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他们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既要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主体性,又要追求学习的结果,作为教师,要思考如何转变他们的学习方式,突出他们的主体意识,达到优化的学习效率。
一、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现学习方式的开放化,体现学生的参与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教师空洞抽象的讲解和引导,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枯燥甚至无聊,而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将使他们终生难忘。
例如,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课时,我先布置学生预习,并回家做个简单的社会调查:“如今企业的发展应具备哪些条件?”在课堂上,我们具体分析了在20世纪初(1912~1919年)这一阶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的情况,并深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下发展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然后就请同学们各自展示社会调查的结果。有同学说,企业的发展要靠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政府的政策有关。如果像封建社会统治者那样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是肯定发展不了的。还有同学说,企业的发展还要靠自身。要有一个英明的决策机构,要有先进的生产技术,要有开拓市场的意识,还要有团结一心的工人等。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们一个坐下一个又起,积极地发表着自己的观点,在课前课上都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性。
二、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过程其实也是讨论、合作,从而共同理解知识的过程。当今的学科知识呈现体系化、复杂化的特点。靠个人力量、单枪匹马地去解决某些知识点往往会事倍功半。唯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相互配合、合作探究,各取所长,才能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上学生的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在分析辛亥革命的成败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辩论赛。将全班分成了两个大组,一组搜集“成功之处”,一组搜集“失败之处”。两个大组中再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明确任务,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同时小组成员之间共同合作,甄别材料。最后,大家在课堂上共同来分享搜集的材料,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三、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知道如何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不敢相信学生,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自习,自己总喜欢面面俱到。其实这样约束了学生的自我发展空间。对于重难点以及错误率很高的问题,老师当然应该分析讲解;对于常识性的问题或者只是个别人有错误的问题,就可以个别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方式上解放学生,促进学生,调动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真正实现学会学习。
高中现行教材中有些课文是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比如,在讲“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这一课,因本课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又通俗易懂,所以我就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课文,列出提纲。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只是停留在看书这个层面上,而没有思考,从而我在一旁进行相关指导;但也发现有少数学生思路清晰、开阔,能够把课文中相关内容进行总结,找出规律,列出提纲。就这一课内容,一般同学按照书上标题列提纲,但也有少数同学进行重新整理,分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两大块,在交通工具中又分成水路、铁路、公路和航天四个方面,在通讯工具中分成电报和电话两个方面。掌握大结构,同时又有小的知识点充实。这样的课堂,教师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主要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元认知能力。这样,既能够调动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够带动其他学生学会学习。有如此多的好处,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一、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现学习方式的开放化,体现学生的参与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教师空洞抽象的讲解和引导,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枯燥甚至无聊,而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将使他们终生难忘。
例如,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课时,我先布置学生预习,并回家做个简单的社会调查:“如今企业的发展应具备哪些条件?”在课堂上,我们具体分析了在20世纪初(1912~1919年)这一阶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的情况,并深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下发展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然后就请同学们各自展示社会调查的结果。有同学说,企业的发展要靠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政府的政策有关。如果像封建社会统治者那样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是肯定发展不了的。还有同学说,企业的发展还要靠自身。要有一个英明的决策机构,要有先进的生产技术,要有开拓市场的意识,还要有团结一心的工人等。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们一个坐下一个又起,积极地发表着自己的观点,在课前课上都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性。
二、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过程其实也是讨论、合作,从而共同理解知识的过程。当今的学科知识呈现体系化、复杂化的特点。靠个人力量、单枪匹马地去解决某些知识点往往会事倍功半。唯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相互配合、合作探究,各取所长,才能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上学生的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在分析辛亥革命的成败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辩论赛。将全班分成了两个大组,一组搜集“成功之处”,一组搜集“失败之处”。两个大组中再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明确任务,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同时小组成员之间共同合作,甄别材料。最后,大家在课堂上共同来分享搜集的材料,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三、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知道如何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不敢相信学生,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自习,自己总喜欢面面俱到。其实这样约束了学生的自我发展空间。对于重难点以及错误率很高的问题,老师当然应该分析讲解;对于常识性的问题或者只是个别人有错误的问题,就可以个别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方式上解放学生,促进学生,调动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真正实现学会学习。
高中现行教材中有些课文是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比如,在讲“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这一课,因本课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又通俗易懂,所以我就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课文,列出提纲。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只是停留在看书这个层面上,而没有思考,从而我在一旁进行相关指导;但也发现有少数学生思路清晰、开阔,能够把课文中相关内容进行总结,找出规律,列出提纲。就这一课内容,一般同学按照书上标题列提纲,但也有少数同学进行重新整理,分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两大块,在交通工具中又分成水路、铁路、公路和航天四个方面,在通讯工具中分成电报和电话两个方面。掌握大结构,同时又有小的知识点充实。这样的课堂,教师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主要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元认知能力。这样,既能够调动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够带动其他学生学会学习。有如此多的好处,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