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初,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让自己的统治走向了太平盛世,可他本人在取得一些成绩之后,却逐渐向往奢侈的生活。当此昏昏然之际,贤臣魏征及时进谏,借助前代兴亡的教训要求李世民居安思危,其谈话方式是值得学生在表达交流时借鉴的,这也是该篇文章教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闪光点。
一、找准交流的切入点
对于谈话者来说,找准交流的切入点,借助迂回包抄的办法应对不利局面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当面对对方态度不够友善、话题内容比较敏感等情况时,该方法是比较具有可操作性的。
比如魏征出于巩固自己“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论点的考虑,采取了转弯表述策略,首先借助比喻类比的办法,增强自己在表达上的声势,“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之后才提到“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就既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论点,又使唐太宗更易于接受。而只如此说,作者似乎还不够肯定效果,又从反面再强调一次:“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总的说来,在谈话中以比喻类比的方式进行迂回包抄,看起来远离了主线,可却始终在主线的支配之下。以本文为例,魏征以既定的谈话目标为指导,先说大自然的现实,使得唐太宗意识到朝政治理的原则,没有办法拒绝魏征的意见。
除了借助比喻类比的手段迂回以外,还可以采取以退为进的办法,也可以称为欲扬先抑,即俗语所说的先给对方一个台阶下,使其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比如在《谏太宗十思疏》原文里面说:“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即明确指出了从古至今,凡是作为国君的,承受上天的眷顾与使命,谁都想要治国有方,可开头做得好的很多,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却少之又少,这样的说法,使皇帝易于接受,不会认为魏征是在指责自己的执政能力。学生从这种谈话方式中可以学习到以退为进的策略,即在适当的时机避开原本进入的切入点,从另外一个渠道打通谈话者的心理,虽然注意的焦点保持不变,可语言却更具含蓄性。像在本文中,魏征将切入点摆得更宽,谏的对象由唐太宗一人似乎扩大到了历代君王,可历代君王是成是败,已经成为过往之事,其所指的依然是唐太宗一人,这便是巧妙之处了。
二、保证交流的说服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还应当让大家注意到,无论切入点如何改变,谈话策略如何高明,都要以自身坚定的立场为前提。另外,由于在进行交流时,面对面的接触会让交流双方在思维上产生随时的动态变化,因此话题所受到的影响也不能不被考虑在内。如果一方以主动的姿态控制谈话的局面,则另一方若想取得谈话的成功,就一定要更加坚定谈话态度,以使谈话语境的有利条件向自己一方转移。
君臣之位摆在那里,应当说此次谈话魏征是处在不利地位的,因此,其立场的坚定便更显重要。事实上,我们从原文中所感受到的从容不迫的气势,正是其坚定立场的外在表现。魏征先使谈话的大致方向被自己确定下来,使得君王也就是谈话对象李世民不得不慎重考虑这些治国方略内容,而比喻类比、以退为进等语言策略的应用,又以条分缕析的优势,产生鞭辟入里的效果。
而接下来,“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可谓句句都是肺腑之谈、金玉良言。最后,魏征又给出了正面的劝说,以语重心长的语气带给唐太宗余韵不尽的思考空间。应该说,有了前面的坚定立场支持,此时再做任何表示,都不会显得过于突兀,“总此十思……”全文戛然而止,想必唐太宗读至此时,心中一定是既感佩又信服的吧。
从魏征行文的坚定态度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表达交流时的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和上面提到的表达交流技巧结合起来,将产生更加理想的效果。
首先,交流时应当有坦白真诚的态度,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阐述出来,用以诚相见来搏取对方支持。含混不清的表述、遮遮掩掩的谈话,也许会在短时期内取得成功,可毕竟不会长久,也并不是真正值得倡导的有效谈话策略。
其次,在交流时需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避免唯我独尊和刻薄无礼,即便谈话的目的在于指出对方的问题,也应当以友善规劝的方式进行,而不是将自身意见强加给对方。
第三是有认真严肃的态度。随意轻浮的談话,只能让自己的论点站不住脚、缺少说服力,谈话过程中需要真切、实在、有责任心,这样才能取得信任,就像《谏太宗十思疏》的作者魏征,因为感受到了王朝盛世背后的危机,却并不惮于唐太宗的威严,敢于在别人随波逐流的情况下,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本身即已经说明了认真严肃态度的可贵。
有的学生初读《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文章的时候,会以为魏征与人沟通的表达能力有问题,他之所以取得成功无非是唐太宗属于一代明君,能够以宽容和开明的态度面对批评的声音。可事实上远非如此,如果魏征不能在身处不利局面时巧妙处理,不能站稳脚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是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的,而这恰恰也是值得高中生学习的地方。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226300)
一、找准交流的切入点
对于谈话者来说,找准交流的切入点,借助迂回包抄的办法应对不利局面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当面对对方态度不够友善、话题内容比较敏感等情况时,该方法是比较具有可操作性的。
比如魏征出于巩固自己“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论点的考虑,采取了转弯表述策略,首先借助比喻类比的办法,增强自己在表达上的声势,“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之后才提到“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就既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论点,又使唐太宗更易于接受。而只如此说,作者似乎还不够肯定效果,又从反面再强调一次:“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总的说来,在谈话中以比喻类比的方式进行迂回包抄,看起来远离了主线,可却始终在主线的支配之下。以本文为例,魏征以既定的谈话目标为指导,先说大自然的现实,使得唐太宗意识到朝政治理的原则,没有办法拒绝魏征的意见。
除了借助比喻类比的手段迂回以外,还可以采取以退为进的办法,也可以称为欲扬先抑,即俗语所说的先给对方一个台阶下,使其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比如在《谏太宗十思疏》原文里面说:“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即明确指出了从古至今,凡是作为国君的,承受上天的眷顾与使命,谁都想要治国有方,可开头做得好的很多,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却少之又少,这样的说法,使皇帝易于接受,不会认为魏征是在指责自己的执政能力。学生从这种谈话方式中可以学习到以退为进的策略,即在适当的时机避开原本进入的切入点,从另外一个渠道打通谈话者的心理,虽然注意的焦点保持不变,可语言却更具含蓄性。像在本文中,魏征将切入点摆得更宽,谏的对象由唐太宗一人似乎扩大到了历代君王,可历代君王是成是败,已经成为过往之事,其所指的依然是唐太宗一人,这便是巧妙之处了。
二、保证交流的说服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还应当让大家注意到,无论切入点如何改变,谈话策略如何高明,都要以自身坚定的立场为前提。另外,由于在进行交流时,面对面的接触会让交流双方在思维上产生随时的动态变化,因此话题所受到的影响也不能不被考虑在内。如果一方以主动的姿态控制谈话的局面,则另一方若想取得谈话的成功,就一定要更加坚定谈话态度,以使谈话语境的有利条件向自己一方转移。
君臣之位摆在那里,应当说此次谈话魏征是处在不利地位的,因此,其立场的坚定便更显重要。事实上,我们从原文中所感受到的从容不迫的气势,正是其坚定立场的外在表现。魏征先使谈话的大致方向被自己确定下来,使得君王也就是谈话对象李世民不得不慎重考虑这些治国方略内容,而比喻类比、以退为进等语言策略的应用,又以条分缕析的优势,产生鞭辟入里的效果。
而接下来,“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可谓句句都是肺腑之谈、金玉良言。最后,魏征又给出了正面的劝说,以语重心长的语气带给唐太宗余韵不尽的思考空间。应该说,有了前面的坚定立场支持,此时再做任何表示,都不会显得过于突兀,“总此十思……”全文戛然而止,想必唐太宗读至此时,心中一定是既感佩又信服的吧。
从魏征行文的坚定态度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表达交流时的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和上面提到的表达交流技巧结合起来,将产生更加理想的效果。
首先,交流时应当有坦白真诚的态度,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阐述出来,用以诚相见来搏取对方支持。含混不清的表述、遮遮掩掩的谈话,也许会在短时期内取得成功,可毕竟不会长久,也并不是真正值得倡导的有效谈话策略。
其次,在交流时需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避免唯我独尊和刻薄无礼,即便谈话的目的在于指出对方的问题,也应当以友善规劝的方式进行,而不是将自身意见强加给对方。
第三是有认真严肃的态度。随意轻浮的談话,只能让自己的论点站不住脚、缺少说服力,谈话过程中需要真切、实在、有责任心,这样才能取得信任,就像《谏太宗十思疏》的作者魏征,因为感受到了王朝盛世背后的危机,却并不惮于唐太宗的威严,敢于在别人随波逐流的情况下,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本身即已经说明了认真严肃态度的可贵。
有的学生初读《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文章的时候,会以为魏征与人沟通的表达能力有问题,他之所以取得成功无非是唐太宗属于一代明君,能够以宽容和开明的态度面对批评的声音。可事实上远非如此,如果魏征不能在身处不利局面时巧妙处理,不能站稳脚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是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的,而这恰恰也是值得高中生学习的地方。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22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