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妈妈带着儿子来到我的工作室。几句寒暄后,妈妈“唉”的一声叹了口气,讲起了读初中的儿子新近的故事。
“儿子经常被同学欺侮,我们一点都不晓得。”对于妈妈的气恼,坐在身旁的儿子很淡定。他随手翻开桌上的一本书,任意地阅读着,不看妈妈,不听妈妈唠叨。他,像孩子吗?
“昨天,他爸无意中从一个朋友的女儿那里得知儿子在校的一些事情。那女孩与儿子同班,据她说,儿子因为超过1.7米的高个,被老师安排坐在后面。又因为他的眼睛近视,离黑板远了,看不清楚老师的板书,有时抄笔记和题目,就要走上前去瞅。一次语文课上,为了看清板书,儿子走上前去,同学看他走得急,故意伸出脚,结果一绊,儿子差点摔跤。不过儿子没有生气,对伸腿男生淡淡一笑。又一次在数学课上,坐在儿子身后的淘气包看儿子听课入神,竟拿黑色水笔在他的背上写上‘猫眼,神马,丑鬼’六个字。儿子察觉了,也没过激反应,回头淡淡一句‘别闹了,上课’。还有一次,课间休息的时候,几个同学围着争论一件小事,儿子插了一句嘴,没想到却招来一记耳光。我家这个傻小子竟然不回击,仅用手摸摸发烫的脸。他爸朋友的那个女孩实在看不下去,气恼地问儿子:‘为什么不还手?让人当着同学的面打耳光,丢人现眼!’儿子没有回答,选择了离开。”
我一面听妈妈诉说,一面看男孩的表情。他翻着书,似乎没在意妈妈在交谈。我问他:“妈妈说的这些事儿,是真的吗?”他望了我一眼,淡淡地说:“失忆了。”这正好说明,他一边看书,一边听了谈话。我好奇地追问:“你被同学再三欺负,为何不反抗?”他的目光从近视眼镜上方穿射过来,平静地说:“失语了。”
不想泄露天机。他,像常见的男生吗?
“他爸昨天气昏了。一直骂他窝囊,缺少阳刚之气,不是男子汉。陈老师,您说男孩哪个不打架?哪个血性男孩会再三容忍他人欺辱?打不赢人家,不晓得咬他几口?面对他爸高一声、低一声的责怪和吼叫,他也不做声,不辩解,心静如水,稍停片刻,淡淡地回应一句:‘打过以后呢?更麻烦。’”
“打过以后,更麻烦。”初中男生的一句话,令我惊愕,刮目相看。这句话,太有内涵了!这是昔日熟识的那个男孩吗?怎么太像中日韩围棋界的九段超一流高手?遇事比他老爸还看得更远,想得更多。
我好奇地追问:“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他显得很随性,一脸的孩子气,慢吞吞又来一句:“失忆了。失语了。”看来他是不想说,那我就无法探测到他的心灵深处。
其实,他的行动,他的寡语,已经展现出初中男生独特的个性魅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站在身旁的这个男生,我们能够读懂他吗?
连绵阴雨,湿闷春风,人易生烦。没过几天,这个男生的妈妈又到我这讨论他的问题。
“唉,”这位母亲又懊恼一声,“前天下午,儿子犯事。他把人的脸打肿了。”
“怎么可能?那孩子不是一直逆来顺受吗?”我用惊讶的眼光看着这位母亲。
她解释说,原本想领他一道来,但他硬说作业太多。其实就是不愿来。接着,她讲述了前天发生的事情。
“班上有个男生,倚仗成绩好,老师们又喜欢他,平日里很霸道。他时不时踢我儿子一脚,或用粉笔头弹他一下,或当着众人的面贬损几句,或在操场上找机会追着打人。面对他咄咄逼人的强势,儿子不愿正面冲撞,能避就避,能溜则溜。或许他以为我儿子成绩平平好欺负,总找机会戏弄他,以显摆自己的能耐。
“俗话说,狗逼急了,也会跳墙。前天下午的自习课,老师有事没在教室。那小子主动挑事,对我儿子动手动脚。或许是冤屈憋得太多太久,或许是四周眼光逼人,儿子这一次居然趁其不防,像头下山的猛虎,精准出击,速战速决。看见对手手软嘴哑,两眼泪水,见好就收。当掌声响起时,儿子已回到座位上。
“迎着吵闹声音,班主任走进教室,一眼就发现那个尖子学生的半边脸红肿。老师追究原因后,不仅狠批儿子一顿,还把他爸请了到学校。面对老师的数落,死要面子的他爸,不问青红皂白,气急败坏一个耳光扇去,儿子的脸瞬间被打得通红。平日文静的儿子顿时变成一头狂躁的雄狮,冲到窗前,大吼一声:‘你们谁敢再打,我就跳下去!’异常的举动一下子让他爸和老师惊慌失措。老师和他爸劝他离开窗子也没有用。儿子怒视着他俩,呈对峙状态。老师无奈,只好打电话催我到学校去。
“十分钟后,我赶到了学校。面对儿子的倔强架势,我走到站在窗边的儿子跟前,说:‘走,跟妈回家。’牵着他的手,我俩快步离开。可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只想痛哭。
“在外头,儿子常常‘失忆’‘失语’,那都是他不想说、不愿说的搪塞之词,一种自以为聪明的小技巧。在车里,他告诉我,平日懒得打架,是怕弄脏了手。‘没忘吧?小时候,我可学过一阵子跆拳道。记得师父经常讲,习武的人,一定要讲究武德。习武是为了防身、扬善、惩恶。’我立马抱过儿子,亲了亲,一股暖流热遍全身。
“再说他爸,我真是来气。儿子被人欺侮,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他还一个劲地责怪儿子窝囊,鼓噪儿子反击。现在,儿子被人欺侮,自卫了,阳刚了,却又180度大转弯,责难儿子,扇他耳光。陈老师,您说做爹的原则何在?做儿子的标准是什么?难道教育家常说的‘真的不是孩子的错’在我们家得到了验证?”
快放寒假了,妈妈拿着儿子期末考试的作文试卷给我看。她告诉我,这张试卷是趁儿子不在家,偷着复印的。平日里,儿子的日记、作文、手抄之类的东西,都锁着,不让翻,不让看,美其名曰要保护个人的隐私权。
我拿着试卷,看作文题目是: “告别彷徨,是新路的发现;告别苦恼,是心灵的解脱;失败是对成功的告别,创新是对陈腐的告别,现实是对历史的告别……告别中有反思,告别中有奋起,告别中有新生。”请以“告别”为题写一篇作文。
“失忆”“失语”的男生,以“告别懦弱”为题,寻找记忆,坦露心语,试图解开“失忆”“失语”的心灵密码,复原自我“庐山真面目”。 对“懦弱”的表象,他是这样描述的:“数学课上,他人一脚,只换得我的一笑;语文课上,他人一绊,只换得我不闻不问;英语课上,他人一摔东西,只换得我一声宽容。”
为何“懦弱”呢?他自我剖析写道:“或许天生的懒惰和太过多的随和,使我成为好欺侮的对象。”“懦弱”行为的背后,他其实坚守着一条道德底线。那就是,“只要他人没玩过火,自己也不会做出反应的”。“也并不是不知道这样对自己不好”,但一定“不对他人造成伤害”。孩子天性多善良啊!
别人欺负,他真的能够忍受吗?他真的“懦弱”吗?请看他的心灵自述:“当他人伤害到自己时,也只是一笑而过。心里却又多了一颗地雷。只要下次哪个倒霉的人碰到,就是一场灾难了。”可见,这种“忍让”“懦弱”是有限度的。一般情况下,面对欺负,“并没有对他们发过脾气”,更“未有气呼呼打骂他人,但这却记在心里,以怒火的方式”。一旦“这腔怒火,真的来临,会使双方受到伤害”。小小年纪,这般清醒,如此理智,实乃罕见。难怪,他在处理人际纠纷时,大多呈现“懦弱”的表象;只在忍无可忍之时,才偶尔显露“不懦弱”的身手。
再深究他的“懦弱”,不难发现这个男孩的心理特性。他写道:“每次被人伤害时,只是以一种大人对孩子做坏事时的宽容心包涵,并不是常说的平等人之间的宽容。”在他心里,宽容有两种解读:一是心理强势与弱势人之间的不平等宽容,一是平等人之间的宽容。凡遇到同学间一般性的矛盾与冲突,他习惯采用前者的方式与心态,去对待,去处理,表面“虚”懦弱,内心“实”强大。这个15岁的男生真不简单啊!他拥有博大的胸襟。
是不是太早熟了点?看我惊异的神情,知子的妈妈透露一个儿子成长的秘密:他从小爱读《三国》,是个铁杆“三国迷”。
作文里,他又流露出渴盼“转型”的心声:“我不想再是这样了。”“想要卸下”这沉重的“包袱”。“想告别这个非懦弱的懦弱。”“告别懦弱,走向宽容。”唯有如此,才“能够平等地看待他人”。从这些话中,隐约看出这个初中男生更喜欢保持童真,而不愿过早成人化,不愿过早催生成熟。
他为何要做出这样的选择——“告别懦弱”呢?作文开篇那句话,太耐人寻味:“没有正义的力量是暴政,没有力量的正义是懦弱。”能说出这样富有哲理的语言,是否缘于《三国》看得多?也说明,他的内心世界一直在追求着——善良、正义、平等、宽容和思想,希望拥有强大的“正义的力量”。
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正能量是无法用分数去量化、去评价的东西!
“儿子经常被同学欺侮,我们一点都不晓得。”对于妈妈的气恼,坐在身旁的儿子很淡定。他随手翻开桌上的一本书,任意地阅读着,不看妈妈,不听妈妈唠叨。他,像孩子吗?
“昨天,他爸无意中从一个朋友的女儿那里得知儿子在校的一些事情。那女孩与儿子同班,据她说,儿子因为超过1.7米的高个,被老师安排坐在后面。又因为他的眼睛近视,离黑板远了,看不清楚老师的板书,有时抄笔记和题目,就要走上前去瞅。一次语文课上,为了看清板书,儿子走上前去,同学看他走得急,故意伸出脚,结果一绊,儿子差点摔跤。不过儿子没有生气,对伸腿男生淡淡一笑。又一次在数学课上,坐在儿子身后的淘气包看儿子听课入神,竟拿黑色水笔在他的背上写上‘猫眼,神马,丑鬼’六个字。儿子察觉了,也没过激反应,回头淡淡一句‘别闹了,上课’。还有一次,课间休息的时候,几个同学围着争论一件小事,儿子插了一句嘴,没想到却招来一记耳光。我家这个傻小子竟然不回击,仅用手摸摸发烫的脸。他爸朋友的那个女孩实在看不下去,气恼地问儿子:‘为什么不还手?让人当着同学的面打耳光,丢人现眼!’儿子没有回答,选择了离开。”
我一面听妈妈诉说,一面看男孩的表情。他翻着书,似乎没在意妈妈在交谈。我问他:“妈妈说的这些事儿,是真的吗?”他望了我一眼,淡淡地说:“失忆了。”这正好说明,他一边看书,一边听了谈话。我好奇地追问:“你被同学再三欺负,为何不反抗?”他的目光从近视眼镜上方穿射过来,平静地说:“失语了。”
不想泄露天机。他,像常见的男生吗?
“他爸昨天气昏了。一直骂他窝囊,缺少阳刚之气,不是男子汉。陈老师,您说男孩哪个不打架?哪个血性男孩会再三容忍他人欺辱?打不赢人家,不晓得咬他几口?面对他爸高一声、低一声的责怪和吼叫,他也不做声,不辩解,心静如水,稍停片刻,淡淡地回应一句:‘打过以后呢?更麻烦。’”
“打过以后,更麻烦。”初中男生的一句话,令我惊愕,刮目相看。这句话,太有内涵了!这是昔日熟识的那个男孩吗?怎么太像中日韩围棋界的九段超一流高手?遇事比他老爸还看得更远,想得更多。
我好奇地追问:“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他显得很随性,一脸的孩子气,慢吞吞又来一句:“失忆了。失语了。”看来他是不想说,那我就无法探测到他的心灵深处。
其实,他的行动,他的寡语,已经展现出初中男生独特的个性魅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站在身旁的这个男生,我们能够读懂他吗?
连绵阴雨,湿闷春风,人易生烦。没过几天,这个男生的妈妈又到我这讨论他的问题。
“唉,”这位母亲又懊恼一声,“前天下午,儿子犯事。他把人的脸打肿了。”
“怎么可能?那孩子不是一直逆来顺受吗?”我用惊讶的眼光看着这位母亲。
她解释说,原本想领他一道来,但他硬说作业太多。其实就是不愿来。接着,她讲述了前天发生的事情。
“班上有个男生,倚仗成绩好,老师们又喜欢他,平日里很霸道。他时不时踢我儿子一脚,或用粉笔头弹他一下,或当着众人的面贬损几句,或在操场上找机会追着打人。面对他咄咄逼人的强势,儿子不愿正面冲撞,能避就避,能溜则溜。或许他以为我儿子成绩平平好欺负,总找机会戏弄他,以显摆自己的能耐。
“俗话说,狗逼急了,也会跳墙。前天下午的自习课,老师有事没在教室。那小子主动挑事,对我儿子动手动脚。或许是冤屈憋得太多太久,或许是四周眼光逼人,儿子这一次居然趁其不防,像头下山的猛虎,精准出击,速战速决。看见对手手软嘴哑,两眼泪水,见好就收。当掌声响起时,儿子已回到座位上。
“迎着吵闹声音,班主任走进教室,一眼就发现那个尖子学生的半边脸红肿。老师追究原因后,不仅狠批儿子一顿,还把他爸请了到学校。面对老师的数落,死要面子的他爸,不问青红皂白,气急败坏一个耳光扇去,儿子的脸瞬间被打得通红。平日文静的儿子顿时变成一头狂躁的雄狮,冲到窗前,大吼一声:‘你们谁敢再打,我就跳下去!’异常的举动一下子让他爸和老师惊慌失措。老师和他爸劝他离开窗子也没有用。儿子怒视着他俩,呈对峙状态。老师无奈,只好打电话催我到学校去。
“十分钟后,我赶到了学校。面对儿子的倔强架势,我走到站在窗边的儿子跟前,说:‘走,跟妈回家。’牵着他的手,我俩快步离开。可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只想痛哭。
“在外头,儿子常常‘失忆’‘失语’,那都是他不想说、不愿说的搪塞之词,一种自以为聪明的小技巧。在车里,他告诉我,平日懒得打架,是怕弄脏了手。‘没忘吧?小时候,我可学过一阵子跆拳道。记得师父经常讲,习武的人,一定要讲究武德。习武是为了防身、扬善、惩恶。’我立马抱过儿子,亲了亲,一股暖流热遍全身。
“再说他爸,我真是来气。儿子被人欺侮,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他还一个劲地责怪儿子窝囊,鼓噪儿子反击。现在,儿子被人欺侮,自卫了,阳刚了,却又180度大转弯,责难儿子,扇他耳光。陈老师,您说做爹的原则何在?做儿子的标准是什么?难道教育家常说的‘真的不是孩子的错’在我们家得到了验证?”
快放寒假了,妈妈拿着儿子期末考试的作文试卷给我看。她告诉我,这张试卷是趁儿子不在家,偷着复印的。平日里,儿子的日记、作文、手抄之类的东西,都锁着,不让翻,不让看,美其名曰要保护个人的隐私权。
我拿着试卷,看作文题目是: “告别彷徨,是新路的发现;告别苦恼,是心灵的解脱;失败是对成功的告别,创新是对陈腐的告别,现实是对历史的告别……告别中有反思,告别中有奋起,告别中有新生。”请以“告别”为题写一篇作文。
“失忆”“失语”的男生,以“告别懦弱”为题,寻找记忆,坦露心语,试图解开“失忆”“失语”的心灵密码,复原自我“庐山真面目”。 对“懦弱”的表象,他是这样描述的:“数学课上,他人一脚,只换得我的一笑;语文课上,他人一绊,只换得我不闻不问;英语课上,他人一摔东西,只换得我一声宽容。”
为何“懦弱”呢?他自我剖析写道:“或许天生的懒惰和太过多的随和,使我成为好欺侮的对象。”“懦弱”行为的背后,他其实坚守着一条道德底线。那就是,“只要他人没玩过火,自己也不会做出反应的”。“也并不是不知道这样对自己不好”,但一定“不对他人造成伤害”。孩子天性多善良啊!
别人欺负,他真的能够忍受吗?他真的“懦弱”吗?请看他的心灵自述:“当他人伤害到自己时,也只是一笑而过。心里却又多了一颗地雷。只要下次哪个倒霉的人碰到,就是一场灾难了。”可见,这种“忍让”“懦弱”是有限度的。一般情况下,面对欺负,“并没有对他们发过脾气”,更“未有气呼呼打骂他人,但这却记在心里,以怒火的方式”。一旦“这腔怒火,真的来临,会使双方受到伤害”。小小年纪,这般清醒,如此理智,实乃罕见。难怪,他在处理人际纠纷时,大多呈现“懦弱”的表象;只在忍无可忍之时,才偶尔显露“不懦弱”的身手。
再深究他的“懦弱”,不难发现这个男孩的心理特性。他写道:“每次被人伤害时,只是以一种大人对孩子做坏事时的宽容心包涵,并不是常说的平等人之间的宽容。”在他心里,宽容有两种解读:一是心理强势与弱势人之间的不平等宽容,一是平等人之间的宽容。凡遇到同学间一般性的矛盾与冲突,他习惯采用前者的方式与心态,去对待,去处理,表面“虚”懦弱,内心“实”强大。这个15岁的男生真不简单啊!他拥有博大的胸襟。
是不是太早熟了点?看我惊异的神情,知子的妈妈透露一个儿子成长的秘密:他从小爱读《三国》,是个铁杆“三国迷”。
作文里,他又流露出渴盼“转型”的心声:“我不想再是这样了。”“想要卸下”这沉重的“包袱”。“想告别这个非懦弱的懦弱。”“告别懦弱,走向宽容。”唯有如此,才“能够平等地看待他人”。从这些话中,隐约看出这个初中男生更喜欢保持童真,而不愿过早成人化,不愿过早催生成熟。
他为何要做出这样的选择——“告别懦弱”呢?作文开篇那句话,太耐人寻味:“没有正义的力量是暴政,没有力量的正义是懦弱。”能说出这样富有哲理的语言,是否缘于《三国》看得多?也说明,他的内心世界一直在追求着——善良、正义、平等、宽容和思想,希望拥有强大的“正义的力量”。
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正能量是无法用分数去量化、去评价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