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长的模式有多种,曹文轩《孤独之旅》中杜小康旅行式的成长最动人心。扣动他的琴弦,引起我们的共鸣。从杜小康的四句语言描写,可以看到他成长的心路历程。
一、孤独之旅起因——家境败落
“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
“最厚实”“竟”,“突然”,“另一番”这四个词写出了生活意外来的如此突然,猝不及防,没有预案。“只好”说出了人在变故下的无奈选择。
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我不去放鸭”不接受这个现实,没法接受这个事实。“我要上岸回家”他从心底发出呐喊。村中富户的独子,草房子里的领头羊,孩子们羡慕不已的大班长。这种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让他怎么接受失学这个事实呢。生活给他迎头一棒,内心的苦楚只能自己品味。
走呢、还是回去呢?家,这让人避风的港湾,这个温馨的摇篮,现在还是那个样子吗?还能回得去原来的那个家吗?内心的犹疑只能自己煎熬。
现在的杜小康是幼稚的,他贪恋着物质和精神的满足。并没有想到要承担家庭的责任。只是隐隐的感觉到家回不去了,要想回家,只有远行——放鸭。鸭子长大,下蛋了,才有希望回来。
因为家境的败落,所以开启了杜小康的孤独之旅。上天在打击杜小康的同时,不忘赐给他一笔财富——成长。
二、孤独之旅开启——前行、前方
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前行是纯粹的。
“前行是纯粹的。”生活到了另一番境地里只有前行。前行,不是向前,而是行走。只有行,才能冲断以往既成的生活。
那,前方呢?
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这是对前方的设想。现在心中只有迷茫。
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这才是前方!
“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前方是永远也逃不走的地方。
如果说杜小康在被抛之时已经与父亲一道经历一种无限的弃绝之苦,如果说他与父亲在前行时已经饮尽犹疑选择之苦,此刻他遭遇的是一种空前巨大的战栗:前方竟然是一个“永远也逃不走的地方”。那才是真正的“胆怯”。
面对打击,有前行的高贵;面对前方,有充满胆怯的真实。
三、孤独之旅相伴——芦荡放鸭
“我要回家——”
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
草滩、凹地、黄昏、小泥炉、炊烟。多么凄美的画面。“唯一”让人想起“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广阔;让人忆起“孤舟蓑笠翁”的寂寞;让人勾起“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的渺小。但何处是我家呢?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这只是孤独的开始。
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对话,他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什么,而且,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现在也可以通过眼神或者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两个“越来越”,孤独撕扯着杜小康脆弱的心。“注满”写出了孤独给少年心灵带来无边的压迫感,失语让最具语言创造力的少年感到死寂。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我要回家……”
“想家”“迫切”“母亲”“大哭”他绝望了。面对孤独的折磨,他经历了怎样的煎熬。每一个词语都撩拨着我们的心扉。
“我要回家”不是前文“我要上岸回家”。他深知家是回不去的。大哭预示杜小康的新生。正如一呱呱坠地的婴儿。大哭以后,他可以面对孤独,忍受孤独并承担这个世界赋予他的磨难吗,能过直面强大的孤独吗?
后来,父子俩心里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他忍受住了孤独,孤独在后退。他新生了。
四、孤独之旅考验——暴风雨之夜
“还是分头去找吧”
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天黑、水黑,黑海、黑风,万辆战车般的雷声,歇斯底里的暴风雨。更强大的考验来了,杜小康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对外部世界的突变会怎样呢?
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
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
鸭们寄托了他们春天能够回归油麻地的全部希望。“扑”“追”彰显了他的无畏,彰显了他的勇气。
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
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一个句号,表现了他的镇定,他的承担,他的成长,成熟。“就又走了”,见证他的行动。
杜小康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完成了他成长的加冕礼。在暴风雨来临前的夜晚之前,他在各种磨难里磨砺变得坚强、担当了,尤其在心理上已经磨练成波澜不惊的承受能力。
五、孤独之旅归航——鸭子下蛋
“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突然”“惊喜”“大叫”在血泪蜕变之后,完成了旅行,看到了归航的希望由衷的发出激动欣喜之情。
一位少年,经历了生活的突变,感受到无助悲伤、抉择犹豫、面对现实的胆怯,难以承受的孤独、心情的绝望、绝望后的新生、暴风雨之夜的勇敢、坚强、承担之后发生了神奇的转变——成长。
是啊。有些孤独,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跨越孤独,就能走向成功。
在任何一个年代,任何一个领域中能够承受孤独的人都能成为生活的强者: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独自忍受亡国之辱,才有了后来的重整河山,一雪前耻;水稻之父袁隆平,淡泊名利,在寂寞中播撒智慧,才终结造福全人类的硕果;叱咤赛场的运动健儿,甘于寂寞,在训练场上播洒汗水,才能够一次次超越自己,为祖国赢得荣誉。
对于今天的我们,成长之路也是充满孤独的,只有忍得住寂寞,耐得住孤独,用一个个孤灯相伴的夜晚,才能换来理想中的自己!
一、孤独之旅起因——家境败落
“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
“最厚实”“竟”,“突然”,“另一番”这四个词写出了生活意外来的如此突然,猝不及防,没有预案。“只好”说出了人在变故下的无奈选择。
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我不去放鸭”不接受这个现实,没法接受这个事实。“我要上岸回家”他从心底发出呐喊。村中富户的独子,草房子里的领头羊,孩子们羡慕不已的大班长。这种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让他怎么接受失学这个事实呢。生活给他迎头一棒,内心的苦楚只能自己品味。
走呢、还是回去呢?家,这让人避风的港湾,这个温馨的摇篮,现在还是那个样子吗?还能回得去原来的那个家吗?内心的犹疑只能自己煎熬。
现在的杜小康是幼稚的,他贪恋着物质和精神的满足。并没有想到要承担家庭的责任。只是隐隐的感觉到家回不去了,要想回家,只有远行——放鸭。鸭子长大,下蛋了,才有希望回来。
因为家境的败落,所以开启了杜小康的孤独之旅。上天在打击杜小康的同时,不忘赐给他一笔财富——成长。
二、孤独之旅开启——前行、前方
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前行是纯粹的。
“前行是纯粹的。”生活到了另一番境地里只有前行。前行,不是向前,而是行走。只有行,才能冲断以往既成的生活。
那,前方呢?
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这是对前方的设想。现在心中只有迷茫。
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这才是前方!
“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前方是永远也逃不走的地方。
如果说杜小康在被抛之时已经与父亲一道经历一种无限的弃绝之苦,如果说他与父亲在前行时已经饮尽犹疑选择之苦,此刻他遭遇的是一种空前巨大的战栗:前方竟然是一个“永远也逃不走的地方”。那才是真正的“胆怯”。
面对打击,有前行的高贵;面对前方,有充满胆怯的真实。
三、孤独之旅相伴——芦荡放鸭
“我要回家——”
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
草滩、凹地、黄昏、小泥炉、炊烟。多么凄美的画面。“唯一”让人想起“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广阔;让人忆起“孤舟蓑笠翁”的寂寞;让人勾起“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的渺小。但何处是我家呢?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这只是孤独的开始。
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对话,他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什么,而且,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现在也可以通过眼神或者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两个“越来越”,孤独撕扯着杜小康脆弱的心。“注满”写出了孤独给少年心灵带来无边的压迫感,失语让最具语言创造力的少年感到死寂。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我要回家……”
“想家”“迫切”“母亲”“大哭”他绝望了。面对孤独的折磨,他经历了怎样的煎熬。每一个词语都撩拨着我们的心扉。
“我要回家”不是前文“我要上岸回家”。他深知家是回不去的。大哭预示杜小康的新生。正如一呱呱坠地的婴儿。大哭以后,他可以面对孤独,忍受孤独并承担这个世界赋予他的磨难吗,能过直面强大的孤独吗?
后来,父子俩心里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他忍受住了孤独,孤独在后退。他新生了。
四、孤独之旅考验——暴风雨之夜
“还是分头去找吧”
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天黑、水黑,黑海、黑风,万辆战车般的雷声,歇斯底里的暴风雨。更强大的考验来了,杜小康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对外部世界的突变会怎样呢?
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
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
鸭们寄托了他们春天能够回归油麻地的全部希望。“扑”“追”彰显了他的无畏,彰显了他的勇气。
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
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一个句号,表现了他的镇定,他的承担,他的成长,成熟。“就又走了”,见证他的行动。
杜小康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完成了他成长的加冕礼。在暴风雨来临前的夜晚之前,他在各种磨难里磨砺变得坚强、担当了,尤其在心理上已经磨练成波澜不惊的承受能力。
五、孤独之旅归航——鸭子下蛋
“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突然”“惊喜”“大叫”在血泪蜕变之后,完成了旅行,看到了归航的希望由衷的发出激动欣喜之情。
一位少年,经历了生活的突变,感受到无助悲伤、抉择犹豫、面对现实的胆怯,难以承受的孤独、心情的绝望、绝望后的新生、暴风雨之夜的勇敢、坚强、承担之后发生了神奇的转变——成长。
是啊。有些孤独,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跨越孤独,就能走向成功。
在任何一个年代,任何一个领域中能够承受孤独的人都能成为生活的强者: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独自忍受亡国之辱,才有了后来的重整河山,一雪前耻;水稻之父袁隆平,淡泊名利,在寂寞中播撒智慧,才终结造福全人类的硕果;叱咤赛场的运动健儿,甘于寂寞,在训练场上播洒汗水,才能够一次次超越自己,为祖国赢得荣誉。
对于今天的我们,成长之路也是充满孤独的,只有忍得住寂寞,耐得住孤独,用一个个孤灯相伴的夜晚,才能换来理想中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