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是一种审美活动,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欣赏能力。古典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无不闪耀着情感的智慧的审美的光辉,学习古典诗歌不仅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审美感受中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对其品格修养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由于古典诗歌距离现代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差很大,学生对此比较难以理解,加上在语文教学中,一些老师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教学法,这是对诗歌的肢解,大大破坏了诗歌所独有的意境美,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淡乎寡味,毫无生机。如何正确的引领学生走进诗歌殿堂,走进那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用心去聆听、叩问古代先贤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从中汲取营养,得到精神上的富足,是诗歌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古典诗歌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故事引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像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趣闻、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如我在教贾岛的《推敲》一诗时,先向同学们讲述了有关“推敲”的故事:唐代苦吟诗人贾岛赴京赶考,一日骑在驴背上作诗,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却又拿不准第二句中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左思右想,犹豫不决,于是就在驴背上用手反复做推、敲样子。一边思索,一边前行,无意中闯入了迎面而来的长安府尹韩愈的车仗,韩愈可谓是名震一时的大学问家。贾岛忙向韩愈请教,韩愈思考片刻,说还是用“敲”好。没想到,身为高官的韩愈从此竟与这位平民诗人结下了深厚友谊。同时正因为有了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用“推敲”来比喻做事要反复琢磨、思考。有趣的故事使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致,顿时对学习这首诗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期待。
再如我在教曹操写的《观沧海》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从传统影视作品中对曹操的片面认识走出来,更准确把握诗中作者所表现的英雄气概,领会诗歌主旨,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曹操胸怀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通过官渡之战,击败了优柔寡断同时又是北方最强劲的对手袁绍。为了有一个稳固的后方,他北征乌桓,凯旋归来,行至渤海边上,写下了这首千古佳作。学生在聆听这段历史故事时兴趣盎然,如痴如醉,为老师讲解本诗做了极好的铺垫。因此在讲授古代诗歌时,通过轶事、趣闻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二、意境创设
中国古代诗歌讲求“立象尽意”。“象”即客观物象,“意”即主观情感,意思是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的和谐统一。意境不仅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很重要标准,尤其是一些写景抒情的诗歌特别注重营造意境。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意象的理解,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调動学生自身的知识积存与审美经验,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在头脑中浮现诗中所描绘的形象画面,完成诗歌意境的再现与再造,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再现诗歌的意境。比如《天净沙·秋思》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全诗的意象,学生不难找出,一共描写了九个事物。我又引导学生:这九个意象不是用关联词承接起来的,那是用什么把它们串联起来的?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是用一种游子的思乡之情作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的。我又进一步地启发:这九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就组成一幅非常美的图画,也就是本诗的意境。请同学们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学生纷纷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并用自己的话把本诗的意境表达出来。
有位学生这样再现本诗的意境——日渐黄昏,一棵躯干上缠绕着枯藤的百年古树无声耸立,叶落凋零的枝干,一只乌鸦静静地停在古树枝头,昏昏欲睡,一动不动。一座古朴的小桥下,溪水潺潺东流。不远处,几座农舍悄然而立,房顶上,炊烟袅袅升起。在一条荒无人烟的莽原古道上,一位孤寂无助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正在缓缓前行……多美的意境啊,学生浸润其中,定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艺术享受。通过这一完美意境的创设,不仅带给我们一种美的享受,对把握本词所表现的天涯游子思乡之情这一主旨做到了精准。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只是简单地翻译一下了事,那么这道精神大餐,无疑就变得索然无味,如同嚼蜡。
又如在教温庭筠《梦江南》这首词时,我在分析了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后,即兴让同学们大胆展开联想,进行合理的再创造,将这首词改写为一个现代文片段。其中一个同学这样写道:一个初晴的早晨,一位貌美的少妇慵懒地坐在梳妆台前,无精打采,怔怔的看着镜中的自己,面容憔悴,云鬓散乱,强打精神梳洗、描眉、涂红后,步履纤纤,独自来到江边高楼,倚靠栏杆,远眺江心,江风吹起她两鬓青丝,眉宇间现出一丝惊喜。江面上点点白帆,东去西归,似曾熟悉却又那么陌生,她凝视着,凝视着······自己的夫君离家数载,至今杳无讯息,如今不知身在何方,何时方能回还?日薄西山,夕阳晚照;江水无语,滚滚东流;白帆无意,渐行渐远;夫君无影,遥遥无期。想到此,不由得泣涕涟涟,柔肠寸断。这样,通过再造意境这种方法,学生对妇人形象以及文章主旨感悟极其深刻,更加深刻理解古代妇女思念在外谋生的丈夫时内心的疾苦和惆怅,通过意境的再创造,无形中提高了学生自己的欣赏品味。
三、情感体验
诗是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悟性、灵性的极好教材。它是一种抒情艺术,诗人主观情感是诗歌的本质、灵魂之所在。抒情性的古典诗歌都有它们内在的情感经纬与情感脉络,解读、赏析这些古典诗歌就必须探求本源、寻找内理、深入诗人内心深处、叩问作者情感世界,从而触摸诗人的灵魂。教学时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将心比心。
我在教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时,我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到李白的内心深处,把握李白的情感波澜。结合时代背景以及李白的经历,理出本诗情感轨迹。本诗开始写作者虚度光阴,报国无门。“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光阴一日一日的流逝,自己却终日无所事事,空有一腔热血,却无报国之门,不由得无尽烦恼袭上心头。而今,长空万里,北雁南飞,好友即将远行,终须一醉方休,暂且将烦恼抛至脑后,喝酒就是好,可以忘却所有烦恼。于是高坐谢眺楼,与挚友一边饮酒,一边纵论天下文章,是多么的痛快。这一刻,诗人忘却了忧愁,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举杯时神采飞扬;谈吐间字字珠玑。此时此刻的诗人豪情满怀,思绪纷飞,一下子想要到天上去摘取月亮。可陡然间,笔锋一转,写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诗人为什么心情一下子又变得如此失落呢?此时的李白又重新回到了现实,仕途坎坷,报国无门,内心忧愤。出路又在哪里?心里不免沉重起来,越想越愁,借酒浇愁,愁上加愁。想来想去,终无良方,不想了,不想了,人生在世假如今朝不能建立功名,施展抱负,倒不如隐逸江湖,浪迹天涯,做个狂放之人了事。通过体验李白跌宕起伏的内心情感世界,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李白那颗火热、滚烫的心,体会出李白抑扬起伏的情感轨迹。
总之,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就是要用中华优秀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精神哺育,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具有相当的文化底蕴,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诗歌教学上既要继承前人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一些灵活的方法呈现在教学中,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让古典诗歌永葆青春活力。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由于古典诗歌距离现代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差很大,学生对此比较难以理解,加上在语文教学中,一些老师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教学法,这是对诗歌的肢解,大大破坏了诗歌所独有的意境美,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淡乎寡味,毫无生机。如何正确的引领学生走进诗歌殿堂,走进那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用心去聆听、叩问古代先贤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从中汲取营养,得到精神上的富足,是诗歌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古典诗歌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故事引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像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趣闻、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如我在教贾岛的《推敲》一诗时,先向同学们讲述了有关“推敲”的故事:唐代苦吟诗人贾岛赴京赶考,一日骑在驴背上作诗,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却又拿不准第二句中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左思右想,犹豫不决,于是就在驴背上用手反复做推、敲样子。一边思索,一边前行,无意中闯入了迎面而来的长安府尹韩愈的车仗,韩愈可谓是名震一时的大学问家。贾岛忙向韩愈请教,韩愈思考片刻,说还是用“敲”好。没想到,身为高官的韩愈从此竟与这位平民诗人结下了深厚友谊。同时正因为有了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用“推敲”来比喻做事要反复琢磨、思考。有趣的故事使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致,顿时对学习这首诗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期待。
再如我在教曹操写的《观沧海》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从传统影视作品中对曹操的片面认识走出来,更准确把握诗中作者所表现的英雄气概,领会诗歌主旨,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曹操胸怀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通过官渡之战,击败了优柔寡断同时又是北方最强劲的对手袁绍。为了有一个稳固的后方,他北征乌桓,凯旋归来,行至渤海边上,写下了这首千古佳作。学生在聆听这段历史故事时兴趣盎然,如痴如醉,为老师讲解本诗做了极好的铺垫。因此在讲授古代诗歌时,通过轶事、趣闻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二、意境创设
中国古代诗歌讲求“立象尽意”。“象”即客观物象,“意”即主观情感,意思是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的和谐统一。意境不仅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很重要标准,尤其是一些写景抒情的诗歌特别注重营造意境。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意象的理解,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调動学生自身的知识积存与审美经验,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在头脑中浮现诗中所描绘的形象画面,完成诗歌意境的再现与再造,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再现诗歌的意境。比如《天净沙·秋思》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全诗的意象,学生不难找出,一共描写了九个事物。我又引导学生:这九个意象不是用关联词承接起来的,那是用什么把它们串联起来的?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是用一种游子的思乡之情作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的。我又进一步地启发:这九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就组成一幅非常美的图画,也就是本诗的意境。请同学们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学生纷纷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并用自己的话把本诗的意境表达出来。
有位学生这样再现本诗的意境——日渐黄昏,一棵躯干上缠绕着枯藤的百年古树无声耸立,叶落凋零的枝干,一只乌鸦静静地停在古树枝头,昏昏欲睡,一动不动。一座古朴的小桥下,溪水潺潺东流。不远处,几座农舍悄然而立,房顶上,炊烟袅袅升起。在一条荒无人烟的莽原古道上,一位孤寂无助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正在缓缓前行……多美的意境啊,学生浸润其中,定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艺术享受。通过这一完美意境的创设,不仅带给我们一种美的享受,对把握本词所表现的天涯游子思乡之情这一主旨做到了精准。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只是简单地翻译一下了事,那么这道精神大餐,无疑就变得索然无味,如同嚼蜡。
又如在教温庭筠《梦江南》这首词时,我在分析了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后,即兴让同学们大胆展开联想,进行合理的再创造,将这首词改写为一个现代文片段。其中一个同学这样写道:一个初晴的早晨,一位貌美的少妇慵懒地坐在梳妆台前,无精打采,怔怔的看着镜中的自己,面容憔悴,云鬓散乱,强打精神梳洗、描眉、涂红后,步履纤纤,独自来到江边高楼,倚靠栏杆,远眺江心,江风吹起她两鬓青丝,眉宇间现出一丝惊喜。江面上点点白帆,东去西归,似曾熟悉却又那么陌生,她凝视着,凝视着······自己的夫君离家数载,至今杳无讯息,如今不知身在何方,何时方能回还?日薄西山,夕阳晚照;江水无语,滚滚东流;白帆无意,渐行渐远;夫君无影,遥遥无期。想到此,不由得泣涕涟涟,柔肠寸断。这样,通过再造意境这种方法,学生对妇人形象以及文章主旨感悟极其深刻,更加深刻理解古代妇女思念在外谋生的丈夫时内心的疾苦和惆怅,通过意境的再创造,无形中提高了学生自己的欣赏品味。
三、情感体验
诗是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悟性、灵性的极好教材。它是一种抒情艺术,诗人主观情感是诗歌的本质、灵魂之所在。抒情性的古典诗歌都有它们内在的情感经纬与情感脉络,解读、赏析这些古典诗歌就必须探求本源、寻找内理、深入诗人内心深处、叩问作者情感世界,从而触摸诗人的灵魂。教学时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将心比心。
我在教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时,我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到李白的内心深处,把握李白的情感波澜。结合时代背景以及李白的经历,理出本诗情感轨迹。本诗开始写作者虚度光阴,报国无门。“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光阴一日一日的流逝,自己却终日无所事事,空有一腔热血,却无报国之门,不由得无尽烦恼袭上心头。而今,长空万里,北雁南飞,好友即将远行,终须一醉方休,暂且将烦恼抛至脑后,喝酒就是好,可以忘却所有烦恼。于是高坐谢眺楼,与挚友一边饮酒,一边纵论天下文章,是多么的痛快。这一刻,诗人忘却了忧愁,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举杯时神采飞扬;谈吐间字字珠玑。此时此刻的诗人豪情满怀,思绪纷飞,一下子想要到天上去摘取月亮。可陡然间,笔锋一转,写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诗人为什么心情一下子又变得如此失落呢?此时的李白又重新回到了现实,仕途坎坷,报国无门,内心忧愤。出路又在哪里?心里不免沉重起来,越想越愁,借酒浇愁,愁上加愁。想来想去,终无良方,不想了,不想了,人生在世假如今朝不能建立功名,施展抱负,倒不如隐逸江湖,浪迹天涯,做个狂放之人了事。通过体验李白跌宕起伏的内心情感世界,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李白那颗火热、滚烫的心,体会出李白抑扬起伏的情感轨迹。
总之,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就是要用中华优秀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精神哺育,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具有相当的文化底蕴,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诗歌教学上既要继承前人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一些灵活的方法呈现在教学中,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让古典诗歌永葆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