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促进感悟 声情并茂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wj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歌吟诗,古已有之。中国的文学向来就和音乐“山水”相融。古人在《乐记》中曾经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可见,诗、歌、舞同为“心”、“情”的产物,都为“感物言志”而诞生成长。可见,语言与音乐的本质极为相似——以感情为生命,同时又是作用于人的感情的。在语文教学中,让“音乐之声”恰到好处地响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创新意识,还能陶冶情操,培育美感。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最为重要的部分,从文本内容来看,无论是美景怡情,还是民俗雅趣,无论是激情壮志,还是离怨愁绪,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传记杂文,它都能撩拨人的心弦,或产生情感共鸣,或启迪思维智慧。而音乐的融入,则可以如催化剂一般,使理解更为透彻,体验更加深刻。
  一、创设情境——乐(yuè)起情生
  情境的创设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音乐,则是创设情境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乐感,能根据文本的内容及内在的情感,合理地选择音乐,并适时地播放音乐。有些课文大气磅礴,好像长江大河;有些课文清新小巧,宛若泉水叮咚;有些课文激昂热烈,恰似狂风骤雨;有些课文细腻含蕴,又如和风细雨。那么,所选的音乐在节奏、旋律、风格甚至情感上应该与课文相近,才能真正感染学生。
  古今中外有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为我们的语文教学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通常会根据课文内容精心挑选与之相匹配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在聆听作品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课文的情境中。如学习《老师,您好》一课,播放《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通过欣赏,猜猜歌词中的“你”是谁,为什么长大作者要成为“你”,从而勾起对教师形象的生活体验,调动对教师的情感储备;学习《赶海》,因为学生对海的体验很匮乏,所以让学生在欣赏《大海啊,故乡》的过程中适当弥补体验和情感方面的不足,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学习《春联》,我创设了一个节日的氛围,一曲热闹的《欢庆锣鼓》,迎面是一幅大红春联和一个倒贴的“福”字,马上把学生带到了欢欢喜喜过新年的气氛中……乐起情生,选择对的音乐,可以为学生营造“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学习氛围。
  二、促进感悟——津津乐(yuè)道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实现与主人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完成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期待他们能“感受到言语之精妙,洞见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但这样的期待往往会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实现,有时,我们不妨选择“乐(yuè)道”,文本理解也许会变得津津有味。
  在教学课文《二泉映月》时,自然不要错过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当波士顿乐园首席指挥小泽征尔第一次凝听这首乐曲时,竟跪倒在地,哭泣不已。音乐是作曲家情感的声波,阿炳通过琴声倾诉的是怎样动人的情怀呢?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用凝练的文字描述着乐曲的跌宕起伏,一如阿炳如泣如诉的心声:“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在《二泉映月》乐声中,教师随着乐曲的起伏,将课文的文字转化成话外音,乐文同步,情愫共生。当学生再来读这段文字时,无需讲解,无需分析,他们已经走进了阿炳的内心。
  再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时,由于时代的变迁,孩子们对于邓小平爷爷的形象比较模糊,对于他一生的丰功伟绩也没有什么概念,要想通过课文的学习理解激起他们对伟人的敬仰与怀念之情,有一点难度。整篇课文的基调是哀伤的,不舍的。在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在搜集查询邓爷爷的基础上边默读课文边听歌曲《春天的故事》,一曲终结,师深情叙说:“邓小平爷爷走了,他把万紫千红的春天留给了亿万人民,融入了大海的怀抱。”此时,教室里静得连一根针掉下来都听得见,孩子们不由肃然起敬。随着课文的层层深入,感情也愈发强烈——“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学习这段文字时,我选择了一首大提琴曲《殇》,深沉低缓的琴音,绵绵不绝的哀思,师生不由得泪湿双眸,许多女孩子甚至啜泣不已。
  托尔斯泰则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我在语文教学中,体会到了其中的真义。
  三、声情并茂——乐(yuè)在其中
  朗读,是语文细酌入味的好方法。声情并茂的朗读,配之动人心弦的音乐,可以激起读者的情感波澜,拓展读者和听者的想象空间,使语文课堂更加引人入胜,使语文学习更为轻松高效。
  “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 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大江保卫战》)紧张而急促的音乐声中,孩子们朗读的语速在逐渐加快,语调高昂,情形异常危急,抢险迫在眉睫!
  “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計,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月光启蒙》)这是一幅温馨而静谧的画面,在朗读时,如若不加以静静的品味,往往会破坏这种美好。因此,教学时,我选择了一首同样宁静优美的乐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前一部分,作为朗读的背景音乐,于是,一种温暖、一份清闲、一片柔情,如淡淡的茉莉,在课堂上静静地绽放,袅袅地直至心间。
  音乐是情感的桥梁,是心灵的语言,是思维着的声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音乐之声,将会领略到曲径通幽之妙!
  (作者:高邮市武安中心小学校长)
其他文献
<正> 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辛勤献力,于1960年初版,1962年修订,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重版的《秋瑾集》中,收有秋瑾所作词二首:一首是《踏莎行·陶荻》;一首是《临江仙》,下序“陶荻子夫人邀集陶然亭话别。……”字样,反映了女革命家秋瑾与陶的深厚密切的感情。查秋女王灿芝1928年编行的《秋侠遗集》中“陶萩”为“陶荻”;加上上述《秋瑾集》附录中所收陶成章《秋瑾传》也写作“荻意”,即:……(秋瑾)又与(丈夫)廷钧不睦,同乡戚属陶大均(会稽人)、陈静斋(山阴人)等为之和解,不得,乃尽以其所有首
面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课改浪潮,我们扪心自问:对新课程有多少深入学习和自我领会呢?为迎接新课改进行了多少知识储备和文化积淀呢?是否会像当初把素质教育简单理解成“唱唱
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校长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做好教师工作、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上。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性,即使有先进的设备、一流的校舍、充足的办学经费,都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目标的实现,也都不能取得应有的效能。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因此,怎样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充
华罗庚先生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最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学习活动的切入点,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鲜活的数学,可以使数学学习焕发勃勃的生机,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一、开放学习素材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
基于AHP的思想和方法,建立了建筑企业安全评价层次结构模型,并利用AHP对其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建筑企业安全评价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直接经验是深刻的、终身难忘的、刻骨铭心的,并可以丰富自己的间接知识。“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所以新课程改革中,突出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亲历亲为,把科学知识和其他材料都当做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科学素养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平台,围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促进学生发展来设计过程,以获得巨大的教育价值。     一、贴近生活,有效感知身边科学    
如果我们把学校的校本教研比做是正在建设中的一座大厦,那么,构筑成这座大厦的要素就应是“制度”“团体”“个人”“课题”。    一、科学的管理制度——校本教研大厦的地基。    合理、有效的制度能将理论转化实践,能扎实日常工作,切实提高教育工作质量。  从学校管理需要上说,一个定位准确、要求明确的学校对校本教研组工作的规范文件,是每个教研组开展常态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行为准则。也只有基于明确、细腻的规
成功感,又称成功体验,是一个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任务时所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积极愉快的情感,是个体在达到自己的抱负水平后所体验到的情感。在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体锻活动占有较大的比例,并在幼儿成功感的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语言是教师与幼儿之间最便捷、最直观的交流方式。在体锻活动中教师通常是用语言与幼儿进行直接的对话,因此教师的语气、调值、用词都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情绪、心理,也是幼儿能否获得
<正> 葡萄牙殖民者是近代西方列强侵略非洲的先驱。他们在1415年侵占了摩洛哥的休达地区,在北非建立起第一个殖民据点。之后,葡萄牙船队沿着非洲大陆西海岸逐渐南下。1488年,他们绕过了非洲最南端,进入南印度洋。十年后,葡萄牙船只北上抵达蒙巴萨和马林迪。随后,沿着阿拉伯人早就熟悉的航线到达印度西海岸的卡利卡特,继之直抵亚洲东部。从占领休达到据有马林迪,历时八十余年,殖民者的足迹遍及撒哈拉以南非洲沿海地区。十六世纪,他们在非洲继续扩大侵略范围,加强了殖民掠夺。如此“富有成效”的殖民活动在葡萄牙历
<正> 1978年元月出土于偃师县城关镇乔村晋墓中。身长12.5、高8.3、宽5厘米。背部正中负一水注,口径2.5、高1.5厘米。青瓷兽作半蹲半卧状,兽首高昂,双目外突,遥视前方。启唇露齿,四只獠牙上下交错。有耽耽待发之形,具跃跃欲起之势,静中见动,似静且动。颈部、背部皆披直线纹长毛,颌下有椭圆形凸起部,其平面上亦有直线纹长毛。四肢上部及两肋,皆为火云纹形卷毛。兽尾下垂,呈椭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