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我国教育自近代以来一直在模仿西方,学习国外,可以说是一种舶来品,作为拥有悠久教育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优秀的教育文化传统中包含着非常丰富、至今仍具重大价值的教育思想,本研究旨在探析孟子的主体性教育思想,以对现代教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 孟子主体性教育思想师生关系
我国教育自近代以来一直在模仿西方,学习国外,可以说是一种舶来品,作为拥有悠久教育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优秀的教育文化传统中也包含着非常丰富、至今仍具重大价值的教育思想,本研究旨在探析孟子的主体性教育思想,以对现代教学有所启示。
一、孟子主张的师生关系体现的主体性教育思想
孟子授业的主要形式同孔子一样,主要通过师弟子之间的对话和问答来进行,但是孟子比孔子更强调尊师,重视“高致之教”,与孔子的“俯就之教”有区别。程颐谈道:“孔子教人常俯就,不俯就则门人不亲;孟子教人,常高致,不高致则门人不尊。”[1]孟子常常给学生制定一些高标准,让学生按照高标准提升自我,即所谓“高致之教”。如,孟子相信:“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2]又如,公都子问: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是“大人”,有的人是“小人”?孟子答:“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3],“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4]。虽然孟子强调“高致之教”,但是对于弟子的提问则几乎是有问必答,毫无保留,正所谓“往者不追,来者不拒”[5]。师弟子之间的问答作为授业的主要形式也是与主体性教育所倡导的基于对话的主体与主体间的交往关系有着一定的相似性的。
孟子的教育思想中以学论教的思想特点有清楚的体现。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6]。学问之道就是学习之道,就是教育之道。此外,孟子还认为:“教育者必须首先成为学习者,教育就是一种学习转化为另一种学习。之所以‘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章句上》),就是因为教育者未能注意使自己首先成为一名学习者。其次,教往往是一种学,教不过是促人学。‘私淑艾’是一种教,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学;‘不屑之教诲’也是一种教,但这无非是借此刺激学习者去学、去思,所以教最终归结为学。”[7]孟子的以学论教正说明了文学的作用的重视,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与主体性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孟子还认为教师自身首先应该成为一名学习者,本着谦虚的态度,本着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才能教学,教学过程也是一种学习过程,由此可见,孟子的言词中也流露出教学相长的意味。因此,可以说孟子虽然重视尊师,但是主张师生平等,通过对话和问答的形式而实现主体与主体的交往的。
二、孟子关于教学的论述体现的主体性教育思想
孟子是“性善论”的代表,他认为教育就是扩充善性、扩充善端的过程。孟子扩充人所固有的善性的思想,蕴含着他对教学过程的要求,即教学活动要体现理性特点,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强调学习中个体认识的自觉。重视学生个体认识的自觉性,这正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内涵。
1.“深造自得”——自求自得。“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8]。只有深入学习和钻研,有自己的见解和收获,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智慧,遇事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因此,孟子主张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动手、独立思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只有如此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牢固地习得知识。独立自主的、深入的思考对于学习是必需的,也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所不可或缺的,“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9]。此外,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批判的精神,要“存疑”。孟子有一句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10]只有经过深刻批判和思考、自己积极主动地体会和获得知识,才能真正内化,融合到已有的知识背景中去,才能得心应手的加以运用。可见,孟子重视学生的独立自主性、批判性、创造性,这正是主体性教育旨在培养的具有主体性的人的重要特征。
2.“盈科而后进”——循序渐进。在教学中要遵循“盈科而后进”即循序渐进的原则。孟子认为“其进锐者,其退速”[11],进程过于迅疾,一味贪图速度,势必会影响实际效果,即便当时记住,也会很快忘却。正确的做法是“盈科而后进”,“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至于道也,不成章不达”[12]。应像源源不断的流水,注满一个洼坎之后再注下一个洼坎,未注满时绝不下流,由此渐次流入大海。[13]学生有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无视规律,一味贪多贪快,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非徒无益,而又害之”[14]。
3.“教亦多术”——因材施教。孟子非常重视针对不同情形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他认为,“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15]。教导学生,有的要像及时雨滋润禾苗一样及时启发和点化,有的需要促进其品德完善,有的需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疑解问,不能登门授业的人也可采用相应方式使之间接受教。甚至“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16]。拒绝教诲,如果能使人醒悟,则不失为一种教导。
4.“专心致志”——集中精力。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则便难以学有所成。孟子十分注重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他说:“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7]即使像下棋这样不算太复杂的小技艺,也必须专心致志,否则也不可得。孟子认为,学习上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专心致志,而不是天资高低。一旦决定做一件事情,除了专心致志外还要持之以恒,方能成功。孟子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18]学习要有所成,就要像孟子所说,避免半途而废,要有坚持到底的精神。
虽时过境迁,但孟子对于教学的论述,“深造自得”、“盈科而后进”、“教亦多术”及“专心致志”仍含有主体性的意味,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对现代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程颐.入关语录[A].周德昌.北宋教育论著选[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32-333.
[2][3][4][5][6][8][9][10][11][12][14][15][16][17][18]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173,270,336,267,189,270,325,322,312,62,320,300,264-265.
[7]杜成宪.早期儒家学习范畴研究[M].台湾:文津出版社,民国八十三年,88.
[13]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1.
关键词: 孟子主体性教育思想师生关系
我国教育自近代以来一直在模仿西方,学习国外,可以说是一种舶来品,作为拥有悠久教育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优秀的教育文化传统中也包含着非常丰富、至今仍具重大价值的教育思想,本研究旨在探析孟子的主体性教育思想,以对现代教学有所启示。
一、孟子主张的师生关系体现的主体性教育思想
孟子授业的主要形式同孔子一样,主要通过师弟子之间的对话和问答来进行,但是孟子比孔子更强调尊师,重视“高致之教”,与孔子的“俯就之教”有区别。程颐谈道:“孔子教人常俯就,不俯就则门人不亲;孟子教人,常高致,不高致则门人不尊。”[1]孟子常常给学生制定一些高标准,让学生按照高标准提升自我,即所谓“高致之教”。如,孟子相信:“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2]又如,公都子问: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是“大人”,有的人是“小人”?孟子答:“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3],“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4]。虽然孟子强调“高致之教”,但是对于弟子的提问则几乎是有问必答,毫无保留,正所谓“往者不追,来者不拒”[5]。师弟子之间的问答作为授业的主要形式也是与主体性教育所倡导的基于对话的主体与主体间的交往关系有着一定的相似性的。
孟子的教育思想中以学论教的思想特点有清楚的体现。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6]。学问之道就是学习之道,就是教育之道。此外,孟子还认为:“教育者必须首先成为学习者,教育就是一种学习转化为另一种学习。之所以‘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章句上》),就是因为教育者未能注意使自己首先成为一名学习者。其次,教往往是一种学,教不过是促人学。‘私淑艾’是一种教,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学;‘不屑之教诲’也是一种教,但这无非是借此刺激学习者去学、去思,所以教最终归结为学。”[7]孟子的以学论教正说明了文学的作用的重视,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与主体性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孟子还认为教师自身首先应该成为一名学习者,本着谦虚的态度,本着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才能教学,教学过程也是一种学习过程,由此可见,孟子的言词中也流露出教学相长的意味。因此,可以说孟子虽然重视尊师,但是主张师生平等,通过对话和问答的形式而实现主体与主体的交往的。
二、孟子关于教学的论述体现的主体性教育思想
孟子是“性善论”的代表,他认为教育就是扩充善性、扩充善端的过程。孟子扩充人所固有的善性的思想,蕴含着他对教学过程的要求,即教学活动要体现理性特点,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强调学习中个体认识的自觉。重视学生个体认识的自觉性,这正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内涵。
1.“深造自得”——自求自得。“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8]。只有深入学习和钻研,有自己的见解和收获,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智慧,遇事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因此,孟子主张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动手、独立思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只有如此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牢固地习得知识。独立自主的、深入的思考对于学习是必需的,也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所不可或缺的,“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9]。此外,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批判的精神,要“存疑”。孟子有一句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10]只有经过深刻批判和思考、自己积极主动地体会和获得知识,才能真正内化,融合到已有的知识背景中去,才能得心应手的加以运用。可见,孟子重视学生的独立自主性、批判性、创造性,这正是主体性教育旨在培养的具有主体性的人的重要特征。
2.“盈科而后进”——循序渐进。在教学中要遵循“盈科而后进”即循序渐进的原则。孟子认为“其进锐者,其退速”[11],进程过于迅疾,一味贪图速度,势必会影响实际效果,即便当时记住,也会很快忘却。正确的做法是“盈科而后进”,“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至于道也,不成章不达”[12]。应像源源不断的流水,注满一个洼坎之后再注下一个洼坎,未注满时绝不下流,由此渐次流入大海。[13]学生有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无视规律,一味贪多贪快,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非徒无益,而又害之”[14]。
3.“教亦多术”——因材施教。孟子非常重视针对不同情形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他认为,“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15]。教导学生,有的要像及时雨滋润禾苗一样及时启发和点化,有的需要促进其品德完善,有的需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疑解问,不能登门授业的人也可采用相应方式使之间接受教。甚至“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16]。拒绝教诲,如果能使人醒悟,则不失为一种教导。
4.“专心致志”——集中精力。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则便难以学有所成。孟子十分注重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他说:“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7]即使像下棋这样不算太复杂的小技艺,也必须专心致志,否则也不可得。孟子认为,学习上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专心致志,而不是天资高低。一旦决定做一件事情,除了专心致志外还要持之以恒,方能成功。孟子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18]学习要有所成,就要像孟子所说,避免半途而废,要有坚持到底的精神。
虽时过境迁,但孟子对于教学的论述,“深造自得”、“盈科而后进”、“教亦多术”及“专心致志”仍含有主体性的意味,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对现代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程颐.入关语录[A].周德昌.北宋教育论著选[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32-333.
[2][3][4][5][6][8][9][10][11][12][14][15][16][17][18]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173,270,336,267,189,270,325,322,312,62,320,300,264-265.
[7]杜成宪.早期儒家学习范畴研究[M].台湾:文津出版社,民国八十三年,88.
[13]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