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质疑” 激活思维

来源 :新校园·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644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宋哲学家陆九渊先生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对此,笔者深表赞同。笔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从为何“无疑”、“启疑”原则、“启疑”方式、怎样“答疑”四方面谈谈“质疑”与激活思维之间的关系。
  一、为何“无疑”——“套”标准答案,锁定思维
  在引导学生认识新知的过程中,教师通常喜欢把课前设计好的“疑问”摆在学生面前,“牵着”学生走。要是有学生稍越“雷池”,教师就“及时”启发或诱导。态度差些的教师甚至会对学生的奇思怪想横加指责。一次语文公开课,笔者就亲眼看到这样的事:当教师声情并茂地读完《小珊迪》这篇课文后,问学生喜欢哪些段落、句子。有位学生的回答出乎意外:“我都不喜欢!”场面一时就僵住了,教师的脸由晴转阴:“这么好的课文你都不喜欢,那你喜欢什么?你的作文在班上是还可以,但你要知道,这篇文章可是名家写的。难道你能写得比他好?同学们,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要自以为是……”试想,面对这样的教师,学生今后还敢再有“真情流露”吗?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使他们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但目前,确实有不少教师在学习前人的经验时,把其当作“金科玉律”,当作“永恒的真理”,一味地把学生往“标准答案”上套,对于学生的质疑不屑一顾,甚至认为是荒谬的。这无疑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锁定了学生的思維,学生如何再生“疑”呢?
  二、“启疑”原则——广泛性、包容性、针对性
  启疑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关键。朱熹先生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但如何启疑,是一门极为讲究的教学艺术。
  首先,启疑必须具有广泛性。这有两重意思:一是教师须创设一种民主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提出疑问;二是教师要允许每一个学生提出疑问,而不仅仅是“优等生”才有提问的权力。
  其次,启疑必须具有包容性。对学生一开始提出的疑问不论多么简单可笑,教师都要认真对待,并肯定其勇气,必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第三,启疑必须具有针对性。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不相同,对学生的诸多疑问教师要适当加以分析,筛选出其中较有见地的、有针对性的质疑,加以肯定。长此以往,学生的质疑水平就会越来越高,对一般的疑问他们也会与同学讨论或借助工具找出答案了。
  三、“启疑”方式——审题生疑、理解内容生疑、品词句生疑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通常使用如下三种“启疑”方式:
  一是审题生疑。一般来说,学生看到一篇文章,总是会产生诸多疑问。如《鸟的天堂》,学生首先会想到“天堂”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世界,是虚拟的,“鸟的天堂”会在哪里?是一个怎样的地方?随着阅读的深入,疑团一个个解开了。原来“鸟的天堂”是指那株茂盛的大榕树。事实上,让学生带着对题目的疑问去阅读文章,学生的收获会更大,对锻炼学生的思维也极有好处。
  二是理解内容生疑。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时,常常会产生一些疑问,这时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把这些疑问提出来。如《凡卡》一课,在理解文章内容时,笔者围绕课后的思考练习展开教学,向学生质疑,反过来学生也向笔者提问:“凡卡九岁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的信呢?”“文章开头明明是写凡卡·茹科夫,怎么信的落款却是伊凡·茹科夫呢?”“图画上的凡卡不是披着破皮袄吗?文章结尾写他去寄信时怎么说他‘连破皮袄都没披’呢?”诸如此类的疑问还有不少,这点点滴滴的疑问都是学生思维、学习的结果。多让学生对内容进行质疑,对帮助其理解、分析文章内容自然是功不可没的。
  三是品词句生疑。一次,笔者让学生品味歇后语幽默诙谐的妙处,学生对“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产生了疑问,一个学生站起来问道:“老师,丈二的和尚确实高,但科学证明,人的手伸开,伸直,从左手中指尖到右手中指尖的长度接近于人的高度,人高手也长,怎么会摸不着头脑呢?”笔者不禁一震,这一问确实不好答,但学生能产生这样的疑问也确实不简单,其思维的敏锐度不可否认,其见识更是让人不可小看。
  四、怎样“答疑”——为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辟绿道
  实际上,学生的思维活了,疑问自然也就多了。生理学家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人脑细胞,仅用了百分之十,还有百分之九十尚未得到开发。我们不必怕学生问的问题太多,脑子装不下,倒是应该警惕他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使大脑功能退化了。我们要善待质疑,为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辟绿色通道。如课前答疑、堂上答疑、课后答疑、旁答和自答等,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笔者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时,有学生当堂质疑,认为文中“一个大本子”的“个”作本子的量词不合适。笔者一看,认为也不对,其他学生都认为是用错了词。但笔者反复思考,觉得妄下结论对学生影响不好,于是将问题放在了课后。笔者征求了不少同行的意见,还请教了市教育局的教研员,证实了“一个大本子”属北方人的习惯用语。疑解了,笔者也从中受益匪浅。
  老师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无论教学时间有多紧,请留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请允许质疑,请善待质疑!
其他文献
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要摒弃过去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努力开发新的教学互动办法。初中体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感知和身心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创新,一切以学生为核心,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热爱体育活动,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自主探究模式的概念   体育课堂的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在体育教师科学的指导下,要求学
所谓合作学习,是一种强调社会互动,给学生提供结构化角色的教学策略。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学习才是有效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模式。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是交流。”形成数学交流意识是数学学习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
摘 要:词汇的积累、运用和考查三个方面,阐释了教与学、基础与能力、遗忘和记忆的关系,便于学习,值得借鉴。  关键词:词汇;积累;运用  词汇在语言学习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事实上,传统的授课方式和枯燥的识记方法,让很多学生对英语单词失去了学习兴趣、望而却步,甚至完全陷入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因此,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探讨词汇教学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和运用词汇是教师改革课堂教学的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