拓展,但其实还是僵化静止的程式知识,人物始终还是冷冰冰的纸上存在。
那么怎样让冷冰冰的文言人物“活”起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备课和教学两个层面实施。
备课时教师要注意平时就养成博览国学、搜集精粹的习惯,做到在知识的宽度上有所拓展积累,在备课时努力挖掘国学中的精粹,并选取与课文人物有关的资料,有机地运用到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去。
下面以《咏雪》的备课为例,说明备课时挖掘选取人物资源的种类。
《咏雪》出自《世说新语》,是初中阶段的第一篇课内文言文。原文如下: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此文通常的备课思路是:常识介绍后朗读正音,落实词句后进行人物比较分析,即将兄子胡儿的回答和兄女的回答进行优劣比较,再问学生,你赞同哪种比拟?为什么?课外引申也不过是引入“咏絮之才”这个成语。
这样的备课思路下,课堂上学生学完此篇,对“兄女”知道了什么呢?哦,知道了她名叫谢道韫,有咏絮之才,一个古代才女,仅此而已。这样的认知,人物眉眼模糊不说,人物的才情志气也欠奉。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该背的背,该记的记,应付眼前的考试确实不成问题。但是若干年后,背的课文和记的知识连残骸都不剩的时候,留下来的还有什么?所以,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缺缺,更让原文中拥有的大量的人物素材形同虚设,付之东流。
分析一下此文中的人物素材,可归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课文出处其他有趣人物故事的链接。
比如《世说新语》中众多人物的故事,可以选取一二作为导入激趣使用。笔者在授课时选取了以下二则: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这两个人物,一个是放浪不羁的才子,一个是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加上一个如东施效颦般的有才丑男,多么鲜活有趣的人物故事,放在课堂导入部分,一下子就使学生对《世说新语》这部妙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再读《咏雪》,绝不会抱着干巴巴仰望的姿态。
第二种是课文人物其他相关故事的链接。
比如介绍谢安时引一则谢安小时候的故事:
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尤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
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
拓展这则故事,不但可以让学生窥见谢安善良的品性,也对课文中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有更真实的感受。
比如在给最后一句划分朗读节奏时介绍谢道韫和王凝之的婚姻,最后一句“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朗读停顿是个难点,学生很容易把“王凝之”的“之”字理解为助词“的”,从而造成朗读停顿错误,这时候就有必要介绍王凝之这个人物了。
“旧时王谢堂前燕”,王凝之和谢道韫的婚姻是王谢两大贵族家庭的联姻产物,婚姻幸福指数如何呢?可以引入下文: 王凝之谢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太傅慰释曰:“王郎,逸少之子,人才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这样一段故事,让学生对谢道韫这位才女所托非人产生遗憾之情,也让谢道韫的才女面貌更温和亲近了很多。
及遭孙恩之难,举厝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方命婢肩舆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
这则故事还让学生见识了谢道韫的勇毅镇定和慨然自若,才女的性情如此多面,举动如此壮烈动人,读完这些故事,学生对《咏雪》中这位女主角的评价就不仅仅限于“聪慧”这一个方面了。
第三种是佐证课文情感或思想倾向的故事。
比如《咏雪》中主要表现谢道韫的聪慧才情,可引入这个故事予以佐证:
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乃施青绫步鄣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
《晋书》中的这则小故事用另一个才子王献之——王凝之的弟弟的“词理将屈”进行对比,反衬出谢道韫口才出众,印证了她的才华横溢,胜于须眉。
这样的故事拓展,让我们感觉作品中的人物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真真切切的人,我们会感觉到他们的喜怒哀愁、一颦一笑,触摸到他的神态、举止、气质、性情,了解他们的出身背景、生长脉络,让人物有温度,让人物有棱角,让人物触手可及。
那么,备课时挖掘的这些丰富的人物资源,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使用呢?
人物资源的选用要为教学目标服务。不同的人物资源有不同利用价值,有些可用来激趣,有些可用来丰富人物形象,有些是用来佐证观点或倾向,要根据教学目标适当选用,不能以讲故事代替课文解读,以免喧宾夺主。拓展故事要用文言形式呈现,一举两得,既是拓展,又是积累。
以下就《共工怒触不周山》一文的教学为例,具体说说怎样让人物“活”起来,减少与学生的疏离感,使文言人物可亲可感。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山海经》: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这则神话故事文字实在简省,《山海经》里也多是用这样简洁的语言介绍山川、国度和神怪,从几行有限的文字看,短文仅仅介绍了共工怒触不周山的起因和结果,教学时当然可以把它看作是解释古代天宇地貌成因的文章,因为此文中的主要人物共工,形象实在不怎么鲜明突出。但如果仅仅这样教,学生自然难以感受到神话人物的强大魅力,因而难以对文言产生强烈的兴趣。对于这样精短的文言文,应该让文言中的人物有外形可感,有性格可探,有评价可析,让人物立体起来,让学生感知到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物。
一、赋予人物以眉眼
文言文记人叙事像是绘画中的粗笔勾勒,十分精简,刻画的人物只见轮廓,不见眉眼,让人无法产生深刻印象。《共工怒触不周山》无一字涉及人物外貌,很多学生对上古的神本就缺乏认识,如果一带而过,自然毫无印象,所以,本课的教学要补充共工的外貌形象,《路史·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再引用些图片,共工样貌便清晰起来,人脸蛇身红头发。还可以补充共工的身份地位,共工是北方的水神,当时世界的形势是陆地占十分之三,海洋江河湖泽池沼占十分之七,共工用水的优势控制天下。
二、赋予人物以背景
课文所选的文言文往往只是节选,学生对人物言行举止的前因后果缺少了解,因而难以理解人物为什么这么做、这么说。《共工怒触不周山》中共工为什么发怒?从课文来看,是“共工和颛顼争为帝”,共工是炎帝的后裔,颛顼是黄帝的后裔,他们的战争,说起来是炎黄大战的继续和余波,是共工起兵,继蚩尤、刑天之后为失败的炎帝复仇。上课的时候可以适当补充点炎黄战争的背景故事,以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
三、赋予人物以褒贬
文言文对传记人物往往会有简短的评述议论,但很多课内文言文中的人物是没有评述议论的,当然有些文章行文中会有一定的褒贬倾向,如《公输》中墨子和公输盘、楚王的善恶对比,《惠子相梁》中庄子和惠子的天壤之别。但有些课文如《共工怒触不周山》就短短两三行字,学生理解到的共工只是个暴怒有力的神,性格比较单一,学生对人物的行动摸不着头脑,况且共工怒触不周山后给人民带来的结果是好是坏呢?我们对此人物应如何褒贬呢?教学时如果结合“日月星辰移焉”一句,提问学生:日月星辰本来不就是会“斗转星移”吗?激发学生思考这个很容易被疏漏的问题,教师提供相应的资料,让学生明白在颛顼统治期间,曾经有过许多暴政,其中有一项暴政就是他把太阳、月亮和星星都栓系在北方的天空上,让它们永远固定在那里,丝毫也不能移动。这样一来,大地上有的地方永远明亮得连眼睛都睁不开,有的地方却永远生活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人民感觉非常不便,万分痛苦。所以共工怒触不周山,使本来牢牢固定在北方的日月星辰向西方转移,这样来说,共工的行动虽然使天地失衡,但他至少解除了当时人们所遭受的白昼永昼、黑夜永夜的苦难,那么共工即使失败了,也是个一腔豪气的大无畏的英雄,他打破了颛顼统治时期的死气沉沉。传说后人还曾经在大荒北野和北方海外各修建了一座台,叫作共工台,以表示对共工的纪念。经过阅读资料,学生讨论后不难得出结论,共工是失败的英雄。
以上策略和方法让文言人物有形有情,让学生走近古人,亲近古人,课堂教学事半功倍,何乐不为呢?
怎么办呢?有没有巧妙的方法让初中生热爱文言文,喜欢学习文言文呢?
笔者在教学文言文过程中有一个简单却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教学时从人物切入,首先让文言中死气沉沉的人物“活”起来。
为什么从人物切入呢?原因有二:
1.初中课内文言课文中人物资源丰富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课内篇章中出现的人物众多,形式多样,故事十分精彩。从形式上讲,有人物传记,如《五柳先生传》《陈涉世家》;有志人小说,如《〈世说新语〉两则》选录的《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两个小故事;有历史人物故事,如《孙权劝学》《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有神话人物故事,如《共工怒触不周山》《夸父逐日》。从内容上来讲,有表现人物思想的诸子文论,如《〈论语〉十则》《公输》《〈孟子〉两章》《〈庄子〉故事两则》;有表现战争策论的人物故事,如《隆中对》《出师表》《曹刿论战》;还有寄寓文人情怀的山水小品和游记,如《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人物资源多多,可以信手拈来,随化随用。
2.有人物必有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文言文的兴趣
写人就离不开记事,有故事可听,学生就感兴趣,这些分散于各册教材的文言人物之间有时又互相联结,故事之间有因果关系,教师如果能够在备课时吃透人物生平背景,关联人物的奇闻轶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对深入理解人物和文章要义有积极作用。
从人物切入有这些便利之处,但在目前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中,人物资源的拓展并不是常态。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大多还是呈按部就班的冷冰冰的教学态势,大量的教学时间花在字词的落实、句子的翻译和课文的背诵上,等这些都落实好了,课堂的尾声再点评一下人物,最多也只是关乎人物的生平、背景、性格,看起来似乎有扩充拓展,但其实还是僵化静止的程式知识,人物始终还是冷冰冰的纸上存在。
那么怎样让冷冰冰的文言人物“活”起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备课和教学两个层面实施。
备课时教师要注意平时就养成博览国学、搜集精粹的习惯,做到在知识的宽度上有所拓展积累,在备课时努力挖掘国学中的精粹,并选取与课文人物有关的资料,有机地运用到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去。
下面以《咏雪》的备课为例,说明备课时挖掘选取人物资源的种类。
《咏雪》出自《世说新语》,是初中阶段的第一篇课内文言文。原文如下: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此文通常的备课思路是:常识介绍后朗读正音,落实词句后进行人物比较分析,即将兄子胡儿的回答和兄女的回答进行优劣比较,再问学生,你赞同哪种比拟?为什么?课外引申也不过是引入“咏絮之才”这个成语。
这样的备课思路下,课堂上学生学完此篇,对“兄女”知道了什么呢?哦,知道了她名叫谢道韫,有咏絮之才,一个古代才女,仅此而已。这样的认知,人物眉眼模糊不说,人物的才情志气也欠奉。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该背的背,该记的记,应付眼前的考试确实不成问题。但是若干年后,背的课文和记的知识连残骸都不剩的时候,留下来的还有什么?所以,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缺缺,更让原文中拥有的大量的人物素材形同虚设,付之东流。
分析一下此文中的人物素材,可归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课文出处其他有趣人物故事的链接。
比如《世说新语》中众多人物的故事,可以选取一二作为导入激趣使用。笔者在授课时选取了以下二则: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这两个人物,一个是放浪不羁的才子,一个是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加上一个如东施效颦般的有才丑男,多么鲜活有趣的人物故事,放在课堂导入部分,一下子就使学生对《世说新语》这部妙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再读《咏雪》,绝不会抱着干巴巴仰望的姿态。
第二种是课文人物其他相关故事的链接。
比如介绍谢安时引一则谢安小时候的故事:
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尤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
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
拓展这则故事,不但可以让学生窥见谢安善良的品性,也对课文中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有更真实的感受。
比如在给最后一句划分朗读节奏时介绍谢道韫和王凝之的婚姻,最后一句“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朗读停顿是个难点,学生很容易把“王凝之”的“之”字理解为助词“的”,从而造成朗读停顿错误,这时候就有必要介绍王凝之这个人物了。
“旧时王谢堂前燕”,王凝之和谢道韫的婚姻是王谢两大贵族家庭的联姻产物,婚姻幸福指数如何呢?可以引入下文: 王凝之谢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太傅慰释曰:“王郎,逸少之子,人才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这样一段故事,让学生对谢道韫这位才女所托非人产生遗憾之情,也让谢道韫的才女面貌更温和亲近了很多。
及遭孙恩之难,举厝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方命婢肩舆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
这则故事还让学生见识了谢道韫的勇毅镇定和慨然自若,才女的性情如此多面,举动如此壮烈动人,读完这些故事,学生对《咏雪》中这位女主角的评价就不仅仅限于“聪慧”这一个方面了。
第三种是佐证课文情感或思想倾向的故事。
比如《咏雪》中主要表现谢道韫的聪慧才情,可引入这个故事予以佐证:
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乃施青绫步鄣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
《晋书》中的这则小故事用另一个才子王献之——王凝之的弟弟的“词理将屈”进行对比,反衬出谢道韫口才出众,印证了她的才华横溢,胜于须眉。
这样的故事拓展,让我们感觉作品中的人物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真真切切的人,我们会感觉到他们的喜怒哀愁、一颦一笑,触摸到他的神态、举止、气质、性情,了解他们的出身背景、生长脉络,让人物有温度,让人物有棱角,让人物触手可及。
那么,备课时挖掘的这些丰富的人物资源,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使用呢?
人物资源的选用要为教学目标服务。不同的人物资源有不同利用价值,有些可用来激趣,有些可用来丰富人物形象,有些是用来佐证观点或倾向,要根据教学目标适当选用,不能以讲故事代替课文解读,以免喧宾夺主。拓展故事要用文言形式呈现,一举两得,既是拓展,又是积累。
以下就《共工怒触不周山》一文的教学为例,具体说说怎样让人物“活”起来,减少与学生的疏离感,使文言人物可亲可感。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山海经》: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这则神话故事文字实在简省,《山海经》里也多是用这样简洁的语言介绍山川、国度和神怪,从几行有限的文字看,短文仅仅介绍了共工怒触不周山的起因和结果,教学时当然可以把它看作是解释古代天宇地貌成因的文章,因为此文中的主要人物共工,形象实在不怎么鲜明突出。但如果仅仅这样教,学生自然难以感受到神话人物的强大魅力,因而难以对文言产生强烈的兴趣。对于这样精短的文言文,应该让文言中的人物有外形可感,有性格可探,有评价可析,让人物立体起来,让学生感知到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物。
一、赋予人物以眉眼
文言文记人叙事像是绘画中的粗笔勾勒,十分精简,刻画的人物只见轮廓,不见眉眼,让人无法产生深刻印象。《共工怒触不周山》无一字涉及人物外貌,很多学生对上古的神本就缺乏认识,如果一带而过,自然毫无印象,所以,本课的教学要补充共工的外貌形象,《路史·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再引用些图片,共工样貌便清晰起来,人脸蛇身红头发。还可以补充共工的身份地位,共工是北方的水神,当时世界的形势是陆地占十分之三,海洋江河湖泽池沼占十分之七,共工用水的优势控制天下。
二、赋予人物以背景
课文所选的文言文往往只是节选,学生对人物言行举止的前因后果缺少了解,因而难以理解人物为什么这么做、这么说。《共工怒触不周山》中共工为什么发怒?从课文来看,是“共工和颛顼争为帝”,共工是炎帝的后裔,颛顼是黄帝的后裔,他们的战争,说起来是炎黄大战的继续和余波,是共工起兵,继蚩尤、刑天之后为失败的炎帝复仇。上课的时候可以适当补充点炎黄战争的背景故事,以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
三、赋予人物以褒贬
文言文对传记人物往往会有简短的评述议论,但很多课内文言文中的人物是没有评述议论的,当然有些文章行文中会有一定的褒贬倾向,如《公输》中墨子和公输盘、楚王的善恶对比,《惠子相梁》中庄子和惠子的天壤之别。但有些课文如《共工怒触不周山》就短短两三行字,学生理解到的共工只是个暴怒有力的神,性格比较单一,学生对人物的行动摸不着头脑,况且共工怒触不周山后给人民带来的结果是好是坏呢?我们对此人物应如何褒贬呢?教学时如果结合“日月星辰移焉”一句,提问学生:日月星辰本来不就是会“斗转星移”吗?激发学生思考这个很容易被疏漏的问题,教师提供相应的资料,让学生明白在颛顼统治期间,曾经有过许多暴政,其中有一项暴政就是他把太阳、月亮和星星都栓系在北方的天空上,让它们永远固定在那里,丝毫也不能移动。这样一来,大地上有的地方永远明亮得连眼睛都睁不开,有的地方却永远生活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人民感觉非常不便,万分痛苦。所以共工怒触不周山,使本来牢牢固定在北方的日月星辰向西方转移,这样来说,共工的行动虽然使天地失衡,但他至少解除了当时人们所遭受的白昼永昼、黑夜永夜的苦难,那么共工即使失败了,也是个一腔豪气的大无畏的英雄,他打破了颛顼统治时期的死气沉沉。传说后人还曾经在大荒北野和北方海外各修建了一座台,叫作共工台,以表示对共工的纪念。经过阅读资料,学生讨论后不难得出结论,共工是失败的英雄。
以上策略和方法让文言人物有形有情,让学生走近古人,亲近古人,课堂教学事半功倍,何乐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