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怎样让学生了解鱼鳍的作用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为例.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探究的规范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和假说,引导学生学会设计实验等。阐述在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
引导式探究
实验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了科学探究是学习的中心环节,作为教师,必须用长远的眼光,从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着手,在生物教学中开展以生物实验为基础,将实验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多问、多思、多比较、多设计的“引导式探究”教学,有利于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生物学学科的特点,在“探究鱼鳍的作用”实验教学一课中对“引导式探究”教学作了一些尝试。
1“引导式探究”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引导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核心,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参与知识的形成与研究过程,并始终贯穿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本特点是:“引导发现问题——以目标为主线——以启发为杠杆一以探究为核心——以讨论为特色”,努力做到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学习,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2“引导式探究”教学法的程序(图1)
3 在实验教学中的开展和实施
3.1创设情境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发端,要让学生更好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有合适的情景。教师先让学生将4条同种的鱼分别放在4只盛有清水的鱼缸里,观察鱼的游动,然后再分别剪去不同的鱼鳍,再进行观察。不管采用哪种手段,设置情境要求达到的目的就是引起学生的兴趣。但要注意所设置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但同时又不能与结论有直接联系。
3.2提出问题
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纽带,所有的探究都必然从问题开始。能否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的质量的高低,发现问题后对问题明确的程度都影响着探究过程的顺利与否,影响着探究的成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我设置的情境来提出问题,但往往并不一定能达到我所要的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提出“鱼在水里是怎样转弯的?”或“鱼在水中是怎样前进的?”,这虽不是很理想的问题,但是这样就有了一个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的过程,一个学生的问题可能给其他同学一个提示,使他想到关联的问题,有的学生能通过同学之间的提示想到“鱼鳍在鱼运动时起了什么作用呢?”从而达到了教师想要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引导,让学生多提出几个问题,然后从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意义的问题来进行讨论。教学过程中,这样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激励着他们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探究。
3.3 作出假设
科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证据。但是对于课堂上要探究的问题来说,常常还没有现成的证据,正因为如此才需要探究。所以提出假设是教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们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学生则根据已有的经验,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开放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更应鼓励学生提不同的见解,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尾鳍是用来掌握方向的,胸鳍是用来前进的;而有的学生则认为尾鳍是前进的,胸鳍是掌握平衡的。这时教师往往不急于评价,而让学生们各执己见,相互争辩,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有利于他们进行更好的讨论,更好的交流,从而提高了他们对问题真相的兴趣。
3.4引导设计实验
这一过程是整个探究过程的重点和亮点,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合作交流能力。制定检验假设的试验计划,要合理地设置对照。实验方案中要包括:实验材料的取样,实验用具,实验方法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意去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更会重视他们间的交流与合作。在设计实验时,教师引导学生把第一个鱼缸里的鱼剪去胸鳍和腹鳍放入水中,看它在水中游动时会发生什么现象;把第二个鱼缸里的鱼剪去背鳍和臀鳍放入水中,看它在水中的活动又有什么变化。这时候教师会把小组设计的方案及时地放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进行交流和评价。评价中教师不给予否定和肯定,通过学生之间的评价,使他们在矛盾中改正和完善自己的答案。
3.5 完成实验
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全面巡视,了解整体情况,还应收集来自小组长和科代表的反馈信息,了解实验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并给予小组一定的指导和帮助。有时候,一个实验只能在课堂上完成一部分,其余需在课后完成。这时教师应部分地放手让学生去做,并且不定时地去督促、指导和帮助学生一起把试验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改变追求统一结果的习惯,并且引导他们关注探究的过程。实验记录能如实反映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教师应要求学生边实验边记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了解哪组研究的是胸鳍和腹鳍,哪组研究的是背鳍和臀鳍,哪组研究的是尾鳍,结果都是什么,以便班级讨论时可以更好地操作。所以,这一环节中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教师更应重视探究过程中学生是否体现了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3.6 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把各组的试验情况在班上交流,对个别的不同观点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师生达成共识,得出结论。比如有个别组得出的结论是尾鳍掌握平衡,而有的组结论是尾鳍是动力器官,胸鳍和腹鳍才是掌握平衡的器官,还有的认为掌握平衡的器官是背鳍和尾鳍才对。这时就要组织大家分析讨论原因。有些学生分析,失去胸鳍和腹鳍的鱼会发生身体翻转的现象,说明它们有身体平衡的作用;也有的学生说,失去背鳍和臀鳍的鱼会发生身体侧面朝上的现象,所以它们有保持身体垂直的作用;另外一些学生说,失去尾鳍的鱼行动速度变慢,并且尾巴摆动的幅度和频率都增大,说明尾鳍有推进身体快速前进和快速转向的作用。最后学生共同得出结论,尾鳍是动力器官,而胸鳍、腹鳍、背鳍和臀鳍是掌握平衡的器官,但教师不能把鱼体在水中的每一动作看作是各鳍孤立完成的。在实验前的对照观察时,还可看到胸鳍也能改变游泳方向。所以最后得出结论,对一条完整的鱼来说,在游泳时鱼体的平衡、运动是各鳍协同作用的结果。而我会在此过程中给予及时鼓励、赞扬和评价。这里要说明的是不是所有的探究都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许多探究根本无法得出结论,需要进一步的探究,或需要修改原先的探究方案,或需要推翻原先的方案重新进行探索。有一些探究则是能够得出结论的,问题是教师要注意推导结论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4 教学后的一些体会
4.1收获
学生上课气氛活跃,积极参与探究知识,主动思考和回答教师提出问题,普遍反映对生物感兴趣。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来看,确有其收获的一面。另一方面,“引导式探究”教学法重在探究贵在引导,教师的引导可使学生减少在探究中的困难,减少盲目性和危险性,有利于提高探究活动的成功率,使学生从中获取自信心和进取力。
4.2困惑
引导性问题的层次性和难度难以控制。
以怎样让学生了解鱼鳍的作用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为例.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探究的规范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和假说,引导学生学会设计实验等。阐述在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
引导式探究
实验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了科学探究是学习的中心环节,作为教师,必须用长远的眼光,从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着手,在生物教学中开展以生物实验为基础,将实验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多问、多思、多比较、多设计的“引导式探究”教学,有利于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生物学学科的特点,在“探究鱼鳍的作用”实验教学一课中对“引导式探究”教学作了一些尝试。
1“引导式探究”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引导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核心,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参与知识的形成与研究过程,并始终贯穿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本特点是:“引导发现问题——以目标为主线——以启发为杠杆一以探究为核心——以讨论为特色”,努力做到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学习,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2“引导式探究”教学法的程序(图1)
3 在实验教学中的开展和实施
3.1创设情境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发端,要让学生更好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有合适的情景。教师先让学生将4条同种的鱼分别放在4只盛有清水的鱼缸里,观察鱼的游动,然后再分别剪去不同的鱼鳍,再进行观察。不管采用哪种手段,设置情境要求达到的目的就是引起学生的兴趣。但要注意所设置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但同时又不能与结论有直接联系。
3.2提出问题
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纽带,所有的探究都必然从问题开始。能否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的质量的高低,发现问题后对问题明确的程度都影响着探究过程的顺利与否,影响着探究的成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我设置的情境来提出问题,但往往并不一定能达到我所要的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提出“鱼在水里是怎样转弯的?”或“鱼在水中是怎样前进的?”,这虽不是很理想的问题,但是这样就有了一个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的过程,一个学生的问题可能给其他同学一个提示,使他想到关联的问题,有的学生能通过同学之间的提示想到“鱼鳍在鱼运动时起了什么作用呢?”从而达到了教师想要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引导,让学生多提出几个问题,然后从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意义的问题来进行讨论。教学过程中,这样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激励着他们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探究。
3.3 作出假设
科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证据。但是对于课堂上要探究的问题来说,常常还没有现成的证据,正因为如此才需要探究。所以提出假设是教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们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学生则根据已有的经验,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开放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更应鼓励学生提不同的见解,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尾鳍是用来掌握方向的,胸鳍是用来前进的;而有的学生则认为尾鳍是前进的,胸鳍是掌握平衡的。这时教师往往不急于评价,而让学生们各执己见,相互争辩,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有利于他们进行更好的讨论,更好的交流,从而提高了他们对问题真相的兴趣。
3.4引导设计实验
这一过程是整个探究过程的重点和亮点,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合作交流能力。制定检验假设的试验计划,要合理地设置对照。实验方案中要包括:实验材料的取样,实验用具,实验方法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意去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更会重视他们间的交流与合作。在设计实验时,教师引导学生把第一个鱼缸里的鱼剪去胸鳍和腹鳍放入水中,看它在水中游动时会发生什么现象;把第二个鱼缸里的鱼剪去背鳍和臀鳍放入水中,看它在水中的活动又有什么变化。这时候教师会把小组设计的方案及时地放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进行交流和评价。评价中教师不给予否定和肯定,通过学生之间的评价,使他们在矛盾中改正和完善自己的答案。
3.5 完成实验
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全面巡视,了解整体情况,还应收集来自小组长和科代表的反馈信息,了解实验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并给予小组一定的指导和帮助。有时候,一个实验只能在课堂上完成一部分,其余需在课后完成。这时教师应部分地放手让学生去做,并且不定时地去督促、指导和帮助学生一起把试验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改变追求统一结果的习惯,并且引导他们关注探究的过程。实验记录能如实反映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教师应要求学生边实验边记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了解哪组研究的是胸鳍和腹鳍,哪组研究的是背鳍和臀鳍,哪组研究的是尾鳍,结果都是什么,以便班级讨论时可以更好地操作。所以,这一环节中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教师更应重视探究过程中学生是否体现了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3.6 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把各组的试验情况在班上交流,对个别的不同观点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师生达成共识,得出结论。比如有个别组得出的结论是尾鳍掌握平衡,而有的组结论是尾鳍是动力器官,胸鳍和腹鳍才是掌握平衡的器官,还有的认为掌握平衡的器官是背鳍和尾鳍才对。这时就要组织大家分析讨论原因。有些学生分析,失去胸鳍和腹鳍的鱼会发生身体翻转的现象,说明它们有身体平衡的作用;也有的学生说,失去背鳍和臀鳍的鱼会发生身体侧面朝上的现象,所以它们有保持身体垂直的作用;另外一些学生说,失去尾鳍的鱼行动速度变慢,并且尾巴摆动的幅度和频率都增大,说明尾鳍有推进身体快速前进和快速转向的作用。最后学生共同得出结论,尾鳍是动力器官,而胸鳍、腹鳍、背鳍和臀鳍是掌握平衡的器官,但教师不能把鱼体在水中的每一动作看作是各鳍孤立完成的。在实验前的对照观察时,还可看到胸鳍也能改变游泳方向。所以最后得出结论,对一条完整的鱼来说,在游泳时鱼体的平衡、运动是各鳍协同作用的结果。而我会在此过程中给予及时鼓励、赞扬和评价。这里要说明的是不是所有的探究都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许多探究根本无法得出结论,需要进一步的探究,或需要修改原先的探究方案,或需要推翻原先的方案重新进行探索。有一些探究则是能够得出结论的,问题是教师要注意推导结论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4 教学后的一些体会
4.1收获
学生上课气氛活跃,积极参与探究知识,主动思考和回答教师提出问题,普遍反映对生物感兴趣。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来看,确有其收获的一面。另一方面,“引导式探究”教学法重在探究贵在引导,教师的引导可使学生减少在探究中的困难,减少盲目性和危险性,有利于提高探究活动的成功率,使学生从中获取自信心和进取力。
4.2困惑
引导性问题的层次性和难度难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