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企办社会职能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如今,剥离国企办社会职能是国有企业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针,深化企业改革,实现在“混改”中“轻装上阵”的重要举措。齐鲁石化公司将山东化工职业学院整体移交给山东省潍坊市政府为剥离国企办社会职能做出了成功示范。
国企办社会职能是历史遗留性问题,很多社会职能已成为国企前进的包袱,因此,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成为我国打响国企改革攻坚战的阵地之一。2017年7月份,国务院国资委联合民政部、财政部、住建部印发《关于国有企业办市政、社区管理等职能分离移交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要剥离国企管理的市政设施、社区管理等与主营业务方向不符的职能,再次强调做好地方政府与国企的对接。
本文拟从缘起、如今为什么要剥离以及齐鲁石化的成功经验等方面对国企办社会职能予以探讨。
一、国企办社会职能的缘起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职工浴池、职工理发店、职工幼儿园、职工医院……司空见惯,企业俨然已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小社会”,“国企办社会”因此也成为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特色之一。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求大、求全,在完成主营业务的同时承担起很多社会职能,在职工生活保障以及地方建设等方面亲历亲为。总体上,国有企业主要承办了三大类社会职能,分别是:政府事务、社会公益性服务以及职工生活类服务,其中包括:承办教育机构、医疗机构和消防市政、职工住宅“三供一业”(供水、供电、供气及物业)、离退休人员管理等。
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期,我国正面临资源紧缺、基础设施不健全,公共服务不到位的局面,为了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需要,填补政府的缺席和社会公共服务的空白,也作为一项福利对职工非足额薪酬进行补偿,国有企业承担起许多与生产经营业务不相符的社会职能。因此,“国企办社会”成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小政府,大企业”成为计划经济时期的真实写照。
二、剥离国企办社会职能是大势所趋
计划经济时代,国企办社会职能在促进生产、保障生活、推动发展等发面功不可没,然而,时过境迁,国企大包大揽的做法已不合时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的国有企业正接受前所未有的挑战,面临更大范围、更加激烈的竞争,需要企业能够在快速发展的环境中具有灵活的反应能力、较强的改革创新能力,国企身上背负的社会职能却使其束手束脚,成为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与企业主营业务关系疏远,发展方向不相符的社会职能不是企业擅长的领域,却每年要为此支部高额的补贴,牵扯到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利于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的提高。因此,国企需要“瘦身”,需要卸下前进的包袱。
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是国企发展道路上一次难得的机遇,2016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三供一业”以及教育、医疗等公益性机构移交的试点工作,2017年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置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国有企业要想作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参与竞争,就必须遵循市场的规则,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剥离国企办社会职能,这样不仅有利于国有企业卸下包袱、优化资源配置、精于主业、富有活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轻装上阵”,推动改革成功落地,同时,让擅长的市场主体履行社会职能,各展所长,也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民生、带动地方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剥离企业、企业职工、当地政府等各利益相关者的共赢。因此,剥离国企办社会职能是我国国企改革中必须打通的重要关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中必须打好的攻坚战。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时代变了,国企也应“顺势而为”,国企办社会职能已不符合企业和时代的发展需求,是时候退出历史舞台,但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蒂娜·罗默说的那样,如果一个问题拖了很多年而迟迟得不到妥善解决,那么,也许这个问题本身具有合理因素,或者这个问题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社会工程。虽然剥离国企办社会职能是大势所趋,但却不是一项简单易行,一蹴而就的事情,仍会面临诸多主客观的障碍。一方面,如果国企所在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政力量较弱、相应的社会服务机构和基础设施不完善,会导致没有合适的对象承接转移,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转移。另一方面,在一项变革中,人是最基本,最核心也是最困难的一项变革因素,剥离的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会打破既有的稳定状态,影响到职工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工作做不好,很容易引发职工的抵触情绪。因此,剥离国企办社会职能的工作只有具备主客观的支持,才能使剥离工作“能转移、接的住”。
三、山东化工职业学院的“前世今生”
齐鲁石化公司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同时也深深的烙上了时代的烙印,“三供一业”,教育职能等都在公司“一揽子”范围内。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齐鲁石化公司已打造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公司毗邻胜利油田,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区位优势;公司位于山东省,便捷的交通,多样的需求使其市场区位优势明显;随着技术的改造升级,公司已经具备炼化一体化的能力和较强的市场风险应对能力;公司在产品生产的各个方面高标准,严要求,积累起丰富的专业化管理经验。但是,美中不足,齐鲁石化承担的社会职能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为企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但如今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却成为公司前进的包袱。其中,山东化工职业学院就是由齐鲁石化公司组建一所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2003年5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受山东省教育厅和齐鲁石化公司的双重领导,它的前身是齐鲁石化公司于1978年创办的广播电视大学和1985年成立的职工大学。齐鲁石化公司每年都要补贴山东化院3000多万元,增加了齐鲁石化的管理成本,如今,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环境下,齐鲁石化公司也走到了剥离社会职能的风口浪尖。
2015年2月4日,齐鲁石化公司召开党政联席会,做出暂停2015年招生、加快推进学历教育移交地方政府、集中精力抓好培训工作的决定,同年9月份,齐鲁石化公司与山东省潍坊市人民政府签订《山东化工职业学院移交框架协议》、《山东化工职业学院移交过渡期管理协议》。2016年7月,齐鲁石化公司與潍坊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山东化工职业学院举办权转让移交协议》和《山东化工职业学院委托管理协议》。2017年2月,山东省教育厅批准变更山东化工职业学院举办者,5月4日,山东化工职业学院顺利完成事业单位法人变更登记,至此齐鲁石化彻底退出学历教育,剥离国企办社会职能又迈出新的一步。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保障学院移交后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以及原先教师职工的利益,齐鲁石化在退出学历教育的同时组建起一只71人的教学团队“走出去”承揽教学任务,和学院一起踏上新的征程,也打响了齐鲁石化优秀品牌形象和团结担当的企业精神。教职工团队的组建不仅对学院的初期落地、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也为致力于继续从事教育事业的员工提供一个机会,克服剥离过程中的主观障碍,实现企业、学院、职工以及地方政府的多方共赢。现在,新的山东化工职业学院已经拔地而起,也迎来了搬迁之后的第一批新生,学院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正顺利开展,相信学院、齐鲁石化以及潍坊市的教育事业将会蒸蒸日上,都将受益于剥离国企办社会职能的政策。(作者单位为山东化工职业学院管理工程系)
国企办社会职能是历史遗留性问题,很多社会职能已成为国企前进的包袱,因此,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成为我国打响国企改革攻坚战的阵地之一。2017年7月份,国务院国资委联合民政部、财政部、住建部印发《关于国有企业办市政、社区管理等职能分离移交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要剥离国企管理的市政设施、社区管理等与主营业务方向不符的职能,再次强调做好地方政府与国企的对接。
本文拟从缘起、如今为什么要剥离以及齐鲁石化的成功经验等方面对国企办社会职能予以探讨。
一、国企办社会职能的缘起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职工浴池、职工理发店、职工幼儿园、职工医院……司空见惯,企业俨然已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小社会”,“国企办社会”因此也成为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特色之一。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求大、求全,在完成主营业务的同时承担起很多社会职能,在职工生活保障以及地方建设等方面亲历亲为。总体上,国有企业主要承办了三大类社会职能,分别是:政府事务、社会公益性服务以及职工生活类服务,其中包括:承办教育机构、医疗机构和消防市政、职工住宅“三供一业”(供水、供电、供气及物业)、离退休人员管理等。
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期,我国正面临资源紧缺、基础设施不健全,公共服务不到位的局面,为了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需要,填补政府的缺席和社会公共服务的空白,也作为一项福利对职工非足额薪酬进行补偿,国有企业承担起许多与生产经营业务不相符的社会职能。因此,“国企办社会”成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小政府,大企业”成为计划经济时期的真实写照。
二、剥离国企办社会职能是大势所趋
计划经济时代,国企办社会职能在促进生产、保障生活、推动发展等发面功不可没,然而,时过境迁,国企大包大揽的做法已不合时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的国有企业正接受前所未有的挑战,面临更大范围、更加激烈的竞争,需要企业能够在快速发展的环境中具有灵活的反应能力、较强的改革创新能力,国企身上背负的社会职能却使其束手束脚,成为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与企业主营业务关系疏远,发展方向不相符的社会职能不是企业擅长的领域,却每年要为此支部高额的补贴,牵扯到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利于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的提高。因此,国企需要“瘦身”,需要卸下前进的包袱。
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是国企发展道路上一次难得的机遇,2016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三供一业”以及教育、医疗等公益性机构移交的试点工作,2017年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置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国有企业要想作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参与竞争,就必须遵循市场的规则,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剥离国企办社会职能,这样不仅有利于国有企业卸下包袱、优化资源配置、精于主业、富有活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轻装上阵”,推动改革成功落地,同时,让擅长的市场主体履行社会职能,各展所长,也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民生、带动地方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剥离企业、企业职工、当地政府等各利益相关者的共赢。因此,剥离国企办社会职能是我国国企改革中必须打通的重要关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中必须打好的攻坚战。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时代变了,国企也应“顺势而为”,国企办社会职能已不符合企业和时代的发展需求,是时候退出历史舞台,但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蒂娜·罗默说的那样,如果一个问题拖了很多年而迟迟得不到妥善解决,那么,也许这个问题本身具有合理因素,或者这个问题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社会工程。虽然剥离国企办社会职能是大势所趋,但却不是一项简单易行,一蹴而就的事情,仍会面临诸多主客观的障碍。一方面,如果国企所在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政力量较弱、相应的社会服务机构和基础设施不完善,会导致没有合适的对象承接转移,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转移。另一方面,在一项变革中,人是最基本,最核心也是最困难的一项变革因素,剥离的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会打破既有的稳定状态,影响到职工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工作做不好,很容易引发职工的抵触情绪。因此,剥离国企办社会职能的工作只有具备主客观的支持,才能使剥离工作“能转移、接的住”。
三、山东化工职业学院的“前世今生”
齐鲁石化公司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同时也深深的烙上了时代的烙印,“三供一业”,教育职能等都在公司“一揽子”范围内。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齐鲁石化公司已打造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公司毗邻胜利油田,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区位优势;公司位于山东省,便捷的交通,多样的需求使其市场区位优势明显;随着技术的改造升级,公司已经具备炼化一体化的能力和较强的市场风险应对能力;公司在产品生产的各个方面高标准,严要求,积累起丰富的专业化管理经验。但是,美中不足,齐鲁石化承担的社会职能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为企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但如今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却成为公司前进的包袱。其中,山东化工职业学院就是由齐鲁石化公司组建一所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2003年5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受山东省教育厅和齐鲁石化公司的双重领导,它的前身是齐鲁石化公司于1978年创办的广播电视大学和1985年成立的职工大学。齐鲁石化公司每年都要补贴山东化院3000多万元,增加了齐鲁石化的管理成本,如今,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环境下,齐鲁石化公司也走到了剥离社会职能的风口浪尖。
2015年2月4日,齐鲁石化公司召开党政联席会,做出暂停2015年招生、加快推进学历教育移交地方政府、集中精力抓好培训工作的决定,同年9月份,齐鲁石化公司与山东省潍坊市人民政府签订《山东化工职业学院移交框架协议》、《山东化工职业学院移交过渡期管理协议》。2016年7月,齐鲁石化公司與潍坊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山东化工职业学院举办权转让移交协议》和《山东化工职业学院委托管理协议》。2017年2月,山东省教育厅批准变更山东化工职业学院举办者,5月4日,山东化工职业学院顺利完成事业单位法人变更登记,至此齐鲁石化彻底退出学历教育,剥离国企办社会职能又迈出新的一步。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保障学院移交后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以及原先教师职工的利益,齐鲁石化在退出学历教育的同时组建起一只71人的教学团队“走出去”承揽教学任务,和学院一起踏上新的征程,也打响了齐鲁石化优秀品牌形象和团结担当的企业精神。教职工团队的组建不仅对学院的初期落地、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也为致力于继续从事教育事业的员工提供一个机会,克服剥离过程中的主观障碍,实现企业、学院、职工以及地方政府的多方共赢。现在,新的山东化工职业学院已经拔地而起,也迎来了搬迁之后的第一批新生,学院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正顺利开展,相信学院、齐鲁石化以及潍坊市的教育事业将会蒸蒸日上,都将受益于剥离国企办社会职能的政策。(作者单位为山东化工职业学院管理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