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全省上下都在广泛开展加强学习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打牢知识基础。学校也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工作视野聚焦常态课堂,要以教师的学习来促进反思,以反思来推动思想的解放,让学习和反思在全校教师中激起思想的波澜,引发教师对教育改革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深化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现代课堂教学的方向,用新课程理念引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探索如何创设生动、活泼、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如何张扬学生思维的活力等方面做出不懈努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当我们远离了倦怠,振奋了精神,有了昂扬积极的职业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的改革与建设中来,教学,无疑便成了我们最需坚守的阵地,也是我们实现教育理想最重要的途径。面对新课改所带来的诸多理论、观念、实践的冲击,对教学的反思理所当然是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大步前进的积极举措。那么,如何反思我们的教学呢?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价值观,教学的“三维”目标谁重谁轻?这是课改中课堂教学不易把握的方面。在课堂教学目标定位的问题上往往有两个误区:
一种误区是重知识目标,轻能力提高,轻必要的情感体验,教学方法单一,他们不敢搞或者不愿搞课改,主要的担心是害怕课改主张的教学方法影响高考成绩。
经常听到不少校长和教师对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同声音,他们认为课改必须在不影响高考成绩的前提下进行。一所高中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介绍了一些经验,最后归结为一点,对高中课改的态度是“积极加稳妥”,去年是积极,今年提稳妥。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战略调整呢?原因是社会和家长最关注高考而并不看重课改。如果课改影响了高考谁也负不起责任。显然高考的压力使课改成为教师们带着镣铐的舞蹈。在他们看来,只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在新课改中迈出坚实的步伐。
另一种误区是过分强调人的思维品质、创造能力的培养,一味追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忽略了知识目标的落实。不少课堂形式化地、频繁地开展肤浅的交流互动,而忽略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训练,课堂感觉是热热闹闹,但基本的知识点落实不到位,出现了华而不实的倾向。听课时发现有的课堂自主探究活动的目标不明确,表面上很热闹,但不知道为了说明什么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看不到自主活动与知识目标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这种过于热衷形式的创新导致教师疏于研究挖掘课程和教学中那些更有价值的东西,课堂失去了灵魂和应有的学科内涵,学科应有的魅力在淡化和模糊,这是一种浮躁的作风和肤浅的学风。
课堂主体。教师和学生谁是课堂的主体?古今中外有着不同的回答和争论。新课程关于课堂主体的观点是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现实中我们发现这也是一个不容易把握的问题。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还课堂给学生。听课中发现个别教师依然一言堂、满堂讲,置学生于不顾的传统教学模式在部分课堂上仍然存在。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而学生在下面毫无反应,那叫演讲,不叫教学,因为课堂不能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是为了学。课堂教学要追求互动对话,要重视生成与体验,要在创设和谐、民主、互动、科学、参与的课堂中不懈努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扮演好策划者、发动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教师要有充分的控制权,该放的时候放,该收的时候收,做到收放自如。
教学形式。关于教学形式也有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在教学设计中,缺乏深入细致分析准备,课前的设计不够,课堂沉闷,学生活力不够,虽然也有提问、小组讨论,但学生互动不起来,原因是或设问过高,问题太抽象,学生回答起来难度太大;或者设问过低,问题难度太小,甚至学生感到很幼稚,不懈回答;或者提出的问题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无从回答。
另一方面是为了赶时髦,课堂过分热闹,太花哨,课件图片满堂飞,设问太多,活动太频繁,缺乏逻辑主线,形散神也散了,搞得教师自己都迷失了,学生则被老师牵着在迷宫里转来转去,学生静不下来,活动的设计与知识点的关联度不大,学科的灵魂和内涵缺失,课堂效果并不好。这实际上是形式主义的课改,不是新课程应追求的理想境界。
教学内容。刚接触新课程的教师都会感受到最大的问题是教材容量大、任务重、课时少,不足以完成教材所给定的任务。不少教师长期习惯于传统教材的教学,乍一接触到新教材,一时间就变得不会教学了,他们由此开始产生焦虑甚至埋怨情绪,表现出对新教材的不满。这是当前发生在高中实验教师身上的一种普遍现象,尤其反映在理科教师身上。
出现这种困惑甚至焦虑,很大程度上是许多教师对教材的模块特点把握不准导致的。他们依然采取传统的一讲到底的做法,不敢放手去实现对教材的整合与取舍,不懂得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不少教师备课把握不准重点难点,设计过满,未能把教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教学任务一律以教来呈现,对教参的过分依赖,资源意识缺失形成,出现了节奏拖沓、容量过大、甚至奢侈浪费时间的现象。
现在,高中新课程已经在全国普遍推开,我们既要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又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防止矫枉过正,防止走偏,要确保课改的正确方向。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困惑。但是课程改革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就不叫改革。我们要以主动积极、同时又科学稳健的姿态去接受挑战,以新的课程改革推动学校思想的解放,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
当我们远离了倦怠,振奋了精神,有了昂扬积极的职业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的改革与建设中来,教学,无疑便成了我们最需坚守的阵地,也是我们实现教育理想最重要的途径。面对新课改所带来的诸多理论、观念、实践的冲击,对教学的反思理所当然是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大步前进的积极举措。那么,如何反思我们的教学呢?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价值观,教学的“三维”目标谁重谁轻?这是课改中课堂教学不易把握的方面。在课堂教学目标定位的问题上往往有两个误区:
一种误区是重知识目标,轻能力提高,轻必要的情感体验,教学方法单一,他们不敢搞或者不愿搞课改,主要的担心是害怕课改主张的教学方法影响高考成绩。
经常听到不少校长和教师对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同声音,他们认为课改必须在不影响高考成绩的前提下进行。一所高中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介绍了一些经验,最后归结为一点,对高中课改的态度是“积极加稳妥”,去年是积极,今年提稳妥。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战略调整呢?原因是社会和家长最关注高考而并不看重课改。如果课改影响了高考谁也负不起责任。显然高考的压力使课改成为教师们带着镣铐的舞蹈。在他们看来,只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在新课改中迈出坚实的步伐。
另一种误区是过分强调人的思维品质、创造能力的培养,一味追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忽略了知识目标的落实。不少课堂形式化地、频繁地开展肤浅的交流互动,而忽略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训练,课堂感觉是热热闹闹,但基本的知识点落实不到位,出现了华而不实的倾向。听课时发现有的课堂自主探究活动的目标不明确,表面上很热闹,但不知道为了说明什么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看不到自主活动与知识目标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这种过于热衷形式的创新导致教师疏于研究挖掘课程和教学中那些更有价值的东西,课堂失去了灵魂和应有的学科内涵,学科应有的魅力在淡化和模糊,这是一种浮躁的作风和肤浅的学风。
课堂主体。教师和学生谁是课堂的主体?古今中外有着不同的回答和争论。新课程关于课堂主体的观点是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现实中我们发现这也是一个不容易把握的问题。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还课堂给学生。听课中发现个别教师依然一言堂、满堂讲,置学生于不顾的传统教学模式在部分课堂上仍然存在。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而学生在下面毫无反应,那叫演讲,不叫教学,因为课堂不能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是为了学。课堂教学要追求互动对话,要重视生成与体验,要在创设和谐、民主、互动、科学、参与的课堂中不懈努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扮演好策划者、发动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教师要有充分的控制权,该放的时候放,该收的时候收,做到收放自如。
教学形式。关于教学形式也有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在教学设计中,缺乏深入细致分析准备,课前的设计不够,课堂沉闷,学生活力不够,虽然也有提问、小组讨论,但学生互动不起来,原因是或设问过高,问题太抽象,学生回答起来难度太大;或者设问过低,问题难度太小,甚至学生感到很幼稚,不懈回答;或者提出的问题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无从回答。
另一方面是为了赶时髦,课堂过分热闹,太花哨,课件图片满堂飞,设问太多,活动太频繁,缺乏逻辑主线,形散神也散了,搞得教师自己都迷失了,学生则被老师牵着在迷宫里转来转去,学生静不下来,活动的设计与知识点的关联度不大,学科的灵魂和内涵缺失,课堂效果并不好。这实际上是形式主义的课改,不是新课程应追求的理想境界。
教学内容。刚接触新课程的教师都会感受到最大的问题是教材容量大、任务重、课时少,不足以完成教材所给定的任务。不少教师长期习惯于传统教材的教学,乍一接触到新教材,一时间就变得不会教学了,他们由此开始产生焦虑甚至埋怨情绪,表现出对新教材的不满。这是当前发生在高中实验教师身上的一种普遍现象,尤其反映在理科教师身上。
出现这种困惑甚至焦虑,很大程度上是许多教师对教材的模块特点把握不准导致的。他们依然采取传统的一讲到底的做法,不敢放手去实现对教材的整合与取舍,不懂得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不少教师备课把握不准重点难点,设计过满,未能把教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教学任务一律以教来呈现,对教参的过分依赖,资源意识缺失形成,出现了节奏拖沓、容量过大、甚至奢侈浪费时间的现象。
现在,高中新课程已经在全国普遍推开,我们既要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又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防止矫枉过正,防止走偏,要确保课改的正确方向。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困惑。但是课程改革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就不叫改革。我们要以主动积极、同时又科学稳健的姿态去接受挑战,以新的课程改革推动学校思想的解放,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