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打杂终不后悔”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_hua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上十天半月打个电话去看看周老,聊聊天,成了我生活的一个内容,这不仅因为他是我的一个采访对象,我正帮他写传记,编辑整理西战团的团史,更是这个可爱的老头儿让人亲切让人惦念,从跟他的闲谈中我能有所收获。最近一次见到周老还是在春节前,90岁的周老依然精力充沛,依然从早忙到晚,或审阅修改书稿,或应邀写字,或出席必要的活动会议。我嘱咐周老再忙也别熬夜了,周老说:昨晚睡得早。我问:几点?周老说:1点。我笑了:不早得几点呢?周老虽然睡得很晚,起得却很早,通常9点半就已经吃过早饭了。想象中90岁的老人应该是年迈龙钟了,但周老看上去顶多六七十岁,肢体灵活,思维敏捷,只是听力上要借助一下助听器。生活起居全是自理,一个小保姆负责打扫卫生做做饭。
  
  他是让人一见就觉得可爱就喜欢的一类老头,没有架子,没有做派,健谈而平和。跟他一起谈话,不知不觉就忘了他是一个部级领导,感觉是跟一个学者一个长辈在交流。透过他的个人经历,就能对中国近代文艺史了解一个大概。因为建国以来,周老在文化部从事各级领导工作长达40多年。这40多年的经历,是和新中国的整个发展结合在一起的一段不平凡的经历。“文革”前17年,“文革”后20年,各个历史阶段都有过许多对艺术事业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大工程、对全局有影响的大活动。承担这些工程和活动的主要负责人、具体的组织者,绝大多数是落在周老肩上的。可以说他是新中国在艺术活动方面处于领导岗位最持久、最活跃,承担重担最多的人。无疑,也是对建国后艺术事业的发展、艺术创作、艺术活动的繁荣,有过大功劳、大贡献,立下过特殊的历史功绩的。
  
  戏称是“打杂工”
  
  周巍峙虽然曾经是堂堂的文化部代部长,虽然现在依然是堂堂的文联主席,但提起他的名字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晓。可要说是王昆的丈夫,那就没有人不知道了。一个著名的艺术家的名声远比一个艺术领导者要大得多。
  其实,周巍峙的名声曾经不在王昆之下。“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这首激昂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虽说唱着流行歌曲长大的年轻一代,未必关注这支久远的歌是谁的作曲。可是当年这激昂的旋律曾经鼓舞了许许多多浴血杀敌的赴朝战士,激励过全国人民投身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周巍峙的名字也和这首战歌一样响彻祖国大江南北。
  如果周巍峙当初不是做了行政领导,坚持从事音乐艺术,那现在肯定也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了。他酷爱音乐,并且具备很高的音乐天赋,做一个优秀的作曲家或音乐指挥是他一生的理想。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他就在邹韬奋、李公朴、艾思奇、柳等人的影响和指导下,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并且从一开始就把音乐和社会活动相结合,运用音乐从事爱国救亡宣传工作。他在工人、学生、店员中组织大量群众歌咏队,进行教歌活动。1935年,他参加了由田汉领导的“苏联之友社音乐组”,那时他还不到20岁。青春的热情和革命的激情,鼓动着他写出了《前线进行曲》《上起刺刀来》《起来,铁的兄弟》等许多昂扬奋进的歌曲,他还编辑出版了全国第一本救亡歌曲专辑《中国呼声集》。在华北前线,他更是运用音乐这个极富鼓动性的武器组织民众,抗战救亡。1939年冬天,他在敌后首次成功指挥了《黄河大合唱》的演出。
  无论是在抗日前线还是解放战争的紧张艰苦环境中,他都是一方面把担当的文艺领导工作做好,同时忙里偷闲地参加群众歌曲、合唱及歌剧创作,还兼任作曲课的教学工作,由此可见他对音乐艺术的执著追求。1950年创作的名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正是这种长期执著追求的成果。
  人这一生,如果爱好和工作能够完美地结合统一,那真是幸运和福分。周巍峙的妻子,著名歌唱家王昆就是这样一个有福之人。相比之下,周巍峙就没那么幸运了,行政工作占去了他大部分时间和精力。30年代末担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副主任、主任。40年代任敌后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北方分局北岳区文委委员、文联宣传部长、音协主席、鲁艺文工团副团长等职。建国后历任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中央歌舞团团长、中央实验歌剧院院长、文化部艺术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代部长,连续两届中国文联主席,变换的“工种”繁杂,岗位一个换一个。工作的覆盖面遍及戏曲、话剧、歌剧、曲艺、杂技、美术、音乐、艺术教育、群众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等等方面。所以周恩来总理在1963年曾很有风趣地对他说:“我是国务院总理,是国家的总理;你是艺术局局长,是艺术界的总理。”
  “来自贫寒家,混迹文苑中,奔忙六十载,一个打杂工。”这是周老60多岁时的自嘲。无论如何评价周老的精彩人生,都不如他自己概括的这20个字来得轻省和干净。他的同事和部下也都认为,作为领导者的周巍峙,他的确是一个“杂家”,一个非常出色的“打杂工”。而他钟爱的音乐渐渐成了“业余”,而且职务越高工作越杂,离音乐创作越远。人对于职业的选择很像是选择婚姻,幸运的永远是少数人,绝大多数都是阴差阳错。
  看到别人在音乐创作上有所建树,在音乐理论上有所发展,周巍峙是否心痒过呢?我想是肯定的,他说自己“一生打杂终不悔”,毕竟还是有一个“悔”字在里头。但是,对于从年轻时起就受共产主义教育和熏陶的那一代人而言,个人的爱好从来是服从革命需要的,没什么价钱好讲。所谓:“共产党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解放初期周巍峙刚被任命为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的时候,夫人王昆曾经跟周恩来总理直截了当地提出过不要让周巍峙当官,让他去干业务,写写曲子。周总理当时大笑说:“现在是人民当政,当家做主人,总要有人做官办事,人民的官,共产党员不能不当啊。我不是长期当官吗?像他既懂业务,又能做行政领导的人,还不好找呢。”周总理这一句话, 便叫周巍峙一心一意扑在文艺领导工作上了,因为他太崇敬周总理了。“我从打杂中了解人生,获得知识,丰富兴趣,提高修养,应该说是大有所得,小有所失。”周巍峙说。人生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想明白了也就无所遗憾,无所后悔了。
  不过,尽管行政工作繁忙,他还是创作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和《十里长街送总理》等脍炙人口的歌曲 ,并在中央的实验歌剧院主持了《刘胡兰以槐荫记》和《草原之歌》等不同风格的新歌剧的创作和演出。更值得称道的还有他领导创作和演出的两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和《中国革命之歌》。这些里程碑式的巨作,说明周巍峙不仅是一位文化部门的领导人,同时仍然是一位革命音乐运动的倡导者 , 一位有影响的作曲家、理论家和音乐活动家。
  争取长寿,但随时准备着
  周老深有感情的两个地方,一是上海,一是唐县。前年我有幸陪同周老旧地重游。
  周老祖籍是浙江台东,现在家住北京,去上海,应该是“去”,但周老总习惯说“回“上海。这一个“回”字流露了无限的故乡之情,青少年时代的周巍峙一直生活在上海,上海给了他苦难也给了他觉醒,上海之于周老是和成长的摇篮是真正意义上的故乡。相反,祖籍台东在他的记忆里是遥远而模糊的。
  周老每次回上海都住在位于延安西路的文艺宾馆,尽管这里设施陈旧,上海的豪华宾馆又比比皆是,但周老从来不换地方。他把文艺宾馆当家,照他的说法:这是自己的宾馆。因为常来常往,这儿的服务生都跟他很熟悉。
  上海永年路149弄28号,是当年周老一家人来到上海的第一居所。尽管听周老不止一次地描述过这幢老房子,但设身处地,还是叫我吃惊不小。
  随周老见识老屋,探望老屋现在的主人,让我得以有机会好好领略了上海普通百姓的住房—石窟门,在此之前,我无论怎么想象,也想象不出它里面的模样。每次来上海,从高楼大厦俯视下面的一片片低矮的民居,竹竿挑挂的花花绿绿和穿梭的人群,叫人充满好奇,十分想接近它们。
  一迈进门槛,人便被黑暗淹没。稍稍定睛,方能看清哪是灶房哪是楼梯。楼梯又陡又窄,台阶之间又高,真叫“爬”楼。年轻人上去都生怕跌下来,上了年纪肯定是上不去下不来。周老小心翼翼地爬到三层,楼上比楼下光明很多。
  三层前楼的房子大约十平米,就是周老童年的家。楼上有一个晒台,周老当年曾站在晒台上学剑,一心想当周一直住到今天。唐家的女主人还健在,今年88岁,姓施,一头银发。周老和施老太太相约活到百岁。
  河北唐县是妻子王昆的老家,是周老当年和王昆结缘的地方。
  1939年西战团(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周巍峙率团到唐县一带演出,有人给他推荐说,唐县有一个年方十四的小妞儿歌唱得特好。周巍峙偏爱音乐人才,而且发现、吸收人才壮大西战团又是他分内的事。于是周巍峙安排了一次“面试”—听王昆在群众大会上唱歌。
  王昆不知道台下有西战团的“考官”,但她那天心情特别好,一甩短发,大步流星走上台,唱了一曲她的“保留节目”《松花江上》。掌声中又唱了一曲《江水红》。
  “混”在人群中的周巍峙笑了,“好苗子,好苗子……”
  王昆进了西战团,爱情的种子也悄悄在俩人间萌发。有人赞扬他们的爱情和婚姻是:“伯乐推荐百灵嗓,歌声换来意中人。”周老回忆说:我们那时不可能像今天的年轻人这样罗曼蒂克,因走路的时间比住下的时间长,即使成为夫妻之后,由于工作性质不同,在一起的机会仍然很少。解放后她在中国歌剧院工作,后来去了东方歌舞团,常在外地演出或学习,我在文化部工作,也因常常外出或出国,真正在一起多的竟是“文革”后期,有三年我们完全生活在一起,一起锻炼身体,一起挨批,也一起商量对付“四人帮”,保护革命同志,我们家的特点是“个人管个人”。
  60多年过去了,夫妻再次共同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自然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下车来到一个似曾相识的村庄,见到了一位上岁数的老乡,老乡叫康振山,他说当年他是游击队长,“我带着游击队在村北头打仗,两支机枪换着打。三个多小时。谁不敢去我去,我是党员。死了也不怕,我是为革命啊”。他说他立过二等功,得到过好多奖状,撸起胳膊让我们看他的伤。周巍峙说,他讲的是百团大战。当年我们西战团也参加了,我们是做瓦解工作,到敌人的炮楼里找反共先锋队队长谈话,要他们老老实实呆在炮楼里。康振山说,解放以后他把证件弄丢了,无法证明伤残,所以一直享受不到政府的优待。周巍峙把这件事记在了心上,回京后马上跟有关部门交涉,给他做了补偿。
  老乡带我们到一户叫康中梅的老年妇女家,她因为摔了一跤正躺在床上。
  听说是王昆来了,她别提多高兴。“记得王昆吗?”“着实记得她。黄褂子,青裤子。”“黄河大合唱?”“记得。”
  她说她比王昆大一岁,80多了。抗战时也演戏,在村里做宣传工作。她兴奋地唱道:“水连水,山连山,日本鬼子可不沾(不好)……”王昆带着她一起唱。
  周老回忆说: 1940年百团大战的时候我们在这个村住了两个月,演出过黄河大合唱,还办过乡村艺术干部学校,简称乡艺班。乡艺班有100多人,我们教得很专业,基本知识、创作方法,我那时是校长,同时办两个学校,第一乡艺班,第二乡艺班。
  我问周老是否找到了当年的感觉,周老动情地说:“我记不得过去住的房子了,好像是北屋,一个小院子。她(指姓康的那位老年妇女)还能记得歌名,不容易,是真有感情。这儿老人不多了,能找到这么几个,不简单了。”
  在乡村的大路上,周巍峙夫妇和老乡们合影留念。周巍峙与王昆都已到了生命的晚年,风雨同舟进入人生的暮年的两位老人,本可以厮守不分离,好好颐养天年,但他们却仍然保持着固有的生活模式,因为还得各忙各的事业。然而这并不妨碍两位老人之间的相爱弥坚。王昆曾无比动情地说:“进入老年以来,常听到老伴儿说:‘我已90岁了,争取长寿,但随时准备着。”我却对老伴儿说:“不!不!你要好好活着,你绝不能先我而去,哪怕我比你早走一天也好。因为,他一生做的工作太多太多,接触的方方面面的人和事太多太多,有人称他是新中国文化部艺术管理方面的‘百科全书’和‘活字典’。我没能力给他写一个准确的生平,以昭告他各个时期的同事和战友;我无法写尽他那无处不在的对文艺事业的忠诚和他那 ‘清教徒’式的生活心态下所产生的故事。家里堆积着他浩瀚如海般的文化艺术方面的资料和史料,我无法为他整理妥帖……”
  
  戏称是“三有限主人”
  
  有人说:人这一生一半用来创造生活,一半应该享受生活。周老似乎是个例外,90岁高龄的他仍然不顾劳累地工作着。他每天的生活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家一贯就是工作场所。他不是不会享受,楼下花园里散散步遛遛鸟逗逗孙子,谁不知道悠闲自在。但是,他没有时间去享受,他身后彷佛是什么催促着他,时不我待,该做的事都还没有做完。有时在楼下走一走他都走不踏实,急着回来做事。儿子知道老子除了公事,难得下楼,就把家里的阳台装修成一个花房,里面有花有鸟有盆景,是一个沏杯茶听听音乐的好地方。可是这花房自从有了,周老还难得有一份雅兴。他的晚年生活跟不是晚年的生活没有区别,不同的只是人生所剩下的时间更少,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周老戏称自己是“三有限主人”。
  他这么解释三有限:
  
  一、老年人知识有限,学习更应主动。新的历史时期,充满许多新人新事,需要
  不断补充新的知识,不能把自己关闭在一个保守的真空里,抱着与现实不协调的老经验不放。
  
  二、老年人精力有限,思想更要洒脱。年纪大了,遇事要想得开,不要对一切看不顺眼,牢骚满腹。有意见就提,在适当的场合敞开心扉谈谈,也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不要生闲气,更不要生闷气,这是很伤人的。
  
  三、老年人时间有限,工作更要抓紧。大家都希望老年人健康长寿,毕竟时间不多了,因此,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尽自己所能多做些事。时间那么宝贵,怎能白白浪费掉呢?
  “80年的征程,也是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有时走路扭扭歪歪,摇摇晃晃,看样子实在幼稚可笑;有时又是步履维艰,欲进不能,自有一腔激愤。自幸人生目标早已定了,大的方向总算没有偏离。年老了,也从这些不平常的生活当中,有了一点‘悟性’。”(《周老80岁有感》)
  近两年,周老查出患有糖尿病,还因此住过一两回医院。但这好像并没影响他熬夜和出差,每天按时拿出针药自己往肚皮上一扎,就什么都OK了。谈到对健康的认识,周老自有他的一番理解,他说,一个人首先要精神健康,才能身体健康。人生充满矛盾,对纷繁的琐事和难题,要有积极的淡化意识,理解他人,解脱自己。同时坚信,事物在变化,凡事终能解决,这样就不会走进死胡同了。如此说来,对健康的认识说到底是对人生的认识。周老的客厅里挂有一幅书法“有容乃大”。我喜欢这句话,我同时还喜欢“无欲则刚”。周老告诉我:这两句话完整的是16个字:“百川归海,有容乃大”。“立壁千仞,无欲则刚”。一个讲胸怀,一个讲性格。我觉得周老就有这样的胸怀和性格。
  高寿之人必有养生之道。周老说:“养生方式方法万不可模仿,人的个体差异不一样,因此应各有各的养生理念。我常用的方法极简单:静坐,意守丹田。此方法简便易行,随时可意守,随时可放开,对事务缠身的人最合适。排除、解脱、淡化心神之烦忧、杂念,就可以清爽地思考、做事了。”周老还有一个独特的清神醒脑的办法是摆扑克,晚上干活困了累了,拿出扑克牌摆上一把,立马就见效。周老还是一个集邮爱好者,他积攒的邮票相当客观,只是现在他少有心思顾及集邮了。
  “乱发抓更少,混是荒坡草,人恒知难进,我能不服老。”周老调侃地吟道。老年的他身上更多了一点幽默而调皮的味道,很是讨人喜欢。不跟他说的事,他绝不过问,更不干涉;有求于他的事,他从不拒绝。这大概就叫返老还童吧。
  周老说:“我这辈子是蛮有写头的,现在太忙,等闲下来写点自传。”可是活到老忙到老的他,至今也没有能闲下来,所以写自传的愿望只好由他人代劳。
其他文献
前些日子,有一家杂志社的编辑到北京约稿,点名要我写的一位知名颇高的影视明星婚变的专稿。据他说,此事在外地已沸沸扬扬,如果成稿,稿酬从优。  虽然我囊中羞涩,也不那么清高,颇受高额稿酬诱惑;虽然我是个娱记,在圈内已“趟”了10多年,但对此类热点新闻始终兴味索然,也只好望之兴叹了。稿子虽没应约,这一题目却萦绕于怀,不免生发了几点感慨。  就大多数人来说,婚姻乃人生的必经之旅,如今婚姻自由,既然有“结”
期刊
河水清清,河水悠悠,我光着小脚丫,浸在那静静的河水中,水从脚丫中渗出,盖过脚面,闪着鱼鳞光泽的小鱼和披挂着青衣的小虾在脚边穿梭着又向摇曳的水草游去。蹲在透着红色的河埠石头上,顺手在石头下一撸,展开手掌,螺蛳在手中蠕动。  背着书包,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邻家摆小摊的老公公,翘起的山羊胡子在斜阳中颤颤,我喜滋滋递上在口袋中存放了半天带有体温的三分钱,指点着老公公桌上玻璃瓶中的三角包,公公打开瓶盖,撮起
期刊
渼陂古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属青原区文陂乡,全村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始建于南宋初年,距今有800多年历史。古村自然条件优越,芗峰东立,象岭西护,瑶山南耸,富水北流,山抱水环,天然形胜,是一个以明清建筑为基础,融书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化和明清雕刻艺术为一体的古村落。据考证:渼陂村的开基祖,为南宋初年梁仕阶,从陕西长安带领族中子孙迁徙至此。如今该村有3000余人口,均姓梁。现存有367幢明清建筑
期刊
我终于可以在一盏温馨的台灯下写我心里的世界了,我又拥有了一盏正规的台灯。  台灯早已坏了好长时间了,很长的时间里我的情绪也坏到了极处,因为生活中许多自己做不了的事,日子里许多的屈辱,思想全被这些暗面打乱了。本来不应该被这些所左右,可这些时常向我袭来,让我总是振奋不起满是疮痍的心,没有心思再去与笔打交道了。  现在我的情绪已恢复了常态。而且,写作的渴望像田里的庄稼,比以前更浓绿、更旺盛了,使我不由自
期刊
衣着是文化的象征,是时代的镜子。人们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感受和联想赋予它种种不同的情感寄托。  衣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是一个人性格外在的表现,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着装的风格,而女性又尤为突出。女性在对服装的款式、色彩、面料的选择上无不透射出性格、感情、气质和爱好。  在对衣着的选择上,女性可谓百态千姿,充满着性的表现力,而这种性的表现力又流动在服装的穿着中。最近,著名的心理学家以我国女性为研究的对象
期刊
一个人抽着烟,蓦地发现,她的爱情,最终成了他手中的烟蒂, 要么扔掉,要么烧到手。而他,又岂是会烧到自己的手的人?既然爱已成烟蒂,那么还是扔掉吧。     红尘相遇     质卿和他初次相遇是2000年的10月29日,傍晚六点半。那天是质卿二十三岁生日。一个自以为已经长大的女孩子,一个人到酒吧喝酒,嘴唇抹得像两条小带鱼,极短的裙子,大红的头发,酷得了不得。如果不是他走过来掐灭质卿手上的烟,质卿想他们
期刊
今天,健康越来越成为人们最关注的首选,如何强身健体更是大众热议的话题。不知你注意到没有,近年来,在我国大中城市兴起一种“空气健身法”,且流行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空气健身的主角是空气,它是大自然给我们人类的恩赐。空气健身,既不需要借助任何器械,也不需要服用任何药物,因为一天24小时的分分秒秒,空气始终与我们亲密接触,形影不离。    雨后散步    散步,已是人们普遍崇尚的健身方式,但你有过雨
期刊
……舒特把中国人人际交往的链条概括为:“熟人社交”,把西方人概括为:“陌生人社交”……  ……如果你有与西方人社交的经历,你会发现,在社交场合,一旦碰到陌生人,人们大都会迎上前去伸出手,自报家门,在轻轻地握了对方的手后,彼此就认识了。接着可随意交谈,一来二往,有的还会成为莫逆之交呢!……    “开卷有益”,这是经常挂在我们嘴边的一句话。多少年来,我一直以此为信条,将闲逛书店作为最大的业余爱好,并
期刊
我是一名白领,在外企工作,不瞒你说,钱挣的是不少,但特累。上班时间不只要看老板的脸色,更得兢兢业业地干活,担心着丢掉自己的饭碗,唉,我们这一代人怎么就活得这么不易呢!你要问我关于娱乐的问题,对不起我没有想过,但可以回答:我喜欢“搞笑”的东西,它是我们的精神快餐!  由于经常加班,休闲时间不多,我们没有完整的时间去享受一部连续的电视剧,更谈不上认真去读一本好书,那只是一种奢望。我们在非工作时间,最大
期刊
近些年来,文化娱乐化,娱乐文化化的泛文化倾向大行其道,并呈燎原之势,且愈演愈烈,如今已成为最引人关注的一种文化现象了。虽然我也是一个文化人,对此一直很不认同,但直到前几天,才引起我较大的触动。  由于业务繁忙,经常出差,上中学儿子的学习一直是他妈妈过问。一天,我在儿子的书架上偶然发现一本书,叫《Q版语文》,受书名的吸引我随手翻了翻,不由紧锁了眉头!  在这本书里,那些经典课文中的主人公已面目全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