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业的成功需要交往、需要合作。交往和合作是具有时代精神的主流创造方式之一,也是人的素质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因素。随着素质教育的步步深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越来越多的引入课堂,合作交流成为了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 为此,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合作具有积极和行之有效的途径。它能激发、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个人所学知识的局限又限制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范围,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既体现了学生发展和成长的需要,又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一、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虽然每一个教师都在努力让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实效性,但依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学生不愿合作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奉若明珠,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心理十分严重。当老师要求他们相互合作时,他们只图好玩,却不肯为小组做一点“贡献”,由此导致他们不愿合作。另外,学生不能从合作中体验到学习的欢乐,尝到合作学习的“甜头”,也是他们不愿合作的原因。
(二)学生不会合作
不能否认,教师的引导不力是造成小组活动无效而终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刚入学的孩子,在进行小组合作之前,教师如果没有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培训,激发学生合作的意识,使学生领会基本的合作规则,掌握基本的合作本领,就会使得大部分学生面对合作时无所适从,一团混乱。
(三)教师不会引导
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较大,课堂上出现意外情况的概率大增,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初衷是想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上,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获取知识。初衷虽好,但教师并没有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导致学生的合作混乱开局,仓促收场。从理念转变到行动落实,需要教师考虑、学习的地方有很多,作为教师,必须精心考虑、周密组织,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引导的水平。
(四)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教师布置学生围绕学习内容自主学习,两三分钟后便匆匆收场,学生汇报学习成果。这样的合作学习,多数学生得不到锻炼,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通过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也就无法达到。
二、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形成良好学习氛围
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合理搭配优化组合,通常4——6人为一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给每个小组成员都分配具体的工作,使其担任一个具体的角色,如:组织人、纪录员、资料员、发言人、反对人,一定时间后,再角色互换,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体验、锻炼和提高,这样分工合作也有利于学生建立责任心,增强合作意识,在合理搭配的合作小组中,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坦诚相待、民主平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心理品质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这样既能保证优势互补,又便于开展公平竞争。
(二)强调小组合作精神,培养合作学习习惯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通常会存在这样的问题,个别学生自我表现欲强,又顾自己讲,不听别讲,这种现象存在于优等生身上较多,而中等生和学困生缺乏思考空间,不得不接受发言者的想法,这样就出现了个别人讲,大家听的现象,合作不协调,讨论“热”不起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从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方法和习惯入手,做到以下做起:
1.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让每个成员都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见解。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之前,要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学习当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问题遇到障碍时,进行合作学生价值,才有成效。
3.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别人发言。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听别人的意见,在训练中让学生意识到倾听别人发言既是一种尊重他人的礼貌行为,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并且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这样做较好地融洽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强调了合作精神。
(三)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
学生往往对新鲜的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在选择合作学习时,不能多而滥。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建立一种相互接接纳、相互理解的友好的人际关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集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提高自我教育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将极大激发师生全体性的发展。
2.选择和组织能引起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组织思维加工的活动,使学生掌握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敢于创新的个性倾向的意志品质。
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科学课程教学中,我们应更多地考虑学生需要怎样的学习方式,需要怎样的合作学习,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才能充分让学生发挥潜能,让我们的教学焕发出活力。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 为此,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合作具有积极和行之有效的途径。它能激发、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个人所学知识的局限又限制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范围,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既体现了学生发展和成长的需要,又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一、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虽然每一个教师都在努力让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实效性,但依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学生不愿合作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奉若明珠,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心理十分严重。当老师要求他们相互合作时,他们只图好玩,却不肯为小组做一点“贡献”,由此导致他们不愿合作。另外,学生不能从合作中体验到学习的欢乐,尝到合作学习的“甜头”,也是他们不愿合作的原因。
(二)学生不会合作
不能否认,教师的引导不力是造成小组活动无效而终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刚入学的孩子,在进行小组合作之前,教师如果没有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培训,激发学生合作的意识,使学生领会基本的合作规则,掌握基本的合作本领,就会使得大部分学生面对合作时无所适从,一团混乱。
(三)教师不会引导
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较大,课堂上出现意外情况的概率大增,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初衷是想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上,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获取知识。初衷虽好,但教师并没有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导致学生的合作混乱开局,仓促收场。从理念转变到行动落实,需要教师考虑、学习的地方有很多,作为教师,必须精心考虑、周密组织,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引导的水平。
(四)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教师布置学生围绕学习内容自主学习,两三分钟后便匆匆收场,学生汇报学习成果。这样的合作学习,多数学生得不到锻炼,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通过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也就无法达到。
二、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形成良好学习氛围
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合理搭配优化组合,通常4——6人为一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给每个小组成员都分配具体的工作,使其担任一个具体的角色,如:组织人、纪录员、资料员、发言人、反对人,一定时间后,再角色互换,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体验、锻炼和提高,这样分工合作也有利于学生建立责任心,增强合作意识,在合理搭配的合作小组中,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坦诚相待、民主平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心理品质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这样既能保证优势互补,又便于开展公平竞争。
(二)强调小组合作精神,培养合作学习习惯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通常会存在这样的问题,个别学生自我表现欲强,又顾自己讲,不听别讲,这种现象存在于优等生身上较多,而中等生和学困生缺乏思考空间,不得不接受发言者的想法,这样就出现了个别人讲,大家听的现象,合作不协调,讨论“热”不起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从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方法和习惯入手,做到以下做起:
1.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让每个成员都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见解。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之前,要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学习当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问题遇到障碍时,进行合作学生价值,才有成效。
3.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别人发言。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听别人的意见,在训练中让学生意识到倾听别人发言既是一种尊重他人的礼貌行为,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并且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这样做较好地融洽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强调了合作精神。
(三)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
学生往往对新鲜的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在选择合作学习时,不能多而滥。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建立一种相互接接纳、相互理解的友好的人际关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集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提高自我教育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将极大激发师生全体性的发展。
2.选择和组织能引起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组织思维加工的活动,使学生掌握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敢于创新的个性倾向的意志品质。
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科学课程教学中,我们应更多地考虑学生需要怎样的学习方式,需要怎样的合作学习,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才能充分让学生发挥潜能,让我们的教学焕发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