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出诗词的“趣味”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bei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启超“趣味主义”实质是一种美学理论。把趣味理解成建立在人本能情感基础上的生命的活力和自由,生活的趣味可以在文学、音乐等艺术欣赏中获得。他的“趣味”是一种美感体验,他以艺术审美为途径,在本能的基础上对审美的一种追求,从而达到一种生命的自由。他的这种审美理论吻合西方的美学观点,西方认为“美学是一种情感学”。在我们的诗词阅读中也需要追求“趣味”,诗是在一定审美意识观照下对自然状态的感情加以提炼、凝聚,并给以精湛的艺术定型。阅读过程中我们要紧扣诗歌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范畴,追寻诗歌的趣味,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把玩文字的趣味
  梁启超在《晚晴两大家诗抄题词》中提到:“文学的本质作用,最主要的是趣味。”汉语特别是汉字,是讲究审美,讲究联想,讲究灵性与神性的语言文字。为了使思想更精神、情感更精美,许多诗人呕心沥血,苦心经营,炼字炼意,以求别出心裁。今天看来咬文嚼字,对古人来说是一个慢工出细活过程,在吟咏中把玩,最终求得一字一句一篇,从而达到审美上的愉悦。历史上关于炼字炼句掌故还不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些都是美学追求的典型写照。最出名的是贾岛的“推敲”的故事,“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苦吟之中达到的精神上的愉悦是无可比拟。
  今天我们看古人的佳词妙句,它给我们展示出了一个文人的文学素养。细细读来,会有说不出悟不尽的妙处。比如宋代词人张先喜欢在诗词中语用“影”字,他因“‘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风絮无影’,吾得意诗句也”而自号为“张三影”。其实他的诗句中还有很多,譬如“隔墙送过秋千影”“无数杨花过无影”“浮萍断处见山影”等等。“影”字在生活中有一种美感作用。它作为画面的辅助体是抓不着的,但见它又可以想象画面主体之景。影子是虚的,物体是实的;影子带有写意的味道,而物体带有写实的成分;画面是有限的,而激发人的想象是无限的。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说道“戴容州(叔伦)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之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他谈得就是美学上虚实相生的道理。“云破月来花弄影”,写景灵动。清人陈廷焯评价“绘影绘色,神来之笔”。皎洁的月光下,微风吹拂,花似一个爱美的女子,摇摆起自己的身影,平添了几分妖娆的味道。“它生动地表现了‘花’的情趣,‘花’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使全词的境界为之一变。其中表现出的一种珍惜青春的美好感情与美德境界,它给读者的感觉不是感伤而是激发了人们对青春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影”字来拓展美学境界,其中的趣味妙不可言。
  二、品评意境的趣味
  “意境”是客观的形象和主观的情感二者有机的融合。诗歌常常借助意象来传情达意。品评诗歌的“意境”,可从“象”“情”“意”三个层次去领略其趣味。
  “象”是客观之景,“象趣”是诗人笔下客观之物自然呈现出的趣味。同一个景物在不同诗人眼中呈现出的状态是不同的。譬如“雪”,在元稹笔下是千株玉,万朵云,在李白笔下是轩辕台上落下的一片片大如卧席;在韩愈笔下是二月春色未醒,乱穿庭树的飞花;在岑参笔下是在一夜全然绽放千树万树梨花;在柳宗元笔下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脱尘;是民间“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的俚趣。
  诗歌中的景有情、物有语、境有调,诗人把自身的情感赋予客观的物象上,使物象披上了“情趣”的色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比如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可堪”原为“岂可堪”,就是“不堪”,即不能忍受的意思。”“所处者‘孤馆’,所感者‘春寒’,所闻者‘鹃声’,所见者‘斜阳’,有一于此,已令人生愁,况并集一时乎。不言愁而愁自难堪矣。”写这首词之前,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出为杭州通判,又因影附苏轼,赠损《实录》,贬监处州酒税。三年又因写佛书削秩徙郴州。接二连三的贬谪,其心情之悲苦可想而知,词作中呈现出哀苦凄厉的格调。
  诗歌言简意丰,精炼的语言之外表达出超越语言本身的趣味,这就是诗歌的“意趣”。常说的“言近旨远”、“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等等就是指的这个方面。陶渊明《饮酒》中写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诗人瞬间心情的叙写,但其中又蕴含着审美体验。诗人所领悟的不仅仅是自然的乐趣,而是体味到人生命本真的趣味。“澄怀观道”,只有当人的心境极为淡泊,无欲无求之时,才能领悟到自然不可言传的妙处,从而获得身心上的愉悦。达到“得意而忘言”物我两忘的境界。
  三、探究文化的趣味
  诗歌作为一种经典性的传统文化,是特定时代的人类文化思想与审美风尚的浓缩,体现了丰富的情感、瑰丽的艺术和奇异的审美形态,以及文本作者的道德风尚和人格操守。这些都是我们在探究诗歌文化趣味的重要的元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味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诗歌是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提升自己文化品位,构建自身精神家园的一个重要的平台。”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文化包括文学、哲学、历史、风俗、文字知识、律法、历法、中华民族心理和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等等。特别要说的是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指的是一个民族心理个性,一个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中华民族人文精神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拿苏轼来说,在他身上体现了儒、道、佛思想。儒家文化中积极入世、在现实世界中成就最高的道德境界,致君尧舜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他,他渴望建功立业。但政治失意、仕途受挫、生活落魄,使他陷入苦闷与迷惘,转而向佛道,在自然山水中徜徉,追求顺其自然,目的就是在现实生活的缺憾之外,消除愿望和现实之间永远无法消除的反差所带来的痛苦,寻找一种精神的弥补。
  四、回归生活的趣味
  梁启超认为美是生活的第一要素,“趣味”更是对现实生活的眷顾。从文本中获得趣味,感知于生活,最终是让艺术走进生活,在生活中体验普遍意义的艺术的美感。
  鉴赏需要生活。黄山谷读陶渊明诗时说“血气方刚时候,读此诗如嚼枯木。及绵历世事,知决定无所用之智。”一首诗随着阅历的丰富,对诗歌中表现的生活内容体会会更加的深刻。
  蒋捷《听雨》的词概括了“少年”“中年”“晚年”三个阶段的人生况味。少年风流、壮年飘泊、晚年孤寂。雨,成为他不同人生阶段感情变化之重要见证。最重要的是雨在这里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雨,更被词人赋予了强烈的象征意味,成为人世间的凄风苦雨。“正是这人间风雨使词人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年成为一个流离四方的游子,最后变成一万事皆休、看破一切的头发斑白的老者。”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中》化用了蒋捷的诗词,除了漂泊的人生感受,更多是用了词作中的凄迷的情调。“听雨”融合了余光中流离的人生经历,雨声,是乡愁的声音,雨声是大陆母亲对游子的呼唤,雨声是漂泊在外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心灵之声。这颗“湿漓漓的灵魂”是思念之心,是内心的凄迷的感觉。在情感的宣泄中,诗人结合自己的经历,通过自己的创造,把游子的痴心“乡愁”淋漓尽致的抒发出来。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诗歌中阅读中,我们要“在趣味始至趣味终”,以趣味之心穿越人生,以趣味之情面向世界,以趣味之志进行生命的创造。
其他文献
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改革是以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益为中心、以营造公平的矿业市场竞争环境为目的,在矿业活动过程的不同环节,清费立税,试图建立符合我国特点的新型矿产资
对于电网而言,设备作为其资产直接关系到整体电网的运行稳定性,因此面向电网设备展开有效有序的资产管理工作,成为电网正常运行的一个关键影响因素。文章首先对电网环境中资产管
当代女大学生群体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陷入角色困境、心理困境和就业困境。本文根据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从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对其生存、发展的空间做深入研究。
<正>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值此层林尽染、秋意正浓的美好时节,明代蓟镇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迁西召开。在此,我代表县四大班子和38万栗乡人民,对各
会议
本文就个人的教学实践,从课前导学,精心设计;课堂策划,重在激趣;课后小结,评价督促及平时沟通交流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如何让学生“动起来”从而构建高效课堂模式。
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服务密切相关,教育服务的发展程度直接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进程。建立现代化的教育体系,转变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完善各种学习组织,是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通常喜欢课堂走上平坦大道.一帆风顺似地上完整堂课,教师会有轻松感,但是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会有被忽视之感,所得甚少。教学之路理应充满崎岖和不安,正是这样的路才能使我们一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成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方向。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已成为构建新形势下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关键。
The major symptoms of advanced hepatopancreaticbiliary cancer are biliary obstruction,pain and gastric outlet obstruction(GOO).For obstructive jaundice,surgical
现阶段,独立学院存在人才培养功能定位含糊、教学要求偏低、对学生自我认识的辅导不足,以及在定位上缺乏前瞻性和持续性等问题。需要根据区域经济和学生发展的特点,充分发挥民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