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问题研究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ib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设指的是教学活动发展的预测和设计,是在课前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设想与安排;生成指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和知识的建构,是通过教学各主体之间的交流、合作、对话,促进教学目标达成、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此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生成是多元的、動态的过程。课堂教学生成的新特点对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学过程既不能僵化地执行预设的轨迹,又能够对变化的、动态的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引导、把握与掌控,使生成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价值性和精彩性。
  一、以开放思维进行预设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遵循事前设计的教学方案。在进行预设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生成中的不确定因素,将各种动态的、随机的生成引导和统一到教学目标中来。
  1.目标预设。
  在进行目标预设时,教师不仅要明确《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目标的达成存在三种可能:一是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思考顺利达成;二是过于容易地达成;三是难度较大,大多数学生不易达成。第一种是较理想的状态。在预设时,对第二、三种情况,预设的空间要足够开阔,即当出现这两种情况时对目标进行及时调整。在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实现三维目标的一致发展。
  2.内容预设。
  《历史与社会》教材的每一个教学单元,都有其特定的主题,在教材主题之间,都暗含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预设时,要在遵循教材编排逻辑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对于重点知识,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地进行补充和整合。在完成单元教学任务的同时,进行系统知识建构,将单元知识放到宏观的知识架构中进行审视,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
  3.方法预设。
  教学方法的预设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学生认知特点和教学目标,使其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实效性。对于一般的、简单的内容,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然后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复述、概括和串连。对于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在教师引导下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允许和倡导学生勇于表达个性化的见解。
  二、构建科学的生成机制
  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实践中,教学生成要素复杂多元。对此,教师要有效调动各种生成资源,构建科学的教学生成机制。
  1.营造良好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营造开放、自由、和谐、热烈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思考、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深入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和质疑,包容学生的个性化解读,避免唯一性、权威性评价对学生思想造成的束缚。只有在地位平等、受到尊重、关系融洽的环境下,学生才会产生安全感,进而激发自信心,才会乐于学习、积极思考、勇于表达。
  2.以提问激发智慧。
  提问是推动教学活动发展和激发学生思考的重要动力之一。在提问时,一方面应避免简单化,否则难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也不宜过难,而应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在已掌握知识的范围之内,再稍具难度,给学生以思索的空间。如在教学《人权的足迹》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一些西方国家经常批评中国的人权问题,有没有道理?然后再让学生分别思考“有道理”和“没有道理”的原因。经过这样的提问,一步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广更深的层次发展。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要以开放性的思维,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预设,引导教学活动遵循科学的发展轨道。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遵循科学预设的情况下,通过营造良好氛围、巧用提问激发等方式,调动各种积极的生成资源,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新课改理念强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要求通过历史学习,“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从不同的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历史学科包罗万象,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均有涉及。因此,教学中文综知识的渗透非常重要,在高三一轮复习中尤其需要锤炼学生对文综知识的整合与运用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中文综知识融合度高,教师在
在讲授《经济生活》中的“市场经济”时,笔者告诉学生们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课后,不少学生提出了疑问:我国领导人为什么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什么时候提出的?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由此可见,学生已不仅仅满足于课堂上教师得出的现成结论了,他们还想要更多地了解我国的现有国情。于是,笔者萌生出给学生们做一次讲座的想法,专门探讨我国对于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的选择历程。于是,经过准备,笔者在本市开展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高效互动,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那么,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们如何才能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如何才能实现充分、高效的师生互动呢?师生互动是仅仅体现在历史课堂中,还是体现在历史学科的预习、听课和复习全过程中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预习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内容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的重要
历史是鲜活的,有生命的。历史教学的使命之一是把鲜活、生动的历史展现在学生们面前,让他们去“触摸”鲜活的历史人物,真切地感受历史人物之“魂”,然后,生成智慧。所以,我们的历史课堂应该做到以“情”动人,以“史”感人,以“魂”立人,还历史以真实的血肉,让学生能近距离地感悟历史,深切体会历史的生命跃动之美。笔者在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时,正是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谜语瞬间
多年的执教经验使我明白,地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学条件不太好,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难以讲解抽象的地理知识。为了解决这些教学问题,我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具,制作新的教具。下面我就以“三圈环流”教具的制作过程为例,谈一谈地理简单教具的制作方法和过程。  ① 准备地球仪、硬纸条、双面胶、红蓝黑三种颜色的笔。  ② 沿着地球仪上的某一条经线,由赤道到北极点粘上双面胶。  ③ 用硬纸条做成
俗话说“得小题者得天下”,选择题得分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笔者对近几年湖南省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平均得分进行了统计:2015年26.20分,2016年21.40分,2017年23.39分,难度值分别是0.55,0.46,0.49。从这些数据中,我得出的结论是:选择题难度居高不下,学生难以应付。笔者在本文拟就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命题特点和复习方法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近三年历史选择题的突出特點
新课程高中历史课本对古代中国经济的介绍比较多,而对古代西方经济的叙述相形之下却显得单薄笔者希望通过比较古代中西方经济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能够全面认识其经济问题的规律性,同时了解中西经济结构、政治体制以及文明的特点本文以汉代与同一时期的罗马为切入点进行比较  中国是典型的大陆型农业大国,直到近代还保留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西汉前期,商品生产、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自给自足的经济仍居于统治、支配地位,其突
2015年浙江省衢州市《历史与社会》中考试卷第21题从一些独到的角度给人以启迪。这道题是这样的:读下图,回答问题。  (1)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看,A地区位于。B地区所在国与我国共同濒临洋,该地居民使用的主要语言是。(3分)  (2)运用所学知识判断景观②对应的地区是(填字母A或B),并分析制约该地区发展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3分)  (3)请列表比较A、B两地区人们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
当今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工作者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一课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探索一:理念创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发思维  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前提条件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创造
历史概念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历史教材由于篇幅有限,无法广泛地引用多方面的历史材料来讲解历史概念。因此,初中生仅凭历史教材是难以深入理解这些抽象的历史概念的。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历史概念呢?本文结合历史细节教学和概念教学的研究,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相关教学为例,对历史细节的提出、探究、运用进行实践探讨。  一、历史细节的提出  历史知识原本是生动有趣的,但由于篇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