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认识论”下高三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复习策略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是人类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一种主体能动性下的认识模式。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探究”概念在杜威教育思想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从哲学层面深化了对“探究”的认识。借由“探究”的概念,杜威形成了“探究认识论”的思想,并实现了对传统认识论科学化、实践化的改造。[1] 经过笔者教学实践发现,“探究认识论”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针对性可以得到大幅的提升,这也是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中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本文结合教学实际,用实际课例分析“探究认识论”在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中如何落实历史核心素养要求,进而提升复习备考的效率。
  一、探究之动因:唯物史观指导下由“问题情境”引发的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化的动因
  探究认识论强调知识“是有指导的实验操作所产生的后果,而不是充足存在于认知以前的东西”[2] ,因此,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有特定情境的。杜威还认为:“一切反省的探究都是从一个问题的情境出发的,而且这种情境不能用它本身來解决它自己的问题。只有把这个情境本身所没有的材料引入这个情境之后,这个发生问题的情境才转化而成为一个解决了问题的情境。” [3] 也就是说,探究源于学习中的疑难与困惑所引起的解决问题的需要。
  本课作为中国近代史复习的第一课,结合杜威“探究之动因”的要求,从唯物史观的角度,首先对于东西方差异下的“情境”进行分析,为什么西方会产生对东方的冲击,解决“动因”的问题。
  基于以上的思路,具体教学设计及内容如下:
  主旨问题1:为什么说中国在晚清时期与世界“脱轨”,英国如何对中国形成“挑战”?
  【教学目标】“脱轨与挑战”(两个文明的错位对话)(史料讲述法,约10分钟)
  “脱轨”这里是指中国的发展落后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且与其相脱离。“挑战”是指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基于市场和原料的需求,对于“脱轨”下的中国所给予的多重压力。根据以下史料引导学生进行主旨问题的分析。
  史料1:鸦片战争也是权力与腐败、人性的脆弱、贪婪和愚蠢的戏剧性演绎。……然而最终反映的还是文化的冲突——两个自认为优越的国家之间的冲突……
  ——(美)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美)弗兰克·萨奈罗《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
  史料2:……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清高宗实录》卷1435五十八年八月己卯(给英国国王的敕谕)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保留广州一口通商。政府成立了十三行,垄断了与外国人的贸易,并对商品的种类和数量以及交易的时间等各方面进行限制。而且,粤海关除征收正税外,还有很多苛捐杂税和敲诈勒索。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上)》
  尔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
  ——《清仁宗实录》卷320二十一年七月乙卯
  史料3:英国有了这两次的失败(指派使臣要求通商的尝试),知道和平交涉的路走不通。 中西的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938年)
  结合材料1和材料2,从中国的角度分析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轨道的脱节;材料3则从英国的视角分析了在贸易上的相互脱节,并因此形成了一种“错位”的状态。据此结合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的基本思想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中国在晚清时期与世界“脱轨”,英国如何对中国形成“挑战”?并借用以下表格进行课堂落实。
  【战前的“错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学生代表填写或集体填写)
  结论
  再通过下表的呈现,引导学生落实,目的在于提升一轮通史复习过程中知识的完整性。在教学实践中更加注重复习的综合归纳性。
  二、探究之实质:家国情怀视角下“中国近代化”的实质
  最新课程标准对家国情怀内涵有明确要求: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 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4] 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和奋斗历程更加呈现出中华民族的坚定和意志。
  杜威认为,不再一味追求理论上的终极确定性,它需要超越传统“知识旁观者”的“静观”立场, 主动去调和人类理念,并以实践的效用去确证人类的信仰。[5] 那么从“参与者”的角度,在新的情境中分析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展开,并在这一过程中透析出中国近代化的实质,传递出对于民族和国家命运的关注。
  基于以上的思路,具体教学设计及内容如下:
  主旨问题2:面对“挑战”,清王朝是如何通过“应战”逐步与世界“接轨”的?是被动融入还是主动适应?是成功抑或失败?结果如何?
  【教学目标】“应战与接轨”中的清王朝 (文明的冲击与因应)
  “应战”是指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多重压力,中国被动地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不同主体领导下的应对,逐渐地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应战。“接轨”是指中国面对“挑战”,不断深化向西方学习的程度,并因此走上“近代化”的发展道路。
  从主旨问题出发,以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为切口,从总体上将中国近代化划分为“两个维度四个视角”,本节课主要分析其中一个视角:政治的近代化。重点从民族国家观念和近代外交实践进行分析,突出“两个转变”:夷夏观念到近代外交关系、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的转变。(教学方式:史料分析展示交流。教学时间:约15分钟。)
  史料4:
  史料5:我们反思这场战争,……它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与支援, ……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时期。
其他文献
2012年广东高考历史卷秉承新高考的特点,以“鲜活见长”,学术味和时代气息浓厚,而非选择题更是突出时代感,重在考查运用历史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所以,科学分析命题规律、评分和答题规律,拓展思维,做到精准打击,对于提升非选择题的解题和备考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一、把握命题规律,抢占制高点  1. 历史概念大热门。  历史概念是最基本元素,为历年考查不容忽视的要点,今年更是大热门。例如第38题考查
成分残缺,是指句子不完整,缺漏了组成句子必不可少的句子成分。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宾语残缺、关联词残缺、介词残缺。成分赘余,是指句子里有多余的成分,造成了语句重复或语意纠缠。句子结构已经完整了,句意已经明确了,如果再多出些不必要的词语,就会出现成分赘余的毛病。  【高考真题】  例1.(2011年浙江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网络时代到来以后,争鸣性质的学术文章,更强调要得到
伴随着浙江新高考改革方案实施以来,历史学科改变了过去一考定终身的格局,面对两次考试机会,对于学生首考后至成绩出来前这段时间迷茫的学习现状,笔者充分利用问卷星和微信平台,从调查问卷的制作和调查结果的分析出发,尝试探索该时段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这对即将全面铺开的全国新高考改革选考学科涉及两次考试机会的省份和地区均有一定的先行实践探索意义。  一、调查问卷编制  (一)调查问卷编制背景——基于选考现
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调基于标准的教学。基于标准的历史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便是制定教学目标,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和2003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相比,新增“学科核心素养”及“学业质量标准”,同时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要求、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这对高中历史教学,特别是教学目标的制定带来严峻挑战
长兴县画溪公园  长兴县是浙江省矿业大县,境内石灰石、硅灰石等矿产探明储量列全省之首。改革开放后,长兴的矿山企业一度多达600多家,建材成为当地积聚原始资本的第一桶金。  上世纪80年代初,凭借长三角区域最优质的石灰石资源,长兴县有众多石矿企业,数万名从业者带来了几亿元的地税收益。然而,粗放型产业也带来了对自然环境的毁灭性破坏,天不再蓝,山不再绿,水不再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长兴县深刻
本文以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历年高考试卷图文题为例,从文字的书法艺术、文字的繁体与简体、文字的时间信息解读等高考历史图文题的出题思路,探讨大陆和台湾高考历史考试题相互借鉴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一、例说大陆和台湾相似度极高的考试题  例题一:(2007年宁夏高考题)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如“宋人尚意”,即通过字体书写,表现自己追求的意境。下图为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局部),就很能
截至2月20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全县31家重点工业企业复工复产18家,其余13家将在2月底全面复工复产。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彭水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领导小 组指挥长负责制和工作调度机制,坚持每天一 调度,保证全县疫情防控工作高效运转。  围绕医疗救治面、交通流动面、社会面、舆论舆情面这4个工作面,彭水努力做好人财物保障、组织指挥保障,科学精准有序推进防控措施落实。
作为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近年来“史料实证”风头正劲。然而当每逢开课必“证史”时,新的问题出现了。  李惠军老师曾这样描述某些史料实证教学乱像:在原本完整的历史序列和本该顺达的教学流程之间,唐突和生硬地嵌入若干史料,老师不断地提问“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证史价值如何”“怎么样加以补证”“发现了什么信息”,致使历史序列和教学流程被分割为琐碎、离散和断裂的片段。好端端的历史课变为了无休止的史料考据和不伦
2014年高考在万千学子和社会各界的期待中悄然落下帷幕,世事轮回,2015届的同学们又将扬帆启程。作为学生的领路人——高三任教老师,a应以2014年高考试题为风向标,分析试题特点,探寻考试规律,瞄准复习方向,优化复习规划、落实备考措施。反思我们的教学,究竟离高考要求还有多远?  启示一:明年高考考什么?  2014年政治科高考突出考查主干知识,彰显基础性。试题沿袭了近年来的一贯做法,突出核心知识的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进一步精选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1]。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深度学习成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途径。“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2]本课以唐德刚先生的“历史三峡论”为线索,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