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G613.7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之后,我们认识到从前科学活动填充式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幼儿的需求,在探究性科学活动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更多去观察、理解、分析幼儿的行为,同时在活动中关注、关怀幼儿的发展过程。教师是一位支持者,她既要顺应幼儿的探究需求,又要在不断整合、提升幼儿经验的过程中有效的支持幼儿的发展。此时教师还是一个“助跑者”,她在与幼儿这名“奔跑者”一起“对话”、“交流”、“分享”中,和幼儿共同探索,合作学习,一起成长。那么应该怎样做好“助跑者”呢?我认为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一、观察——事无巨细的梳理
观察是教师获得幼儿个体和群体信息的主要途径。首先能让教师掌握来自幼儿的第一手信息,了解幼儿的不同差异,最重要的是,观察能帮助教师思考适合幼儿的教育策略,给他们最需要和最合适的教育。
科学活动“有趣的洞洞”探索中,两个孩子对打了四个洞的纸箱深浅产生了兴趣。一个女孩尝试将手伸进洞内,另一个男孩也学着做。他们反复用手和眼睛感觉、观察着纸箱内洞的深浅,并小声交流议论着。由于这四个洞各延伸的方向不同,而且都是隐藏在盒子中,因此对孩子们来说颇具挑战性。观察到孩子们的需求,教师提供了各种材料和测量工具支持他们的探索行为。活動结束后,男孩没有得到满意的测量结果,胡乱做了一通记录,女孩则测出了四个洞的深浅,并做了正确的记录。
教师为了能更有效、更全面的了解幼儿,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自然观察法。教师通过关注幼儿的言行,可以让自己站在幼儿的立场和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这样既能从中获得各种信息,及时了解并掌握幼儿的发展水平,又能为教师提供评价自己工作的依据,进而更好的开展幼儿教育。在这样一个测量洞的深浅的活动中,从一开始这两个幼儿运用直接经验进行目测和手测到他们选择工具和使用工具进行测量,从中可以了解到他们不同的经验和认知水平。男孩对测量的意识较为模糊,开始时他只是无目的地选择材料,试探性的进行测量;而女孩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目的,寻找她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工具,然后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测量。从他们的测量结果看,男孩虽然在积极地探索,但他的经验暂时还无法解决问题,而女孩在她自己的经验水平上则解决了这一问题。从观察两名幼儿的语言、行为、神态中,可以获得这样的信息:每个幼儿都具有不同的经验水平,他们就是在不同的经验水平上探索、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经验,聆听幼儿的“理论”,努力在他们的经验基础上,设计出适合每一个幼儿发展的、具有个性特点的成长方案。
二、解读——童心稚语的回响
在探究性科学活动中,每个幼儿都会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充满稚气的方式来表达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职责就是帮助幼儿既能在探索中广泛深入的学习,又能通过将自己的记录呈现出来,以了解同伴的学习过程的方式,从而达到互相提高的目的。
科学活动《沉与浮》中,老师和大家一起做了一个小实验,其中提供的多种材料中有泥土与石头,幼儿自主操作后记录,下面是一位幼儿的记录图。
老师问:“上面这个方形里黑色和蓝色的点分别代表什么?”幼儿回答:“第一排是泥土放在水杯里的过程,黑色点点是泥土,蓝色点点是水,下面一排是石头在水里的实验。”老师又问:“实验后,你有什么发现?”孩子的回答让人惊喜:“我发现泥土和石头都会沉下去,但我拿了一根小棒搅拌一下后,发现泥土有的融化在水里了,于是水就变成黑色的了,石头不会融化,水还是以前的颜色。”从孩子的记录图中我们不难看出孩子操作的全过程,以及他洞察科学的眼睛。此时教师应重视的不仅仅是幼儿的这张图解,而是应循着这张记录图了解幼儿活动的过程,以及发展轨迹。
结合以往经验,我认为教师在解读幼儿记录时的步骤是:
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自己用各种方法记录
对话交流,倾听了解幼儿记录的含义
教师朗读记录的内容,让幼儿验证教师的解释是否正确
呈现幼儿的记录与教师的文字记录,师生共同交流,为以后的探索奠定基础。
三、等待——尘埃落定的精彩
适时适度的“等待”是一种教学策略。在探究性科学活动中,幼儿常常会出现一些疑惑。作为教师,不要急于去帮助解答,有时候采取适度的“等待”,留出时间和空间,等待幼儿的自我发现,或者说是在更积极地寻找一个成熟的时机,一个更好的教育点。幼儿通过每一次提问获得他们需要的知识和经验,并从中学会提问的方法和思考的方法。
区域活动中,两位孩子正在利用自制的天平称石头,并为活动做好记录。活动近尾声,大家都在收拾整理,老师发现雨宏还没有结束手中的工作,教师没有着急催促她收拾,只在默默观察她的举动,只见小女孩突然眼睛一亮,她屏住呼吸轻轻把石头放在天平上,一边是大石头,另一边是三块小石头,天平平衡了,雨宏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放手让幼儿独立去思考与发现,并创造机会让他们在与同伴共同探讨或争论中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等待中,幼儿有可能通过多次尝试失败,改进方法,获得左后的成功;也可能通过互相的思维碰撞,找到解決问题的途径和答案。而这些通过幼儿自己的努力获得的经验,远远比成人给予的经验更深刻、更有价值。“等待“是一种特殊的“介入”,教师的“等待”不是消极的坐等,也不是袖手旁观。当幼儿反复尝试失败后,并趋于放弃时,教师可以通过提供资料和材料,为幼儿的探索铺路,暗暗的帮助幼儿,使他们的探索获得成功。
《指南》背景下的探究性科学活动,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开放、自主、自由、快乐”的课程,但当我们追随幼儿一同“奔跑”在科学的跑道上时,我们更应注重“奔跑”时幼儿经历了什么样的事件,“奔跑”时反映了他们怎样的经验水平,以及“奔跑”时幼儿与环境、与同伴、与教师之间互动的过程。而教师,在关注这一切的同时,也要当好“助跑者”。,“助跑”是一种加油与鼓励;是一种欣赏与理解;是一种支持与引领;只有处理好这两种关系,才能使幼儿在探究性科学活动中获得有意义的成长。
参考文献:[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3]《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指导》
作者简介:何臻,女,出生于1978年7月,籍贯福建,本科学历。任幼儿园德育主任,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幼儿园探究性科学活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之后,我们认识到从前科学活动填充式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幼儿的需求,在探究性科学活动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更多去观察、理解、分析幼儿的行为,同时在活动中关注、关怀幼儿的发展过程。教师是一位支持者,她既要顺应幼儿的探究需求,又要在不断整合、提升幼儿经验的过程中有效的支持幼儿的发展。此时教师还是一个“助跑者”,她在与幼儿这名“奔跑者”一起“对话”、“交流”、“分享”中,和幼儿共同探索,合作学习,一起成长。那么应该怎样做好“助跑者”呢?我认为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一、观察——事无巨细的梳理
观察是教师获得幼儿个体和群体信息的主要途径。首先能让教师掌握来自幼儿的第一手信息,了解幼儿的不同差异,最重要的是,观察能帮助教师思考适合幼儿的教育策略,给他们最需要和最合适的教育。
科学活动“有趣的洞洞”探索中,两个孩子对打了四个洞的纸箱深浅产生了兴趣。一个女孩尝试将手伸进洞内,另一个男孩也学着做。他们反复用手和眼睛感觉、观察着纸箱内洞的深浅,并小声交流议论着。由于这四个洞各延伸的方向不同,而且都是隐藏在盒子中,因此对孩子们来说颇具挑战性。观察到孩子们的需求,教师提供了各种材料和测量工具支持他们的探索行为。活動结束后,男孩没有得到满意的测量结果,胡乱做了一通记录,女孩则测出了四个洞的深浅,并做了正确的记录。
教师为了能更有效、更全面的了解幼儿,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自然观察法。教师通过关注幼儿的言行,可以让自己站在幼儿的立场和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这样既能从中获得各种信息,及时了解并掌握幼儿的发展水平,又能为教师提供评价自己工作的依据,进而更好的开展幼儿教育。在这样一个测量洞的深浅的活动中,从一开始这两个幼儿运用直接经验进行目测和手测到他们选择工具和使用工具进行测量,从中可以了解到他们不同的经验和认知水平。男孩对测量的意识较为模糊,开始时他只是无目的地选择材料,试探性的进行测量;而女孩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目的,寻找她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工具,然后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测量。从他们的测量结果看,男孩虽然在积极地探索,但他的经验暂时还无法解决问题,而女孩在她自己的经验水平上则解决了这一问题。从观察两名幼儿的语言、行为、神态中,可以获得这样的信息:每个幼儿都具有不同的经验水平,他们就是在不同的经验水平上探索、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经验,聆听幼儿的“理论”,努力在他们的经验基础上,设计出适合每一个幼儿发展的、具有个性特点的成长方案。
二、解读——童心稚语的回响
在探究性科学活动中,每个幼儿都会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充满稚气的方式来表达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职责就是帮助幼儿既能在探索中广泛深入的学习,又能通过将自己的记录呈现出来,以了解同伴的学习过程的方式,从而达到互相提高的目的。
科学活动《沉与浮》中,老师和大家一起做了一个小实验,其中提供的多种材料中有泥土与石头,幼儿自主操作后记录,下面是一位幼儿的记录图。
老师问:“上面这个方形里黑色和蓝色的点分别代表什么?”幼儿回答:“第一排是泥土放在水杯里的过程,黑色点点是泥土,蓝色点点是水,下面一排是石头在水里的实验。”老师又问:“实验后,你有什么发现?”孩子的回答让人惊喜:“我发现泥土和石头都会沉下去,但我拿了一根小棒搅拌一下后,发现泥土有的融化在水里了,于是水就变成黑色的了,石头不会融化,水还是以前的颜色。”从孩子的记录图中我们不难看出孩子操作的全过程,以及他洞察科学的眼睛。此时教师应重视的不仅仅是幼儿的这张图解,而是应循着这张记录图了解幼儿活动的过程,以及发展轨迹。
结合以往经验,我认为教师在解读幼儿记录时的步骤是:
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自己用各种方法记录
对话交流,倾听了解幼儿记录的含义
教师朗读记录的内容,让幼儿验证教师的解释是否正确
呈现幼儿的记录与教师的文字记录,师生共同交流,为以后的探索奠定基础。
三、等待——尘埃落定的精彩
适时适度的“等待”是一种教学策略。在探究性科学活动中,幼儿常常会出现一些疑惑。作为教师,不要急于去帮助解答,有时候采取适度的“等待”,留出时间和空间,等待幼儿的自我发现,或者说是在更积极地寻找一个成熟的时机,一个更好的教育点。幼儿通过每一次提问获得他们需要的知识和经验,并从中学会提问的方法和思考的方法。
区域活动中,两位孩子正在利用自制的天平称石头,并为活动做好记录。活动近尾声,大家都在收拾整理,老师发现雨宏还没有结束手中的工作,教师没有着急催促她收拾,只在默默观察她的举动,只见小女孩突然眼睛一亮,她屏住呼吸轻轻把石头放在天平上,一边是大石头,另一边是三块小石头,天平平衡了,雨宏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放手让幼儿独立去思考与发现,并创造机会让他们在与同伴共同探讨或争论中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等待中,幼儿有可能通过多次尝试失败,改进方法,获得左后的成功;也可能通过互相的思维碰撞,找到解決问题的途径和答案。而这些通过幼儿自己的努力获得的经验,远远比成人给予的经验更深刻、更有价值。“等待“是一种特殊的“介入”,教师的“等待”不是消极的坐等,也不是袖手旁观。当幼儿反复尝试失败后,并趋于放弃时,教师可以通过提供资料和材料,为幼儿的探索铺路,暗暗的帮助幼儿,使他们的探索获得成功。
《指南》背景下的探究性科学活动,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开放、自主、自由、快乐”的课程,但当我们追随幼儿一同“奔跑”在科学的跑道上时,我们更应注重“奔跑”时幼儿经历了什么样的事件,“奔跑”时反映了他们怎样的经验水平,以及“奔跑”时幼儿与环境、与同伴、与教师之间互动的过程。而教师,在关注这一切的同时,也要当好“助跑者”。,“助跑”是一种加油与鼓励;是一种欣赏与理解;是一种支持与引领;只有处理好这两种关系,才能使幼儿在探究性科学活动中获得有意义的成长。
参考文献:[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3]《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指导》
作者简介:何臻,女,出生于1978年7月,籍贯福建,本科学历。任幼儿园德育主任,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幼儿园探究性科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