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提高拓展阅读的有效性,就应抓住“利用课文留白”、“深化课文主题”、激发阅读欲望等三个关键点。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拓展阅读 有效性
语文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师必须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有效拓展,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怎样才能切实提高拓展阅读的有效性呢?
一、抓住“利用课文留白”的关键点
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开放性要求将语文学习内容向课外拓展,引导学生探索。实践表明,利用文本留白进行拓展阅读,有利于在比较、对照和引申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探究性阅读能力。比如《詹天佑》这篇课文记叙了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不怕帝国主义者要挟嘲笑,克服工程中的千难万险,提前完成修筑任务的事迹,表现了他的杰出才干与爱国之情。课文中对他在修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仅做了简单介绍,学生读来意犹未尽。我根据这个留白,搜集补充了以下资料:慈禧太后为修颐和园每年不惜数千万金,但不愿为修路出钱;京张铁路经费被控制在英国汇丰银行手中,正当进入第二段工程时,汇丰银行故意刁难,拖付工钱,造成误工;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铁路的好友,有的坠入深涧,有的中途逃跑;最让詹天佑感到痛心的是心爱的女儿不幸身亡……了解了这些具体内容,学生都为之动容,对詹天佑更加敬佩不已。另外,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为学生引荐了一批名人和伟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他们的精神,在品词析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可以立足学生实际,在文本留白处进行有效拓展。比如,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这篇课文时,学生读后知道霍金在全身瘫痪,失去说话能力,只有大脑能够思考的情况下,完成了常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在物理科学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令世人称颂。对此,可设置逐层深入的拓展话题:搜集报刊对此类人物的报道(比如张海迪),进行比较阅读。同学们借助网络,进行了广泛的资料搜集,通过大量阅读、比较,联系自身体验,自觉与张海迪、霍金相比,钦佩之情油然而生,而且能在换位思考中入情入境地感受,对课文中人物精神的认识就更深了一层。
二、抓住“深化课文主题”的关键点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其实都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点”。这个“点”,有的是一种感情与情绪,有的是一种精神与品质,也有的是一种道理与哲理,或者是一种景或物的美……抓住“深化课文主题”的关键点,就能通过拓展阅读实现深度挖掘,凸显文本要传达的价值意义。
1.以“情”读“情”,在拓展中产生共鸣。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习文本,获得情感体验,此时这种情感是单薄的,这种单薄的情感体悟要向纵深处发展,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由读一篇到读多篇进行拓展。学生在拓展阅读中以潜意识中已有的感情体验为出发点,观照文本中的人、事、物,并由新阅读中的人、事、物加深对已有情感的认知体悟。这个双向阅读过程因为有了情感的触发点而变得直接迅速。比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肖邦对祖国强烈的“爱”就是拓展阅读的“点”,我们可以由此引导学生拓展,读一读杜甫的《春望》、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不必逐词逐句细思,只要将那份爱国情怀读出来即可。在课堂上,让中国诗人的爱国情与肖邦的爱国情形成共鸣,跨越时空,奏响在学生心田。
2.以“人”寻“人”,在拓展中丰满精神。语文课上,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我们认识教材中的某个人并非最终目的,而是要从一个个“这样的人”身上获得对美好人性的感受。所以,“这一个人”有必要走向“一类人”,以群体形象体现精神实质。因此,通过拓展阅读,以“一个人”的形象类聚,让学生在阅读中有重点地观照,可以迅速回归课内文本,使人物形象丰满立体。比如,《青海高原一株柳》、《做一片美的叶子》等课文由物及人,赞美了像高原柳、叶子一样的人,我们可以通过拓展阅读寻找如高原柳一样顽强不屈、像绿叶一般默默奉献的人群,使得高原柳、绿叶的精神由抽象变得具象。只要学生按照教材呈现的精神实质展开拓展阅读,选择文本、阅读文本都有一种潜在的意识观照,就能使课内所感一次又一次、一层又一层得到验证与升华。
3.以“美”照“美”,在拓展中体验美感。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感受美、欣赏美的课文,需要我们引导学生用美的眼光打开拓展阅读文本,发现美的踪迹,进而享受美的体验。比如,《安塞腰鼓》中那壮阔、豪放、火烈的鼓声体现了一种特有的震撼人心的民族魅力,借由课内阅读之时的余音缭绕,读一读乔良的《高原,我的中国色》,能将具体化、对象化的美感回归于对中华民族性格特征的总体性把握。
三、抓住“激发阅读欲望”的关键点
从解读文本的角度来看,语文阅读永远是正在进行时,我们有必要留一点疑惑和趣味给学生,抓住“激发阅读欲望”的关键点,让学生在思考中进行拓展阅读。
1.留一点“疑惑”,在反思中读下去。在课内阅读中遇到解读不明的地方时,不妨当做后续阅读的“引子”,让学生带着疑惑读下去,读出自己的见解。如读完《林冲棒打洪教头》,在拓展阅读的基础上解读“林冲”这个人,教师不妨再给林冲打个问号:为什么我们认为林冲性格中值得赞扬的部分却有人持不同看法?他们是从什么角度看林冲的呢?以此引导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丰富对文本中林冲形象的理性认识。
2.留一点“趣味”,在交流中读下去。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才能使他们主动阅读,将课内阅读不断延伸、扩展。如学完《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教师说:“故事中的狐狸真是狡猾啊,在《伊索寓言》中还有不少这样的狐狸呢,它们的诡计有没有得逞呢?同学们可以读一读《伊索寓言》中有关狐狸的故事。”学生在阅读狐狸故事的同时,一定会对《伊索寓言》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在学习《鞋匠的儿子》一文后,让学生开展“林肯演讲语言”模仿秀,这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一项趣味性阅读任务,会使文本中的林肯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有效拓展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文本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取相应的拓展延伸策略,将会奏响语文课堂生命的乐章。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拓展阅读 有效性
语文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师必须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有效拓展,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怎样才能切实提高拓展阅读的有效性呢?
一、抓住“利用课文留白”的关键点
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开放性要求将语文学习内容向课外拓展,引导学生探索。实践表明,利用文本留白进行拓展阅读,有利于在比较、对照和引申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探究性阅读能力。比如《詹天佑》这篇课文记叙了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不怕帝国主义者要挟嘲笑,克服工程中的千难万险,提前完成修筑任务的事迹,表现了他的杰出才干与爱国之情。课文中对他在修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仅做了简单介绍,学生读来意犹未尽。我根据这个留白,搜集补充了以下资料:慈禧太后为修颐和园每年不惜数千万金,但不愿为修路出钱;京张铁路经费被控制在英国汇丰银行手中,正当进入第二段工程时,汇丰银行故意刁难,拖付工钱,造成误工;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铁路的好友,有的坠入深涧,有的中途逃跑;最让詹天佑感到痛心的是心爱的女儿不幸身亡……了解了这些具体内容,学生都为之动容,对詹天佑更加敬佩不已。另外,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为学生引荐了一批名人和伟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他们的精神,在品词析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可以立足学生实际,在文本留白处进行有效拓展。比如,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这篇课文时,学生读后知道霍金在全身瘫痪,失去说话能力,只有大脑能够思考的情况下,完成了常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在物理科学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令世人称颂。对此,可设置逐层深入的拓展话题:搜集报刊对此类人物的报道(比如张海迪),进行比较阅读。同学们借助网络,进行了广泛的资料搜集,通过大量阅读、比较,联系自身体验,自觉与张海迪、霍金相比,钦佩之情油然而生,而且能在换位思考中入情入境地感受,对课文中人物精神的认识就更深了一层。
二、抓住“深化课文主题”的关键点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其实都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点”。这个“点”,有的是一种感情与情绪,有的是一种精神与品质,也有的是一种道理与哲理,或者是一种景或物的美……抓住“深化课文主题”的关键点,就能通过拓展阅读实现深度挖掘,凸显文本要传达的价值意义。
1.以“情”读“情”,在拓展中产生共鸣。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习文本,获得情感体验,此时这种情感是单薄的,这种单薄的情感体悟要向纵深处发展,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由读一篇到读多篇进行拓展。学生在拓展阅读中以潜意识中已有的感情体验为出发点,观照文本中的人、事、物,并由新阅读中的人、事、物加深对已有情感的认知体悟。这个双向阅读过程因为有了情感的触发点而变得直接迅速。比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肖邦对祖国强烈的“爱”就是拓展阅读的“点”,我们可以由此引导学生拓展,读一读杜甫的《春望》、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不必逐词逐句细思,只要将那份爱国情怀读出来即可。在课堂上,让中国诗人的爱国情与肖邦的爱国情形成共鸣,跨越时空,奏响在学生心田。
2.以“人”寻“人”,在拓展中丰满精神。语文课上,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我们认识教材中的某个人并非最终目的,而是要从一个个“这样的人”身上获得对美好人性的感受。所以,“这一个人”有必要走向“一类人”,以群体形象体现精神实质。因此,通过拓展阅读,以“一个人”的形象类聚,让学生在阅读中有重点地观照,可以迅速回归课内文本,使人物形象丰满立体。比如,《青海高原一株柳》、《做一片美的叶子》等课文由物及人,赞美了像高原柳、叶子一样的人,我们可以通过拓展阅读寻找如高原柳一样顽强不屈、像绿叶一般默默奉献的人群,使得高原柳、绿叶的精神由抽象变得具象。只要学生按照教材呈现的精神实质展开拓展阅读,选择文本、阅读文本都有一种潜在的意识观照,就能使课内所感一次又一次、一层又一层得到验证与升华。
3.以“美”照“美”,在拓展中体验美感。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感受美、欣赏美的课文,需要我们引导学生用美的眼光打开拓展阅读文本,发现美的踪迹,进而享受美的体验。比如,《安塞腰鼓》中那壮阔、豪放、火烈的鼓声体现了一种特有的震撼人心的民族魅力,借由课内阅读之时的余音缭绕,读一读乔良的《高原,我的中国色》,能将具体化、对象化的美感回归于对中华民族性格特征的总体性把握。
三、抓住“激发阅读欲望”的关键点
从解读文本的角度来看,语文阅读永远是正在进行时,我们有必要留一点疑惑和趣味给学生,抓住“激发阅读欲望”的关键点,让学生在思考中进行拓展阅读。
1.留一点“疑惑”,在反思中读下去。在课内阅读中遇到解读不明的地方时,不妨当做后续阅读的“引子”,让学生带着疑惑读下去,读出自己的见解。如读完《林冲棒打洪教头》,在拓展阅读的基础上解读“林冲”这个人,教师不妨再给林冲打个问号:为什么我们认为林冲性格中值得赞扬的部分却有人持不同看法?他们是从什么角度看林冲的呢?以此引导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丰富对文本中林冲形象的理性认识。
2.留一点“趣味”,在交流中读下去。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才能使他们主动阅读,将课内阅读不断延伸、扩展。如学完《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教师说:“故事中的狐狸真是狡猾啊,在《伊索寓言》中还有不少这样的狐狸呢,它们的诡计有没有得逞呢?同学们可以读一读《伊索寓言》中有关狐狸的故事。”学生在阅读狐狸故事的同时,一定会对《伊索寓言》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在学习《鞋匠的儿子》一文后,让学生开展“林肯演讲语言”模仿秀,这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一项趣味性阅读任务,会使文本中的林肯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有效拓展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文本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取相应的拓展延伸策略,将会奏响语文课堂生命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