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关键问题,内涵界定,教学策略,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05-0061-05
徐蓝教授于2019年12月29日在“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新高考——普通高中历史教学研讨会”上作了“努力使歷史教育成为涵养学生生命的过程”主题演讲,指出:使历史教育过程成为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使我们的历史教育成为涵养学生生命的过程。这无疑再次强调并凸显了新时代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及历史教育人的神圣使命。新时代,新担当,新履责。想要更好地体现历史课程育人功能,我们认为,深刻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准确界定教学关键问题,并据此优化教学实施,是有效的路径之一。
一、准确界定教学关键问题
置于言必称“素养”的新时代,历史教育自然要顺应趋势,但更要冷静审视,及时反思:历史学科的特质是什么?历史学习到底要学什么?历史课堂教学如何体现素养立意可教、可学、可评的特点?如何超越具体的历史课程知识与技能,彰显历史学科得天独厚的育人价值与功能?
课堂是师、生智慧生成,焕发生命活力,实现生命价值,丰满生命意义的殿堂。学科核心素养既是实现立德树人总目标的学科载体,又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引导学生达成历史学习的目标,教师要树立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新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等聚焦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①
历史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否真正有效,学科核心素养能否真正扎根课堂,学科独特育人本质能否彰显,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科教学关键问题的界定。
学科教学关键问题是指对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学科理解能力、完善学生核心知识体系、培育学生优良品性有重要影响的教学问题。它是有助于教师理解学科本质与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设计与执行能力、提升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的问题,也是有助于学生掌握并运用学科核心思想方法和核心能力,去探索学科及适应生活和未来发展的教学问题,本质就是有利于学科关键能力培养、有益于“立德树人”育人目标达成的学科关键教学问题。
学科教学关键问题的确立,必须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进行宏观、总体、全面的遴选、界定与设计。具体方法是把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确定教学关键问题的一级主题,然后围绕这些主题,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知识体系与内容结构为载体,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过程中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情景设计、教学活动设计,以及教学评价设计等方面出现的重点、难点与焦点问题等作为二级主题。历史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可界定如表1。
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其根本价值旨归是育人,是培养学生的学科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的必备品格,包含批判性思维、以史为鉴、人文素养、家国情怀。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囊括理论能力、方法能力、时序能力、释读能力、评价能力、论证能力、叙述能力、解释能力。②下面以笔者参加2019年江苏省历史优质课比赛的“东汉的兴衰”(以下简称“本课”)一课为例,谈谈我们的“教学转化”策略探索。
二、积极探索教学策略优化
(一)科学把握教学内容主旨
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但“课时的有限与内容的无限”似乎已成为使用统编版教材教学老师的共同困惑。基于课标要求、教学关键问题导引,深刻界定诸内容的素养培养价值,符合历史逻辑地合理选择、整合教学内容,不失为“脱困”的重要前提。
本课课标学习要求为: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③体现课标要求,教材编排了“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三个子目内容。
本课教材设置,呼应了新课标增加的东汉历史学习内容,完整了中国古代史发展脉络,有利于学生历史时序的整体性建构。东汉上承大一统建立和巩固、发展的秦朝与西汉,下启政权分立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古代发展历程中处于重要地位。东汉与西汉,合称汉朝。东汉王朝存在近200年,辉煌与黑暗并存,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同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其政治影响,并不弱于西汉。东汉时期,由于谶纬盛行,影响了政治和思想的走向,中期以后,在皇帝制度、官僚制度框架下,皇帝年幼继位而导致的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造成了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东汉王朝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一蹶不振,土崩瓦解,后终于在军阀割据纷争的浪潮中走向灭亡。通过东汉治兴乱衰历程的学习与探究,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又有益于历史经验教训的智慧汲取,提供现实借鉴与启示,对于学生历史意识的培育及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具有积极的意义。
基于以上分析,参照教学关键问题清单,我们审视了教材诸内容的教育教学价值。“东汉的建立”:理解“东汉”命名的缘由,帮助学生确立历史发展时序概念。“光武中兴”:借助相关史料,培养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素养,渗透国家统一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有利于民生的理念。“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培养学生历史因果分析能力及透过表象深刻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黄巾起义”:农民起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改朝换代的重要推动力。我们还重视“点—线”结合的课程设计思路,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单元主题视角,挖掘提炼“东汉治兴乱衰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演进的关系”作为本课的教学逻辑主题,进而厘清诸内容对于培养高阶历史思维能力的意义。东汉的建立和再度一统,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重新回归正轨发展道路;“光武中兴”,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弱化了皇权,混乱了朝纲,导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人民遭殃,农民起义,它不仅导致东汉王朝走向衰亡,也影响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东汉灭亡后形成的三国鼎立局面,更使得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入政权分立的曲折发展时期。为满足部分学生深度学习的需求,我们还设计了“君、臣、民关系”与“王朝治兴乱衰关系”的附加主题,以备教学实施时相机使用。上述内容主旨分析,是在时序性、系统性、整体性、时代性的历史学科特质思维下进行的,有利于学生置于历史发展的纵向发展历程宏观了解东汉的兴衰过程,并培养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变迁、深入剖析历史现象的基本方法与初步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05-0061-05
徐蓝教授于2019年12月29日在“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新高考——普通高中历史教学研讨会”上作了“努力使歷史教育成为涵养学生生命的过程”主题演讲,指出:使历史教育过程成为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使我们的历史教育成为涵养学生生命的过程。这无疑再次强调并凸显了新时代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及历史教育人的神圣使命。新时代,新担当,新履责。想要更好地体现历史课程育人功能,我们认为,深刻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准确界定教学关键问题,并据此优化教学实施,是有效的路径之一。
一、准确界定教学关键问题
置于言必称“素养”的新时代,历史教育自然要顺应趋势,但更要冷静审视,及时反思:历史学科的特质是什么?历史学习到底要学什么?历史课堂教学如何体现素养立意可教、可学、可评的特点?如何超越具体的历史课程知识与技能,彰显历史学科得天独厚的育人价值与功能?
课堂是师、生智慧生成,焕发生命活力,实现生命价值,丰满生命意义的殿堂。学科核心素养既是实现立德树人总目标的学科载体,又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引导学生达成历史学习的目标,教师要树立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新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等聚焦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①
历史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否真正有效,学科核心素养能否真正扎根课堂,学科独特育人本质能否彰显,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科教学关键问题的界定。
学科教学关键问题是指对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学科理解能力、完善学生核心知识体系、培育学生优良品性有重要影响的教学问题。它是有助于教师理解学科本质与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设计与执行能力、提升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的问题,也是有助于学生掌握并运用学科核心思想方法和核心能力,去探索学科及适应生活和未来发展的教学问题,本质就是有利于学科关键能力培养、有益于“立德树人”育人目标达成的学科关键教学问题。
学科教学关键问题的确立,必须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进行宏观、总体、全面的遴选、界定与设计。具体方法是把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确定教学关键问题的一级主题,然后围绕这些主题,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知识体系与内容结构为载体,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过程中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情景设计、教学活动设计,以及教学评价设计等方面出现的重点、难点与焦点问题等作为二级主题。历史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可界定如表1。
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其根本价值旨归是育人,是培养学生的学科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的必备品格,包含批判性思维、以史为鉴、人文素养、家国情怀。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囊括理论能力、方法能力、时序能力、释读能力、评价能力、论证能力、叙述能力、解释能力。②下面以笔者参加2019年江苏省历史优质课比赛的“东汉的兴衰”(以下简称“本课”)一课为例,谈谈我们的“教学转化”策略探索。
二、积极探索教学策略优化
(一)科学把握教学内容主旨
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但“课时的有限与内容的无限”似乎已成为使用统编版教材教学老师的共同困惑。基于课标要求、教学关键问题导引,深刻界定诸内容的素养培养价值,符合历史逻辑地合理选择、整合教学内容,不失为“脱困”的重要前提。
本课课标学习要求为: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③体现课标要求,教材编排了“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三个子目内容。
本课教材设置,呼应了新课标增加的东汉历史学习内容,完整了中国古代史发展脉络,有利于学生历史时序的整体性建构。东汉上承大一统建立和巩固、发展的秦朝与西汉,下启政权分立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古代发展历程中处于重要地位。东汉与西汉,合称汉朝。东汉王朝存在近200年,辉煌与黑暗并存,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同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其政治影响,并不弱于西汉。东汉时期,由于谶纬盛行,影响了政治和思想的走向,中期以后,在皇帝制度、官僚制度框架下,皇帝年幼继位而导致的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造成了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东汉王朝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一蹶不振,土崩瓦解,后终于在军阀割据纷争的浪潮中走向灭亡。通过东汉治兴乱衰历程的学习与探究,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又有益于历史经验教训的智慧汲取,提供现实借鉴与启示,对于学生历史意识的培育及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具有积极的意义。
基于以上分析,参照教学关键问题清单,我们审视了教材诸内容的教育教学价值。“东汉的建立”:理解“东汉”命名的缘由,帮助学生确立历史发展时序概念。“光武中兴”:借助相关史料,培养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素养,渗透国家统一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有利于民生的理念。“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培养学生历史因果分析能力及透过表象深刻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黄巾起义”:农民起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改朝换代的重要推动力。我们还重视“点—线”结合的课程设计思路,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单元主题视角,挖掘提炼“东汉治兴乱衰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演进的关系”作为本课的教学逻辑主题,进而厘清诸内容对于培养高阶历史思维能力的意义。东汉的建立和再度一统,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重新回归正轨发展道路;“光武中兴”,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弱化了皇权,混乱了朝纲,导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人民遭殃,农民起义,它不仅导致东汉王朝走向衰亡,也影响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东汉灭亡后形成的三国鼎立局面,更使得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入政权分立的曲折发展时期。为满足部分学生深度学习的需求,我们还设计了“君、臣、民关系”与“王朝治兴乱衰关系”的附加主题,以备教学实施时相机使用。上述内容主旨分析,是在时序性、系统性、整体性、时代性的历史学科特质思维下进行的,有利于学生置于历史发展的纵向发展历程宏观了解东汉的兴衰过程,并培养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变迁、深入剖析历史现象的基本方法与初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