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问题、情境:基于网络的实用文教学路径探究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2744587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相较于传统课堂,网络课堂需要更明确的教学任务与更真实的教学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网络优势为学生搭建任务支架,同时通过真实问题及多种呈现方式建构情境支架,引导学生主动地学,并在真实的任务与情境中完成学习目标。
   关键词:网络教学;实用文教学;人物通讯;群文阅读
  线上教学虽已存在多时,却由于其不能形成一个沉浸式的课堂,师生也不能很好地交流情感与思想,一直只是作为线下课堂的补充。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则把这种教学形式推到了聚光灯下。接下来,笔者将以《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这三篇人物通讯的群文阅读教学为例,来谈谈网络背景下如何打造高效的直播课堂。
  本课是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教学以在社会情境中的学生探究活动为主”。 [1]王荣生教授认为,在特定的文本体式中,要运用符合这种体式的阅读方式。[2]因此,笔者主要抓住人物通讯的体式特征,以选材的典型性与立意的时代性作为切口来开展教学。但是,在网络教学中,如果单纯地把现实课堂搬到线上,效果肯定不会理想。该如何使网络课堂这种形式更实用、更有效呢?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基于网络优势搭建任务支架
  在网络课堂中,学生置身于海量的资讯与爆炸性的信息之中,教师讲的内容他们动动手指即可获得。那么,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何处?同时,资讯的方便与快捷,又让学生有可能迷失在扑面而来的信息中而不知如何分辨,也可能因完全参考网上的答案而产生思维的惰性。对此,教师又该如何应对?笔者认为,“向前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即通过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具体而言,教师要在课前为学生提供精选的学习资料、布置明确的学习任务和搭建必要的学习支架。
  在人物通讯群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布置如下任务:
  【任务一】初识通讯
  1.借助网络,初步了解人物通讯的文体特征。
  2.浏览人民网、新华社、财新网等各大网站,从新闻价值、报道角度、结构层次、语言表达等角度拟写人物通讯的评价标准。
  这一任务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人物通讯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通过网络比对,对优秀的人物通讯有一个大体的认知。这个任务指向文体特征,让学生通过学习任务来了解人物通讯,其效果远胜于直接告诉他人物通讯是什么。
  【任务二】走近人物
  1.借助网络搜索三人的相关资料并观看相关视频。
  2.结合三人的事迹材料及视频,任选一人,谈谈你印象最深刻的事例。
  此任务指向人物生活。三篇人物通讯的信息量有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物,笔者提供精选的网络视频资料,并布置了相关的书面作业。人物通讯是需要通过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品质的,如果对人物的品质只流于表面上的感受,学生必然会对通讯宣传的主观意义产生怀疑。而直观的画面效果要远胜于理性的阅读感受,因此,不同视角的视频资料的引入能够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同时也为与课文的选材比对作了铺垫。
  【任务三】课文梳理
  1.阅读三篇课文,完成下列表格(表1)。
  2.结合网络资料及课文,写下你预习中的疑问。
  此任务指向文本内容。线上教学如果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那么学生在学习中的热情和参与度必会大大提高。同时,实用文的群文阅读,有其自身独特之处:一是文字量巨大,学生注意力不容易聚焦;二是人物通讯作为新闻的一种,不同于文学文本的品味字句式的阅读方法,它属于检视性阅读,即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文字表达的主要信息。借助表格这种直观的形式,对三篇人物通讯内容进行梳理,有助于学生以最快的速度理清文章内容,把握人物通讯的特征。同时,以问题探测学生的学习经验,以疑问带动课文的阅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个前置型的学习任务,各有侧重,且利用网络的优势,精选资源,让学生的学习往课前延伸,在先学后导中形成学习的自主动力。
  二、引发真实疑问打造高效课堂
  在网络课堂中,学生更易游离课堂。以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就成了一堂课的关键。如果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真实迫切需要的、能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能消除他们对这种文体困惑的,那么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将会大大提升。事实证明,学生确实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指向人物通讯这種文体的典型特征,正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在。
  【案例】“我”的疑问
  1.为什么要写钟扬“胁迫”领结婚证的事情?
  2.在视频中,袁隆平爷爷称自己为“80后”,非常幽默。为什么这样一个能使人物生动丰满的事例却没有选入课文?
  3.我觉得钟扬穿一条从地摊买的29块钱的牛仔裤的事件也很好啊,为什么没有重点写?
  4.课文在写张秉贵时,为什么不写他独有的“接一、问二、联系三”销售法?为什么他反复刻苦练习技能的事例课文只是一笔带过?
  在文章的选材方面,学生的疑问以上述为典型。笔者以之推进课堂的教学,在解读选材的典型性的环节中,梳理呈现了学生关于选材的疑问,并在探讨与对话中,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而在文章的意义方面,由于《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这篇文章离学生的时代较远,学生明显表现出时代的隔阂感,对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表现出很大的困惑。对此,笔者从学生的有疑之处确定教学内容,在学生读不懂、读不好的地方下功夫,并呈现相关的背景顺势而导,带动学生理解人物通讯的时代性,让学生即使在电脑前也能跟老师踩着相同的步伐,一起去探究问题的答案。
  三、创设多种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相较于传统课堂,网络课堂更应注重课堂情境任务的设计。在教学中,笔者运用多种形式,试图给屏幕前的学生更直观、更具体的语文学习情境。
  (一)设定多种形式的比对情境
  在解读人物通讯的典型性时,笔者设置了多种形式的比对。
  首先是课内与课外文段的比对。如《“探界者”钟扬》的教学,分别选取了课内与课外描写钟扬采集种子的语段,通过比对,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侧重于写钟扬虽然高反严重但仍要坚持跟大家一起采集种子,是为了表现出人物拼命工作的精神和责任意识;而课外的材料从多个方面重点刻画了科考条件的艰苦,表现的是钟扬勇往直前、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事例都是真实发生的,可是作者在选材时选取了不同的事例,那是因为要突出钟扬的不同品质。这就是引导学生明白人物通讯的典型性首先体现在要围绕人物的精神品质选取事例。
  其次是课内三篇文章的比对。通过表1的梳理,学生明白:在刻画袁隆平和钟扬时,作者都选取了他们具有职业特点的事例,塑造了很多相同的精神品质,比如探索创新、责任担当、实践理想等,而这些是科学家所要具备的精神;而对于钟扬,作者还写了他接收落选研究生和招收西藏研究生的材料,那是因为他还有两个身份——教育专家和援藏干部;对于张秉贵,作者主要围绕接待顾客和钻研业务来取例,表现的是他热情、体贴等具有售货员职业特点的精神品质。通过比对,学生发现人物通讯的典型性还表现在选材要具有职业的代表性。
  (二)设定多媒体影像情境
  “在视频中,袁隆平爷爷称自己为‘80后’,非常幽默。为什么这样一个能使人物生动丰满的事例却没有选入课文?”针对学生的疑问,笔者适时呈现直观的视频资料——三段袁隆平的采访资料。这些视频毫无例外地都突出了袁隆平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这是他区别于其他科学家的非常显著的特征,但课文却舍弃不用,这样的矛盾能够激荡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究交流,学生发现人物通讯选取事例材料要符合主题的需要。
  (三)设定时代背景情境
  人物通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时代意义——具有鲜明、显豁、契合时代特征的思想主旨,担负着宣传的作用。理解这个特点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笔者以学生最难以理解的张秉贵为例,创设了任务情境:“班级将发起以‘张秉贵与时代’为话题的讨论,那你将从哪些方面来阐述张秉贵的时代意义呢?”同时,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呈现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白人物通讯的时代意义与它的宣传教化功能。
  这堂课对笔者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尝试。笔者从人物通訊的文体特征入手,抓住其典型性与时代性两个根本属性,从学情出发,以学生的已知为起点,以学生的未知为方向,结合网络课堂特点,层层推进,有序引导,教学效果较好。但是反思此次教学,笔者感到仍有提高的空间,如课堂可以更开放、情境的创设可以更贴合学生实际等。但不管如何,这次尝试让笔者对新课程与网络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0.
  [2]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97.
其他文献
摘 要:与统编教材配套的初中语文《作业本》基于学生立场,不仅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认知地图、指向个人知识管理的学习档案,还是课堂内外师生、生生、师师交流的互动载体。在教学中,教师可从“有志”“有识”“有恒”三个层次入手,掌握“破与立”“守与放”“舍与得”三要诀。具体而言,可这样操作:借鉴《作业本》确定教学重点,重组任务,设计学生活动;不只关注“任务”的形式,更要关注“任务”的内核;根据学习目标和具体学
期刊
摘 要:网课背景下,师生的互动方式发生了改变。教师应设计一些有意义的作业,更好地助力教学的开展。从实践来看,设计作业时采用以情境入语用、以现实观经典、以写读思生活的方法,有助于激发课堂活力,促进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关键词:语文作业;作业设计;网课  因为疫情的影响,全国各地都在进行“停课不停学”的活动,不管你是不是心里固守着传统线下课之利和网课之弊这样的观念和想法,网课
期刊
笔者尝试开展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推进活动,基于高中语文“名著节选课教学向原著阅读整体拓展”的活动开展策略,以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中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作为阅读切入点进行实施。实施路径包括课堂和课外两个层面:课堂教学层面,采用的是“以点带面,引发阅读兴趣”导读课和“生生共读,拓展阅读宽度”“师生共读,丰富阅读体验”的推进课;课外活动层面,利用“课前阅读分享”“阅
期刊
编者按:吴云芳、张乐两位老师的“画意诗情歌青春”教学设计,紧扣第一单元关键词“诗歌”“青春”,努力使之与高一新生产生“化学反应”,让学生以“我”代入学习真实情境,一以贯之,创生“一体化”的四个前后相继学习任务即“品赏诗意”“探究诗心”“再现诗性”“展现诗情”,且每个任务都务求落实为物化学习成果即“朗诵”“诗评”“改写”“创作”。整个设计一言蔽之曰:青春诗做伴,“我”来赏改写。  (特约主持:黄华伟
期刊
摘 要:2020年浙江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11份试卷,总体质量较好,突出的亮点有:培根铸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利于民族精神弘扬;革新命题理念,凸显考查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紧密关联统编教材,追求教、学、评的内在一致性;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优化学教方式。同时,试卷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少数试卷语料质量欠佳,情境设计不理想,影响测评的效度;命题技术存在缺陷,影响
期刊
摘 要:对于像《海底两万里》这类让学生感到有难度的名著,教师应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适当的阅读支架,具体包括:给予阅读策略与方法的提示,搭建“导”之支架;设置名著阅读任务,搭建“读”之支架;做好名著阅读批注,搭建“评”之支架。   关键词:名著阅读;学习支架;《海底两万里》  《海底两万里》创作于19世纪60年代,距今已有150余年。书中所散发的科幻光芒,在今天的学生眼里并不是那么绮丽璀璨;书中一
期刊
摘 要:“读读写写,积累字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节品读,感受形象”“思考探究,把握主题”“学以致用,拓展训练”的板块式散文教学,往往将散文的语言学习与内容理解割裂开来,其实质是教师仍从教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打破这种固定模式,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应把握好教学的起点、终点,并注重搭设从起点到终点的台阶。   关键词:散文教学;教学内容;《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据笔者观察,当前很
期刊
【教学目标】  1.落实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句式。  2.立足文本细读,辅之引介导读,揣摩人物心中之“真情”,培养学生质疑之精神。  【重点难点】  体悟文字表面“虚情”背后的“实情”。  【教学过程】  一、最好的预习是熟练背诵  1.学生齐读或齐诵。  2.教师抽查背诵2~3人。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背诵,笔者主张在正式上课前就落实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背诵是最好的预习,可以为课堂的生
期刊
前些天,和社会老师闲聊,她抱怨说现在的学生思考问题并有条理表达的能力实在太弱。我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和作业批改中,对此也有切肤之感:很多学生描写抒情能力很强,但理性思考与逻辑表达能力很弱,这表现在议论性写作和开放题作答上,尤其明显,不少学生即便有想法,也往往词不达意,要么语焉不详,要么逻辑混乱,不能条分缕析地把问题阐述清楚。  造成这种状况,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没有激发真正的思考;第二,缺少严谨的表
期刊
【设计说明】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五单元属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学术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社会结构的著作,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觀念、权力结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