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复合3D打印技术在文物领域的研究及应用

来源 :计算机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733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西汉文物西汉“虎钮五铢纹铜錞于”为例,基于其形状结构、色彩结构、历史文化等信息特征,利用显微摄影、堆叠摄影和高精度三维数据测量等技术,开展文物数字化信息采集、建模、复制研究,探索3D打印文物复制技术。通过设计3D打印工艺方法对文物高精度复制品的制作工艺进行研究,完成西汉文物“虎钮五铢纹铜錞于”高精度复制,形成一套先进、有效的文物数字化复制技术。
  关键词: 数字化; 信息采集;3D打印; 文物复制
  中图分类号:G260.7;G264.2;TP39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21)10-58-03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relics
  Li Ying1, Sun Maoyin1,2, Wu Jian1,2, Yu Yunfeng1,2
  (1. Guizhou Institute of metallurgical and chemical industry, Guizhou, GuiYang 5500142, China;
  2. Guizhou Senyuan 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o., Ltd)
  Abstract: Taking the West Han cultural relics of the West Han "The Fu Niu Copper Chun Yu with Wu Zhu Lines Copper" as an example, based on its shape structure, color structure, historical culture and other information features, the technologies of microphotography, stacking photography and high-precision 3D data measurement was used to carry out the research on collection, modeling and reproduct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exploring the technology of 3D-printed copy of cultural relics. Researched on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high-precision reproductions of cultural relics by designing 3D printing methods, the West Han cultural relics of "The Fu Niu Copper Chun Yu with Wu Zhu Lines Copper" was accurately copied, which formed a set of advanced and effective digital reproduction technologies for cultural relics.
  Key words: digital; collection of information; 3D printing; reprodu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0 引言
  隨着社会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博物馆也随之成为了解历史文化的圣地,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代表作,是贯穿历史文明的载体,在文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文物不再是只能隔着玻璃观看的物体,也不再是只存放于仓库的物件,文物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属性,因此,对外交流也变得日益频繁[6],数字化技术的出现,缩短了人与物的距离,人们不仅可以360度观看文物,同时也能用手触碰感知文物纹理特征,能实现对文物的直观感受主要得益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其为文物复制、保护、展示、修缮等提供了技术支持。易损、不易移动是文物对外展示和交流时面临的主要问题,因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方法是文物数字化,将文物数据进行保存,保存的数据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同时也能为博物馆文物的保护和复制提供解决方案,文物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欣赏其精美的外观,更重要的是了解其蕴含的历史文化,如何重现历史文明载体是研究者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当前,三维扫描技术、高精度摄影技术、3D打印技术等快速发展,都为文物数字化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8]。
  1 获取文物数据的方法
  目前,实现高效、准确获取数据信息常用的方法有激光三维扫描和高精度摄影。激光三维扫描可以精确获得文物表面的点云数据和三维数据[5],对于扫描对象较为复杂的板块,获取的点云数据可能会出现偏差,尤其表面颜色较深的文物,会直接影响扫描质量,因此,一般需要根据物体结构复杂程度、破损程度、材质特点以及表面颜色的深浅等制定扫描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当前可通过结构光扫描技术解决这一问题,利用结构光三维扫描获取的数据通过重建模型,可为博物馆提供虚拟展示、研究[1]。
  由于本文研究的是虎钮五铢纹铜錞于的复制,根据其大小和结构特征,我们选用手持式激光扫描仪进行三维扫描,扫描前需根据文物大小制定合适的框架,将文物放置于框架内,通过激光反射点获取到文物点云数据,这样能有效避免激光对文物造成损害,由于搭建了扫描支架,因此扫描得到的数据同时也包含了支架数据,需要通过专用软件进行数据去除、整合。器物圆盘处和器身部分有缺失,为了更高程度接近原物,缺口处需切换光源进行重复扫描才能精准获取完整数据,这对仪器的精准度和数据处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物结构数据、色彩数据、纹理数据等的有效结合才能得到完整的三维模型,获取的数据点云是一个整体,文物三维模型重建是以实体对象为基础,得到的三维模型为后期进行3D打印输出提供完整的数据支持[2-3]。   2 点云数据处理
  三维重建包括获取数据、点云处理、数据配准、合并和网格封裝重建等主要步骤,由于外部噪声的影响,获取的数据不仅包含扫描对象的数据,同时也包含扫描对象以外的数据,因此,扫描获取的点云通常存在重叠、多余、缺失和干扰等问题,需要进行处理[4],如图1所示。为了更准确建立文物模型,获得的数据通过处理后,确定最终数据信息并重构数字化模型,重构后的模型可直接用于文物复制、展示、修复,研究路线如图2所示。
  3 应用实例
  虎钮铜錞于顶部虎身体积小、纹理细、密集、较浅、内部为空,腿部与圆盘衔接处纹理自然转折,这些特点增加了扫描的难度,由于是对文物做复制,因此细节部分也需与原物保持一致,这是决定铜錞于被复制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切换光源多次扫描,同时将数码拍照获取的色彩信息贴图对比,器身破损部分进行局部拍摄、扫描,数据经处理以后,得到文物实体法人三维模型,通过3D打印与铸造工艺结合获得制件,色彩的后期处理可采用传统工艺技术,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复制件作为展品展示和交流时,可直接影响人们对文物历史文明的认知,因此其复制品在颜色、结构、纹理、重量上,须保持与原物一致,这样才能使古代文化遗产得真正的数字化展示和保护,传统修复技术与现代保护技术相结合可提高复制精确度,尤其色彩上更加需要利用传统手工技艺和经验,如图3所示。
  4 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西汉虎钮五铢纹铜錞于的复制,我们发现获取的制件虎钮尾部形态、虎身纹理走向等不够自然顺畅,未能体现其过渡性和自然弯曲,针对这一问题,后期采用了传统手工技艺进行复原,无论是采用现代技术还是传统工艺,都需要在不会对文物造成损坏的前提下进行文物的修复、复制,二者相互结合能有效促进文物数字化工作的发展。
  5 结束语
  文物数字化技术借助先进的数据处理系统和扫描设备精确度的不断提高,促进了古代历史文化发展得以继承和深入研究,使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展示和保护。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人们对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生活和工作中对信息化的使用也越来越方便,这也促进了文物虚拟展示和交流的发展,可以快速实现博物馆之间资源共享,数字化技术作为文物研究保护和复制的重要途径和辅助手段,与3D打印的有效结合,融入传统工艺技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数字化体系,3D打印不受文物形状复杂程度的限制,将物体复杂的形状直接打印出来,这项技术对于形状特殊、结构复杂的文物保护和复制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价值[7]。
  我国出台了多项专门针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法律法规,使数字化+3D打印技术应用于文物复制的优势与法律法规中对文物保护的规定相契合,这也为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3D打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卜卫明.3D打印技术在古代早期陶器复制中的应用[J].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2018.
  [2] 王海南,邱望标.基于逆向工程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方法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1.24(2):175-177
  [3] 张玉鹏,周明全,李晖.基于形状相似的三维模型检索方法研究[J].北京师范人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7(4):374-377
  [4] 李岩.面向特征的传统艺术图案建模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
  [5] 龙初凡,蒋大智.黔东南苗族银饰化学镀银工艺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1.32(139):78-82
  [6] Wang Yanni. Zhang He.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Ceramic Cultural Relics Restoration.  The authors-Published by Atlantis Press,2012.
  [7] 钟山.复杂曲面正向/逆向快速设计关键技术与增材制造数据处理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3.
  [8] 张勇.激光扫描与3D打印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J].岩土工程技术,2020.34(5):10
其他文献
摘要: 藏文多极情感分类方法是自然语言处理研究中识别用户对某件事或话题的主观情感倾向性识别的研究课题之一。文章分析了藏文多极情感分类方法的特点,对采集的藏文情感语料进行整理校对;提取相关特征,建立情感语料库和情感分类识别模型;再通过大量的实验找出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完善,以此提高藏文多极情感数据的准确率。实验表明,优化后的藏文多极情感分类的识别准确率达到84.5%。  关键词: 情感分类; LSTM
摘要: 为保证网络服务质量,对Web系统进行性能测试,成为企业在软件测试工作中重要的环节。从Web体系的架构及特点出发,对Web系统性能测试的要求、场景、指标、流程、策略以及测试用例设计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性能测试的方法,采用测试工具JMeter进行了Web系统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对Web系统进行性能测试有助于找出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为系统进一步优化提供依据。  关键词: 性能测试; Web系统;
大数据量高清视频流在拍摄、传输等过程中可能受到干扰而产生椒盐噪声。由于其具有数据传输速度快的特点,为了确保它的实时性,进一步提高滤波算法的时间效率和计算效率,对现有的自适应中值滤波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高速自适应中值滤波算法。滤波过程主要分为噪声点检测和噪声去除两个阶段。其中,在噪声点检测阶段,根据椒盐噪声的极值特性,将图像的像素点分为噪声点和信号点;在噪声去除阶段,信号点保持原值,噪声点根据自适
摘要: 在“互联网+”背景之下,以“学科竞赛”为手段,打造电气专业的实践课程“金课”。文章以“电动车智能充电桩”为例,从选题背景、方案设计、方案实施、竞赛过程遇到的困难、赛后感悟等方面介绍了该项目参与“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的参赛过程。  关键词: 金课; 学科竞赛; 节能减排大赛; 充电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21
摘要: 英语多模态平台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给英语教学的教与自学提供了全新的空间。文章就如何建设英语网络多模态机辅平台模式提出见解,并解析英语多模态机辅平台中的创新功能及其实现,将由此得来的优质英语资源科学地运用到英语教学,使教师在网络教学体验中提高信息化教学科研的能力。  关键词: 网络技术; 多模态; 机辅平台; 自学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
摘要: 以WOS收录的2011-2021年780篇国外自适应学习技术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绘制时空和内容知识图谱,揭示近10年来国外在此领域的研究主题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研究主题主要分为以下四类,自适应性学习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自适应性学习技术支持的个性化学习研究;智能学习环境的构建研究;自适应性学习技术发展背景下教师适应性学习研究。其中前三个主题的研究已趋于成熟,而自适应学习技术
摘要: 设计了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兴趣引领、自学指导;合作探究、展示成果;总结反思、进阶拓展”三阶段教学模式,通过线上和线下两个不同平台,结合“金课”标准和“思政教育”理念,将“C程序设计”课程内容重新设计整合,形成由浅入深的知识框架和思维训练过程。教学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协作交流和反思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 线上线下融合; 思政教育; C程序设计
摘要: 以三只股票的历史数据作原始序列,建立了GM(1,1)模型与ARIMA自适应过滤组合模型。分析两种模型的应用场景,并以ARIMA模型为基础建立股价反转判断模型。实验证明,所建立的模型在短期内的拟合、预测与反转判断效果较为理想。  关键词: 股票市场; GM(1,1); ARIMA; 时间序列  中图分类号:TP3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21)10
摘要: 为了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优势,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限制,提高教学质量,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应用模式进行了研究。以C#程序设计课程在“91速课堂”教学平台的实践为例,探索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整合策略,构建涵盖课前、课中、课后环节的混合式教学新模式。实践证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能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变革的需要,促进教学创新,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  关键词: 91速课堂; 线上线
摘要: 以构建基于多方协同育人、产教融合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为目的,结合新工科建设的趋势,分析了新经济环境下软件人才的需求和培养目标。以动态适应社会需求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持续改进为保障,将学科知识、专业能力、非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通过提升学科交叉、创新创业和多学科团队协同合作能力,形成以创新支持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