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最近三年高考小说阅读的题目类型及内容
1. 选择题。高考小说阅读的选择题一般为五选二、差别赋分的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人物性格和心理分析、故事情节作用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分析、表现手法作用分析、小说主题概括和审美取向分析、语言风格赏析等。
2. 简答题。在简答题中,人物形象分析是历年必考题,如“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其次是某种物象在文中的作用分析,如“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筒要分析”(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其他还有细节作用、线索作用的分析等。
3. 探究题。探究题主要是探究结构技巧,如“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某个情节的作用,如“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还有探究人物形象的,如“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
二、高考小说阅读的解题意识
1. 文本意识
所谓“文本意识”,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阅读时,首先要想到该文本是一篇小说,它有着其他文本所不具备的特点,即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其次,解题时要把所有问题回归到文本自身去思考。文后的问题都是针对文本中的信息而设,所以在解答文后的问题时,尽管不能直接摘抄原文词句现成答案,但依然要紧紧围绕文本内容作答,脱离了文本内容去找答案等于缘木求鱼。比如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决不能粗略浏览一遍阅读材料就凭空臆想,必须从文中筛选出与该人物有关的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从这些描写中概括整理得出正确的答案。其他诸如情节作用的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以及对作品主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表现手法的探究也必须坚持以文为本的思想。
2. 整体意识
小说阅读的“整体意识”,也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
①注重小说各部分的作用。
阅读小说文本的整体意识表现在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情节作用的分析和对小说主题的提炼上。一篇完整的小说文本材料是一个有机的组成,读者必须具备居高临下的眼界,感知作者表现在各部分的意图。开头部分或渲染气氛、或欲扬先抑、或造成悬念为后文埋下伏笔;中间部分又常常照应开头,或插叙、补叙,推动情节发展,有为后文情节发展做好铺垫;每一篇小说都有情节的高潮部分,其与前后文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最后结局往往与高潮部分形成对比,以此突出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
对小说的构思特点方面的考查,常常关注的是伏笔、悬念、线索、开头、结尾等。尤其是短篇小说的结尾是很好的设题材料。因为一个构思最精彩的小说结尾兼顾了悬念和伏笔,给读者的感觉是“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②注意人物形象、情节、环境描写和作品主题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又称为典型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采用“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艺术手法创作出来的,与生活原型相比,往往具有更集中、更普遍的代表性;而人物形象、性格、精神面貌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的。小说的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件发生的背景进行的描写,文中的环境描写有时看似闲笔,但它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发展和主题的表现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作品主题既不能脱离故事情节,也不能脱离特定的环境描写。
三、高考小说阅读的解题方法
1. 通读文本
通读文本,要梳理出文本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筛选主要人物的言行、次要人物的言行,考查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关系;按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等几个环节概括故事情节;浏览环境描写,思考其对情节发展所起的作用;寻找叙事线索;概括作品主题;思考小说标题和主题之间的关系等。做好了这些工作,下面的解题才能得心应手。
如阅读《马兰花》(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可以先整理出小说的故事情节:麻婶出事(开端)、夫妻讨债(发展)、丈夫怄气(高潮)、麻婶女儿还债(结局)。故事用三孬的话作为开端,说出麻婶突发脑溢血和麻婶借马兰花600元钱的事情,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在故事发展的环节当中,夫妻讨债无果、麻婶救治无效、麻婶女儿飞回上海,又一次激化矛盾;丈夫跟马兰花怄气,更让人看到收回600元钱的无望;结尾部分,麻婶女儿还钱,让读者悬着的心落了地。
故事情节的发展,很好地展示了人物的形象。首先是主人公马兰花,在看到麻婶病重的情况下,无法张口讨债,批评丈夫:“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可见她倾向于信任别人,表现出善良的本性。在丈夫给自己怄气的时候,马兰花有委屈,但她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这又让人看到她重视情谊、轻视金钱的高尚品质。而丈夫的催促、嘶吼、踢菜篓子、摔门、埋怨等言行,让读者看到了此男人对金钱的重视,正好与马兰花的人品形成对比。
小说体现出对当下社会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和反思。三孬劝马兰花追债和马兰花的丈夫因追不到600元钱的表现,让我们看到当今社会确实存在诚信的危机。而麻婶女儿的还债,又让人看到一种希望,即这个社会并没有完全失去诚信。麻婶女儿的行为宣扬了“好人有好报”的思想,也是对马兰花形象的补充。 2. 精读题干
精读题干,明确题目中的相关要求,包括答题对象、方向和提取答案的范围。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1题(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其中“哪些”,说明人物形象特征不是只有一点,从6分的赋分值上看,这些特征至少包括三点;“简要分析”,说明解答人物性格特征时,不能只干巴巴地罗列人物性格特征,还要有分析内容,这个分析内容必须来自于文本,所以回答时还要摘取文本内容来支撑答案要点。
再如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第11题(4):“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此题要求考生谈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似乎有一定的自由。但这个自由也仅限于在“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和“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之间选择,抛开这两个观点信马由缰的回答,不可能符合要求。观点确定之后,还要很好地说明理由,对此题干中也有明确规定:结合全文,即考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去说明。所以,认真揣摩题干中的限制性词语,按要求作答,才是得高分的保证。
3. 学会分析
分析问题就是要把问题放在故事背景上思考。作品中人物的言行都有一定的前因后果,根据这些前因后果推测人物特定的心理,就是分析问题。所以,分析问题要紧紧围绕文本内容进行。
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1题(1)·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亊,还鼓动她到医脘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选项中说三孬“好嚼舌”“搬弄是非”,两个词都是贬义词,意思是“把别人背后说的话传来传去,蓄意挑拨,或在别人背后乱加议论,引起纠纷”。而故事背景中三孬只是向马兰花说明麻婶得脑溢血的情况,麻婶借马兰花600元钱也是事实,三孬似乎担心突发情况下600元钱无法收回,所以给马兰花一个善意的提醒。可见三孬并无恶意,不能说他搬弄是非。
再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1题(1)·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说马兰花的男人“世故圆滑、反复无常”也是没有根据的。马兰花的男人是开出租车的,经济不会很宽裕,600元钱对他来说来之不易,所以才反复催促妻子马兰花去讨债。讨债无果的时候,埋怨奚落,发狠踢东西摔门等行为都是普通贫民的正常举动,是长期拮据的正常反映。同样,在他看到麻婶女儿的信后主动为妻子做饭,是他喜悦心情的真实流露。所以他并不是一个世故圆滑、反复无常的人。
4. 学会概括
概括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的保留题目,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做到两点:①结合文本内容。当题干中要求分析某个人的形象或性格特征时,要回归文本,圈点出此人物所有的言行,并结合故事背景思考其言行的性质;②用形容词给人物形象贴标签。作者在小说中一般只叙述人物的言行,并不品评作品中的人物,把品评人物的任务留给读者。所以考生要积累丰富的形容词来给作品人物贴标签。
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1题(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先找出文中对马兰花进行描写的内容,重点分析其言行,如她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说明她朴实善良,重视情谊;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款的事,与丈夫因六百元钱的事而发生矛盾、忍让丈夫但也给丈夫讲理等,说明她善解人意;尽管挣钱不容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说明她做人有原则等。
小说阅读中考查的人物形象,一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但在概括时,用语大致接近都可以得分,不必强求一律。如说马兰花“乐于助人”“善良厚道”等也可以。
5. 学会探究
探究题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也应该做到贴近文本内容,有理有据;还要整体把握文本结构,领悟全文中心主旨,有时还要走出文本,调动阅读积累;回答时注意条理清楚。
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1题(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解答此题应先结合文本内容,先总结出老汪的性格特点;再走出文本,回忆《孔乙己》一文中人物的特点加以比较;回答时先逐条说出他们的相同之处,再回答不同之处。
责任编辑 彭 琳
1. 选择题。高考小说阅读的选择题一般为五选二、差别赋分的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人物性格和心理分析、故事情节作用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分析、表现手法作用分析、小说主题概括和审美取向分析、语言风格赏析等。
2. 简答题。在简答题中,人物形象分析是历年必考题,如“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其次是某种物象在文中的作用分析,如“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筒要分析”(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其他还有细节作用、线索作用的分析等。
3. 探究题。探究题主要是探究结构技巧,如“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某个情节的作用,如“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还有探究人物形象的,如“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
二、高考小说阅读的解题意识
1. 文本意识
所谓“文本意识”,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阅读时,首先要想到该文本是一篇小说,它有着其他文本所不具备的特点,即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其次,解题时要把所有问题回归到文本自身去思考。文后的问题都是针对文本中的信息而设,所以在解答文后的问题时,尽管不能直接摘抄原文词句现成答案,但依然要紧紧围绕文本内容作答,脱离了文本内容去找答案等于缘木求鱼。比如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决不能粗略浏览一遍阅读材料就凭空臆想,必须从文中筛选出与该人物有关的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从这些描写中概括整理得出正确的答案。其他诸如情节作用的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以及对作品主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表现手法的探究也必须坚持以文为本的思想。
2. 整体意识
小说阅读的“整体意识”,也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
①注重小说各部分的作用。
阅读小说文本的整体意识表现在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情节作用的分析和对小说主题的提炼上。一篇完整的小说文本材料是一个有机的组成,读者必须具备居高临下的眼界,感知作者表现在各部分的意图。开头部分或渲染气氛、或欲扬先抑、或造成悬念为后文埋下伏笔;中间部分又常常照应开头,或插叙、补叙,推动情节发展,有为后文情节发展做好铺垫;每一篇小说都有情节的高潮部分,其与前后文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最后结局往往与高潮部分形成对比,以此突出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
对小说的构思特点方面的考查,常常关注的是伏笔、悬念、线索、开头、结尾等。尤其是短篇小说的结尾是很好的设题材料。因为一个构思最精彩的小说结尾兼顾了悬念和伏笔,给读者的感觉是“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②注意人物形象、情节、环境描写和作品主题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又称为典型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采用“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艺术手法创作出来的,与生活原型相比,往往具有更集中、更普遍的代表性;而人物形象、性格、精神面貌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的。小说的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件发生的背景进行的描写,文中的环境描写有时看似闲笔,但它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发展和主题的表现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作品主题既不能脱离故事情节,也不能脱离特定的环境描写。
三、高考小说阅读的解题方法
1. 通读文本
通读文本,要梳理出文本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筛选主要人物的言行、次要人物的言行,考查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关系;按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等几个环节概括故事情节;浏览环境描写,思考其对情节发展所起的作用;寻找叙事线索;概括作品主题;思考小说标题和主题之间的关系等。做好了这些工作,下面的解题才能得心应手。
如阅读《马兰花》(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可以先整理出小说的故事情节:麻婶出事(开端)、夫妻讨债(发展)、丈夫怄气(高潮)、麻婶女儿还债(结局)。故事用三孬的话作为开端,说出麻婶突发脑溢血和麻婶借马兰花600元钱的事情,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在故事发展的环节当中,夫妻讨债无果、麻婶救治无效、麻婶女儿飞回上海,又一次激化矛盾;丈夫跟马兰花怄气,更让人看到收回600元钱的无望;结尾部分,麻婶女儿还钱,让读者悬着的心落了地。
故事情节的发展,很好地展示了人物的形象。首先是主人公马兰花,在看到麻婶病重的情况下,无法张口讨债,批评丈夫:“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可见她倾向于信任别人,表现出善良的本性。在丈夫给自己怄气的时候,马兰花有委屈,但她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这又让人看到她重视情谊、轻视金钱的高尚品质。而丈夫的催促、嘶吼、踢菜篓子、摔门、埋怨等言行,让读者看到了此男人对金钱的重视,正好与马兰花的人品形成对比。
小说体现出对当下社会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和反思。三孬劝马兰花追债和马兰花的丈夫因追不到600元钱的表现,让我们看到当今社会确实存在诚信的危机。而麻婶女儿的还债,又让人看到一种希望,即这个社会并没有完全失去诚信。麻婶女儿的行为宣扬了“好人有好报”的思想,也是对马兰花形象的补充。 2. 精读题干
精读题干,明确题目中的相关要求,包括答题对象、方向和提取答案的范围。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1题(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其中“哪些”,说明人物形象特征不是只有一点,从6分的赋分值上看,这些特征至少包括三点;“简要分析”,说明解答人物性格特征时,不能只干巴巴地罗列人物性格特征,还要有分析内容,这个分析内容必须来自于文本,所以回答时还要摘取文本内容来支撑答案要点。
再如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第11题(4):“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此题要求考生谈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似乎有一定的自由。但这个自由也仅限于在“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和“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之间选择,抛开这两个观点信马由缰的回答,不可能符合要求。观点确定之后,还要很好地说明理由,对此题干中也有明确规定:结合全文,即考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去说明。所以,认真揣摩题干中的限制性词语,按要求作答,才是得高分的保证。
3. 学会分析
分析问题就是要把问题放在故事背景上思考。作品中人物的言行都有一定的前因后果,根据这些前因后果推测人物特定的心理,就是分析问题。所以,分析问题要紧紧围绕文本内容进行。
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1题(1)·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亊,还鼓动她到医脘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选项中说三孬“好嚼舌”“搬弄是非”,两个词都是贬义词,意思是“把别人背后说的话传来传去,蓄意挑拨,或在别人背后乱加议论,引起纠纷”。而故事背景中三孬只是向马兰花说明麻婶得脑溢血的情况,麻婶借马兰花600元钱也是事实,三孬似乎担心突发情况下600元钱无法收回,所以给马兰花一个善意的提醒。可见三孬并无恶意,不能说他搬弄是非。
再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1题(1)·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说马兰花的男人“世故圆滑、反复无常”也是没有根据的。马兰花的男人是开出租车的,经济不会很宽裕,600元钱对他来说来之不易,所以才反复催促妻子马兰花去讨债。讨债无果的时候,埋怨奚落,发狠踢东西摔门等行为都是普通贫民的正常举动,是长期拮据的正常反映。同样,在他看到麻婶女儿的信后主动为妻子做饭,是他喜悦心情的真实流露。所以他并不是一个世故圆滑、反复无常的人。
4. 学会概括
概括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的保留题目,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做到两点:①结合文本内容。当题干中要求分析某个人的形象或性格特征时,要回归文本,圈点出此人物所有的言行,并结合故事背景思考其言行的性质;②用形容词给人物形象贴标签。作者在小说中一般只叙述人物的言行,并不品评作品中的人物,把品评人物的任务留给读者。所以考生要积累丰富的形容词来给作品人物贴标签。
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1题(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先找出文中对马兰花进行描写的内容,重点分析其言行,如她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说明她朴实善良,重视情谊;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款的事,与丈夫因六百元钱的事而发生矛盾、忍让丈夫但也给丈夫讲理等,说明她善解人意;尽管挣钱不容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说明她做人有原则等。
小说阅读中考查的人物形象,一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但在概括时,用语大致接近都可以得分,不必强求一律。如说马兰花“乐于助人”“善良厚道”等也可以。
5. 学会探究
探究题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也应该做到贴近文本内容,有理有据;还要整体把握文本结构,领悟全文中心主旨,有时还要走出文本,调动阅读积累;回答时注意条理清楚。
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1题(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解答此题应先结合文本内容,先总结出老汪的性格特点;再走出文本,回忆《孔乙己》一文中人物的特点加以比较;回答时先逐条说出他们的相同之处,再回答不同之处。
责任编辑 彭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