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文化素养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医学生来讲,更应该提高文化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使其成为一名优秀的医护人员,为病人排忧解难。通过近三年对我校学生的研究,在探索医学类高校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途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实践证明,通过整合人文素养课程体系、灵活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切实提高教师人文素养、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强化医学人文社会实践对于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医学类高校;人文素质;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8-0042-02
一 整合人文素养课程体系
国外医学院校人文素养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医学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部分构成,事实证明其效果显著。因此,我校结合自身实际,将人文课程纳入教育计划,合理调整医学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比例,构建逐步递进的课程体系。
针对低年级医学生设置基础性人文课程,可使其在品读名医、生命教育等课程的熏陶下树立热爱和敬畏生命之心,在经典导读、医学生生涯规划等课程的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初步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品格素养;针对已具备一定人文素质的医学生设置人文综合性课程,使其在医学与文学、医学人文概论、医学美学、医事法学、医疗保健政策等课程学习中进一步加深对人文素养的理解和认知,强化服务意识,准确定位角色;针对高年级医学生设置人文应用课程,使其在医学心理学、行为医学等课程中树立现代医学观,在医患沟通技巧、临床医学导论等课程中学会尊重和理解患者,强化交流技能,人性化对待患者,在医学伦理学等课程中自觉提高医德修养等。
二 灵活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濒死体验》《妞妞——一個父亲的札记》《致命的药物》等经典篇章,督促学生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善于结合医院阑尾炎、儿童铅中毒等临床资料,第一口奶粉事件、医生收取红包、拒绝救治条件困难病患等现实问题,以及与人文素质相关的名人事迹、历史事件等案例进行教学,以此引导学生在感同身受中学会理性思考、客观评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实施方案:适当组织讨论会讨论读后感、对医患之间现实问题提出看法等。
相较于医学类高职院校其他人文课程,文学类课程拥有丰富而独特的人文素养教育资源。学校在大一新生课程中开设阅读经典课程。阿尔贝·加缪的《鼠疫》,通过描写北非一个叫奥兰的城市在突发鼠疫后,以主人公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威廉·奥斯勒的《生活之道》,书中作者将其深厚的古典人文涵养带入医学领域,触角遍及医疗伦理、医疗与人道关怀以及医病关系,字里行间洋溢着他睿智的生活与行医哲学。还有很多适合医学生的经典篇目,《医生的精进:从仁心仁术到追求卓越》《叙事医学:尊重疾病的故事》《医事:关于医的隐情和智慧》,除了阅读适合医学生阅读的篇目以外,医学生还应该学习阅读《离骚》《孟子》《论语》等经典篇目,这些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确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通过论述对待职业应该持有的责任心和兴趣,帮助学生端正职业态度,培养敬业精神。《敬畏生命》指出“善的本质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达到高度的发展。恶的本质是毁灭生命、损害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石缝间的生命》展示了“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石缝间的生命那种倔强和崇高的品格,阐述了生命的内涵就是拼搏。
三 切实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素质的高低受到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而且还应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我校通过以老带新、岗前培训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使教师具备人文教学的能力。人文素质教育的加强并不会影响专业课教学的效果;相反,健康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
基于师资队伍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影响,医学院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师资资源,建立兼职与专职并存的多元化师资体系。我校利用附属医院临床经验丰富、医德高尚的医师在医学生临床实习时期担任人文教育工作者,聘请有识之士为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提供指导和咨询服务,结合知名学者开展人文素养知识讲座等。针对在校教师,建立与教学工作新标准相适应的、长效的培训和激励机制,如分时分层对其进行系统性、针对性的再教育和再培训,并拓宽培训渠道,有步骤、有计划地为其创造进修机会,借助合理的竞争和奖惩制度督促其自觉充实和完善自我,以此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人文素养。此外,还应适当引入高素质、高水平的专职人文教师,以此增加队伍活力,带动学科健康发展。教师应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严于律己,传递人文素养正能量,发挥导向和模范作用,以此感染学生,引导其自我提高。
四 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学生学习、生活在校园中,学校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学校加强学生文明行为规范教育,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养成良好的品德。
学校以全国和省(市)级比赛为导向,以品牌活动为补充,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技能大赛、艺术展演、大学生英语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类国家级比赛,以及省(市)级大学生“校园之春”系列活动等。形成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活动节、新年晚会、规范汉字书写大赛、诗词大会、周末校园文化活动、迎新系列活动、社团建设活动周、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等一系列校级特色品牌活动。同时,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年级,开展特长培训、组织院(系)级文艺晚会这些形式灵活、规模相对较小的活动,作为大型活动的有益补充。保障了文化活动的延续,这些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增长了学生知识,陶冶了学生情操。 学校、院系多组织一些健康的文化、体育、艺术等活动,寓教于学,寓教于乐,通过各种校园活动使学生得到人生启迪。还加强宣传力度,努力净化校园环境,坚决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五 强化医学人文社会实践
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仅靠理论教育是不够的,必须以第三课堂——社会实践方为重要保障,使其在具体实践中应用、检验理论,获取直观感受和感悟。实施方案:我校动员学生合理安排闲暇时间,立足专业的医学知识,为他人、社会奉献爱心,提供义务服务,其中临床专业学生已走进社区进行包扎技能和急救方法演示,疾病预防专业学生可走进工地、农村等场所宣传预防艾滋病等相关知识,护理专业学生基于老年护理学课程学习走进敬老院做义工,口腔专业学生可充分利用爱牙日举办“大手拉小手”等宣传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化。
总之,推进高校医学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而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渐进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它不是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要的是智慧教育。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它会随着教育和环境熏陶的加强以及学生自身的努力而不断提高。通过以上途径,我校已有所成就,因此,高校要利用多种途径,全方位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大学生只有将科学技能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才能成为合格的人才,才能对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提高医学生的文化素质,让医患关系更加和谐,对病人给予更多的人文關怀,充分体现人与人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刘颖.医学类大学生人文素养状况与提升对策[J].时代报告,2012(11).
[2]胡立和.关于文化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昆明冶金专科学校学报,2002(30).
[3]于天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素质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
[4]雷芸芸.对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
[5]李永亮.大学生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若干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0(12).
[6]牛睿,庞桥.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创新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1(16).
[7]朱秋飞.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1(3).
[8]喻利.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0(2).
[关键词] 医学类高校;人文素质;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8-0042-02
一 整合人文素养课程体系
国外医学院校人文素养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医学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部分构成,事实证明其效果显著。因此,我校结合自身实际,将人文课程纳入教育计划,合理调整医学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比例,构建逐步递进的课程体系。
针对低年级医学生设置基础性人文课程,可使其在品读名医、生命教育等课程的熏陶下树立热爱和敬畏生命之心,在经典导读、医学生生涯规划等课程的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初步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品格素养;针对已具备一定人文素质的医学生设置人文综合性课程,使其在医学与文学、医学人文概论、医学美学、医事法学、医疗保健政策等课程学习中进一步加深对人文素养的理解和认知,强化服务意识,准确定位角色;针对高年级医学生设置人文应用课程,使其在医学心理学、行为医学等课程中树立现代医学观,在医患沟通技巧、临床医学导论等课程中学会尊重和理解患者,强化交流技能,人性化对待患者,在医学伦理学等课程中自觉提高医德修养等。
二 灵活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濒死体验》《妞妞——一個父亲的札记》《致命的药物》等经典篇章,督促学生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善于结合医院阑尾炎、儿童铅中毒等临床资料,第一口奶粉事件、医生收取红包、拒绝救治条件困难病患等现实问题,以及与人文素质相关的名人事迹、历史事件等案例进行教学,以此引导学生在感同身受中学会理性思考、客观评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实施方案:适当组织讨论会讨论读后感、对医患之间现实问题提出看法等。
相较于医学类高职院校其他人文课程,文学类课程拥有丰富而独特的人文素养教育资源。学校在大一新生课程中开设阅读经典课程。阿尔贝·加缪的《鼠疫》,通过描写北非一个叫奥兰的城市在突发鼠疫后,以主人公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威廉·奥斯勒的《生活之道》,书中作者将其深厚的古典人文涵养带入医学领域,触角遍及医疗伦理、医疗与人道关怀以及医病关系,字里行间洋溢着他睿智的生活与行医哲学。还有很多适合医学生的经典篇目,《医生的精进:从仁心仁术到追求卓越》《叙事医学:尊重疾病的故事》《医事:关于医的隐情和智慧》,除了阅读适合医学生阅读的篇目以外,医学生还应该学习阅读《离骚》《孟子》《论语》等经典篇目,这些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确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通过论述对待职业应该持有的责任心和兴趣,帮助学生端正职业态度,培养敬业精神。《敬畏生命》指出“善的本质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达到高度的发展。恶的本质是毁灭生命、损害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石缝间的生命》展示了“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石缝间的生命那种倔强和崇高的品格,阐述了生命的内涵就是拼搏。
三 切实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素质的高低受到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而且还应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我校通过以老带新、岗前培训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使教师具备人文教学的能力。人文素质教育的加强并不会影响专业课教学的效果;相反,健康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
基于师资队伍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影响,医学院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师资资源,建立兼职与专职并存的多元化师资体系。我校利用附属医院临床经验丰富、医德高尚的医师在医学生临床实习时期担任人文教育工作者,聘请有识之士为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提供指导和咨询服务,结合知名学者开展人文素养知识讲座等。针对在校教师,建立与教学工作新标准相适应的、长效的培训和激励机制,如分时分层对其进行系统性、针对性的再教育和再培训,并拓宽培训渠道,有步骤、有计划地为其创造进修机会,借助合理的竞争和奖惩制度督促其自觉充实和完善自我,以此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人文素养。此外,还应适当引入高素质、高水平的专职人文教师,以此增加队伍活力,带动学科健康发展。教师应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严于律己,传递人文素养正能量,发挥导向和模范作用,以此感染学生,引导其自我提高。
四 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学生学习、生活在校园中,学校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学校加强学生文明行为规范教育,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养成良好的品德。
学校以全国和省(市)级比赛为导向,以品牌活动为补充,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技能大赛、艺术展演、大学生英语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类国家级比赛,以及省(市)级大学生“校园之春”系列活动等。形成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活动节、新年晚会、规范汉字书写大赛、诗词大会、周末校园文化活动、迎新系列活动、社团建设活动周、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等一系列校级特色品牌活动。同时,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年级,开展特长培训、组织院(系)级文艺晚会这些形式灵活、规模相对较小的活动,作为大型活动的有益补充。保障了文化活动的延续,这些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增长了学生知识,陶冶了学生情操。 学校、院系多组织一些健康的文化、体育、艺术等活动,寓教于学,寓教于乐,通过各种校园活动使学生得到人生启迪。还加强宣传力度,努力净化校园环境,坚决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五 强化医学人文社会实践
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仅靠理论教育是不够的,必须以第三课堂——社会实践方为重要保障,使其在具体实践中应用、检验理论,获取直观感受和感悟。实施方案:我校动员学生合理安排闲暇时间,立足专业的医学知识,为他人、社会奉献爱心,提供义务服务,其中临床专业学生已走进社区进行包扎技能和急救方法演示,疾病预防专业学生可走进工地、农村等场所宣传预防艾滋病等相关知识,护理专业学生基于老年护理学课程学习走进敬老院做义工,口腔专业学生可充分利用爱牙日举办“大手拉小手”等宣传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化。
总之,推进高校医学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而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渐进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它不是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要的是智慧教育。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它会随着教育和环境熏陶的加强以及学生自身的努力而不断提高。通过以上途径,我校已有所成就,因此,高校要利用多种途径,全方位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大学生只有将科学技能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才能成为合格的人才,才能对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提高医学生的文化素质,让医患关系更加和谐,对病人给予更多的人文關怀,充分体现人与人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刘颖.医学类大学生人文素养状况与提升对策[J].时代报告,2012(11).
[2]胡立和.关于文化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昆明冶金专科学校学报,2002(30).
[3]于天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素质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
[4]雷芸芸.对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
[5]李永亮.大学生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若干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0(12).
[6]牛睿,庞桥.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创新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1(16).
[7]朱秋飞.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1(3).
[8]喻利.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