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以来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综述

来源 :早期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ua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些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先后颁布了幼儿园教育评价标准。与此同步,我国学前教育界亦开始了对评价问题的多层面、多视角研究。本文以见载于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影响最为深广的四刊(《学前教育研究》、《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的评价类文章为对象,并辅以《教育导刊·幼儿教育》的相关文章,对1985年以来学前教育评价的研究状况加以综述,目的则在鉴往知来。
  
  一、文献资料的基本状况
  
  通过检索,截至2007年9月上述期刊所载评价类文章共195篇,其内容涉及评价理论与方法、幼儿评价、教师评价、托幼机构评价、教学活动与课程评价及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成果译介研究等六大类。具体情况如下:
  (一)根据不同维度,文献资料数量总体分布情况如下(图1、图2):
  
  (二)对六大类文献内容的分析
  1 评价理论与方法。此类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始,较早的有1988年赵寄石发表的《谈谈幼儿园教育评价》及白爱宝的《教育评价简介》,前者重在探讨制定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后者介绍了教育评价的含义、范围类别、评价原则及方法等。近年有紧随理论研究潮流和教育实践的评价探讨,如冯晓霞在《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理念》一文中,阐释了多元智能理论与发展性评价的理念,总结了我国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陈述了建构发展性教育评价的原则。此外尚有彭俊英的《幼儿园教育评价主体的发展趋势》和《从(纲要)看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发展方向》两文,阐述了学前教育评价的渊源及发展趋势。涉及具体教学领域评价理论的研究仅有张晖的《对幼儿游戏评价的思考》一文。值得一提的是,近期连载于《学前教育研究》上,由刘晶波等所做的“我国学前教育研究状况分析与评价(1996-2006)”的课题成果,对我国学前教育研究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做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评价方法研究中,王坚红撰有《学前教育评价的一般步骤》、《如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怎样制定评价方案》和《学前教育评价的基本方法》等文,探讨了评价体系和方法的制定。此外。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新教育理念的推动下。一些学者开始撰文探讨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如杨晓萍与柴赛飞的《成长记录袋评定法对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的启示》及《质性评定方法对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的启示》等。此类文章涉及到的具体评价方法有:观察记录、记帐法、档案袋评价法、卷宗评定法、档案评估法、非正式评价、质性评定、定量评价、轶事记录法、情景化评价、即时评价、模糊综合评判法、作品评价等十余种,多为一线幼教老师结合教学案例来阐释。
  2 幼儿评价。王坚红于1992年发表《幼儿发展状况的观察与评估》一文,又于次年发表《关于幼儿发展评估的若干问题》的文章,着重论述了与幼儿发展评估相关的若干重要关系及措施:白爱宝于2005年撰写了《影响家长与教师对幼儿发展评价一致性的因素分析》及《家园合作开展幼儿发展评价的有效策略》两篇文章,对家长参与幼儿发展评价提出了策略;刘霞撰写的《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发展评价改革》介绍了多元智能理论,并提出了幼儿发展评价改革的基本诉求。此外,潘月娟的《儿童发展评价的新趋势——真实评价》紧随新观念探讨了幼儿的发展评价;姚伟等人的《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发展性评价》进行了分领域或分年龄段幼儿发展的评价研究;王海英和周洁的《幼儿自我评价:问题与策略》及张树俊的《幼儿自我评价的缺陷与指导》等文则讨论了幼儿自我评价。孙玉洁的《浅析教师非正式评价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等文侧重于从教学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出发,聚焦教师对活动中幼儿行为的即时、非正式评价,探讨了评价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作用;彭俊英的《南京市某园幼儿发展评价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和陈银亭的《朝阳区在幼儿园大班和学前班中开展幼儿发展水平评价》也是立足实践探讨幼儿发展评价之作。涉及幼儿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文章,有高美娇与王黎敏的《幼儿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和《幼儿发展评价与教育整合的实践探索》等,均结合某园的情况来介绍。总体观之,这类文章多侧重于对幼儿智力、认知发展的评价,缺乏探讨幼儿情感、态度和社会性发展评价,仅有张文斓的《儿童同伴关系评估方法析评》一文对测量儿童同伴关系的方法进行了介绍,以及傅宏对《幼儿情绪性思维惯性评价量表》、《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状况评价量表》和《幼儿日常行为习惯评价量表》的介绍。在幼儿发展评价形式上多采用统一量表对照形成结果性评价,对过程性评价和真实评价方面的探讨较少,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幼儿个体的差异性。针对婴儿的评价仅有吴红霞和郭文英的《婴幼儿发展性评价的内涵、特点及功能》,而涉及特殊儿童及农村幼儿发展评价的研究则明显缺乏。
  3 教师评价。朱家雄与张婕的《从“证明”到“改进”——论幼儿园教师评价取向的转变》、赵桂丽的《幼儿教师工作评价》、王绪兰的《对教师进行发展性评价的探索》等文章探讨了教师工作评价制度及评价指标体系。杨燕燕的《对“家长评价教师制度”的思考》则分析了家长评价教师制度的负面作用及原因,并提出了改进建议;此外,与教师工作评价相关的文章有王俊英与左亚丽的《观察了解幼儿工作及评价要点》及王俊英等的《半日工作计划与评价要点》,这两篇文章系作者主持的“北京市教育科学‘八五’、‘九五’规划研究课题——‘幼儿教师工作评价研究”’的成果,此课题力图通过制定幼儿教师工作评价标准,为教师自我改进和完善工作提供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工具;与教师教学行为相关的,有陈帼眉的《宜与不宜凭什么?——幼儿教师教育行为评价依据》、王隽的《应对教学交流困难时的教师行为评价》、桑凤英与周立莉的《从环境评价入手,改善教师的教育行为》等;此外与教师自我评价相关的,有郭良菁的《上海市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评价体系研制简介——构建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尝试》以及张婕与朱家雄的《从接受他评到自主参与评价——论幼儿园教师评价中教师角色的嬗变》等,此文指出,幼师历来只是“失语”的被评价者,但教师参与系实现评价根本价值的重要基础,故而须走向以理解对话为基础的幼儿园教师评价。综观这方面研究,缺乏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动态评价,尤其缺乏对师幼互动质量的评价,目前检索到探讨此类评价的只有周欣的《教师——儿童互动质量评定的行为指标初探》一文;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方面的评价及评价指标的建立也少有涉及:在教师与家长交流互动方面的评价也较少,只有李生兰的《家长开放日活动评价的初步研究》一文。
  4 托幼机构及环境评价。张家芬于1985年发表《怎样衡量幼儿园的质量》一文,探讨了幼儿园的质量标准,并强调要把幼儿的发展作为考核的主要内 容。此外,尚有王坚红与陈国强的《幼儿园环境评估》、朱家雄的《幼儿园环境的评价(上、下)》、刘焱的《游戏环境评价(上)——户外游戏场地评价》和《游戏环境评价(下)》及《试论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几个问题》、薛秧丰的《幼儿园环境质量评价》、张琼的《婴儿家庭与托幼所环境质量评价标准》、黄培红的《幼儿园家具的卫生评价》、刘霞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概念辨析》和《我国现行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工具研究》以及周欣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内涵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等。我国对托幼机构的评价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已起步,主要是为托幼机构的分类定级而开展评价,相关文章多针对托幼机构家具、场所、环境、园所设施等硬件条件的评定。随着幼教事业的不断发展,不仅要对托幼办学资质进行审查,更要对托幼机构教育质量做综合全面评价,还要反思托幼机构评价的科学性,以利指导托幼机构提高教育质量。此类研究文章有项宗萍的《从“六省市幼教机构教育评价研究”看我国幼教机构教育过程的问题与教育过程的评价取向》和刘丽湘的《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工作的误区及调整策略》。
  5 教学活动与课程评价。虞永平的《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评价》、王俊英的《目标课程的教育活动评价》、吴积静与周洪飞的《幼儿园一日活动质量评价的探索》等文章,探讨了教学活动评价。此外,余碧君的《幼儿园教育课程的评价》、姜勇与刘霞的《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彭俊英的《对构建幼儿园课程评价方案的粗浅思考》等,概论了幼儿园课程评价。许卓娅的《用历史生态的眼光审视园本课程建设中的评价研究》一文,是其主持的“园本课程建设与反思型教师的培养”课题研究第三阶段以“课程评价”为重点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讨论了幼儿园课程评价研究的新思路。对教材评价,目前检索到的仅有张晖的《试论对幼儿园教材的价值审视》一文,该文认为目前我国没有幼儿园教材编写审定委员会,幼儿园教材的编写、发行随意性很大,并指出评价教材的切入点即价值审视很重要@。
  6 国外及我国港台区成果译介研究。此类研究依侧重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一,单纯译介性研究。最早有赵寄石与魏振高翻译的《测量学前教育的质量》(译自联合国教科文、儿童基金会合作计划《早期儿童教养丛书》之二《提高早期儿童教养质量和数量的急需措施》)以及《3~6岁儿童教育目标》(译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1977年《日托中心教师手册》)。另外有王坚红翻译的《对学龄前儿童发展的评价》(译自《美国伊利诺大学(香藩——厄尔巴那)初等及早期教育情报交流所的短篇报告》)和编译的《美国一幼儿园教师工作评价鉴定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早期儿童研究中心制定);竺波翻译的《学前儿童创造性的非正式评价》(E.P.托兰斯);方力和汪潮译介的《四五岁儿童发展量表》(译自美国《幼儿的教育过程》)。其二,介绍兼比较性研究。主要有霍力岩的《西方学前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及当代特点》、刘焱等人的《“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述评》(其中所涉及到的美国“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旧版于1980年面世,新版于1998年面世。)、刘焱的《美国NAEYC关于高质量幼儿教育机构的评价标准》、刘霞的《NAEYC幼儿活动室观察评价述评》和《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修订版)述评》、彭俊英的《美国幼儿园课程内容与课程评价述评》、卢美贵的《英格兰5岁~7岁国定课程评量的内容与影响》以及郭良菁的《德国研制(儿童日托机构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集)的启示——兼论我国制定质量评价标准体系的若干问题》等。邱自莉的《中美高质量托幼机构评价标准之比较》介绍了美国高质量托幼机构认证标准,并与我国示范性幼儿园评估指标(以江苏、浙江、上海为例)比较,分析了两国托幼机构评价标准的异同。
  除译介欧美国家的成果外,余碧君的《日本幼儿园的游戏评价》和《对幼儿的理解与评价》(译自日本1990年起实施的《幼稚园教育要领》指导用书中的部分),以及刘建永的《日本的日托中心及其质量评估》等文章介绍了日本托幼机构的相关经验做法;庄虹的《朝鲜对幼儿智力评估的研究》介绍了朝鲜对幼儿智力评估的一般性研究、评估方法的设计和量化,及对幼儿智力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内容。涉及我国港台地区的有蔡春美的《台北市幼儿园评鉴制度简介》,此文介绍了台北市幼儿园评鉴制度的模式、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周欣的《四国和我国港台地区幼托机构过程性教育质量标准的分析和比较》,此文在比较和分析了英国、澳大利亚、美国、新西兰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托幼机构的过程性教育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剖析了这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前教育质量的具体内涵和评价依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该领域文章从翻译到述评乃至研究的历程为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不仅提供了参照,也注入了新的要素。但就译介目标对象而言,向欧美一边倒的倾向有待改进,且译介研究的力度有待加强。
  
  二、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态势
  
  (一)从文献时间分布来看,2002年为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的拐点。
  综观文献资料总体数量,1992年前相关文章年度发表量从未超过10篇,1992年首次达到10篇,但这一数量并不十分稳定,而到2002年度发表量跃至13篇,此后每年的发文量都在10篇以上,2003年则达到创记录的25篇(见图1)。究其原因,主要与2001年我国《纲要》的颁布以及2003年《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3]13号文件)的颁发有关。《纲要》的实施过程,是以评估为契机多层次开展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园科学化建设的过程。而《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则为学前教育领域先进科学教育理念向实践转换的指导性文件,掀起了幼儿园教育改革的热潮。此外,2001年光谱方案的推行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光谱方案”是以美国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课程和评估方案,给幼教界带来了全新的评价理念和方法,推动了对幼儿发展多元评价的研究,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支撑的评价内容多样化已获得广泛共识,成了稍后几年评价性研究中的亮点。
  (二)从文献涉及内容来看,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呈现多元发展趋势。
  第一,对评价性质和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理论探讨亦随之加深,两者相辅相成。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译介国外评价理论模式、指标体系,后逐步结合我国教育实践的发展,深化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理论的研究;进入90年代,《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相继实施,对学前教育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可行性和规范性提出了要求,以此为契机,促进了评价理论的发展。统观这二十余年的评价研究,前期多为立足教学、课程、托幼机构的实际,探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标准制定以及对量表和量化方
其他文献
睡房里走出的“时装模特”  徐朝霞    午睡起床后,不少孩子总是衣衫不整,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引导说:“小朋友起床后从睡房里走出来,真像是时装模特上台来表演!今天我们就来当模特,展示一下你们的服装,好不好?”孩子们都很兴奋,争着穿戴好出台表演,连那些衣衫不整的也有模有样地走上几步,但在“裤子歪了!”“鞋反了!”“钮扣错了!”的哄笑中他们赶紧逃回去整理。时装表演结束,我引导孩子们从模特整体仪表方面来
风车转转    目标:通过活动锻炼幼儿大小肌肉群的灵活性,并让其体验用废物自制玩具的乐趣。  准备:废旧挂历、小铁钉或大头针、小木棒。  制作:将长方形的挂历纸折出对角线,在中心点上钻一个小孔;在四角中心线上剪一刀(约三分之二长)并将其中四角卷起固定;将小铁钉(或大头针)插人中心点处,固定在小木棒上即可。  玩法:教会幼儿制做小风车,然后引导幼儿手持风车自由跑动,或手持风车四人比赛看谁的风车转得快
她叫斯朗巴珍,家住西藏昌都市波格村。这个青藏高原上的小村子位于一个山谷,网络信号很不稳定,由于上网课时信号断断续续,情急之下,女孩每天花半小时爬到雪山顶上课。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之巅,山石成了座椅,膝盖成了课桌,在零下3度的气温里,她一坐就是4个小时。寒风呼啸,雪花狂舞,斯朗巴珍却不觉得辛苦。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专注,让广大网友泪目。中国移动公司知道后,专门来到她家山对面,工人们徒步将一百多
幼儿喜欢想象。集彩图和故事于一身的绘本正好给幼儿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我尝试借助彩绘读本来开展语言教学活动,通过猜想前置、猜想验证等环节引导幼儿在想象中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猜想前置,拓展思维空间    我根据彩绘读本的特点,在活动室中创设了“猜想屋”。在活动前。我将猜想内容呈现在“猜想屋”中引导幼儿进行猜想。  1 以符号猜想导入  《兔子先生去散步》是一本侧重让幼儿了解
去年金秋,我们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幼儿园音乐教育南北对话会议。今年金秋,广西南宁将在世界民歌节之后举办第六届全国幼儿园音乐教育改革观摩研讨会。明年金秋,湖南长沙又将迎来第七届幼儿园音乐教育改革观摩研讨会的“预备会议”,为后年的第七届大会和国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大会做准备。关心中国和世界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同行们也许都想了解:在这个领域中,目前大家都在关心些什么问题呢?  
课题生成    平常在与孩子的交谈中,我发现孩子们谈论得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妈妈,从小班幼儿这一兴趣出发,结合将到来的“三八”节,我们开展了“我和妈妈”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目标    1 了解自己的妈妈,激发对妈妈的爱。  2 学会关心、照顾妈妈,会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 进一步增进与妈妈间的情感交流。  4 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    活动一:夸妈妈    活动目标 
我曾看到这么一句话:“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到达点即下个出发点。”  那么,作为旅人在世上生活的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心情旅行呢?有人曾送给我这么一句话:  “无论走哪条路,都要承受其中的艰辛。请带着爱行走吧,不要在意走了多少。”  在我看来,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在意自己的步伐是否比别人快,也不要在意自己的路是否比别人平坦,而是要边在人生路上走出只有自己才能走出的脚印,边带着爱一个劲儿地往前迈步。  我
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学前教育课程》在其总序中指出:“为早期儿童提供教育的看法,世界各国的学者们会由于社会文化、学术视角等方面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以让研究学前教育的人们去比较,去思考。去对话,去回应:可以让他们更全面、更深刻、更辩证、更理性地去理解学前教育的意义。”钟启泉教授在其所编著的《现代课程论》中也指出:现代课程发展的方向是统整与开放、国际化、信息化和综合化。现实的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
我对文字的喜爱,源于儿时对听故事的热衷。长大后,有了自己阅读的能力便一发不可收拾。我沉迷江南细雨微风,向往大漠落日孤烟。古典诗词勾勒的意境,在我脑海中印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使我爱用感官看待大千世界,习惯于放大每一个值得被珍视的美好。我亦为欧也妮、卡西莫多、玛格丽特的人生故事所动容,阅读西方小说,我学会了用理性的眼光看待这个感性的社会。  文字之于我,似水,融于生命而不可或缺。总爱偷得浮生半日闲,听
痛,并快乐着  潘 红    接待刚入园的孩子已经有了许多经验。回想这一段时间的工作,可以用一句话总结:痛,并快乐着。  “痛”,怎么说呢,刚入园时个别孩子哭闹很严重,一到班级的门口就像打仗一样。我相信每到这时所有的老师都恨不得多长两只手,给每一位因为离开父母而伤心的孩子一点温暖,去抱一抱、疼一疼。孩子们午餐时就更忙人了,又要喂饭又要忙着收拾准备午睡,我记得第一天午睡,当所有的孩子都睡着时已经是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