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些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先后颁布了幼儿园教育评价标准。与此同步,我国学前教育界亦开始了对评价问题的多层面、多视角研究。本文以见载于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影响最为深广的四刊(《学前教育研究》、《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的评价类文章为对象,并辅以《教育导刊·幼儿教育》的相关文章,对1985年以来学前教育评价的研究状况加以综述,目的则在鉴往知来。
一、文献资料的基本状况
通过检索,截至2007年9月上述期刊所载评价类文章共195篇,其内容涉及评价理论与方法、幼儿评价、教师评价、托幼机构评价、教学活动与课程评价及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成果译介研究等六大类。具体情况如下:
(一)根据不同维度,文献资料数量总体分布情况如下(图1、图2):
(二)对六大类文献内容的分析
1 评价理论与方法。此类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始,较早的有1988年赵寄石发表的《谈谈幼儿园教育评价》及白爱宝的《教育评价简介》,前者重在探讨制定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后者介绍了教育评价的含义、范围类别、评价原则及方法等。近年有紧随理论研究潮流和教育实践的评价探讨,如冯晓霞在《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理念》一文中,阐释了多元智能理论与发展性评价的理念,总结了我国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陈述了建构发展性教育评价的原则。此外尚有彭俊英的《幼儿园教育评价主体的发展趋势》和《从(纲要)看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发展方向》两文,阐述了学前教育评价的渊源及发展趋势。涉及具体教学领域评价理论的研究仅有张晖的《对幼儿游戏评价的思考》一文。值得一提的是,近期连载于《学前教育研究》上,由刘晶波等所做的“我国学前教育研究状况分析与评价(1996-2006)”的课题成果,对我国学前教育研究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做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评价方法研究中,王坚红撰有《学前教育评价的一般步骤》、《如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怎样制定评价方案》和《学前教育评价的基本方法》等文,探讨了评价体系和方法的制定。此外。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新教育理念的推动下。一些学者开始撰文探讨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如杨晓萍与柴赛飞的《成长记录袋评定法对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的启示》及《质性评定方法对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的启示》等。此类文章涉及到的具体评价方法有:观察记录、记帐法、档案袋评价法、卷宗评定法、档案评估法、非正式评价、质性评定、定量评价、轶事记录法、情景化评价、即时评价、模糊综合评判法、作品评价等十余种,多为一线幼教老师结合教学案例来阐释。
2 幼儿评价。王坚红于1992年发表《幼儿发展状况的观察与评估》一文,又于次年发表《关于幼儿发展评估的若干问题》的文章,着重论述了与幼儿发展评估相关的若干重要关系及措施:白爱宝于2005年撰写了《影响家长与教师对幼儿发展评价一致性的因素分析》及《家园合作开展幼儿发展评价的有效策略》两篇文章,对家长参与幼儿发展评价提出了策略;刘霞撰写的《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发展评价改革》介绍了多元智能理论,并提出了幼儿发展评价改革的基本诉求。此外,潘月娟的《儿童发展评价的新趋势——真实评价》紧随新观念探讨了幼儿的发展评价;姚伟等人的《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发展性评价》进行了分领域或分年龄段幼儿发展的评价研究;王海英和周洁的《幼儿自我评价:问题与策略》及张树俊的《幼儿自我评价的缺陷与指导》等文则讨论了幼儿自我评价。孙玉洁的《浅析教师非正式评价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等文侧重于从教学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出发,聚焦教师对活动中幼儿行为的即时、非正式评价,探讨了评价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作用;彭俊英的《南京市某园幼儿发展评价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和陈银亭的《朝阳区在幼儿园大班和学前班中开展幼儿发展水平评价》也是立足实践探讨幼儿发展评价之作。涉及幼儿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文章,有高美娇与王黎敏的《幼儿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和《幼儿发展评价与教育整合的实践探索》等,均结合某园的情况来介绍。总体观之,这类文章多侧重于对幼儿智力、认知发展的评价,缺乏探讨幼儿情感、态度和社会性发展评价,仅有张文斓的《儿童同伴关系评估方法析评》一文对测量儿童同伴关系的方法进行了介绍,以及傅宏对《幼儿情绪性思维惯性评价量表》、《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状况评价量表》和《幼儿日常行为习惯评价量表》的介绍。在幼儿发展评价形式上多采用统一量表对照形成结果性评价,对过程性评价和真实评价方面的探讨较少,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幼儿个体的差异性。针对婴儿的评价仅有吴红霞和郭文英的《婴幼儿发展性评价的内涵、特点及功能》,而涉及特殊儿童及农村幼儿发展评价的研究则明显缺乏。
3 教师评价。朱家雄与张婕的《从“证明”到“改进”——论幼儿园教师评价取向的转变》、赵桂丽的《幼儿教师工作评价》、王绪兰的《对教师进行发展性评价的探索》等文章探讨了教师工作评价制度及评价指标体系。杨燕燕的《对“家长评价教师制度”的思考》则分析了家长评价教师制度的负面作用及原因,并提出了改进建议;此外,与教师工作评价相关的文章有王俊英与左亚丽的《观察了解幼儿工作及评价要点》及王俊英等的《半日工作计划与评价要点》,这两篇文章系作者主持的“北京市教育科学‘八五’、‘九五’规划研究课题——‘幼儿教师工作评价研究”’的成果,此课题力图通过制定幼儿教师工作评价标准,为教师自我改进和完善工作提供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工具;与教师教学行为相关的,有陈帼眉的《宜与不宜凭什么?——幼儿教师教育行为评价依据》、王隽的《应对教学交流困难时的教师行为评价》、桑凤英与周立莉的《从环境评价入手,改善教师的教育行为》等;此外与教师自我评价相关的,有郭良菁的《上海市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评价体系研制简介——构建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尝试》以及张婕与朱家雄的《从接受他评到自主参与评价——论幼儿园教师评价中教师角色的嬗变》等,此文指出,幼师历来只是“失语”的被评价者,但教师参与系实现评价根本价值的重要基础,故而须走向以理解对话为基础的幼儿园教师评价。综观这方面研究,缺乏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动态评价,尤其缺乏对师幼互动质量的评价,目前检索到探讨此类评价的只有周欣的《教师——儿童互动质量评定的行为指标初探》一文;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方面的评价及评价指标的建立也少有涉及:在教师与家长交流互动方面的评价也较少,只有李生兰的《家长开放日活动评价的初步研究》一文。
4 托幼机构及环境评价。张家芬于1985年发表《怎样衡量幼儿园的质量》一文,探讨了幼儿园的质量标准,并强调要把幼儿的发展作为考核的主要内 容。此外,尚有王坚红与陈国强的《幼儿园环境评估》、朱家雄的《幼儿园环境的评价(上、下)》、刘焱的《游戏环境评价(上)——户外游戏场地评价》和《游戏环境评价(下)》及《试论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几个问题》、薛秧丰的《幼儿园环境质量评价》、张琼的《婴儿家庭与托幼所环境质量评价标准》、黄培红的《幼儿园家具的卫生评价》、刘霞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概念辨析》和《我国现行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工具研究》以及周欣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内涵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等。我国对托幼机构的评价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已起步,主要是为托幼机构的分类定级而开展评价,相关文章多针对托幼机构家具、场所、环境、园所设施等硬件条件的评定。随着幼教事业的不断发展,不仅要对托幼办学资质进行审查,更要对托幼机构教育质量做综合全面评价,还要反思托幼机构评价的科学性,以利指导托幼机构提高教育质量。此类研究文章有项宗萍的《从“六省市幼教机构教育评价研究”看我国幼教机构教育过程的问题与教育过程的评价取向》和刘丽湘的《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工作的误区及调整策略》。
5 教学活动与课程评价。虞永平的《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评价》、王俊英的《目标课程的教育活动评价》、吴积静与周洪飞的《幼儿园一日活动质量评价的探索》等文章,探讨了教学活动评价。此外,余碧君的《幼儿园教育课程的评价》、姜勇与刘霞的《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彭俊英的《对构建幼儿园课程评价方案的粗浅思考》等,概论了幼儿园课程评价。许卓娅的《用历史生态的眼光审视园本课程建设中的评价研究》一文,是其主持的“园本课程建设与反思型教师的培养”课题研究第三阶段以“课程评价”为重点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讨论了幼儿园课程评价研究的新思路。对教材评价,目前检索到的仅有张晖的《试论对幼儿园教材的价值审视》一文,该文认为目前我国没有幼儿园教材编写审定委员会,幼儿园教材的编写、发行随意性很大,并指出评价教材的切入点即价值审视很重要@。
6 国外及我国港台区成果译介研究。此类研究依侧重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一,单纯译介性研究。最早有赵寄石与魏振高翻译的《测量学前教育的质量》(译自联合国教科文、儿童基金会合作计划《早期儿童教养丛书》之二《提高早期儿童教养质量和数量的急需措施》)以及《3~6岁儿童教育目标》(译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1977年《日托中心教师手册》)。另外有王坚红翻译的《对学龄前儿童发展的评价》(译自《美国伊利诺大学(香藩——厄尔巴那)初等及早期教育情报交流所的短篇报告》)和编译的《美国一幼儿园教师工作评价鉴定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早期儿童研究中心制定);竺波翻译的《学前儿童创造性的非正式评价》(E.P.托兰斯);方力和汪潮译介的《四五岁儿童发展量表》(译自美国《幼儿的教育过程》)。其二,介绍兼比较性研究。主要有霍力岩的《西方学前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及当代特点》、刘焱等人的《“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述评》(其中所涉及到的美国“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旧版于1980年面世,新版于1998年面世。)、刘焱的《美国NAEYC关于高质量幼儿教育机构的评价标准》、刘霞的《NAEYC幼儿活动室观察评价述评》和《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修订版)述评》、彭俊英的《美国幼儿园课程内容与课程评价述评》、卢美贵的《英格兰5岁~7岁国定课程评量的内容与影响》以及郭良菁的《德国研制(儿童日托机构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集)的启示——兼论我国制定质量评价标准体系的若干问题》等。邱自莉的《中美高质量托幼机构评价标准之比较》介绍了美国高质量托幼机构认证标准,并与我国示范性幼儿园评估指标(以江苏、浙江、上海为例)比较,分析了两国托幼机构评价标准的异同。
除译介欧美国家的成果外,余碧君的《日本幼儿园的游戏评价》和《对幼儿的理解与评价》(译自日本1990年起实施的《幼稚园教育要领》指导用书中的部分),以及刘建永的《日本的日托中心及其质量评估》等文章介绍了日本托幼机构的相关经验做法;庄虹的《朝鲜对幼儿智力评估的研究》介绍了朝鲜对幼儿智力评估的一般性研究、评估方法的设计和量化,及对幼儿智力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内容。涉及我国港台地区的有蔡春美的《台北市幼儿园评鉴制度简介》,此文介绍了台北市幼儿园评鉴制度的模式、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周欣的《四国和我国港台地区幼托机构过程性教育质量标准的分析和比较》,此文在比较和分析了英国、澳大利亚、美国、新西兰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托幼机构的过程性教育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剖析了这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前教育质量的具体内涵和评价依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该领域文章从翻译到述评乃至研究的历程为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不仅提供了参照,也注入了新的要素。但就译介目标对象而言,向欧美一边倒的倾向有待改进,且译介研究的力度有待加强。
二、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态势
(一)从文献时间分布来看,2002年为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的拐点。
综观文献资料总体数量,1992年前相关文章年度发表量从未超过10篇,1992年首次达到10篇,但这一数量并不十分稳定,而到2002年度发表量跃至13篇,此后每年的发文量都在10篇以上,2003年则达到创记录的25篇(见图1)。究其原因,主要与2001年我国《纲要》的颁布以及2003年《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3]13号文件)的颁发有关。《纲要》的实施过程,是以评估为契机多层次开展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园科学化建设的过程。而《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则为学前教育领域先进科学教育理念向实践转换的指导性文件,掀起了幼儿园教育改革的热潮。此外,2001年光谱方案的推行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光谱方案”是以美国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课程和评估方案,给幼教界带来了全新的评价理念和方法,推动了对幼儿发展多元评价的研究,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支撑的评价内容多样化已获得广泛共识,成了稍后几年评价性研究中的亮点。
(二)从文献涉及内容来看,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呈现多元发展趋势。
第一,对评价性质和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理论探讨亦随之加深,两者相辅相成。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译介国外评价理论模式、指标体系,后逐步结合我国教育实践的发展,深化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理论的研究;进入90年代,《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相继实施,对学前教育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可行性和规范性提出了要求,以此为契机,促进了评价理论的发展。统观这二十余年的评价研究,前期多为立足教学、课程、托幼机构的实际,探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标准制定以及对量表和量化方
一、文献资料的基本状况
通过检索,截至2007年9月上述期刊所载评价类文章共195篇,其内容涉及评价理论与方法、幼儿评价、教师评价、托幼机构评价、教学活动与课程评价及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成果译介研究等六大类。具体情况如下:
(一)根据不同维度,文献资料数量总体分布情况如下(图1、图2):
(二)对六大类文献内容的分析
1 评价理论与方法。此类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始,较早的有1988年赵寄石发表的《谈谈幼儿园教育评价》及白爱宝的《教育评价简介》,前者重在探讨制定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后者介绍了教育评价的含义、范围类别、评价原则及方法等。近年有紧随理论研究潮流和教育实践的评价探讨,如冯晓霞在《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理念》一文中,阐释了多元智能理论与发展性评价的理念,总结了我国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陈述了建构发展性教育评价的原则。此外尚有彭俊英的《幼儿园教育评价主体的发展趋势》和《从(纲要)看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发展方向》两文,阐述了学前教育评价的渊源及发展趋势。涉及具体教学领域评价理论的研究仅有张晖的《对幼儿游戏评价的思考》一文。值得一提的是,近期连载于《学前教育研究》上,由刘晶波等所做的“我国学前教育研究状况分析与评价(1996-2006)”的课题成果,对我国学前教育研究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做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评价方法研究中,王坚红撰有《学前教育评价的一般步骤》、《如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怎样制定评价方案》和《学前教育评价的基本方法》等文,探讨了评价体系和方法的制定。此外。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新教育理念的推动下。一些学者开始撰文探讨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如杨晓萍与柴赛飞的《成长记录袋评定法对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的启示》及《质性评定方法对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的启示》等。此类文章涉及到的具体评价方法有:观察记录、记帐法、档案袋评价法、卷宗评定法、档案评估法、非正式评价、质性评定、定量评价、轶事记录法、情景化评价、即时评价、模糊综合评判法、作品评价等十余种,多为一线幼教老师结合教学案例来阐释。
2 幼儿评价。王坚红于1992年发表《幼儿发展状况的观察与评估》一文,又于次年发表《关于幼儿发展评估的若干问题》的文章,着重论述了与幼儿发展评估相关的若干重要关系及措施:白爱宝于2005年撰写了《影响家长与教师对幼儿发展评价一致性的因素分析》及《家园合作开展幼儿发展评价的有效策略》两篇文章,对家长参与幼儿发展评价提出了策略;刘霞撰写的《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发展评价改革》介绍了多元智能理论,并提出了幼儿发展评价改革的基本诉求。此外,潘月娟的《儿童发展评价的新趋势——真实评价》紧随新观念探讨了幼儿的发展评价;姚伟等人的《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发展性评价》进行了分领域或分年龄段幼儿发展的评价研究;王海英和周洁的《幼儿自我评价:问题与策略》及张树俊的《幼儿自我评价的缺陷与指导》等文则讨论了幼儿自我评价。孙玉洁的《浅析教师非正式评价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等文侧重于从教学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出发,聚焦教师对活动中幼儿行为的即时、非正式评价,探讨了评价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作用;彭俊英的《南京市某园幼儿发展评价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和陈银亭的《朝阳区在幼儿园大班和学前班中开展幼儿发展水平评价》也是立足实践探讨幼儿发展评价之作。涉及幼儿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文章,有高美娇与王黎敏的《幼儿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和《幼儿发展评价与教育整合的实践探索》等,均结合某园的情况来介绍。总体观之,这类文章多侧重于对幼儿智力、认知发展的评价,缺乏探讨幼儿情感、态度和社会性发展评价,仅有张文斓的《儿童同伴关系评估方法析评》一文对测量儿童同伴关系的方法进行了介绍,以及傅宏对《幼儿情绪性思维惯性评价量表》、《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状况评价量表》和《幼儿日常行为习惯评价量表》的介绍。在幼儿发展评价形式上多采用统一量表对照形成结果性评价,对过程性评价和真实评价方面的探讨较少,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幼儿个体的差异性。针对婴儿的评价仅有吴红霞和郭文英的《婴幼儿发展性评价的内涵、特点及功能》,而涉及特殊儿童及农村幼儿发展评价的研究则明显缺乏。
3 教师评价。朱家雄与张婕的《从“证明”到“改进”——论幼儿园教师评价取向的转变》、赵桂丽的《幼儿教师工作评价》、王绪兰的《对教师进行发展性评价的探索》等文章探讨了教师工作评价制度及评价指标体系。杨燕燕的《对“家长评价教师制度”的思考》则分析了家长评价教师制度的负面作用及原因,并提出了改进建议;此外,与教师工作评价相关的文章有王俊英与左亚丽的《观察了解幼儿工作及评价要点》及王俊英等的《半日工作计划与评价要点》,这两篇文章系作者主持的“北京市教育科学‘八五’、‘九五’规划研究课题——‘幼儿教师工作评价研究”’的成果,此课题力图通过制定幼儿教师工作评价标准,为教师自我改进和完善工作提供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工具;与教师教学行为相关的,有陈帼眉的《宜与不宜凭什么?——幼儿教师教育行为评价依据》、王隽的《应对教学交流困难时的教师行为评价》、桑凤英与周立莉的《从环境评价入手,改善教师的教育行为》等;此外与教师自我评价相关的,有郭良菁的《上海市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评价体系研制简介——构建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尝试》以及张婕与朱家雄的《从接受他评到自主参与评价——论幼儿园教师评价中教师角色的嬗变》等,此文指出,幼师历来只是“失语”的被评价者,但教师参与系实现评价根本价值的重要基础,故而须走向以理解对话为基础的幼儿园教师评价。综观这方面研究,缺乏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动态评价,尤其缺乏对师幼互动质量的评价,目前检索到探讨此类评价的只有周欣的《教师——儿童互动质量评定的行为指标初探》一文;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方面的评价及评价指标的建立也少有涉及:在教师与家长交流互动方面的评价也较少,只有李生兰的《家长开放日活动评价的初步研究》一文。
4 托幼机构及环境评价。张家芬于1985年发表《怎样衡量幼儿园的质量》一文,探讨了幼儿园的质量标准,并强调要把幼儿的发展作为考核的主要内 容。此外,尚有王坚红与陈国强的《幼儿园环境评估》、朱家雄的《幼儿园环境的评价(上、下)》、刘焱的《游戏环境评价(上)——户外游戏场地评价》和《游戏环境评价(下)》及《试论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几个问题》、薛秧丰的《幼儿园环境质量评价》、张琼的《婴儿家庭与托幼所环境质量评价标准》、黄培红的《幼儿园家具的卫生评价》、刘霞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概念辨析》和《我国现行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工具研究》以及周欣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内涵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等。我国对托幼机构的评价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已起步,主要是为托幼机构的分类定级而开展评价,相关文章多针对托幼机构家具、场所、环境、园所设施等硬件条件的评定。随着幼教事业的不断发展,不仅要对托幼办学资质进行审查,更要对托幼机构教育质量做综合全面评价,还要反思托幼机构评价的科学性,以利指导托幼机构提高教育质量。此类研究文章有项宗萍的《从“六省市幼教机构教育评价研究”看我国幼教机构教育过程的问题与教育过程的评价取向》和刘丽湘的《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工作的误区及调整策略》。
5 教学活动与课程评价。虞永平的《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评价》、王俊英的《目标课程的教育活动评价》、吴积静与周洪飞的《幼儿园一日活动质量评价的探索》等文章,探讨了教学活动评价。此外,余碧君的《幼儿园教育课程的评价》、姜勇与刘霞的《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彭俊英的《对构建幼儿园课程评价方案的粗浅思考》等,概论了幼儿园课程评价。许卓娅的《用历史生态的眼光审视园本课程建设中的评价研究》一文,是其主持的“园本课程建设与反思型教师的培养”课题研究第三阶段以“课程评价”为重点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讨论了幼儿园课程评价研究的新思路。对教材评价,目前检索到的仅有张晖的《试论对幼儿园教材的价值审视》一文,该文认为目前我国没有幼儿园教材编写审定委员会,幼儿园教材的编写、发行随意性很大,并指出评价教材的切入点即价值审视很重要@。
6 国外及我国港台区成果译介研究。此类研究依侧重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一,单纯译介性研究。最早有赵寄石与魏振高翻译的《测量学前教育的质量》(译自联合国教科文、儿童基金会合作计划《早期儿童教养丛书》之二《提高早期儿童教养质量和数量的急需措施》)以及《3~6岁儿童教育目标》(译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1977年《日托中心教师手册》)。另外有王坚红翻译的《对学龄前儿童发展的评价》(译自《美国伊利诺大学(香藩——厄尔巴那)初等及早期教育情报交流所的短篇报告》)和编译的《美国一幼儿园教师工作评价鉴定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早期儿童研究中心制定);竺波翻译的《学前儿童创造性的非正式评价》(E.P.托兰斯);方力和汪潮译介的《四五岁儿童发展量表》(译自美国《幼儿的教育过程》)。其二,介绍兼比较性研究。主要有霍力岩的《西方学前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及当代特点》、刘焱等人的《“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述评》(其中所涉及到的美国“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旧版于1980年面世,新版于1998年面世。)、刘焱的《美国NAEYC关于高质量幼儿教育机构的评价标准》、刘霞的《NAEYC幼儿活动室观察评价述评》和《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修订版)述评》、彭俊英的《美国幼儿园课程内容与课程评价述评》、卢美贵的《英格兰5岁~7岁国定课程评量的内容与影响》以及郭良菁的《德国研制(儿童日托机构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集)的启示——兼论我国制定质量评价标准体系的若干问题》等。邱自莉的《中美高质量托幼机构评价标准之比较》介绍了美国高质量托幼机构认证标准,并与我国示范性幼儿园评估指标(以江苏、浙江、上海为例)比较,分析了两国托幼机构评价标准的异同。
除译介欧美国家的成果外,余碧君的《日本幼儿园的游戏评价》和《对幼儿的理解与评价》(译自日本1990年起实施的《幼稚园教育要领》指导用书中的部分),以及刘建永的《日本的日托中心及其质量评估》等文章介绍了日本托幼机构的相关经验做法;庄虹的《朝鲜对幼儿智力评估的研究》介绍了朝鲜对幼儿智力评估的一般性研究、评估方法的设计和量化,及对幼儿智力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内容。涉及我国港台地区的有蔡春美的《台北市幼儿园评鉴制度简介》,此文介绍了台北市幼儿园评鉴制度的模式、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周欣的《四国和我国港台地区幼托机构过程性教育质量标准的分析和比较》,此文在比较和分析了英国、澳大利亚、美国、新西兰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托幼机构的过程性教育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剖析了这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前教育质量的具体内涵和评价依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该领域文章从翻译到述评乃至研究的历程为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不仅提供了参照,也注入了新的要素。但就译介目标对象而言,向欧美一边倒的倾向有待改进,且译介研究的力度有待加强。
二、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态势
(一)从文献时间分布来看,2002年为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的拐点。
综观文献资料总体数量,1992年前相关文章年度发表量从未超过10篇,1992年首次达到10篇,但这一数量并不十分稳定,而到2002年度发表量跃至13篇,此后每年的发文量都在10篇以上,2003年则达到创记录的25篇(见图1)。究其原因,主要与2001年我国《纲要》的颁布以及2003年《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3]13号文件)的颁发有关。《纲要》的实施过程,是以评估为契机多层次开展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园科学化建设的过程。而《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则为学前教育领域先进科学教育理念向实践转换的指导性文件,掀起了幼儿园教育改革的热潮。此外,2001年光谱方案的推行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光谱方案”是以美国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课程和评估方案,给幼教界带来了全新的评价理念和方法,推动了对幼儿发展多元评价的研究,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支撑的评价内容多样化已获得广泛共识,成了稍后几年评价性研究中的亮点。
(二)从文献涉及内容来看,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呈现多元发展趋势。
第一,对评价性质和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理论探讨亦随之加深,两者相辅相成。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译介国外评价理论模式、指标体系,后逐步结合我国教育实践的发展,深化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理论的研究;进入90年代,《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相继实施,对学前教育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可行性和规范性提出了要求,以此为契机,促进了评价理论的发展。统观这二十余年的评价研究,前期多为立足教学、课程、托幼机构的实际,探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标准制定以及对量表和量化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