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校企合作模式面临新的挑战,在不断适应新格局的同时也呈现出许多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供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供求失衡问题,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研究,分析校企合作的开展现状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有效供给的影响,为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有效供给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2-0028-02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和层次得到不断提升,其人才培养内涵建设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经济的不断提升和企业的不断升级,赋予了高等职业教育自身改革的使命,在此过程中校企合作模式既体现出发展的路径依赖性和传统性,也体现出了创新性和多样性。校企合作模式的不断创新发展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自身改革及其人才培养内涵提升的必由之路。因此,对校企合作发展现状与高职人才质量供给关系的调研,对于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
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是指高等院校与行业、企业、社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合作,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作用下,充分调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主体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效益最大化的动力基础上,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来满足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求的办学形式。合作内容主要包括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实习教学、教学评价、研究开发、招生就业和学生管理等九个方面。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企业谋求自身发展,双方共同培养适用于生产第一线人才的重要路径。
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的德国,“校企合作教育”一次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的美国。现如今,许多国家的校企合作模式取得了良好成绩,如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美国的社区大学等。我国的校企合作制度发展至今,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引入阶段:企业主办职业教育。20世纪20年代,在近代工业的发展推动下,一些企业相继开设了实习工厂,传习西方先进的工艺技术,培养人才,形成了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雏形。这一时期的校企合作主要是企业办职业教育,学校设置在企业中,企业作为主体,一切以企业的利益出发,所以主要采取的人才培养形式为“半工半读”“工学并举”和“工读主义”,培养的是企业自身需要的技能人才。
2.发展阶段:引企入校。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原本企业兴办的“半工半读”的职业技术学校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劳动技能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为此学校开始从企业中分离,培养专业人才。这一时期,学校逐渐成为校企合作模式的主体,被动的与企业合作,主要采取班级授课制,形成以学为主,以工为辅的人才培养模式。
3.高速发展阶段:政府主导校企合作。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利益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由从前的相互竞争转变为竞争与合作共存。校企合作教育也发展至产学研的全面合作,建立学校企业的双赢机制。而政府在两者之间开始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宏观上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规章制度,微观上评估校企合作制度的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在政府的主导下,学校企业公平合作,实现双赢。这一时期的校企合作关键在于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动,政府作为这一关系的中心,很难确保校企双方的均衡,校企合作模式难以达到理想状态。
二、校企合作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有效供给的影响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学规模迅速扩大,其办学方向日益明确,办学思路更加明晰。在高职院校运行校企合作模式中,其人才培养的特征逐渐显现,主要存在“订单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模式和“产学研结合”模式等。2014年上半年,我国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根据《规划》,到2015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将初步形成,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既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院校尤其是职业院校解决人才培养目标问题的现实需要。
虽然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很快,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实施校企合作效果较好的院校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以及东部沿海城市。而在一些小城市,受地域经济的影响和传统教育思想的限制,校企合作难以找到切入点,运行效果并不显著。所以现如今,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形式还处于低浅层次,开展的力度、深度不够,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影响院校精准的专业结构建设。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之间的桥梁。企业能够将行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作用于校企合作的开展中,在与高职院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够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精准度,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实效性。然而,多年的校企合作实施经验表明,一些高职院校和企业对校企合作积极的意义认识不足,对校企合作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尤其是企业对与学校合作的认可度不高,会认为学校是一种负担,增加企业的成本。由此,现如今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处于“一头热,一头冷”“单相思”的境况,并未真正的将市场动态带入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致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供给与行业发展需求不符合。
2.影响院校合理课程体系的完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以满足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为目的。企业对行业发展的敏感度远超过高职院校,更好的将职业标准带入校企合作开展中,能够让高职院校精准的捕捉市场需求与职业标准,紧抓行业发展对学生知识、素质及能力的要求,更好的构建学院课程体系。就当前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供给来看,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供给与职业发展需求之间的错位突出,矛盾明显。究其原因,是因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对市场预测能力不足,企业在这一维度中发挥的作用不足。因此,有效的校企合作开展对高职院校合理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完善有很大影响。 3.影响院校优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特色,高职院校在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的提升帮助是有限的,而企业拥有先进设备、场地及技术,对高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培训能够发挥良好的效果。且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大多应该源于企业。但现阶段由于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普遍较弱,不能真正帮助企业,因此企业在这种低回报的活动中热度不够,对高职教师的合作培训开展深度不足,且兼职教师投入较少,质量不高。由此,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提升中,消极作用于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中。
综上所述,经济的不断提升和企业的不断升级,赋予了高等职业教育自身改革的使命,在此过程中校企合作模式的不断创新发展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自身改革及其人才培养内涵提升的必由之路。要使校企合作运行更加顺利,就必须针对现存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建议,促使校企双方深层次合作,政府积极参与,建立双赢局面。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应转变合作观念,积极开展合作,促进合作深度。高职院校作为高职教育的主体,应及时转变更新观念,与企业进行实质性的合作,自觉主动的为服务地方经济贡献力量。在专业设置上,应贴合地域经济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在人才培养上,应积极主动的与企业合作,坚持开放性教学,坚持实践理论结合;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企业应该提高对学校的认可度,与高职院校积极合作,共享资源,共同设置专业课程,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此外企业应为学校提供专业人士,参与教学过程,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并与高职院校共同建设学生的实习基地,并不断拓宽,满足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供给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对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匹配有重要影响。所以,我国高职院校和企业应提升校企合作认知,积极主动参与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政府应从明确定位,宏观协调,政策制定三方面入手,深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改革,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參考文献:
[1]陶言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展望[J].职教论坛,2013.(3).
[2]潘海生,王世斌,龙德毅.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
[3]马树超.校企合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N].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
[4]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高教探索,2009.(1).
[5]刘爱萍,张文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N].江苏建筑学院学报,2014.(3).
【关键词】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有效供给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2-0028-02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和层次得到不断提升,其人才培养内涵建设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经济的不断提升和企业的不断升级,赋予了高等职业教育自身改革的使命,在此过程中校企合作模式既体现出发展的路径依赖性和传统性,也体现出了创新性和多样性。校企合作模式的不断创新发展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自身改革及其人才培养内涵提升的必由之路。因此,对校企合作发展现状与高职人才质量供给关系的调研,对于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
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是指高等院校与行业、企业、社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合作,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作用下,充分调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主体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效益最大化的动力基础上,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来满足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求的办学形式。合作内容主要包括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实习教学、教学评价、研究开发、招生就业和学生管理等九个方面。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企业谋求自身发展,双方共同培养适用于生产第一线人才的重要路径。
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的德国,“校企合作教育”一次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的美国。现如今,许多国家的校企合作模式取得了良好成绩,如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美国的社区大学等。我国的校企合作制度发展至今,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引入阶段:企业主办职业教育。20世纪20年代,在近代工业的发展推动下,一些企业相继开设了实习工厂,传习西方先进的工艺技术,培养人才,形成了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雏形。这一时期的校企合作主要是企业办职业教育,学校设置在企业中,企业作为主体,一切以企业的利益出发,所以主要采取的人才培养形式为“半工半读”“工学并举”和“工读主义”,培养的是企业自身需要的技能人才。
2.发展阶段:引企入校。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原本企业兴办的“半工半读”的职业技术学校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劳动技能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为此学校开始从企业中分离,培养专业人才。这一时期,学校逐渐成为校企合作模式的主体,被动的与企业合作,主要采取班级授课制,形成以学为主,以工为辅的人才培养模式。
3.高速发展阶段:政府主导校企合作。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利益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由从前的相互竞争转变为竞争与合作共存。校企合作教育也发展至产学研的全面合作,建立学校企业的双赢机制。而政府在两者之间开始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宏观上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规章制度,微观上评估校企合作制度的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在政府的主导下,学校企业公平合作,实现双赢。这一时期的校企合作关键在于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动,政府作为这一关系的中心,很难确保校企双方的均衡,校企合作模式难以达到理想状态。
二、校企合作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有效供给的影响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学规模迅速扩大,其办学方向日益明确,办学思路更加明晰。在高职院校运行校企合作模式中,其人才培养的特征逐渐显现,主要存在“订单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模式和“产学研结合”模式等。2014年上半年,我国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根据《规划》,到2015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将初步形成,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既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院校尤其是职业院校解决人才培养目标问题的现实需要。
虽然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很快,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实施校企合作效果较好的院校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以及东部沿海城市。而在一些小城市,受地域经济的影响和传统教育思想的限制,校企合作难以找到切入点,运行效果并不显著。所以现如今,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形式还处于低浅层次,开展的力度、深度不够,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影响院校精准的专业结构建设。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之间的桥梁。企业能够将行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作用于校企合作的开展中,在与高职院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够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精准度,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实效性。然而,多年的校企合作实施经验表明,一些高职院校和企业对校企合作积极的意义认识不足,对校企合作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尤其是企业对与学校合作的认可度不高,会认为学校是一种负担,增加企业的成本。由此,现如今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处于“一头热,一头冷”“单相思”的境况,并未真正的将市场动态带入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致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供给与行业发展需求不符合。
2.影响院校合理课程体系的完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以满足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为目的。企业对行业发展的敏感度远超过高职院校,更好的将职业标准带入校企合作开展中,能够让高职院校精准的捕捉市场需求与职业标准,紧抓行业发展对学生知识、素质及能力的要求,更好的构建学院课程体系。就当前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供给来看,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供给与职业发展需求之间的错位突出,矛盾明显。究其原因,是因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对市场预测能力不足,企业在这一维度中发挥的作用不足。因此,有效的校企合作开展对高职院校合理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完善有很大影响。 3.影响院校优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特色,高职院校在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的提升帮助是有限的,而企业拥有先进设备、场地及技术,对高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培训能够发挥良好的效果。且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大多应该源于企业。但现阶段由于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普遍较弱,不能真正帮助企业,因此企业在这种低回报的活动中热度不够,对高职教师的合作培训开展深度不足,且兼职教师投入较少,质量不高。由此,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提升中,消极作用于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中。
综上所述,经济的不断提升和企业的不断升级,赋予了高等职业教育自身改革的使命,在此过程中校企合作模式的不断创新发展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自身改革及其人才培养内涵提升的必由之路。要使校企合作运行更加顺利,就必须针对现存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建议,促使校企双方深层次合作,政府积极参与,建立双赢局面。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应转变合作观念,积极开展合作,促进合作深度。高职院校作为高职教育的主体,应及时转变更新观念,与企业进行实质性的合作,自觉主动的为服务地方经济贡献力量。在专业设置上,应贴合地域经济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在人才培养上,应积极主动的与企业合作,坚持开放性教学,坚持实践理论结合;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企业应该提高对学校的认可度,与高职院校积极合作,共享资源,共同设置专业课程,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此外企业应为学校提供专业人士,参与教学过程,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并与高职院校共同建设学生的实习基地,并不断拓宽,满足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供给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对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匹配有重要影响。所以,我国高职院校和企业应提升校企合作认知,积极主动参与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政府应从明确定位,宏观协调,政策制定三方面入手,深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改革,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參考文献:
[1]陶言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展望[J].职教论坛,2013.(3).
[2]潘海生,王世斌,龙德毅.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
[3]马树超.校企合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N].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
[4]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高教探索,2009.(1).
[5]刘爱萍,张文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N].江苏建筑学院学报,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