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品、说、写是理解叙事散文的四把钥匙。笔者以《背影》教学为例,谈谈它们的具体运用。
一、以“读”为匙,提升感知能力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上学,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事。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在叙事中抒发父子亲情。因此,导入新课时,教师展示一组不同风格的“背影”摄影作品,与学生共同欣赏点评后,顺势导入新课并引导学生初读课文。
师:自由朗读课文,记得同时拿起笔哟,所谓——(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此次要动笔墨的有哪些方面?
生1:生字词。
生2:优美句、疑难句等。
生3:题目是“背影”,文章是写父亲的,还要找出四处描写父亲背影的文字。
师:还没读呢,你怎么知道是四次描写背影?
生3:我从课后习题的要求里看到的。老师平时要求我们带着问题读课文,我觉得要先带着这个问题读。
师:你太“厉害”了!同学们就按照这几个小老师的要求读吧。
自由朗读课文后,部分学生将不熟悉的字词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解决字音、词意的问题。接着,学生以“背影”为立足点,通过交流讨论,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虽有所不同,但感情一脉相承。第一次开篇点“背影”,用一种浓厚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第二次车站送别,作者对父亲的“背影”做了具体描绘;第三次是父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父亲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不禁潸然泪下;第四次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泪光中再次浮现出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
这个环节,教师运用“读”这把钥匙,引导学生圈点识记生字词、批画关键内容,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感知能力。
二、以“品”为匙,提升理解能力
“品”字含有辨别、评定、分析、感悟的意思。阅读教学中的“品”,指教师引导学生领悟、赏析文本的过程。
《背影》的魅力在哪里?叶圣陶先生这样评价: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多余的字,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的确,《背影》全用白描叙述事实,不作任何修饰和渲染,但作者对父亲的爱却通过具体的叙述和描写表现得恰到好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品”出这份诚挚的爱?
师:刚才大家找出了四处有关父亲“背影”的描写,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处?(大多数学生认为是父亲爬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背影)下面我们就来品读这一段。今天,四个小组研究的问题是一样的——任选一个角度对这段文字进行赏析。
(小组朗读、讨论后交流。)
组1:我们认为本段对父亲的外貌描写很贴切。“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穿着朴素,符合父亲朴实的性格和赋闲的境况;祖母去世不久,衣服颜色符合人物身份。
组2:我们最喜欢描写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文字,因为作者如实地描述了父亲买橘子时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
师:你们的理解很有意思。这是对人物进行了怎样的描写?
生1:动作描写。
师:不错,请大家把描写父亲买橘子的动作的词语圈出来,你们还能从中悟出什么?
生2:作者没有浓墨重彩,只用几个贴切的动词就生动地勾画出了父亲的形象。
师:那是怎样的形象?
生2:步履艰难,却努力为儿子买橘子的形象。
生3:透过这件事,我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师:请第二小组把这几句话齐读一遍,大家注意领悟朴实的描写中蕴含的深情。(第二小组齐读)其他小组还有发现吗?
组3:本段对父亲的语言描写虽很简单,但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爱。
组4:我们发现文章对“我”的两个动作描写很妙。
师:哪两个?
生:“拭”和“搀”。
师:妙在何处?
生:“我”怕父亲看见“我”流泪后更担心,所以赶紧“拭”干了泪。父亲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表现了“我”心疼父亲的心理。这两个动作描写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爱。
师:是啊,好一对相互体谅的父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一段,体味简洁明了、朴实无华的语言中饱含的父子真情。
(师生深情地齐读这一段。)
接下来,教师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围绕质朴的语言及“父爱子,子爱父”的真情两个方面, 自主学习、交流其他几处“背影”。学生抓住父亲几句简洁感人的话及“我”几次情不自已的流泪,进一步感悟到了文章的语言特色和父子间真挚的情感。
三、以“说”为匙,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是生活的基本技能。教师应结合课堂实际,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学中,教师结合文本特征,给学生预定了两个口语交际话题:①本文除了语言朴实和父子真情之外,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②朱自清是一个善于体察生活的人,相信你也是,能给大家说说你和爸爸之间的真情小故事吗?
因为有了“读”和“品”的积淀,学生的发言、对话显得很顺畅。对于话题①,有的学生说本文结构完美,线索分明,首尾呼应;有的说作者写的虽是家事,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人世间普遍而又珍贵的美好感情;还有的甚至悟出文章表现了乐观、抗争的民族精神等。对于话题②,学生更是畅所欲言。小伦说:我爱吃虾,爸爸似乎也是。嘴馋的时候,我只要提议吃虾,他总是第一个响应,而且忙前忙后,亲自下厨。渐渐地,我发现爸爸并没有真正吃过虾,他总是将我偶尔为他剥好的虾仁夹给妈妈。后来,我终于发现,爸爸吃虾过敏。小文说:爸爸每天帮我扛自行车。他弯下腰,左手扶着车把,右手抓住底杠,往身边一提,小心地夹住,慢慢走下楼去。光走台阶尚不大难,行至楼道拐角处,须艰难地将车子举起,吃力地转动身体,待到两个车轮都翻过拐角栏柱,再将车子恢复原位。一步步走出楼道,爸爸将车子放下,一边不停地擦拭额上的汗水,一边回过头,望着我微笑。 学生从习以为常的小事中,发现了父子(女)真情。更有甚者,说到动情处泪流不止。
四、以“写”为匙,提升作文能力
阅读是基础,运用是目的。语文教学中,写作是十分重要的一种运用。
本节课写的训练是:父爱如山。读了《背影》,相信你有了深刻的体会,请写一个父亲关爱你的片段。由于学生在读、品、说中受到了心灵震撼,因此提起笔来自然情动于中而溢于外。
我们来看一名学生当场提交的片段:
我的手一滑,杯子砰然落地,一杯滚烫的水正好泼在我的脚上,疼得我尖叫起来。爸爸闻声冲进来,看到这情形,立即将我抱到卫生间。他屈起左腿,让我坐着,然后拧开水龙头,冲我的右脚。钻心的疼痛在清凉的水流中缓和了不少。爸爸小心翼翼地掀开我的袜子,看到烫红的皮肤,皱紧了眉头,似乎是自言自语,又似乎是对我说:“还好,伤得不重!”看到爸爸爱怜的目光,我的心里洋溢着幸福,连忙说:“爸,别担心,不疼了!”爸爸将我抱回房间,找来烫伤膏,极小心地、轻柔地涂抹着。
两百余字的短小片段中,学生模仿《背影》中的语言特色,把爸爸的动作、神态、语言融于一体,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父亲对孩子绵绵的爱。
(作者单位:襄阳四中义教部)
【互动链接】
2014夏,“隆中名师·周明波工作室”成立,我和十多名年轻的语文教师加入了这个集体。
第一次工作室成员的见面会在四中义教部召开。工作室成员分别作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周明波老师简要介绍了工作室未来的工作计划及人员分工情况。这次聚会给我的感受是——这是一个对教育、对语文怀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集体。
送教下乡是工作室的常规活动。去年,工作室到南漳县城关镇胡营中学送教。襄阳45中的张娟老师执教了七年级语文《虽有佳肴》,南漳县第二实验中学的陈晓东老师执教了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两堂课均以精巧的课堂教学设计、灵活的教学方法、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随后,名师工作室的专家现场解答了老师们在教学中的困惑,并针对当前的教学现状,阐述了教师应该如何教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学。首席名师周明波结合工作经验,做了如何做“未来教师”的精彩讲座。
“隆中名师·周明波工作室”一定会“乘风破浪,远济沧海”。
——襄阳市第47中学 王军莉
在上研讨课《背影》时,我先扣住“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中的“迂”字让学生思考:“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父亲“迂”?父亲“迂”在哪里?父亲真的“迂”吗?设计这几个问题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让他们快速进入文本,“品”出父亲对孩子朴实的爱。这样,在“说”的环节,学生就能联系生活实际,再现与亲人之间的种种真情;在“写”的环节,学生的文字就会更鲜活,更真挚。
——襄阳四中义教部 刘云峰
三十多年来,加入过不少语文教学方面的研究团体。回想起来,觉得“周明波名师工作室”让人感到最温馨,最有收益。这里能观摩到优秀教师的精彩教学,能听到经验丰富的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精当点评,能聆听到语文教育专家高屋建瓴的报告……工作室就像一个温馨的家,在这里,大家既能畅谈教育理想,交流教学理念,互换教育思想,共享教研成果,又能学到新的教学理论,获得先进的教学经验。
——襄阳市东风中学 汪选辉
叙事散文“读、品、说、写”模式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四个环节中,“品”的落实最难。“品”是教师积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通过精细阅读与文本对话,使文本情感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碰撞与融合的过程。教师如果对课文的重难点把握不准,“品”的环节就容易陷入“脚踩一块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误区。比如,我在上朱自清的《背影》时,问学生“文中哪件事最让你受感动,并说说理由。”本以为学生能直接找出“望父买橘”这件事,谁知事与愿违,有的学生说是“讲定价钱”,有的学生说是“嘱咐茶房”。我本来想及时“收”一下,但学生个个说的在理,一时之间不知从何“收”起。结果这节课上得支离破碎,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襄阳市第39中学 陈 艳
在第五届“圣陶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会上,我采用“读、品、说、写”教学模式执教《春酒》,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执教《春酒》时,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板块:读一读,整体感知尝春酒;品一品,细微之处品春酒;写一写,拓展延伸写春酒。“品”的环节,我用“登台表演”的形式组织教学,使品析变得有趣。
例如,在品析“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一句时,学生说,“端着、闻着、走来走去”表明作者格外珍惜这“一点点”酒,舍不得喝;“捏”写出了作者的可爱神态和对春酒的喜爱、珍惜之情。教师适时抛出一个问题:“你能不能到台上用动作把作者对春酒的喜爱和珍惜之情表演出来?”学生愉快地接受了任务。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道具——一只装有水的小酒杯递给学生。学生把小琦君对春酒的喜爱和珍惜之情惟妙惟肖地表演了出来,甚至还特意把水洒在衣裳上。精彩的表演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襄阳四中义教部 张宝玲
叙事散文“读、品、说、写”教学模式中,“读”和“品”是首要目标,旨在引领学生在文本的解读中体悟情感,提升对叙事、抒情技能的认知。“说”和“写”方面,由于学生的能力不同,往往表现出参差不齐的状况。教师用部分领悟能力、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的文字作示范,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这样教学既能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又能让学生掌握叙事技巧与方法,更能引导学生将自己对生活的经历与体验恰切地表达出来,从而提高读和写的能力。
——襄阳市第41中学 丁 洁
责任编辑 姜楚华
一、以“读”为匙,提升感知能力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上学,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事。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在叙事中抒发父子亲情。因此,导入新课时,教师展示一组不同风格的“背影”摄影作品,与学生共同欣赏点评后,顺势导入新课并引导学生初读课文。
师:自由朗读课文,记得同时拿起笔哟,所谓——(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此次要动笔墨的有哪些方面?
生1:生字词。
生2:优美句、疑难句等。
生3:题目是“背影”,文章是写父亲的,还要找出四处描写父亲背影的文字。
师:还没读呢,你怎么知道是四次描写背影?
生3:我从课后习题的要求里看到的。老师平时要求我们带着问题读课文,我觉得要先带着这个问题读。
师:你太“厉害”了!同学们就按照这几个小老师的要求读吧。
自由朗读课文后,部分学生将不熟悉的字词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解决字音、词意的问题。接着,学生以“背影”为立足点,通过交流讨论,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虽有所不同,但感情一脉相承。第一次开篇点“背影”,用一种浓厚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第二次车站送别,作者对父亲的“背影”做了具体描绘;第三次是父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父亲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不禁潸然泪下;第四次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泪光中再次浮现出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
这个环节,教师运用“读”这把钥匙,引导学生圈点识记生字词、批画关键内容,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感知能力。
二、以“品”为匙,提升理解能力
“品”字含有辨别、评定、分析、感悟的意思。阅读教学中的“品”,指教师引导学生领悟、赏析文本的过程。
《背影》的魅力在哪里?叶圣陶先生这样评价: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多余的字,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的确,《背影》全用白描叙述事实,不作任何修饰和渲染,但作者对父亲的爱却通过具体的叙述和描写表现得恰到好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品”出这份诚挚的爱?
师:刚才大家找出了四处有关父亲“背影”的描写,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处?(大多数学生认为是父亲爬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背影)下面我们就来品读这一段。今天,四个小组研究的问题是一样的——任选一个角度对这段文字进行赏析。
(小组朗读、讨论后交流。)
组1:我们认为本段对父亲的外貌描写很贴切。“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穿着朴素,符合父亲朴实的性格和赋闲的境况;祖母去世不久,衣服颜色符合人物身份。
组2:我们最喜欢描写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文字,因为作者如实地描述了父亲买橘子时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
师:你们的理解很有意思。这是对人物进行了怎样的描写?
生1:动作描写。
师:不错,请大家把描写父亲买橘子的动作的词语圈出来,你们还能从中悟出什么?
生2:作者没有浓墨重彩,只用几个贴切的动词就生动地勾画出了父亲的形象。
师:那是怎样的形象?
生2:步履艰难,却努力为儿子买橘子的形象。
生3:透过这件事,我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师:请第二小组把这几句话齐读一遍,大家注意领悟朴实的描写中蕴含的深情。(第二小组齐读)其他小组还有发现吗?
组3:本段对父亲的语言描写虽很简单,但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爱。
组4:我们发现文章对“我”的两个动作描写很妙。
师:哪两个?
生:“拭”和“搀”。
师:妙在何处?
生:“我”怕父亲看见“我”流泪后更担心,所以赶紧“拭”干了泪。父亲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表现了“我”心疼父亲的心理。这两个动作描写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爱。
师:是啊,好一对相互体谅的父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一段,体味简洁明了、朴实无华的语言中饱含的父子真情。
(师生深情地齐读这一段。)
接下来,教师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围绕质朴的语言及“父爱子,子爱父”的真情两个方面, 自主学习、交流其他几处“背影”。学生抓住父亲几句简洁感人的话及“我”几次情不自已的流泪,进一步感悟到了文章的语言特色和父子间真挚的情感。
三、以“说”为匙,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是生活的基本技能。教师应结合课堂实际,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学中,教师结合文本特征,给学生预定了两个口语交际话题:①本文除了语言朴实和父子真情之外,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②朱自清是一个善于体察生活的人,相信你也是,能给大家说说你和爸爸之间的真情小故事吗?
因为有了“读”和“品”的积淀,学生的发言、对话显得很顺畅。对于话题①,有的学生说本文结构完美,线索分明,首尾呼应;有的说作者写的虽是家事,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人世间普遍而又珍贵的美好感情;还有的甚至悟出文章表现了乐观、抗争的民族精神等。对于话题②,学生更是畅所欲言。小伦说:我爱吃虾,爸爸似乎也是。嘴馋的时候,我只要提议吃虾,他总是第一个响应,而且忙前忙后,亲自下厨。渐渐地,我发现爸爸并没有真正吃过虾,他总是将我偶尔为他剥好的虾仁夹给妈妈。后来,我终于发现,爸爸吃虾过敏。小文说:爸爸每天帮我扛自行车。他弯下腰,左手扶着车把,右手抓住底杠,往身边一提,小心地夹住,慢慢走下楼去。光走台阶尚不大难,行至楼道拐角处,须艰难地将车子举起,吃力地转动身体,待到两个车轮都翻过拐角栏柱,再将车子恢复原位。一步步走出楼道,爸爸将车子放下,一边不停地擦拭额上的汗水,一边回过头,望着我微笑。 学生从习以为常的小事中,发现了父子(女)真情。更有甚者,说到动情处泪流不止。
四、以“写”为匙,提升作文能力
阅读是基础,运用是目的。语文教学中,写作是十分重要的一种运用。
本节课写的训练是:父爱如山。读了《背影》,相信你有了深刻的体会,请写一个父亲关爱你的片段。由于学生在读、品、说中受到了心灵震撼,因此提起笔来自然情动于中而溢于外。
我们来看一名学生当场提交的片段:
我的手一滑,杯子砰然落地,一杯滚烫的水正好泼在我的脚上,疼得我尖叫起来。爸爸闻声冲进来,看到这情形,立即将我抱到卫生间。他屈起左腿,让我坐着,然后拧开水龙头,冲我的右脚。钻心的疼痛在清凉的水流中缓和了不少。爸爸小心翼翼地掀开我的袜子,看到烫红的皮肤,皱紧了眉头,似乎是自言自语,又似乎是对我说:“还好,伤得不重!”看到爸爸爱怜的目光,我的心里洋溢着幸福,连忙说:“爸,别担心,不疼了!”爸爸将我抱回房间,找来烫伤膏,极小心地、轻柔地涂抹着。
两百余字的短小片段中,学生模仿《背影》中的语言特色,把爸爸的动作、神态、语言融于一体,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父亲对孩子绵绵的爱。
(作者单位:襄阳四中义教部)
【互动链接】
2014夏,“隆中名师·周明波工作室”成立,我和十多名年轻的语文教师加入了这个集体。
第一次工作室成员的见面会在四中义教部召开。工作室成员分别作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周明波老师简要介绍了工作室未来的工作计划及人员分工情况。这次聚会给我的感受是——这是一个对教育、对语文怀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集体。
送教下乡是工作室的常规活动。去年,工作室到南漳县城关镇胡营中学送教。襄阳45中的张娟老师执教了七年级语文《虽有佳肴》,南漳县第二实验中学的陈晓东老师执教了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两堂课均以精巧的课堂教学设计、灵活的教学方法、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随后,名师工作室的专家现场解答了老师们在教学中的困惑,并针对当前的教学现状,阐述了教师应该如何教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学。首席名师周明波结合工作经验,做了如何做“未来教师”的精彩讲座。
“隆中名师·周明波工作室”一定会“乘风破浪,远济沧海”。
——襄阳市第47中学 王军莉
在上研讨课《背影》时,我先扣住“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中的“迂”字让学生思考:“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父亲“迂”?父亲“迂”在哪里?父亲真的“迂”吗?设计这几个问题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让他们快速进入文本,“品”出父亲对孩子朴实的爱。这样,在“说”的环节,学生就能联系生活实际,再现与亲人之间的种种真情;在“写”的环节,学生的文字就会更鲜活,更真挚。
——襄阳四中义教部 刘云峰
三十多年来,加入过不少语文教学方面的研究团体。回想起来,觉得“周明波名师工作室”让人感到最温馨,最有收益。这里能观摩到优秀教师的精彩教学,能听到经验丰富的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精当点评,能聆听到语文教育专家高屋建瓴的报告……工作室就像一个温馨的家,在这里,大家既能畅谈教育理想,交流教学理念,互换教育思想,共享教研成果,又能学到新的教学理论,获得先进的教学经验。
——襄阳市东风中学 汪选辉
叙事散文“读、品、说、写”模式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四个环节中,“品”的落实最难。“品”是教师积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通过精细阅读与文本对话,使文本情感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碰撞与融合的过程。教师如果对课文的重难点把握不准,“品”的环节就容易陷入“脚踩一块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误区。比如,我在上朱自清的《背影》时,问学生“文中哪件事最让你受感动,并说说理由。”本以为学生能直接找出“望父买橘”这件事,谁知事与愿违,有的学生说是“讲定价钱”,有的学生说是“嘱咐茶房”。我本来想及时“收”一下,但学生个个说的在理,一时之间不知从何“收”起。结果这节课上得支离破碎,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襄阳市第39中学 陈 艳
在第五届“圣陶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会上,我采用“读、品、说、写”教学模式执教《春酒》,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执教《春酒》时,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板块:读一读,整体感知尝春酒;品一品,细微之处品春酒;写一写,拓展延伸写春酒。“品”的环节,我用“登台表演”的形式组织教学,使品析变得有趣。
例如,在品析“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一句时,学生说,“端着、闻着、走来走去”表明作者格外珍惜这“一点点”酒,舍不得喝;“捏”写出了作者的可爱神态和对春酒的喜爱、珍惜之情。教师适时抛出一个问题:“你能不能到台上用动作把作者对春酒的喜爱和珍惜之情表演出来?”学生愉快地接受了任务。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道具——一只装有水的小酒杯递给学生。学生把小琦君对春酒的喜爱和珍惜之情惟妙惟肖地表演了出来,甚至还特意把水洒在衣裳上。精彩的表演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襄阳四中义教部 张宝玲
叙事散文“读、品、说、写”教学模式中,“读”和“品”是首要目标,旨在引领学生在文本的解读中体悟情感,提升对叙事、抒情技能的认知。“说”和“写”方面,由于学生的能力不同,往往表现出参差不齐的状况。教师用部分领悟能力、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的文字作示范,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这样教学既能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又能让学生掌握叙事技巧与方法,更能引导学生将自己对生活的经历与体验恰切地表达出来,从而提高读和写的能力。
——襄阳市第41中学 丁 洁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