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初中生生物记忆力普遍低下,而记忆能力的培养又是创新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合作沟通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能力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的途径。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记忆规律的掌握和记忆方法的运用就显得更为重要。
关键词:生物 记忆能力 规律 方法 培养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知识的仓库、思维的伴侣、创新的前提。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跨学科能力的纲与本。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生物教学中,人们普遍重视强化学生的思维、观察、实践、分析等能力;忽视了对学生记忆力的开发,甚至有人还把记忆力排除在素质范畴之外,不注重记忆力的方法、规律的传授。加之,农村中学生命学科不很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又不及时复习,记忆力又不得法,遗忘率高,出现了农村初中生普遍记忆力低下的现象。我在二十余年的初中生物教学中,始终坚持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的几点作法如下:
一、指导学生运用记忆规律进行学习。
记忆是脑的一种机能,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些规律进行学习是培养学生记忆力的重要途径。
1. 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有其具体内容的,与习惯上的“背”是不同的。可学生往往把记忆和“背”等同视之。这种简单化的片面理解,给学生造成了记忆的“蛮干”和低效率。我告诉学生记忆是一个有记有忆的过程。“记”就是外界信息在脑中储存和编码过程,它包括识记和保持。“忆”是利用“联想”等方法,使原来储备和编码的信息再现,是向大脑提取信息的过程; 而“背”则不同,它是一种消极的储存,机械地转移,缺少主动的加工和编码。很多学生习惯于老师在生物课上给划的答案,然后去死记硬背,结果造成了记忆的“少、慢、差、废”。在平时生物课上我尽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每一节生物课前,使学生明白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目标是记忆的前提;使学生学有目标,记有目标。教学中紧扣目标进行,目标明确了可提高大脑皮层相关中枢的兴奋度,使记忆效率提高。第二:学习的兴趣是记忆的动力,授课时巧设情境,注入新意,联系实际,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适时讲解生命学科前沿和生物学科所关注的社会问题,练习时结合学生爱好特点,经常变换角度和节奏,增加其趣味性,以唤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开启记忆之门。第三:知识的理解是记忆的关键,理解越深,印象越深,则记忆越牢固。教学中提倡学生理解记忆,避免不求甚解,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救出来。如在记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时,讲清楚三者的功能和作用,强调结构与功能的适应。学生理解了极易记忆。
2. 要记忆,就要和遗忘作斗争,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在熟记后最初遗忘得比较快,而以后逐渐缓慢。为了防止遗忘,在识记后应该及时复习,否则就会记而不牢,学得多记得少;学得快忘得也快。很多学生由于不懂这个规律,往往费了很大的劲背下来,自以为大功告成,不及时复习,直到期末考试时才去光顾它们,原来的记忆却已荡然无存;同时记忆的内容多起来,结果顾此失彼,最后归罪于自己记忆力不好,加之初中生物周课时少。针对这种情况,教学中重视课内外的训练,设计了严格的科学的周复习和月复习计划,使遗忘限制在最小范围内。
3. 告诉学生记忆存在不同类型,即有视觉记忆、听觉记忆、运动记忆、混合记忆等。研究表明:大多数人的记忆是混合记忆,而记忆的过程又是条件反射形成过程;因此在记忆时尽量采取对多种感官的周期性刺激,可获得最佳记忆效果。
此外我还指导学生科学用脑,讲究用脑卫生,学会及时休息,及时转换兴奋中心等。
二、教给学生一点具体的记忆方法。
教学中,我注意总结记忆方法,指导学生具体运用。这对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有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又能有效地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减轻学生负担。仅举几例:
1. 归纳简化口诀法:即分析归纳教材,找出要点,列出提纲,以纲带目,编出口诀或顺口溜。例如在讲解显微镜的操作步骤时,编了几句“一取二放三安装,四转低倍五对光,六上玻片七下降,八升细调找物像。看完低倍用高倍,九退整理镜归箱。”并讲清每一个字词的具体操作对象和顺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显微镜的正确使用。
2. 第一印象强烈刺激法:即讲有关新奇的故事,巧妙运用实物标本和多媒体课件,使用板画、美术字等加深第一印象帮助记忆。例如在讲“人体内的血液总量大约4000毫升”时,我说:一个健康成年人你可知道体内约有多少毫升血液呢?边说边在黑板上用美術字熟练地写下“4000”给学生造成强烈的第一印象乃至终生不忘。
3. 纳入系统法:即把相近的有关知识纳入总的系统中。在这个系统中先找到一个知识的“基点”,然后在此基础上由此及彼,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的必然性,一个导源于另一个,系统的知识已巩固在记忆中,即使忘掉其中的某一点,通过联想也能把其恢复重现出来。例如在讲“神经系统的组成”一节时,以“神经元”这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为基点,同时配合以多媒体课件,依次讲述,“胞体、突起、长突起(轴突)、短突起(树突)、神经纤维、神经、神经末梢、周围神经、神经节、神经中枢”等十来个概念。同时对课本适当地进行引申,组成一个有机的概念系统,不但增强了记忆而且加深了理解。
三、引导学生在创造过程中增强记忆力。
1.启发学生改革传统的学习方法,强调自学,培养勇于探索的独立精神,要求学生自己认真阅读教材,分析教材,进行加工和筛选。要确定“记什么,怎么记”,要抓出重点,抓住关键,对记忆的内容也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分出“轻重缓急”。如先记什么,后记什么,哪些知识要牢记,哪些知识要略记,哪些知其大意就够了,哪些根本不用记。引导他们经过自己的思维去组织识记材料。
2.告诉学生记忆不是目的,创新才是目的,要努力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创新力。利用掌握的知识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问题。在创造中运用知识,进而增强和锻炼自己的记忆力。我和同学们一道采集标本、制作教具、准备实验材料、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必要时还与同学一起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都含有丰富的创造内容,是运用知识的广阔天地,也是锻炼记忆力的有效途径。我还引导学生自己积累资料、查找资料、读书、看电视、上网,增加信息通道,通过“博闻”而达“强记”,通过“见多”而“识广”。
四、建立自信心,相信自己。
实践中很多学生不相信自己的记忆能力,认为自己“笨”、“记忆力不好”,因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进取性。教学中随时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记忆力,注意向学生介绍一些脑科学的新研究、介绍有关记忆力训练的知识和实例;同时还和学生一道总结自己的记忆习惯和经验,并使其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记忆方法。消除了记忆的神秘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记忆能力。
参考文献:
[1]四川大学出版的西南西北七省一市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材编写组写的《心理学》
[2]漓江出版社出版王科编著的《实用快速记忆法》
关键词:生物 记忆能力 规律 方法 培养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知识的仓库、思维的伴侣、创新的前提。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跨学科能力的纲与本。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生物教学中,人们普遍重视强化学生的思维、观察、实践、分析等能力;忽视了对学生记忆力的开发,甚至有人还把记忆力排除在素质范畴之外,不注重记忆力的方法、规律的传授。加之,农村中学生命学科不很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又不及时复习,记忆力又不得法,遗忘率高,出现了农村初中生普遍记忆力低下的现象。我在二十余年的初中生物教学中,始终坚持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的几点作法如下:
一、指导学生运用记忆规律进行学习。
记忆是脑的一种机能,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些规律进行学习是培养学生记忆力的重要途径。
1. 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有其具体内容的,与习惯上的“背”是不同的。可学生往往把记忆和“背”等同视之。这种简单化的片面理解,给学生造成了记忆的“蛮干”和低效率。我告诉学生记忆是一个有记有忆的过程。“记”就是外界信息在脑中储存和编码过程,它包括识记和保持。“忆”是利用“联想”等方法,使原来储备和编码的信息再现,是向大脑提取信息的过程; 而“背”则不同,它是一种消极的储存,机械地转移,缺少主动的加工和编码。很多学生习惯于老师在生物课上给划的答案,然后去死记硬背,结果造成了记忆的“少、慢、差、废”。在平时生物课上我尽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每一节生物课前,使学生明白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目标是记忆的前提;使学生学有目标,记有目标。教学中紧扣目标进行,目标明确了可提高大脑皮层相关中枢的兴奋度,使记忆效率提高。第二:学习的兴趣是记忆的动力,授课时巧设情境,注入新意,联系实际,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适时讲解生命学科前沿和生物学科所关注的社会问题,练习时结合学生爱好特点,经常变换角度和节奏,增加其趣味性,以唤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开启记忆之门。第三:知识的理解是记忆的关键,理解越深,印象越深,则记忆越牢固。教学中提倡学生理解记忆,避免不求甚解,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救出来。如在记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时,讲清楚三者的功能和作用,强调结构与功能的适应。学生理解了极易记忆。
2. 要记忆,就要和遗忘作斗争,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在熟记后最初遗忘得比较快,而以后逐渐缓慢。为了防止遗忘,在识记后应该及时复习,否则就会记而不牢,学得多记得少;学得快忘得也快。很多学生由于不懂这个规律,往往费了很大的劲背下来,自以为大功告成,不及时复习,直到期末考试时才去光顾它们,原来的记忆却已荡然无存;同时记忆的内容多起来,结果顾此失彼,最后归罪于自己记忆力不好,加之初中生物周课时少。针对这种情况,教学中重视课内外的训练,设计了严格的科学的周复习和月复习计划,使遗忘限制在最小范围内。
3. 告诉学生记忆存在不同类型,即有视觉记忆、听觉记忆、运动记忆、混合记忆等。研究表明:大多数人的记忆是混合记忆,而记忆的过程又是条件反射形成过程;因此在记忆时尽量采取对多种感官的周期性刺激,可获得最佳记忆效果。
此外我还指导学生科学用脑,讲究用脑卫生,学会及时休息,及时转换兴奋中心等。
二、教给学生一点具体的记忆方法。
教学中,我注意总结记忆方法,指导学生具体运用。这对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有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又能有效地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减轻学生负担。仅举几例:
1. 归纳简化口诀法:即分析归纳教材,找出要点,列出提纲,以纲带目,编出口诀或顺口溜。例如在讲解显微镜的操作步骤时,编了几句“一取二放三安装,四转低倍五对光,六上玻片七下降,八升细调找物像。看完低倍用高倍,九退整理镜归箱。”并讲清每一个字词的具体操作对象和顺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显微镜的正确使用。
2. 第一印象强烈刺激法:即讲有关新奇的故事,巧妙运用实物标本和多媒体课件,使用板画、美术字等加深第一印象帮助记忆。例如在讲“人体内的血液总量大约4000毫升”时,我说:一个健康成年人你可知道体内约有多少毫升血液呢?边说边在黑板上用美術字熟练地写下“4000”给学生造成强烈的第一印象乃至终生不忘。
3. 纳入系统法:即把相近的有关知识纳入总的系统中。在这个系统中先找到一个知识的“基点”,然后在此基础上由此及彼,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的必然性,一个导源于另一个,系统的知识已巩固在记忆中,即使忘掉其中的某一点,通过联想也能把其恢复重现出来。例如在讲“神经系统的组成”一节时,以“神经元”这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为基点,同时配合以多媒体课件,依次讲述,“胞体、突起、长突起(轴突)、短突起(树突)、神经纤维、神经、神经末梢、周围神经、神经节、神经中枢”等十来个概念。同时对课本适当地进行引申,组成一个有机的概念系统,不但增强了记忆而且加深了理解。
三、引导学生在创造过程中增强记忆力。
1.启发学生改革传统的学习方法,强调自学,培养勇于探索的独立精神,要求学生自己认真阅读教材,分析教材,进行加工和筛选。要确定“记什么,怎么记”,要抓出重点,抓住关键,对记忆的内容也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分出“轻重缓急”。如先记什么,后记什么,哪些知识要牢记,哪些知识要略记,哪些知其大意就够了,哪些根本不用记。引导他们经过自己的思维去组织识记材料。
2.告诉学生记忆不是目的,创新才是目的,要努力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创新力。利用掌握的知识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问题。在创造中运用知识,进而增强和锻炼自己的记忆力。我和同学们一道采集标本、制作教具、准备实验材料、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必要时还与同学一起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都含有丰富的创造内容,是运用知识的广阔天地,也是锻炼记忆力的有效途径。我还引导学生自己积累资料、查找资料、读书、看电视、上网,增加信息通道,通过“博闻”而达“强记”,通过“见多”而“识广”。
四、建立自信心,相信自己。
实践中很多学生不相信自己的记忆能力,认为自己“笨”、“记忆力不好”,因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进取性。教学中随时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记忆力,注意向学生介绍一些脑科学的新研究、介绍有关记忆力训练的知识和实例;同时还和学生一道总结自己的记忆习惯和经验,并使其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记忆方法。消除了记忆的神秘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记忆能力。
参考文献:
[1]四川大学出版的西南西北七省一市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材编写组写的《心理学》
[2]漓江出版社出版王科编著的《实用快速记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