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透视在绘画中的运用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hai30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点透视是在焦点透视之后发展起来的,是一些大胆创新的画家打破常规之举。它不像焦点透视那样只有一个固定的视点,而是将移动视点所看到的多角度景物描绘下来组合。绘画一方面受着透视法则的指导,另一方面又不被透视法所约束。西方绘画中的多点透视,让我们明白,艺术家的创造不能受制于机械和机械观念,而应回归艺术的本性,让透视法受“意匠”的支配。
  关键词:多点透视;打破常规;绘画应用
  一、多点透视的概念
  多点透视的概念是相对于焦点透视而提出的。两者都被古往今来的西方绘画所运用。焦点是指能聚集在一起的一个点,而多点是指聚集在一起的多个透视点。画家的视点不受“定点”的约束,随着画家自我主观意识而移动的。多点透视是一种复元性的透视方式,用视觉错觉的方法进行多视域的拆分组合,将看到的大自然有序地组织到画面里,给绘画创作带来更多的自由性。
  二、多点透视产生的必然性
  多点透视的产生有它的必然性。随着画家利用焦点透视作画地不断深入,艺术家们发现了焦点透视的局限性,它只能用来画小幅场景。但这并不能满足画家的创作愿望,渐渐地开始打破焦点透视的束缚,出现了违背焦点透视法则的尝试。凡爱克、马萨乔、乌切罗、弗朗切斯卡等都不同程度地逾越了法则,尝试新的透视。对于西方绘画中的透视理论,我们有必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全面深刻地研讨与自省,重新发现和认识它。
  三、多点透视在画面中的灵活运用
  焦点透视法,在很长时期一直影响着西方绘画。直到后来,才明显地出现了有意识地违背“透视”法则的现象。那就是,西方绘画中的多点透视。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期对焦点透视的突破是一小步的话,那么到了19世纪,画家有意识地违背焦点透视,根据画面场景需要,创造出的多点透视则迈出了一大步。多点透视在表现的场景、效果、作用等方面,与之前的焦点透视比,弥补了焦点透视的不足:
  (一)多点透视擅长表现宏伟场景
  由于焦点透视视点的固定性,表现的场景常常仅限于画家所看到的的一个角度。这不仅限制了画家的思想以及想要表达的情感,而且构图创作时,也是严格按照其透视规律生搬硬套,显得僵硬、不自然。喜欢探索的画家们发现了这一局限性,他们打破原来的教条,采用多点透视来对多个场景的景物进行组合,在画面上重新创造了一个新的大自然。在意大利画家保罗·委罗内塞的《加纳的婚礼》中,保罗·委罗内塞他无意刻画主要人物,而是着力描画婚礼宴会的巨大场面,画中成百的宾客在饮酒庆祝,乐师、奴役穿梭其间,各种人物栩栩如生,表现了基督在加纳城参加婚礼宴会的金碧辉煌的景象,人物多达130个左右。这幅画中的透视点达到五个之多,有俯视的、仰视的、侧耳交谈的,画面情景生动活泼,动感十足,好像在看多个画面组成的剪短电影一样。
  正是因为这种自由性,让画家的艺术灵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不再受限于单一的场景,而是挑战大幅的、场面宏大的、气势辉煌的多元化场景,丰富了画家的创作元素和素材。多点透视,让表现的场景范围更大、更随心所欲,渲染雄伟壮观的气势。
  (二)多点透视使得绘画风格多元化
  20世纪,西方绘画对现实的看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体现在艺术家在创作时的观察角度和表现方式上,延续了西方绘画几个世纪的经典焦点透视原则仿佛在眨眼之间被抛弃。浪漫主义主张释放个性和表达情感,反对死板、单调的画风。在现代派画家中最早进行多视点透视实验的画家是马奈,在《草地上午餐》中,一个画面同时存在三种透视关系,这完全打破了传统绘画中的透视原则。画中两个绅士和一个裸女构成一个互相交织的三角形,肢体互相交缠,在画法和技法上都做出了新的尝试,表达人性中的道德混乱。这时的绘画语言更富有寓意,画家更多的注重内心的感觉,强调表现性和内涵性。到了立体主义时期,太多视点的运动则很难让你辨别清楚。画家从整体或者局部展示或夸张或变形的物体,随心所欲的表现自己所能看到的东西。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为了突出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他解剖了有形的世界,不仅把眼睛看到的东西表现出来,而且把我们所感受的也表现出来,谴责法西斯兽行。画家从不同的视点去表现战争场面,把它们重新组合在一起。即忠实描绘事物,又不满足于绘画的记叙性描绘,带有丰富的象征性。
  (三)多点透视充分地体现了画家独特的情感
  多视点的观察方式摆脱了禁锢艺术家近500年的传统表现理论,不仅仅把绘画当作视觉的真实,还勇于创新象征性意义,更好地表现心境。印象派解放了色彩,立体派解放了形体和空间。多点透视已然成为画家表现自我的一种方式了。多点透视让绘画的形式更为丰富,为画家营造想要的神秘空间氛围和更好的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提供契机。
  拉斐尔的作品《雅典学院》,画家想表达的思想,就是崇拜希腊精神,歌颂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拉斐尔企图以他最擅长的肖像画为手段,把代表了不同阶级、不同思想的五十多个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聚集在雅典学院中,进行一番深刻的讨论,象征着人类智慧的凝聚。然而这么多人物,怎样才能增加画面的空间深远感呢?仅仅用焦点透视来画,可能无法满足拉斐尔内心的需要。情感的表达需要借助更大更宏伟的场面,而多点透视为他带来了创作契机。画的左右上下都被拉斐尔用作创作的场景,三五成群的人们侧耳交谈,姿势各异,多点透视使得画面的空间无限延伸。多点透视的运用,打破了绘画只能表现现实中的一瞬间,为创造三维空间、四维空间或者更多维度的空间提供了一座桥梁。
  四、总结
  多点透视带我们回归艺术的本性,在二十世纪推陈出新、思潮涌动的背景下,画家如何以平静的心态去深入研究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学值得我们思考。绘画不是科学,画家没必要在表现时受制于理论的束缚,而应该传达人的艺术思想,并且不断从传统艺术中吸收营养,坚守传统的同时勇于创新,才能与时俱进,回到最初画家的内心感受。
  在如今这个提倡创新求发展的社会,对于绘画理论知识:三庭五眼,近大远小,三大面五大调我们总把它当成万能钥匙,画画的时候用笔或者手指准确计算着大小距离,这样的画画习惯已经开始束缚我们的艺术灵感。多点透视,这一打破常规之举,弥补了焦点透视的不足,更好地丰富了绘画的创作形式,为创造三维空间、四维空间或者更多维度的空间提供了契机。这实际上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在创作的道路上应该重新调整自己的学习观念,勇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实践,重新回到艺术的本性中去。
  【参考文献】
  [1] 冯民生.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表现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05)
  [2]潘耀昌.西洋透视和中国界画[J].新美术,1986(04)
  [3]蒲新成.绘画与透视[M].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7(02):10-30.
其他文献
立在乌江畔,任江水从耳边呼啸而过,秋风瑟瑟,一片朦胧间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披着银白战甲,气宇轩昂的人向我走来,那不是别人,那是西楚霸王——项羽。你头发凌乱,战甲上沾满血迹,
期刊
称呼体现了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差异。英语和汉语之间也存在着文化差异和称呼的特点。本文通过对比英若城和John Howard-Gibbon《茶馆》汉译英作品中对于称呼的翻译
北京師范大学  摘要:《哈姆雷特》被认为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之首。哈姆雷特年轻,有着美好的前程,但他父亲的死改变了这一切。哈姆雷特发誓要为父亲报仇,可是因为他的性格,报仇注定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而且自己最终也只落得个悲剧的下场。  关键词:《哈姆雷特》;性格;悲剧  自从哈姆雷特问世以来,评论家们对造成哈姆雷特悲剧的原因做了很多不同的解释。造成其悲剧的原因有很多,但性格是最关键的一个。他的性格注定了
摘要: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人的身体需要一个遮风挡雨的家,心灵也需要一个呵护的家,也许绘画就是一位呵护心灵的天使,让心灵休憩的港湾。搭建心灵的家,就是要让心灵得以宣泄、压力得以释放,追求一份平静、从容与自然,向往一份美好与微笑,在绘画创作中把心灵体验传递给他人。  关键词:心灵感受;无意识创作;综合感受;心灵体验  有一位朋友是建筑工程师,经常面对电脑绘制施工图纸。利用线段的粗细表达构造的边界,运用
在上海植物园游园的知青们中,唯有一个白头发的,那就是我,我笑称自己是“白发知青”.这是几十年前我当编辑习惯的延续,当年主抓知青作者,退休后我这黑龙江人随老伴儿定居上海
期刊
黑色幽默小说作为一种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文学派别,以其荒谬的主题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早已成为文学作品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第二十二条军规》作为黑色幽默小说的代表作,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患儿男,3岁8个月,因超量服用氢溴酸右美沙芬后6h于2010年1月13日入院。家长于入院前6h发现患儿超量服用氢溴酸右美沙芬糖浆20ml,含氢溴酸右美沙芬120mg。服后无不适表现,1h前
雨季,是一个特别的季节。这个季节的雨,仿佛怀着某种心事,带着某种情绪,一会儿雷鸣电闪,劈头盖脑;一会儿淅淅沥沥,如泣如诉。雨不是孤芳自赏地表演,也不会在意花草树叶嘀嘀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