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而课堂参与度则是学生积极学习的有力保障. 那么,什么是参与呢?参与不是一般的参加,而是投入,包括行为、认知、态度与情感的投入,也就是说深层次的投入才叫参与.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的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小学数学发展性教学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也强调学生的参与学习活动. 因此,参与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
一、怎样促进学生课前主动参与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它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一座桥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开展课前预习,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预习,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有心理准备,学什么内容,对这个内容知道了哪些?在哪些方面还弄不懂?这样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效果明显会好很多.
当然,要想预习达到效果,教师则应让学生理解、体会预习的重要意义,养成预习的习惯,教会学生预习方法,加强对学生预习过程的指导,并对预习结果进行评价等. 比如“百分数”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前主动预习,初步认识百分数,以及收集生活中百分数的实物,感知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产生学习的动力.
那是不是所有的课都要课前预习呢?课前预习的内容要有所选择. 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进行课前预习的.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预习后,有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结论. 课堂上进行活动时,他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最后的结论,不再关注面积的推导过程,使活动过程失去实际意义. 这不利于学生的实践探索和思考等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 有些内容课前预习就很有必要了,如教学“年月日”时,学生通过预习查阅资料,了解平年、闰年的来历,知道一些天文知识,这些知识对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纵观课前预习的研究,利弊都有,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及教材内容进行合理选择,以收到最好的效果. 学生一旦具备了这种能力和习惯,便也就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了!
二、课中怎样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
(一)搭建认知平台,给学生参与创造条件
陶行知先生说:“接知如接枝”. 要给学生搭建良好的认知平台,关注已有知识经验,搭建好了认知平台,新旧知识的迁移就顺理成章了. 在“百分数”的教学过程中如何突出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连接点呢?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应将重点放在它们意义的连接点上. 即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而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它们都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课堂上如果师生关系融洽,同学和老师之间距离自然拉近,在这个宽松的环境里,他们可以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那么他们肯定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孩子们是相当聪明的,如果在课堂上感觉到了紧张和恐惧,他们会很快把自己保护起来,就不发言,不参与,那么教师再精彩的设计都不起作用了. 因此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从态度上主动参与进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的评价语言也相当重要,可以说教师的课堂语言评价是一节课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它对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评价语言要准确、针对性强,在评价过程中既要有激励性评价、赏识性评价还要有启发性评价. 比如:你的概括能力太强了,老师喜欢你!这个男生很积极,还有像他一样的吗?你太了不起了,你都可以做小小数学家了!……老师及时、恰当的肯定和激励,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给孩子们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三)预设多样化的参与方式,让学生克服形式单一的疲劳,就更能激发参与热情
教师预设教学流程时,要考虑如何让学生身体、思想、情感全部投入学习活动中. 要尽可能设计用眼看、用耳听、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等个人参与方式,还要考虑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等分组参与方式,也要用到游戏活动、汇报分享等集体参与方式. 让学生在一堂课里能以不同的身份参与,既新鲜、又更具挑战性. 比如在“百分数”教学中,采用同桌交流、合作探究、游戏活动的方式. 同桌说百分数的意义,说含有大于等于的百分数的含义. 小组合作归纳百分数的含义,感受百分数带给我们的冲击. 20秒写百分数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四)要聚焦重点,层层深入,使学生长期参与学习
要聚焦重点,层层深入,让学生长期参与学习,可以通过问题导向来实现. 问题导向是实现教师指导作用的基本方式,教师通过问题设计,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 教师的问题既是学生参与的诱因,又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指明了方向. 比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通过下面的问题来实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观察这一天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发现重复计时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为什么会重复呢?”“是第一圈重复第二圈,还是第二圈重复第一圈呢?”“能不能让它不重复?”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把1时改成13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通过问题“把凌晨1时改成13还是把下午1时改成13?”这样的思考促进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 教学中虽然是通过学生的参与来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对课堂教学进程和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控是教师通过问题实现的,教师通过问题来传递教学设计意图,使参与学习的学生方向明确,研究的内容具体,讨论的注意力集中,整个参与活动都聚焦到要参与的问题中来,使学生的参与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提高学生参与的实效性,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有信心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
(五)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好奇心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是一种内心的需要,应受到足够的呵护和重视.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 他们渴望知道更多的东西,总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 所以学生在主动探究新事物时,教师应采取正确的方法,尽可能地为孩子营造一种民主的环境氛围,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他们的兴趣,引导孩子尝试解决疑问,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使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得到满足,能力获得发展.
在主动参与中,我们还要有效地利用学生的表现欲望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展示机会,留足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想、说和做. 教师不断地给予鼓励,让学生的表现欲望尽可能地展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使学生最终以持久的热情投入学习活动中. 比如“百分数”的教学,写百分数这一环节,老师要求同学们在20秒内写百分数,写完之后,老师追问:“如果老师规定的任务是写10个百分数,那么你能用一个百分数表示你完成的情况吗?”同学们一下就活跃了起来. 特别是完成情况比较好的同学更有表现的欲望.
三、课后参与可以怎样做
学生的课后参与方式主要是把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应用,通过应用,一方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价值体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数学学习. 课后参与的方式主要有:家庭作业、实践应用、调查研究、知识的拓展等方面. 特别是实践应用,它代表较高水平的学习,学生要将掌握的知识用于新的具体情境,不仅要用到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巧,还要应用到一些其他的经验. 比如在生活中找补钱,就远比书本上的“认识人民币”复杂得多. 例如买4元3角的商品,付给一张5元人民币时,商家应找补零钱7角钱;在商家没有7角钱的情况下,买家可以付5元3角,由商家找补1元. 这种补钱的方式在书本上是没有的,通过这样的实践应用,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课后参与也可以是知识的拓展. 还拿“百分数”的教学来举例,在学生说完本堂的收获过后,老师问:“明白了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那请你猜一猜,生活中除了有百分数以外,还有没有与百分数类似的数呢?”在学生猜想之后,老师说:“是不是这样呢?这个问题留给你们自己课后去探索吧!”为学生遗留的问题,学生课后解决,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综上所述,教师要善于搭建平台,提供参与的机会,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学生能学;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 要善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欲望,给予激励性评价,使学生爱学;能学、会学、爱学,则能促使学生更有信心、更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一、怎样促进学生课前主动参与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它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一座桥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开展课前预习,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预习,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有心理准备,学什么内容,对这个内容知道了哪些?在哪些方面还弄不懂?这样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效果明显会好很多.
当然,要想预习达到效果,教师则应让学生理解、体会预习的重要意义,养成预习的习惯,教会学生预习方法,加强对学生预习过程的指导,并对预习结果进行评价等. 比如“百分数”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前主动预习,初步认识百分数,以及收集生活中百分数的实物,感知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产生学习的动力.
那是不是所有的课都要课前预习呢?课前预习的内容要有所选择. 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进行课前预习的.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预习后,有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结论. 课堂上进行活动时,他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最后的结论,不再关注面积的推导过程,使活动过程失去实际意义. 这不利于学生的实践探索和思考等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 有些内容课前预习就很有必要了,如教学“年月日”时,学生通过预习查阅资料,了解平年、闰年的来历,知道一些天文知识,这些知识对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纵观课前预习的研究,利弊都有,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及教材内容进行合理选择,以收到最好的效果. 学生一旦具备了这种能力和习惯,便也就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了!
二、课中怎样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
(一)搭建认知平台,给学生参与创造条件
陶行知先生说:“接知如接枝”. 要给学生搭建良好的认知平台,关注已有知识经验,搭建好了认知平台,新旧知识的迁移就顺理成章了. 在“百分数”的教学过程中如何突出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连接点呢?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应将重点放在它们意义的连接点上. 即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而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它们都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课堂上如果师生关系融洽,同学和老师之间距离自然拉近,在这个宽松的环境里,他们可以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那么他们肯定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孩子们是相当聪明的,如果在课堂上感觉到了紧张和恐惧,他们会很快把自己保护起来,就不发言,不参与,那么教师再精彩的设计都不起作用了. 因此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从态度上主动参与进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的评价语言也相当重要,可以说教师的课堂语言评价是一节课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它对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评价语言要准确、针对性强,在评价过程中既要有激励性评价、赏识性评价还要有启发性评价. 比如:你的概括能力太强了,老师喜欢你!这个男生很积极,还有像他一样的吗?你太了不起了,你都可以做小小数学家了!……老师及时、恰当的肯定和激励,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给孩子们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三)预设多样化的参与方式,让学生克服形式单一的疲劳,就更能激发参与热情
教师预设教学流程时,要考虑如何让学生身体、思想、情感全部投入学习活动中. 要尽可能设计用眼看、用耳听、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等个人参与方式,还要考虑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等分组参与方式,也要用到游戏活动、汇报分享等集体参与方式. 让学生在一堂课里能以不同的身份参与,既新鲜、又更具挑战性. 比如在“百分数”教学中,采用同桌交流、合作探究、游戏活动的方式. 同桌说百分数的意义,说含有大于等于的百分数的含义. 小组合作归纳百分数的含义,感受百分数带给我们的冲击. 20秒写百分数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四)要聚焦重点,层层深入,使学生长期参与学习
要聚焦重点,层层深入,让学生长期参与学习,可以通过问题导向来实现. 问题导向是实现教师指导作用的基本方式,教师通过问题设计,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 教师的问题既是学生参与的诱因,又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指明了方向. 比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通过下面的问题来实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观察这一天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发现重复计时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为什么会重复呢?”“是第一圈重复第二圈,还是第二圈重复第一圈呢?”“能不能让它不重复?”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把1时改成13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通过问题“把凌晨1时改成13还是把下午1时改成13?”这样的思考促进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 教学中虽然是通过学生的参与来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对课堂教学进程和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控是教师通过问题实现的,教师通过问题来传递教学设计意图,使参与学习的学生方向明确,研究的内容具体,讨论的注意力集中,整个参与活动都聚焦到要参与的问题中来,使学生的参与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提高学生参与的实效性,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有信心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
(五)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好奇心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是一种内心的需要,应受到足够的呵护和重视.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 他们渴望知道更多的东西,总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 所以学生在主动探究新事物时,教师应采取正确的方法,尽可能地为孩子营造一种民主的环境氛围,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他们的兴趣,引导孩子尝试解决疑问,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使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得到满足,能力获得发展.
在主动参与中,我们还要有效地利用学生的表现欲望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展示机会,留足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想、说和做. 教师不断地给予鼓励,让学生的表现欲望尽可能地展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使学生最终以持久的热情投入学习活动中. 比如“百分数”的教学,写百分数这一环节,老师要求同学们在20秒内写百分数,写完之后,老师追问:“如果老师规定的任务是写10个百分数,那么你能用一个百分数表示你完成的情况吗?”同学们一下就活跃了起来. 特别是完成情况比较好的同学更有表现的欲望.
三、课后参与可以怎样做
学生的课后参与方式主要是把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应用,通过应用,一方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价值体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数学学习. 课后参与的方式主要有:家庭作业、实践应用、调查研究、知识的拓展等方面. 特别是实践应用,它代表较高水平的学习,学生要将掌握的知识用于新的具体情境,不仅要用到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巧,还要应用到一些其他的经验. 比如在生活中找补钱,就远比书本上的“认识人民币”复杂得多. 例如买4元3角的商品,付给一张5元人民币时,商家应找补零钱7角钱;在商家没有7角钱的情况下,买家可以付5元3角,由商家找补1元. 这种补钱的方式在书本上是没有的,通过这样的实践应用,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课后参与也可以是知识的拓展. 还拿“百分数”的教学来举例,在学生说完本堂的收获过后,老师问:“明白了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那请你猜一猜,生活中除了有百分数以外,还有没有与百分数类似的数呢?”在学生猜想之后,老师说:“是不是这样呢?这个问题留给你们自己课后去探索吧!”为学生遗留的问题,学生课后解决,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综上所述,教师要善于搭建平台,提供参与的机会,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学生能学;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 要善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欲望,给予激励性评价,使学生爱学;能学、会学、爱学,则能促使学生更有信心、更积极主动参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