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本与学生亲近起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fanz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或表达了人间至情,或闪耀着思想光芒的优秀作品,却由于学生阅读体验与生活体验有限,无法为他们所欣赏。笔者在教学《项脊轩志》的时候就碰到这样的问题。《项脊轩志》是一篇公认的感情细腻深沉的好文章,可谓“句句皆情”;可学生却认为写的都是小事,读起来很平淡。显然,学生与文章和作者有“违合感”,审美距离较远。因此,我教学时,在解决了语言文字层面的问题以后,就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唤醒他们的内在情感与文本感情产生共鸣这一难点上。
  一、朗读读带动体验,方法多样读感情。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教学文言文最重要的形式,是学习的入门之径。通过朗读时语气、语调、语势的变化,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能够让无声的语言传达出内在的情感,供朗读者感受、体悟。
  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学生自由朗读,有利于熟悉文本、自我感悟;教师示范朗读,有利于引导和激发学生去读、去悟,从而涵泳文中。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师范读越来越少,特别需要引起重视。教学《项脊轩志》时,笔者特意示范朗读了第2段(“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令人长号不自禁”),我有意读得缓慢、低沉,努力读出妪、娘和大母的语气语调,学生静听、模仿、自读,慢慢地,终于心情沉重起来,喉咙哽咽起来,虽未“长号”,已经“悲”从心来。我再请学生边朗读边想象“诸父异爨……再变矣”的情景,想象娘扣门而问和大母持笏而言的情景,终于让他们渐渐走入作品情境之中,感触到作者沉痛的心境。
  这样多方式、多层次地朗读,学生获得的体悟和认识是从文本中“生长”出来的,而不是由外向内“栽种”进去的。
  二、经验调动体验,以己推人悟感情。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与经验。
  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第2段提出了问题:为什么写先妣的内容都是由老妪介绍的?这个问题涉及细节,说明学生有心通过细节体悟情感,可是没能读出来。笔者于是因势利导,提示他们:归有光写这篇文章时十八岁,与在座的同学年纪相仿;大家也写过有关母亲的文章,你们是怎么写的?为什么会这样写?
  经过提示,学生受到启发:自己写母亲,内容大多是直接发生于“我”与母亲之间,而归有光所写的全是老妪的转述。为什么会如此?原因恐怕只能是实在无回忆可以记录。这一点,作者的另一篇文章《先妣事略》可以得到印证。《先妣事略》中说母亲一生育有八个儿女,二十六岁便因病去世了,可以想见归有光幼时能得到的母亲的抚慰是相当有限的。所以他说“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意思是说只能想起一两件事情,其他的茫茫然记不清了。我们十几年来一直得到母亲的爱抚,而作者则年幼失母、“无母何恃”!由己推人,作者心中的无限悲凉,我们似乎能够隐隐感受得到,恻隐之心也就油然而生。再回头去读有关先妣的文字,心情也就沉重了许多。
  因此,调动生活经验,比照文本内容,设身处地去感受人物、感受事件,会使感情悟得更加真切。
  三、提问激发体验,交流碰撞明感情。
  课堂对话要达到有效,以学生为主体是必要的,但在一些重点和难点处,教师的提示与引导也至关重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依据学情和教学内容,设计有效提问是帮助学生体会感情的重要方法。
  文章解读到补记部分时,笔者对学生说:“我们可以读懂十八岁的归有光,那时的他和我们一样直率,‘余泣,妪亦泣’‘令人长号不自禁’,直接写出内心的悲凉。而后面这段是三十五岁的归有光所写,这时的他思想更成熟,情感也更内敛,大家还能从细微处探得真情吗?”这样提问是想用挑战来激发学生的斗志,希望他们运用前面学习的方法,比如朗读感受、细节揣摩、结合生活体验,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学生在自读、互议的基础上,呈现了以下精彩发言。
  生甲:从诸小妹“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的发问,可以推想,妻子回娘家省亲,对小妹说起自己在阁子里如何凭几学书,如何问夫君古事,或者其他开心快乐的事情,让小妹对阁子产生了极大兴趣。可见当年的夫妻恩爱情深。
  生乙:“吾妻死,室坏不修。”话语平常,意蕴颇深:爱妻亡故,轩阁颓坏也没有心思去修葺整理了——人已去,修何益?。
  生丙:这七个字还可以这样解讀:在妻子亡故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作者都害怕修旧翻新改变了轩阁原来的结构和气氛,抹去了妻子曾经的形迹,影响了自己的睹物缅怀。
  生丁:“庭有枇杷树,我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句,最为痛楚深沉,表达也极为含蓄蕴藉。樹已亭亭如盖,人却生死相隔,读来悲凉塞胸,热泪盈眶,真让人“悲肠寸断”。
  事实证明,如果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或者阅读体验,学生是有可能跨越时空的限制,与作者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当然,这中间需要老师当好桥梁,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备文本,更要备学生,适合学生的课堂才能是有效的课堂。
其他文献
诗歌是一种富有节奏和韵律,用高度凝炼的文字描述意境、抒情达意的文学体裁。诗歌语言凝炼、结构跳跃,这就给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带来极大的困难,就更不用说透过语言文字去理解文本的内涵,挖掘作者的思想感情了。笔者认为在诗歌教学中若是把握好意境感受与思维引导这两个方面,必能让学生轻松而又深刻地读懂诗歌。下面笔者以《蒹葭》课堂教学为例,尝试探索诗歌教学中的意境感受与思维引导。  一、意境感受的唯美  意境是指借助
“体验”指的是什么?“体验”就是“体”和“验”。体:身体(大脑、肢体、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学习要重视身体参与以获得充分的感性知识——即“亲身体验”,才能进而升华出理性知识。其次,这一过程是个体性的,要让每个学生最佳投入,而不是“一刀切”追求标准化。验:经验(“既包括经验的过程又包括获得的结果”)。总之,“体验”是指学生经历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过程并获得经验(包括学习对象的知识和获得这些知识的方法)
公民意识是每个社会成员对自己所在的公民社会的认同、参与、支撑、忠诚和负责任的意识,现代国家民主化进程离不开现代公民意识培育的推动,国家民主化进程需要公民意识教育提供动力支持和政治保障,因此公民意识教育成为21世纪各国教育共同关注的课题。而公民教育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即从学校层面进行,因学校可通过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公民教育。而语文教育因其源远流长,自古便与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丰富的德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春节、清明、国庆等长假期间,湖南岳阳楼景区开展优惠活动,游客10分钟内背诵出《岳阳楼记》可免费领取门票。一时间,景区之内书声琅琅。该项活动把自身蕴含的文化因子与游客的文化素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无论从主观动机上还是从客观效果上,都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追求和倡导,准确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赢得了全社会的普遍好评,成为传递正能量的典型。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
当下的语文课可谓是“见花乱欲”“异彩纷呈”,很多老师打着“XX语文”的旗号游走于大江南北,很难说这些都是真正的语文课。很多老师不是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课文上反复讲读,就是把语文课当做输送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大卡车,语文学科要想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价值的学科的路还很遥远。拨开笼罩在语文上空的层层迷雾,廓清语文学科的真实位置,这是当下所有语文教师必修课。本文试图通过对学科的讲授方式,学科性质和运用的分
《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一篇选读课文,是现代散文作家陆蠡的抒情散文代表作,写于抗战爆发后的“孤岛”上海。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一直以来有多种不同的解读。主要有以下几种:苏教版语文教学用书中指出“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人教版教学用书中指出“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
谭邦和,男,华中师大文学院古典文学教研室教授。湖北省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三国演义》学会会长。1999年以来参与教育部组织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参加制订《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及国家级教师培训、语文高考研究等工作。现为教育部中小学教材评审专家,湖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华中师大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受聘担任文华学院中文系主任及该校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  一、语文课
在叙事类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教学设计关注的重点往往是主人公,时常忽略小人物在文本中特有的文学价值,而由于对“小人物”的忽略,课堂教学常常出现文本解读浅显,甚或理解错误的现象,此种对“小人物”忽略的现象理应引起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人物塑造不分大小,有些人物刻画虽用笔极简,但文学价值极高,阅读教学如能引导学生从文本中的“小人物”身上挖掘文学的独特价值,语文教学定能海阔天高。  一、错误阅读“小人物”
《江南的冬景》创作于1935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文中将北国的冬天、闽粤等地的冬天以及德国的寒郊散步与江南之冬作对比,选取“曝背谈天”“冬郊植被”“微雨寒村”“江南雪景”及“旱冬闲步”等五幅典型画面,展现江南冬景的独特魅力。写景类文章往往是某个时期作者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景中含情,自古皆然,好的写景文并非纯粹写自然景观,聊资消遣而已,“景物的美是心灵与自然的融合”,郁
问:看到《群山之巅》最后一句话“一世界的鹅毛大雪,谁又能听见谁的呼唤”,你创作完这部作品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答:就是一种无言的苍凉感。也许是与笔下相处了两年的人物告别的那种心疼与不舍;也许是内心还涌动着一股热泉,可又无处倾泻的那种伤感。   问:《群山之巅》这本书书名的内涵?为什么钟情小人物?   答:我塑造的这个小镇,在地理位置上处于群山之巅,所以很自然地就用了这个标题。高高的山,普普通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