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主辩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论”与“精英论”
  在种种有关中国应否走向民主的论争中,有两类颇为流行的质疑,第一类是素质论,第二类是精英论。
  素质论这一类质疑,认为在现阶段,中国人的民主素质不够,所以民主应该缓行。这类观点并不反对民主本身值得追求,只是认为好的民主实践需要一些条件,否则会弄巧反拙。
  对于这类质疑,可有三个响应。
  一、要有效实践民主,公民的确需要一定的民主素养,包括基本的政治判断能力,能够理解和遵守民主制度的一些基本规范等。但要拥有这些能力,并不需要特别技能或特殊训练。在正常环境下,大部分人都可通过教育和公共生活,逐步发展出这些能力。
  二、即使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那么合理的推论,也不应是维持现状不变,而应是加速制度改革,提升人民的民主素质。这包括积极推动民主教育,容许言论结社自由,鼓励不同层面的政治参与等。民主的能力只能在民主的生活中孕育和发展。
  三、持这种论调的,往往错误地将人的素质视为静态和本质的东西,却没有意识到人的信念和行为,其实很受外在制度环境影响。也就是说,今天社会上出现的对个人权利的不尊重,对程序公正的践踏,对异见的不宽容,对规则的漠视,并非什么中国人的劣质国民性所致,而是直接和制度相关。如果一个社会变得日趋公正民主,活在其中的人,自然会倾向培养出相应的正义感和民主意识。以不民主社会导致的“不良素质”为由来反对民主,是倒果为因。
  第二类质疑,可称为精英论。这种观点认为,政治权力应该掌握在一小部分精英手中,因为只有精英,才有能力有远见有情操为人民谋福祉,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善和公正,才能掌握历史进步的秘诀和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等。精英论有不同形式,它可以是柏拉图式的哲学王,儒家式的圣君贤相,也可以是按血统来定的贵族制或据阶级来定的阶级专政。尽管有着种种不同,精英制的共同敌人,是民主政治,因为民主主张所有公民都应享有参与政治的平等权利─无论他们在其它方面有多大差异。而对精英论来说,在一个本质上不平等的世界强求平等,是非理性的,因为大众总是无知短视和易受操纵,常会由于自利而做出违反共同利益之事。
  我们可从不同角度反驳精英论。例如我们可以问:即使精英论是对的,但在没有经过选举洗礼下,我们怎么知道拥有权力的,就是真正的精英?这些精英从哪里培养出来?退一步,即使这些真是精英,我们怎么保证他们不会因为拥有绝对权力而导致绝对腐败?毕竟有能力和有德行,是两回事。我们也可以问:在一个利益分殊价值多元的社会,不同个体不同族群不同阶层对于什么是政治社群的共同利益,必有不同看法,一小撮统治精英的个人判断真的较一人一票的集体选择,更能知道什么是共同利益吗?
  这些都是精英论必须面对且必须诚实回答的真问题。自由民主制在世界取得如此支配性的地位,并得到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的广泛支持,不可能是偶然的事。这些事实至少说明,运作良好的民主制度,不仅不是非理性的,而且较精英制更能保障个人权利,更能反映人民意愿和向人民负责,更能有效争取社会财富合理分配,也更能约束权力被滥用,因此具有更高的正当性和稳定性。所以,即使单从后果看,精英论的断言也经不起事实检验。
  尽管如此,不少人依然认为,在理念上,精英制并没有问题,只是在实践上,由于较难找到制约精英滥用权力的有效方法,所以才迫不得已选择民主制这个次佳方案。民主制最大的作用,是防止专制暴政,却不是为了实现什么最高的善。为什么呢?因为由大多数人决定的政治,必然是庸人政治。民主或许不坏,但极平庸。对于政治抱有极大期望同时视自身为精英的人,不喜欢民主,自然不难理解。这背后隐含了这样的态度:政治很复杂,政治是一门技艺,要实现政治社群的最高利益,就必须由才德兼备的专家来治理。真正好的政治,绝不应是“众人”之事。
  这种观点十分流行,却不见得成立。首先,今天在大部分国家推行的代议民主制,其实并不否认治理国家需要专门知识,也不像古代雅典城邦那样用抽签方式决定谁拥有权力。民主制选择政治人才的方式,是通过公开公平的竞争。它相信,在一个制度健全的社会,通过发表政纲,公开辩论,媒体监督,最后经投票选出来的代议士,有较大机会是合适的治国之才。严格来说,代议民主并不反对精英治国,它反对的,是未经民主选举授权的精英治国。
  当然,精英论者可能会继续说,一群无知之民,怎么可能选出有识之士?但我们绝对不应该将民主政体的公民视为无知之民。在一个健全的民主社会,良好的公民教育,自由多元的公共文化,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社会参与,都能使公民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并对公共事务作出合理判断。那些藐视公民的人,往往是出于傲慢或者无知。当然,尽管如此,我们仍有机会选出能力不好和德性不彰的人。但我们也知道,即使这样,全体公民仍然可以用手上的选票重新选过。
  
  政治参与的过程与结果
  讨论至此,我们见到无论是素质论还是精英论,都是担忧民主选举会导致不好的政治后果。我在上面已指出,这些担忧要么不成立,要么可以在实践中得到解决。接下来,我将讨论推深一层,指出相较于民主制,素质论和精英论有个极大缺陷,就是只着重后果,却忽略了政治参与本身对权力正当性及对个体生命的重要性。忽略这两点,就难以充分理解,为何民主制在现代政治中取得那么大的支持。
  先谈第一点。我们知道,政治问题的根本,不在于如何将权力交到有能者手中,而在于交到有能者手中的权力如何才具正当性。我们必须问:为什么是这些人,而不是其他人,拥有如此庞大的政治权力,并要求我们无条件服从。没有人天生就有权统治他人。政治权力要有权威,就必须提出理由,说服被统治的人。但精英论者不能说,仅仅因为这些人的政治能力卓越,所以就有权统治他人;他也不能说,由于这些能力卓越的人可以为所有人謀幸福,所以我们就有义务服从。为什么这些理由不足够?因为我们理解自身是自由人。我们理解人是有自由意志,有理性能力和道德能力作选择,同时可以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的个体。我们的自由意识愈强,就愈重视选择,愈不愿意别人强加其意志于我们身上,愈希望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而因为所有人都有能力成为自由人,故在这一点上,我们彼此平等。
  自由意识的觉醒,是现代政治的一件大事。这个觉醒,是现代性的根本特征,也是推动现代政治的根本力量。在自由人面前,一切旧有的诉诸于上帝、天命、血缘、种姓、精英等来证成权力正当性的方式,都变得软弱无力。自由人要求,政治权力的行使,必须尊重他们的意志。这正是民主选举的重要精神。民主选举之所以重要,并非在于它是实现某个政治结果的最好手段,而在于这个过程实践和体现了人是自由平等的个体。精英制最大的缺陷,是它不容许人民选择。但这绝不表示,好的政治人才和好的政府管治不重要。民主政治同样重视这些,但它在此加上一重限制:国家权力来自全体人民,因此权力的正当行使,必须得到平等公民的投票同意。
  精英论的盲点,是没有看到,经过数百年发展,自由意识早已植根于现代人的自我理解之中,并构成评估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点。事实上,民主只是体现自由的一个环节。在社会其它领域,人们同样要求自由,包括言论思想出版和信息自由,信仰和结社自由,以及活出自己人生的自由。如果有人说,今天的中国人依然未有足够的自由意识,依然甘于所谓精英统治,那我只能说,这不是事实。退一步,即使有部分人事实是这样,也不表示应该是这样。
  精英论的第二个盲点,是没有看到政治参与的过程本身,对个体有重大意义,却以为它最多只有工具性价值,目的是为了实现某些独立的政治目标。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找到更有效的方法实现这些目标,民主参与就没有价值了。他们很少想过,民主参与本身,其实十分重要。
  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想。我们一出生,就活在国家之中。国家设立制度,制定法律,拥有武力,并要求我们无条件服从。我们享有多少自由,拥有什么权利,承担何种义务,都由国家规定。国家的制度和政策,深远地影响每个人。既然如此,作为独立自主的个体,对于活在其中的政治世界,如果完全没有参与权,完全被排斥在外,我们将强烈感受到屈辱和疏离。这个世界明明属于我们,我们明明在世界之中,却被迫活在世界之外。我们遂成为政治的异乡人。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的自由意识和平等意识愈强,就愈感受到被排斥的耻辱和愤怒。
  就此而言,政治参与的重要,并不在于我的投入客观地令世界变得更好,而在于我因此有一份“在家”的感觉。“在家”之意,是说这个世界我也有份,我可以和其它人在平等权利下,一起改变和塑造属于我们的政治共同体。在这意义上,一国如家。但此家没有高高在上不可挑战的家长,不会将家中成员分等级定贵贱,而是所有成员均可参与家中大事,共同作出决定。在这过程中,我们不仅体会到平等参与的可贵,同时也在发展人之为人的种种能力,感受公共生活的美好。民主制度有分和争的一面,但在分争背后,公民之间同时有很强的道德和政治纽带,这些纽带的基础,是对自由公民的平等尊重,以及在此之上形成的政治共同体。
  我相信,渴望在家和渴望平等尊重,是现代人最深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人就很难活得有尊严。精英制只看到人的差异,并将政治建立在差异之上,却看不到这种政治对人带来的伤害,看不到民主背后有着更深更广的对自由平等的坚持。
其他文献
温和路线得以彰显,有利于特区政府的长治久安。但民主党却因择善固执而付出了沉重的政治代价。这种路线能否成为香港社会的主流思想,仍是一个未知之数。    政改方案通过后所引起的泛民内斗余波,实在令人始料不及。民主党以及由民间团体所组成的终极普选联盟,满以为千辛万苦争取回来的区议会改良方案,会得到泛民主派同道支持,不料却引来“引狼入室”、“黑箱作业”等唾骂,甚至有人怀疑民主党的政治诚信,指责与政府妥协便
去年9月,借参加意大利安博思论坛年会之机,再次游访了文艺复兴的发祥地佛罗伦萨。流连于教堂、博物馆与闹市之间,一面是高耸的塔楼、肃穆的教堂、受难的耶稣、幽寂的福音一神权的庄严与沉重无所不在;另一面却是琳琅的市场、诱人的食肆、喧嚣的游人、奔放的夜店——人世的食色与诱惑四处流淌。反差如此之大,却又如此紧密地缠绵在一起。令人遐思。  毫无疑问,16世纪的文艺复兴是一场划时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倡导人文主义,
6月底,国际反贪局联合会第四届研讨会在大连举行(2010年底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当选为新一届国际反贪局联合会主席),分组讨论议题是“资产追回”,非常契合当下中国现实。从声讨逃官到曝光“裸官”,公众对腐败分子将巨额资金汇出境外妄图“贪了就跑,跑了就了”的行为越来越愤怒。追回腐败资产是突破这类腐败案件的重要证据,也是防止贪官外逃的核心控制点。  不少腐败官员抱有“一人坐牢,幸福几家人;腐败我一个
目前核电建设还存在人才短缺、技术力量薄弱、建设能力有限等短板,决策部门应对地方政府、业主公司、项目开工顺序、时间、技术、安全等因素进行慎重的通盘考虑。    生活本身是最好的编剧,远比戏剧更精彩。8月9日,身为国家能源局副局长的孙勤在广州出席“亚洲能源论坛”,纵谈中国未来的核电规划调整,他本人斯时可能也没有意识到,数天后他就要以另一种眼光来看待中国的核电问题。  8月13日,孙勤被任命为中国核工业
策划人语  当美国兴起的“次贷危机”悄然转换面目,成为“金融危机”乃至全球“经济危机”,中国依托旧日的世界贸易体系而行的经济增长快车道也就面临一个清楚的终结。危机对各国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挑战,冰岛政府的破产足见这一挑战的严峻程度。  国内,具体的经济对策接连出台,人们随之越来越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制约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上,希望深化改革,化压力为动力,以治道变革应对经济形势,开启下一个30年的发展之
马凯硕先生的第三部著作《新亚洲半球》,封面印有美国前财长萨默斯的推荐语:“在以后10年之内,本书是任何希望或将要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人所必读之书。”鉴于马凯硕早有“亚洲的汤圆比”之称,萨默斯此语并不为过誉,只是,此书对西方有如忠言逆耳。《经济学人》就称,“马凯硕关于亚洲必胜的观点和他所驳斥的西方必胜论一样无聊和欠说服力。”  亚洲不靠民主也能成功吗?马凯硕总结的“7条智慧支柱”——自由市场经济、科技
若将为联合国工作的中国人比作一支军队,那就是一个将军,几个校官,一堆士官和寥寥小兵的失调比例。  1·12海地地震让创建65年的联合国遭遇了史上最惨痛的人员伤亡,然而秘书长潘基文宣布的联合国遇难者名单并不包括在联海团总部大楼内遇难的4名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因为后者代表中国,并不属于联合国雇员,这就如同中国驻联合国大使不能算作联合国编制人员一样。那么,真正的联合国工作人员中,有多少是中国人?他们又是
近年来,有两个关键词非常流行:一个是归咎(blame),另一个是围殴(bash)。这两个词已成了美国国际关系的主轴。只要美国一感觉到受了某国的挑战,它的媒体知识界就会自动或被组织地动员起来,最先是一阵指责归咎,然后是一阵围殴,等到整个气氛形成,它的政府就会通过国安体系采取行动。美国已由这两个词,衍生出了两组观念:一组是“归咎文化”(Blame Culture),另一组是“围殴整人文化”(Bashi
北京市海淀区田村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去年9月就一直在招人,优先录取具备全科医师证书者,后来又专门招聘全科医生。直到现在,仍有几个岗位空缺着。“按要求,至少每3000人要有一名全科医生,我们现在的数量还达不到,学医的人就那么多,固定的盘子里大家都在抢,而全科医生又不能速成。”田村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杨清玲说。  全科医生要掌握多门专科知识,综合程度较高,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
9月CPI数据公布之后,关于货币政策可能调整的议论喧嚣尘上。  10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天津发表讲话指出,要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的合理增长。随后,央行行长周小川也表示,货币政策在“总提法不变的前提下留有充分的灵活性、针对性”。  与这些高层表态相对应的是,央行10月27日发布的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显示,央行暂停了连续两周发行的3年期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