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祭谷公,后拜祖宗”: 谷文昌的生前事与身后名

来源 :党史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zf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县委书记
  谷文昌,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8月跟随长江支队南下福建,在海岛东山县工作了14年,历任县长、县委书记。正是在这座孤零零的海岛上,他写下了一段永不褪色的红色传奇。
  东山原系孤岛,千百年来,出入大陆靠渡船,舟覆人亡的惨剧时有发生,“把海岛变半岛”是人民群众的愿望。谷文昌说:“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他带领干部群众“精卫填海”,修建八尺门海堤,圆了一代又一代人孤岛变半岛的梦,促进了东山岛的经济繁荣。
  新中国成立之初,东山岛森林覆盖率仅0.12%,一年四季有150多天刮着6级以上大风。千百年间,风沙不断吞没家园,天花、眼病泛滥,许多人外出当苦力、当乞丐。旧社会的“三座大山”虽然被推翻了,但东山人头上还横亘着风、沙、旱“三座大山”。看着困苦不堪的乡亲们,谷文昌胸中似有惊雷:“不把人民拯救出苦难,共产党来干什么!”他指天发誓:“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在屡败屡战中,他终于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把荒岛变成了东海绿洲,把肆虐千年的风沙抵御在海岛之外,东山从此成为人间乐园。继被评为全国农业生产先进县后,1963年在全国人大二届四次会议上,东山县又被称为“改造自然的一个范例”。
  谷文昌有惊人的政治担当,也有惊人的廉洁作为。1964年调任省林业厅副厅长时,他从东山带到福州的全部家当只有两只皮箱、两只木箱、两瓮咸菜和几麻袋杂物。他严以律己,常说:“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把自己的腰杆挺直!”
  1969年冬,谷文昌被下放到闽西北宁化县当社员。他说:“只要是中国的土地,共产党员都有责任去解放,去建设。我们从太行山走到东山,就是去完成这个使命。如今到了宁化,仍然要完成这个使命。不然怎么叫共产党员呢!”他把自己的际遇置之度外,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是他的新战场,带领群众战胜一个个困难,赢得了“谷满仓”的声誉。
  1981年1月30日,谷文昌积劳成疾,在龙溪地区(今漳州市)副专员任上病逝。临终前,他留下遗言:“我要和东山人民、东山的树永远在一起。”
  1987年7月15日,谷文昌的骨灰被从漳州运回东山,与这片他生前无限牵挂的大地融为一体。这时离他去世已经过去整整6年。
  谷文昌的遗愿是把骨灰撒在东山,肥沃一片林地。可到底撒在哪里呢?几经研究,东山县委最后同意了县林业局的意见,选择了谷文昌亲手创建的赤山林场——当年那里是植树造林的指挥部和主战场之一,最有资格成为谷文昌的“归宿”。
  孩子们对父亲魂归此地也莫不认可。谷文昌的长子谷豫闽记得,那些年每逢寒暑假,父亲总问他有什么计划,强调要参加劳动,特别是多种树。县委附近去赤山林场有公交车,有个暑假,他和班上同学在林场待了半个来月,光他一个人就种下了几百棵树。父亲爱树如命,把树当孩子,因此,谷豫闽觉得有这些树,特别是父亲墓旁有自己种下的两棵树陪伴,父亲也不至于寂寞。
  女儿谷哲慧是在东山保卫战前夕从河南来东山的。当时,这里的风沙打得双眼睁不开,煮饭时刚起锅,风一来,锅里就落满了细沙,吃起来硌牙。平日里不管如何关门,风沙还是无孔不入,要不是万里迢迢,她真想逃回河南老家。林县那边虽也苦,但有山有水有树有柴火,还可以跟伙伴们一起放牧,在野外用石头灶烧柿子吃,好玩多了。而东山这里除了风沙就是风沙,还常常断水,张嘴就是沙子,夏天打伞,连人带伞都要被风刮跑。
  因为种树,谷哲慧听过父亲最开心的笑。那年她上初中,和同学们种完一天的树班师途中,恰遇几个县领导在植树。认识她的一位县领导径直把她带到父亲面前猛夸,说谷书记你看你女儿这张脸,和你有一比。大家看着这对父女,莫不会心而笑。原来,他们的脸上都黑了一圈不说,鼻尖上还都沾着沙土。谷文昌也被眼前女儿这张五花小脸给逗笑了,爱怜地说丫头辛苦了,赶快回家洗把脸,劳动者最美,咱不怕别人笑。他边说边用手指刮蹭了一下女儿的鼻子,原想把鼻尖上那点沙土揩去,不料手指原就够黑,一指下去更是黑白分明。大家见状又笑,他也笑,眼泪都笑了出来。谷哲慧从未见过父亲笑得这么开心,虽然感觉自己的大花脸太难看,却也幸福地笑了,因为父亲说了,劳动者最美!
  而父亲——这个她心目中最美的劳动者,今后就永远躺在赤山林场,如秋叶般静美,女儿的耳畔仿佛又回荡起那串远去的笑声。
  在谷文昌的骨灰安葬那天,百姓们闻风纷纷赶来,墓地周边人山人海。蓝天白云下,茫茫林海中,“谷文昌同志万古长青”之碑徐徐竖起。附近群众提着贡品,烧香祭拜,哭声震天。
  在艰苦岁月里和谷文昌工作过的同事们相约来了,他们在谷文昌墓碑前栽下了8棵青松。大家常说跟着谷书记,不可能升官发财,但一定不会犯错误,活得很踏实。面对谷文昌的墓碑,他们重复着他生前常说的话:“一个人活着要有伟大的理想,要为人民做好事,为人民奋斗终生。”
  当年,他们大都20出头,那时全岛光秃秃的,沙路茫茫无穷尽,风吹沙飞眼生疼,走路都得背风而行。谷文昌在这里一待14年,悄悄离开东山时,没有告诉太多人,只有一片片一排排绿树代大家列队送行。今天,他们终于补上了为老书记的送行。
  山口村党支书陈加福来了,他站在墓前,哽咽地说:“谷书记,您为我们辛苦了一辈子,现在我要天天打扫陵园,为您守墓一辈子!”许多两鬓斑白的老人说:“过去刮一阵风,谷书记就一脸沙、一身汗地赶来看我们,现在就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吧!”
  一位佝偻老妪带着儿孙来了,只见她一瘸一拐来到墓前跪拜,仪式结束后还哭天抹泪不走。县委报道组记者黄石麟从村支书那里打听到她是山口村年近七旬的村民何赛玉,职业的敏感让他感觉里面有故事,便上前扶起何赛玉问道:“何阿婆你年紀大了,腿脚又不方便,孩子来了就行,怎么还自己来?”
  “谷书记是大恩人呐,没有他带领我们种树,我们山口村早就被风沙埋掉了,哪有现在的幸福生活!我7岁就跟家人出外当乞丐,我们家三代外出讨饭,一个死在漳浦,一个死在诏安,尸首都不见,直到谷书记来,我们才不再死在讨饭的路上。我们没有祖坟,我和子孙都说好了,谷书记就是我们的祖宗,今后就把谷书记的墓地当祖坟,年年祭扫。”她边说边发出呜咽之声……   第二年清明时节,山口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来给谷文昌扫墓。第三年清明前夕,东山全县远近各乡各镇的乡亲全来了。不少人为了不影响自家祭祖,特意选择清明前一二天到来,在老书记的坟前烧些香烛,摆些祭品,添加一抔热土。
  从1987年谷文昌的骨灰被迁到东山后,“先祭谷公,后拜祖宗”就在这里相沿成习。
  先进事迹感染后人
  1973年,杨琼被调到龙溪地区林业局,在谷文昌直接领导下工作了4年,在谷文昌分管侨务后又跟过一段时间。在谷文昌逝世4年后,杨琼被任命为东山县委书记,和前几任县委书记一样,用的都还是谷文昌当年的办公室兼宿舍。这座砖木结构的县委大楼,是1956年在谷文昌手中建起的,可比后来的人民会堂寒碜多了。东山风多,每每刮风,整个楼的门窗便都跟着响。但在这样的陋室里,杨琼却睡得很踏实,凝视着谷文昌的照片,他总感觉燕去而楼犹未空,仿佛能听到老领导的心语:“希望我们一代代干部,对古人连想都不敢想却被我们共产党人创造了的成绩,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它,发展它。”
  谷文昌对党的忠诚一直影响着杨琼,干干净净做人做事的风范也一直是他学习的标杆。东山干部群众对谷文昌的一片深情深深感动着他,引着他思考:老领导留下这么好的作风和生态,新时代的东山该如何继续为民造福?如果说,谷文昌治沙造林给东山带来的是享不尽的“红利”,那他执政为民的精神,何尝不是另一种无形财富?
  1985年春末和初冬,杨琼分别邀请全国著名记者和作家入岛采风,参观谷文昌当年带领全县军民植树造林、制服风沙的丰硕之果,走访谷文昌的故居,访问谷文昌的身边人。1986年夏,海军副司令员周仁杰中将之女周丹读了女作家霍达所著上万字的报告文学《渔家傲》后,大学一毕业便从北京直奔东山岛,在父母的大力支持下,在岛上一干就是3年。谷文昌精神的感召之力于斯可见。
  喝水不忘挖井人。看着东山日益富裕的杨琼,更加怀念老书记。他向前来视察的省委书记陈光毅汇报,提请为这位造福东山、利在百世的已故县委书记树碑。1990年初,东山县委又作出《关于发扬光大东山保卫战精神和谷文昌精神的决定》。
  1990年清明节,赤山林场观林楼被开辟成“谷文昌先进事迹陈列室”,首次以诸多历史照片、遗物和史料向世人展示谷文昌感人肺腑的一生。
  原来东山眼前的美好,并不是天赐地施,而是有人在前头顶住了风雨扛下了苦难!深深受到感动的东山新一辈中,就有后来担任东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黄石麟。他觉得谷文昌于东山恩同再造,为此参与发起了捐资为谷文昌建造塑像的活动。一呼百应,短时间内全县3.6万人捐资共计6.8万元,专门请石雕之乡泉州的工艺美术师设计雕刻谷文昌的塑像,并在基座背后刻上了陈光毅的题词“绿色丰碑”。
  1990年底,谷文昌半身雕像揭幕仪式在赤山林场隆重举行,全县党政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和各界人士上万人参加。山口村全村老幼全体出席,来到雕像前表达思念:“谷书记,您生前种树,死后还回东山为我们看护树林。”
  原先,谷文昌的墓地很小,仅有一条羊肠小道上下来回。随着来祭拜和凭吊的社会各界人士越来越多,拥挤日甚一日。1999年东山干部群众又捐资120万元,在赤山林场兴建了占地面积100亩的谷文昌陵园,把山头削平成石阶,重新塑像,并把“谷文昌事迹陈列室”更名为“谷文昌事迹展览馆”。
  何赛玉老人一直为谷文昌扫墓直到2019年临终前一年,要为谷文昌守墓一辈子的山口村党支书陈加福,也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的身后,还有无数人长年累月风雨无阻地继续坚持着。
  为了让谷文昌的事迹为全国人民知晓,1997年,黄石麟特地向来东山休养的新华社原社长穆青介绍了谷文昌的事迹。他整整说了2个小时,76岁的穆青泪流满面,数度哽咽。
  但是,穆青告诉黄石麟,做新闻讲究时机,要有个由头,否则无法产生影响。而黄石麟便一直在寻找穆青说的这么一个“由头”。
  2002年以来,全党开展“三讲”和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广大党员干部都在面对党旗三问:参加革命为什么?在岗位上干些什么?身后留下什么?中央组织部原部长、中央三讲教育办公室主任张全景入闽调研时,黄石麟受命整理了谷文昌的事迹材料,又全程陪同张全景在东山调研一周,连开几十场座谈会,担任现场“翻译”,并从县档案馆借阅复印了两大袋的谷文昌讲话、报告,供张全景带回北京细看。张全景回到北京后,写下一篇万字长文,寄给黄石麟让他进行修改。黄石麟受托后,先读给当时参加座谈会的知情人听,看有没有史实出入,时间、地点、人物是否有误。修改后的二稿、三稿则分寄知情的离退休干部看,希望他们提出意见。到了第四稿时,黄石麟特别寄给了正在深圳疗养的穆青。穆青说,此稿写得很好了,很感动人了,不需他再润色。张全景还把此稿发给几位在世的福建省委老领导审阅,回话都说情况属实,并高度肯定了谷文昌的精神。2003年2月21日,经中央领导批示,新华社以通稿的形式在《人民日报》刊登了张全景之作《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县委书记——谷文昌》。中宣部决定将谷文昌作为全国重大先进典型推出,中央主要新闻媒体集中宣传他的先进事迹,谷文昌成为与焦裕禄并肩的县委书记楷模。
  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开展学习谷文昌活动时,经黄石麟等一批干部建言献策,后经中央办公厅批准,谷文昌纪念馆扩建项目顺利上马。2004年2月,纪念馆建成开馆,精致的白色建筑在碧空绿林的映衬下,更加典雅庄重,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黄石麟特地将张全景送给他的原稿(手稿)保存于馆内,永远收藏。
  在黄石麟看来,谷文昌能成为和焦裕禄并肩的县委书记楷模,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和支持。在2015年4月人民日报刊登的介绍谷文昌事跡的《人生一粒种 漫山木麻黄》一文中这样写道:“从福建到浙江到中南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过谷文昌,还在一篇题为《‘潜绩’与‘显绩’》的文章中,称赞他‘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今年1月,与全国200多位县委书记座谈,在叮嘱大家要做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四有’干部时,总书记又一次深情谈起谷文昌。”对于东山老百姓逢年过节“先祭谷公,后拜祖宗”的风俗,总书记也是赞誉有加。   通过各级宣传部门的大力宣传报道,谷文昌的先进事迹更加声名远扬。
  精神财富留馈后人
  “风沙吹老了岁月吹不老我的思念。”正是带着这样的情怀,多年来,东山干部群众源源不断前往谷文昌陵园拜谒。
  1993年的一天,谷文昌墓碑前多出了一尊香炉,上面刻着“谷公——人民敬仰”几个字。显然,这不是组织所为,那会是谁呢?人们在猜测并寻找了多年后,才解开谜底。原来,谷文昌骨灰落葬后,杏陈镇老人陈和春每年都带着孙子去扫墓,见墓地四周都插满了香烛,还烧纸钱。他心想,群众真心实意祭拜谷公是好事,但万一不慎引起森林火灾,那就成坏事,也愧对谷公了!左思右想,他悄悄请老石匠何财春打造了一个四方鼎香炉,并请乡村书法家何九松题字。何财春和何九松问清情况后,都谢绝工钱,给谷公做事怎能要钱!
  放上香炉后,民众祭拜时就有了插香烛的地方,满了即处理。听说谷文昌生前爱抽烟,有的参观者也就点上一支香烟敬献于炉上。这种朴素的方式,在东山也慢慢相沿成习。
  2009年,为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深入开展,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央11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评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活动,谷文昌当之无愧地荣膺其中。
  2019年9月12日上午,谷文昌干部学院正式在东山揭牌开学。这天的开学第一课,便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干部学院所处的位置,过去是一处让百姓叫苦连天的沙口。而今天,校园中绿树掩映,青翠秀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来自天南地北的学员,置身于蓄满精神能量的“林中”,学习谷文昌的动人事迹,从中获得不尽的智慧和力量,最终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投大地以绿荫,馈后世以福祉。种树如种德,育人也如种树,说的恰是这个道理吧。
  2020年10月15日,在谷文昌105周年诞辰之际,笔者策划并组织了一次省市县三级致敬活动。我们在谷文昌陵园轻轻踏上台阶,来到谷文昌墓前,献花,鞠躬,重温入党誓词。
  一位同行者像东山人一样,点燃一根烟,小心翼翼插进坟前那个插着多根香火和烟蒂的石炉。我又细看了炉上凿刻的“谷公——人民敬仰”六个字,看得出,这是心怀敬意者一笔一画用心凿上去的。真心实意为人民的人,人民又岂能相负!
  虽然类似的告知必然已有千百次了,我还是想親口道一声:谷公,今日之东山天蓝、水碧、沙白、林绿、岛美,是国家级生态县和全国十大美丽海岛,您当年描绘的愿景早已变为现实;今日之漳州实现了全域脱贫摘帽;还有今日之福建,森林覆盖率连续42年保持全国第一……
  在谷文昌的墓后,埋着他的妻子史英萍的骨灰,我也得向这个生前死后都默默站在谷文昌身后的女共产党员致意。
  谷文昌去世后一周,史英萍便拆除了家中的电话,连同谷文昌的自行车一并上交:“这是老谷交代的,活着因公使用,死后还给国家。”
  谷文昌去世3年后,史英萍离休,然后又过了30多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其间,她戴上了“特困大学生的好母亲”“首届漳州市道德模范”等桂冠。
  在谷文昌离开的日子里,史英萍总不忘向儿孙们强调:唯有更好地按你们父亲、你们爷爷生前要求去做事,才能告慰他。每逢丈夫忌日或清明,她总要带着孩子们来东山扫墓,但每次都是悄悄来,悄悄走,绝不惊扰当地领导和民众。94岁那年她无疾而终,遗物里有厚厚一摞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谢谢史奶奶,您的汇款我收到了……”史英萍晚年几乎倾其所有资助贫困学生,逝世前存折里仅剩下700多元,她当得起学子们的感谢。
  史英萍逝世后的第一个春节,组织仍按惯例去谷家慰问,却被谷家子女婉言谢绝,并恳请今后都切莫再来,母亲既已去世,作为子女不该再享受慰问待遇。说者平静,闻者动容,这样的事并非首次,谷家人有口皆碑的本分与自律,不但有着父亲谷文昌的严格要求,也受着母亲嘉言懿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勋章里有她的功劳。
  木麻不黄,“最美奋斗者”谷文昌虽已离开我们多年,但他不仅留给东山漫山遍野蓬勃向上的木麻黄、绿化树,更给世间留下了极具鲜明时代感和强大生命力的精神遗产,直到今天仍然放射出万丈光芒。
  (责任编辑:徐嘉)
其他文献
“敌人的指挥员在想什么”     打下去的条件是存在的,恢复阵地的条件是有的,因为敌人两个师已有半数以上的死伤,按美军18000人、伪军12000人算合计3万人,现在能够参战的不到1万人。敌人为争夺我们两个连阵地,使用两个师的兵力,以两万人的死伤而阵地依然夺不去,我想敌人是不愿这样与我们拼消耗的。  ——摘自秦基伟1952年10月26日日记  上甘岭战役期间的一天,15军宣传部部长钱抵千送来部队思
期刊
一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团结一致向前进,之所以能夠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就在于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高瞻远瞩、见微知著,既解决现实问题,又解决战略问题,准确判断和把握形势,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任务、政策策略。  ——2021年9月13日至14日在陕西榆林考察时的讲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到地方考察,都要瞻仰对我们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
期刊
宋任穷,湖南浏阳人,人民军队著名将领。红军岁月,他从连政治指导员成长为团政治委员;抗战时期,从第一二九师政治部副主任成长为冀南军区司令员;在解放战场上,他从晋冀鲁豫野战军纵队政治委员成长为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在和平建设年代,从云南省军区政治委员成长为解放军总干部部第一副部长、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55年9月,他被授予上将军衔。  在宋任穷成长为人民军队高级将领的历程中,红
期刊
随着1912年南北交通干线津浦铁路的开通运营,位于千里淮河南岸的蚌埠渐成水陆交通枢纽,伴随而来的是一些近代工业企业的相继开办,以铁路工人为代表的产业工人的力量得以成长壮大,为蚌埠工人运动的兴起打下了阶级基础。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在蚌埠城乡得到广泛而持久的声援,马克思主义在蚌埠得以普遍传播,为蚌埠党组织的创建奠定了理论基础。1926年1月,蚌埠第一个党组织——中共蚌埠特别支部宣告成立。  铁路
期刊
我与《党史纵览》之缘  金秋十月,桂花飘香,正是硕果累累一派丰收美景的季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大庆之年,记载党的光辉足迹与辉煌成就,承担资政育人、以史鉴今之重任的《党史纵览》,迎来了其40华诞。古人云:四十而不惑。经过40年艰辛开拓、千锤百炼,《党史纵览》自然拥有了40岁的稳健风华,伟岸坚毅地立于全国党史文史类刊物之林,其业丰质美,令人刮目相看。  作为一名与该刊有数十年情缘的读者、作者,自结
期刊
1981年11月16日,在日本举办的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上,中国女排以7战全胜的成绩首次夺得冠军。在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在大阪体育馆高高升起。喜讯传来,全中国沸腾了。收音机旁、电视机前,无数中国人欢呼雀跃、热泪盈眶。女排夺冠,擂响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战鼓,为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人民提供了精神上的巨大鼓舞,蕴藏在人们心中积极向上的强大力量,如同火山一般喷发出来。《人民日
期刊
沈泽民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文学家茅盾(沈雁冰)的弟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在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就读的沈泽民积极投身五四运动。1920年,与挚友张闻天赴日本留学。1921年初回国后,在其兄沈雁冰的介绍下,加入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他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鄂豫皖省委书记,1933年不幸因病逝世。  激进青年  1900年,沈泽民出生于浙江桐乡县(今桐乡市)乌镇一个亦商亦医的家庭。20世
期刊
1848年,伴随着《共产党宣言》的横空出世,“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句嘹亮的口号响彻欧洲上空,迅速成为指导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激励和鼓舞无数无产者团结一致,为了挣脱剥削压迫的镣铐,为了创造一个光明而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当汹涌澎湃的无产阶级革命洪流席卷至中国大地,一位自称“海军钳工”的工人在《劳动界》第七期上发表了《一个工人的宣言》。《宣言》开篇便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再次呐喊出“全世
期刊
1941年1月,当全民族抗战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关键时刻,国民党顽固派却悍然发动了皖南事变,使新四军军部和皖南新四军部队遭受严重损失。在危局中,施奇、毛維青、周临冰和汪企求4位军部女机要员与广大新四军指战员一起,怀着对党的无比忠诚,不怕牺牲、顽强战斗,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悲壮诗篇。  殊途同归  施奇又名毛薇卿,1922年生于浙江平湖。由于家境贫困,年幼的她被迫当了童养媳。1936年,她逃到上海,进入一
期刊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创建和发展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占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地域辽阔,陆地边境线漫长。历代中央政府都非常重视新疆的治理与建设。新疆的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关系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边防巩固,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新疆的发展和建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2000多年风云激荡的历史岁月中,新疆大地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美丽安宁、锦绣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