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中国文学素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传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运用留白艺术,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质疑的空间,让他们真正体会文学“此中的真意”,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修养,达到语文有效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留白手法;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在上丰子恺先生的《竹影》这一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参看课本前的彩页《风竹图》(李方膺),这幅画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风中摇摆的竹子。我本想带学生欣赏中国画重神似的特点,但无意间听到有学生在惊叹:“哇,这风真大啊!”仔细一看,果然如此,虽然画面上只有竹叶,但竹叶的走势却让人想象到风的凛冽和呼啸。
中国画讲究气韵,讲究虚实相生,这种留出空白以供观赏者自由想象,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思,就是绘画艺术的“留白”。画家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特意设下空白,让读者去想象,去补充发挥。“留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能使作品意境得到无尽的拓展。那么推而广之,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语文教学也可以像绘画形式一样讲究留白的艺术,构成教学的“阴晴圆缺”,让学生主动地探究,让他们乘上思想的翅膀,用自己的知识和独特的体验去“补白”,去演绎,去创思。
在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余映潮先生曾说过:“新课改下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始终把学生发展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要学得更加主动,那么教师要给机会,给时间,给学生更大的空间,特别是思维空间。
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讲究“留白”的艺术,要为教学留有余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文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设计留白教学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一、 引人入胜,利用导入想“留白”
导入是一堂课的“序曲”,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就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精心设计,把“留白”巧妙地运用到导入中来。如果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兴趣,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就能引人入胜,顺利拉开学习的序幕。
在教《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时,我首先就介绍珠穆朗玛峰是地球最高峰,人类在1953年首次登上珠峰,但是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登上的。而中国境内的北坡被认为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连飞鸟也无法越过”。1960年,中国的登山队准备从北坡攀登珠峰。这时学生就有疑问,中国登山队员能顺利登顶吗?我便顺势发问:“攀登北坡究竟有什么困难?中国登山队员是否克服了困难登上珠峰呢?如果有,他们又是靠什么克服重重困难?”学生的探究精神被激发出来,积极阅读、思考,从而顺利进行课文学习。
二、驰骋想象,利用插图品“留白”
新课改下的的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教材一般都配有彩页和插图,教师如果能依据这些图画,巧妙地设置留白,便能使学生领悟教材内容所蕴藏的内涵,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和感悟。
如我在教《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时,先让学生跳读全文,然后让学生观看课文插图,图文对照,先找出人物群像图中各个人物分别是谁,再认真阅读,借图画中人物的神情、动作揣摩人物当时在想什么,这样化静为动,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
又如《背影》一文,我利用语文书前的彩页插图——罗立中的油画《父亲》,先让学生观察图片,让他们用语言描绘出图片中父亲沧桑的形象:满面深深的皱纹、微白的鬓角、稀疏拉杂的胡须……。然后提问:“他的苍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岁月流逝、为家庭子女的操劳……这时学生对于父亲的形象、感受已有了深刻感悟,再回到课文时,学生们已被父亲那无言的父爱所打动。
三、联想回味,利用标点填“留白”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忽略标点符号这个辅助工具,其实标点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多样性、丰富性为文章增添了许多内涵。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郭沫若《沸羹集·正标点》)①。如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对标点进行分析,利用标点填“留白”,就能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涵。
如《故乡》一文,当“我”見到阔别二十余年的闰土时,我说了一句话“阿!闰土哥,——你来了?……”这短短的一句话,却运用了五种标点,每个标点都值得学生去深究,教学中可创设留白:“我”当时心里会怎么想,请在标点处各加一句话,反映“我”当时的心情。在通过填补空白,便能使学生从中领会“我”从兴奋——欢喜——生分——疑问——急切了解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知识迁移,利用结尾悟留白
如果说导入是一堂课的“序曲”,那结尾便是课堂的“终曲”,教师可以在课尾设置留白,让学生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真正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把更广阔的创造空间留给了课外。
郑振铎的《猫》的结尾这样写道“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针对这个结尾可设留白:这两个月内,猫有什么的经历?“我”见到猫死时的情景?从而让学生感悟到“我”冤屈了第三只猫的内疚自责的情感。以此达到知识迁移,使这种情感得到延续和升华。
一篇课文上完后,有时还要把课堂上的“留白”延伸到课后。如学完冰心《荷叶母亲》后可留白:课外阅读《繁星·春水》,看看冰心对母爱的歌颂;学完《木兰诗》,可以把木兰从军改写成现代文;学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可以让学生想象:你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去拜访福楼拜,遇见了这几位大文学家,他们会用什么样的表情、语言和动作欢迎你呢?……
陶渊明在《饮酒》中写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文学素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传统,但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运用留白艺术,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质疑的空间,多一些自主探究的时间进行思维碰撞,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教师多一份留白,便让学生多一点思索,从而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俊书《标点符号的修辞作用探因》,《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06期
【关键词】留白手法;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在上丰子恺先生的《竹影》这一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参看课本前的彩页《风竹图》(李方膺),这幅画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风中摇摆的竹子。我本想带学生欣赏中国画重神似的特点,但无意间听到有学生在惊叹:“哇,这风真大啊!”仔细一看,果然如此,虽然画面上只有竹叶,但竹叶的走势却让人想象到风的凛冽和呼啸。
中国画讲究气韵,讲究虚实相生,这种留出空白以供观赏者自由想象,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思,就是绘画艺术的“留白”。画家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特意设下空白,让读者去想象,去补充发挥。“留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能使作品意境得到无尽的拓展。那么推而广之,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语文教学也可以像绘画形式一样讲究留白的艺术,构成教学的“阴晴圆缺”,让学生主动地探究,让他们乘上思想的翅膀,用自己的知识和独特的体验去“补白”,去演绎,去创思。
在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余映潮先生曾说过:“新课改下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始终把学生发展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要学得更加主动,那么教师要给机会,给时间,给学生更大的空间,特别是思维空间。
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讲究“留白”的艺术,要为教学留有余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文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设计留白教学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一、 引人入胜,利用导入想“留白”
导入是一堂课的“序曲”,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就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精心设计,把“留白”巧妙地运用到导入中来。如果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兴趣,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就能引人入胜,顺利拉开学习的序幕。
在教《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时,我首先就介绍珠穆朗玛峰是地球最高峰,人类在1953年首次登上珠峰,但是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登上的。而中国境内的北坡被认为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连飞鸟也无法越过”。1960年,中国的登山队准备从北坡攀登珠峰。这时学生就有疑问,中国登山队员能顺利登顶吗?我便顺势发问:“攀登北坡究竟有什么困难?中国登山队员是否克服了困难登上珠峰呢?如果有,他们又是靠什么克服重重困难?”学生的探究精神被激发出来,积极阅读、思考,从而顺利进行课文学习。
二、驰骋想象,利用插图品“留白”
新课改下的的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教材一般都配有彩页和插图,教师如果能依据这些图画,巧妙地设置留白,便能使学生领悟教材内容所蕴藏的内涵,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和感悟。
如我在教《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时,先让学生跳读全文,然后让学生观看课文插图,图文对照,先找出人物群像图中各个人物分别是谁,再认真阅读,借图画中人物的神情、动作揣摩人物当时在想什么,这样化静为动,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
又如《背影》一文,我利用语文书前的彩页插图——罗立中的油画《父亲》,先让学生观察图片,让他们用语言描绘出图片中父亲沧桑的形象:满面深深的皱纹、微白的鬓角、稀疏拉杂的胡须……。然后提问:“他的苍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岁月流逝、为家庭子女的操劳……这时学生对于父亲的形象、感受已有了深刻感悟,再回到课文时,学生们已被父亲那无言的父爱所打动。
三、联想回味,利用标点填“留白”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忽略标点符号这个辅助工具,其实标点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多样性、丰富性为文章增添了许多内涵。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郭沫若《沸羹集·正标点》)①。如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对标点进行分析,利用标点填“留白”,就能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涵。
如《故乡》一文,当“我”見到阔别二十余年的闰土时,我说了一句话“阿!闰土哥,——你来了?……”这短短的一句话,却运用了五种标点,每个标点都值得学生去深究,教学中可创设留白:“我”当时心里会怎么想,请在标点处各加一句话,反映“我”当时的心情。在通过填补空白,便能使学生从中领会“我”从兴奋——欢喜——生分——疑问——急切了解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知识迁移,利用结尾悟留白
如果说导入是一堂课的“序曲”,那结尾便是课堂的“终曲”,教师可以在课尾设置留白,让学生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真正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把更广阔的创造空间留给了课外。
郑振铎的《猫》的结尾这样写道“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针对这个结尾可设留白:这两个月内,猫有什么的经历?“我”见到猫死时的情景?从而让学生感悟到“我”冤屈了第三只猫的内疚自责的情感。以此达到知识迁移,使这种情感得到延续和升华。
一篇课文上完后,有时还要把课堂上的“留白”延伸到课后。如学完冰心《荷叶母亲》后可留白:课外阅读《繁星·春水》,看看冰心对母爱的歌颂;学完《木兰诗》,可以把木兰从军改写成现代文;学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可以让学生想象:你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去拜访福楼拜,遇见了这几位大文学家,他们会用什么样的表情、语言和动作欢迎你呢?……
陶渊明在《饮酒》中写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文学素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传统,但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运用留白艺术,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质疑的空间,多一些自主探究的时间进行思维碰撞,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教师多一份留白,便让学生多一点思索,从而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俊书《标点符号的修辞作用探因》,《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