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主任如何让学生很快适应中学生活,顺利渡过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的青春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呢?笔者认为,在班级德育工作中,班主作要把培养具有品德主体意识的人的作为自已的工作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班主任善于做学生心灵的导航者,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完善人格,造就一个奋发进取的当代中学生。
首先,做学生心灵的导航者,要尊重每个学生,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个体意识,有对自身的性格、能力、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的认识,班主任倘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高高在上,不尊重学生的正常的客观需求,往往会产生负面效应,建立一种不正常的师生关系。学生唯班主任之命是从,见班主任如见老虎。长期以往,学生易封闭心灵,更不会向班主任敞开心胸,畅所欲言,不利于班级工作开展和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而做好这一点,前提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挚情挚爱,点点滴滴,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初中生们企盼的心田。如何引起学生的心灵呼应呢?班主任首先要从“神”的圣坛降到“人”的实地。班主任要真正从生活上、学习上、情感上关心他们,引导他们。在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让学生们明白班主任是他们敬爱的老师,是真心关爱他们成长的良师益友。其次,要平等地对待全体学生,不因是优等生而格外看重,不因是学困生而备加歧视。班主任只有给所有学生以一视同仁的爱,将自己融入学生之中,分担他们的忧愁,排解他们的困惑,分享他们的喜悦,倾听他们心声,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班主任产生依恋仰慕的情感,才会从顺从、认同到内化,逐步培养起自我教育的能力,才会产生幸福,归属等良好的心理气氛,从而积极投身于学习生活中去。
其次,做学生心灵的导航者要善于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学会悦纳自我。
“自我”是人格的核心,那么一个学生是否拥有健康的心理,关键在于有一个健康的自我意识,即“悦纳自我”。在实际工作中,我首先积极地悦纳每个学生,用饱含深情的语言鼓励学生勇敢地接受自已的缺点、不足或缺陷。我还利用班会课,开展发现对方的优点,并作积极评价的活动,激发他们的情商,唤醒他们沉睡的心灵,使一些学生,尤其是有自卑心理的学生,产生积极改造自我的欲望,逐步跨过心灵的障碍,学会悦纳自我。
曾经有一位性格内向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老师,谢谢您让我发现我身上的优点。以前我总认为我是一只丑小鸭,可自从您在班会上开展了‘寻找对方优点’的活动后,我好高兴,想不到在同学们眼里,我有这么多优点!我竟是一只美丽的白天鹅。老师,谢谢您让我找回了自我。”由于自我悦纳,既融洽了师生间感情,又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
第三,做学生心灵的导航者,要善于利用班集体的教育效应,矫正学生消极心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接受教育的过程,可以看做是社会化的过程,人的社会化是通过一定的社会化媒体来实现的。班集体是个体社会化的媒体之一,班集体对个体具有教育的效应。这种效应表现在三个方面:
(1)向心效应。所谓向心效应,是指集体对其成员有一种吸引作用。一般学生,尤其是一些有能力,有特长的学生往往比较容易在集体中寻找到自已的“位置”,而一些心理、生理有缺陷或者有这样那样缺点的学生,不但不容易找到自已的位置,甚至还会影响优秀班集体的形成。在班级工作中,我树立了“一个真正的集体,没有被冷落的”多余人”,没有被用掉的“包袱”,没有被歧视的“嫌弃儿”的观念。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他们创造机会,帮助他们定位,消除其在心理上的消极情绪,促使这些学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班集体也因此产生更大的活力。
(2)驱动效应。所谓驱动效应,是指集体的影响能使个体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势,形成内部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个体成员的道德动机。所以,在每学期开学之初,我建立建全班组织时,首先对集体行为进行客观合理的规范。如制定班纪班规,学习《中学生日常守则》。其次,制定班集体奋斗目标,确定努力方向。这样,对学生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激励。当集体的规范转化为学生需要的时候,就成为推动学生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机。
(3)同化效应。良好的班集体能产生一种同化效应,即学生接受了集体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的产生与集体的要求相一致的行为。因此,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是改造学生心灵的有效心理环境之一,作为班主任要狠抓班风的建设。优良的班风是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形成一种使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促进作用;潜移默化的同化作用;无形巨大的规范作用,使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步完善和提高。
第四,做学生心灵的导航者,要积极营造教室文化氛围,培养学生高尚的心灵。
教室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室内布置要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力求色彩协调、格调活泼、形式常新,寓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要尊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动学生设计布置教室的方案。随着时序的推移,教室文化要由浅入深,逐层提高。以充分发挥教室文化的凝聚性、激励性、扬弃性、弥散性的作用。
首先,做学生心灵的导航者,要尊重每个学生,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个体意识,有对自身的性格、能力、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的认识,班主任倘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高高在上,不尊重学生的正常的客观需求,往往会产生负面效应,建立一种不正常的师生关系。学生唯班主任之命是从,见班主任如见老虎。长期以往,学生易封闭心灵,更不会向班主任敞开心胸,畅所欲言,不利于班级工作开展和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而做好这一点,前提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挚情挚爱,点点滴滴,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初中生们企盼的心田。如何引起学生的心灵呼应呢?班主任首先要从“神”的圣坛降到“人”的实地。班主任要真正从生活上、学习上、情感上关心他们,引导他们。在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让学生们明白班主任是他们敬爱的老师,是真心关爱他们成长的良师益友。其次,要平等地对待全体学生,不因是优等生而格外看重,不因是学困生而备加歧视。班主任只有给所有学生以一视同仁的爱,将自己融入学生之中,分担他们的忧愁,排解他们的困惑,分享他们的喜悦,倾听他们心声,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班主任产生依恋仰慕的情感,才会从顺从、认同到内化,逐步培养起自我教育的能力,才会产生幸福,归属等良好的心理气氛,从而积极投身于学习生活中去。
其次,做学生心灵的导航者要善于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学会悦纳自我。
“自我”是人格的核心,那么一个学生是否拥有健康的心理,关键在于有一个健康的自我意识,即“悦纳自我”。在实际工作中,我首先积极地悦纳每个学生,用饱含深情的语言鼓励学生勇敢地接受自已的缺点、不足或缺陷。我还利用班会课,开展发现对方的优点,并作积极评价的活动,激发他们的情商,唤醒他们沉睡的心灵,使一些学生,尤其是有自卑心理的学生,产生积极改造自我的欲望,逐步跨过心灵的障碍,学会悦纳自我。
曾经有一位性格内向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老师,谢谢您让我发现我身上的优点。以前我总认为我是一只丑小鸭,可自从您在班会上开展了‘寻找对方优点’的活动后,我好高兴,想不到在同学们眼里,我有这么多优点!我竟是一只美丽的白天鹅。老师,谢谢您让我找回了自我。”由于自我悦纳,既融洽了师生间感情,又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
第三,做学生心灵的导航者,要善于利用班集体的教育效应,矫正学生消极心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接受教育的过程,可以看做是社会化的过程,人的社会化是通过一定的社会化媒体来实现的。班集体是个体社会化的媒体之一,班集体对个体具有教育的效应。这种效应表现在三个方面:
(1)向心效应。所谓向心效应,是指集体对其成员有一种吸引作用。一般学生,尤其是一些有能力,有特长的学生往往比较容易在集体中寻找到自已的“位置”,而一些心理、生理有缺陷或者有这样那样缺点的学生,不但不容易找到自已的位置,甚至还会影响优秀班集体的形成。在班级工作中,我树立了“一个真正的集体,没有被冷落的”多余人”,没有被用掉的“包袱”,没有被歧视的“嫌弃儿”的观念。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他们创造机会,帮助他们定位,消除其在心理上的消极情绪,促使这些学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班集体也因此产生更大的活力。
(2)驱动效应。所谓驱动效应,是指集体的影响能使个体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势,形成内部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个体成员的道德动机。所以,在每学期开学之初,我建立建全班组织时,首先对集体行为进行客观合理的规范。如制定班纪班规,学习《中学生日常守则》。其次,制定班集体奋斗目标,确定努力方向。这样,对学生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激励。当集体的规范转化为学生需要的时候,就成为推动学生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机。
(3)同化效应。良好的班集体能产生一种同化效应,即学生接受了集体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的产生与集体的要求相一致的行为。因此,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是改造学生心灵的有效心理环境之一,作为班主任要狠抓班风的建设。优良的班风是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形成一种使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促进作用;潜移默化的同化作用;无形巨大的规范作用,使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步完善和提高。
第四,做学生心灵的导航者,要积极营造教室文化氛围,培养学生高尚的心灵。
教室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室内布置要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力求色彩协调、格调活泼、形式常新,寓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要尊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动学生设计布置教室的方案。随着时序的推移,教室文化要由浅入深,逐层提高。以充分发挥教室文化的凝聚性、激励性、扬弃性、弥散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