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趣味 寸不离身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w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片盒,即放置名片的盒子,为名片出现后的衍生品。18世纪末至19世纪,随着人们社交的需要,名片在欧美国家的社交圈里广泛使用,这时恰逢东西方交往的一个关键时期。故从名片使用的内容到形式,双方皆有互相影响之处,此亦促成了名片盒这种不但小巧、而且重要的物件之工艺,得到了发展与贸易繁荣。同时在当时刮起的“中国风”之熏染下,西方市场不仅对陶瓷、丝绸、茶叶等大宗商品感兴趣,亦对写真画、折扇、名片盒等小东西大为着迷。这是因为它们是彰显绅士淑女、上层社会人物时尚品位与审美意趣的外部象征,故其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寸不离身的标准配饰。而其中满载“中国趣味”、荟萃广州高超繁杂工艺的外销名片盒,更是成为了他们交往的随身物品。
  清代外销名片盒的历史沿革
  在中国古代已有之的名片,其实并非舶来品。它最早在我国古代先秦至西汉时期,被称之为“谒”。东汉以后,谒的使用逐渐减少,而“刺”的使用逐渐增多;“谒”主要是请求接见,而“刺”则多指通报姓名,两者均为竹、木质地。随着造纸术在东汉时期的改进,纸张的使用开始逐渐普及,刺的制造材料逐渐变为轻捷便利、便于携带的纸张。到了唐代,刺已经完全由纸张制作而成,其名称也逐渐变更为名刺、名帖和名纸等。元、明、清时期,名刺得到进一步演变,名帖种类繁多。明清两代流行的名帖,主要有请帖、揭帖、说帖、副启、拜帖等。19世纪初,随着马礼逊等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播宗教,他们在印刷宗教书籍的同时,也把西方的近代印刷技术传入中国;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西式名片慢慢在中国发展,中国已进入中式名刺和西式名片同时使用时期。辛亥革命后,西式名片得到流行和普及。
  清初,清廷为了巩固政权,在沿海地区实行海禁。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始,先后设立闽、粤、江、浙四省海关,有力地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宣布封闭闽、浙、江三海关,仅保留粤海关对外通商,实行“一口通商”政策,广州十三行成为清政府特许的唯一经营管理海路贸易的商行,广州成为清朝全盛时期中西贸易的中心、中国外销艺术品的生产基地与中转站。进入18世纪以后,中国外销品在欧洲社会反响良好,使得中国外销艺术品供不应求。欧洲各国将发财的梦想都寄托在东方贸易上,除了传统的瓷器、茶叶等传统外销品畅销外,轻巧而新奇的小商品也随之兴旺。这些洋溢着东方趣味的精美艺术品风靡欧洲上流社会,如外销通草画、水彩画、外销扇、名片盒等。
  18世纪末至19世纪,名片在欧美社会的社交圈内广泛使用。它们外型纤巧、材质多样、精致优雅,是集铸造、雕刻、镶嵌、绘画等艺术于一身的工艺品。银器在欧洲使用广泛,因此银质名片盒,最先开始出现在名片盒领域。银是最早被采用制作名片盒的材质,名片盒底部隐蔽处常常刻有匠名、店号、成色等印记。如这件“清代银锤胎徽章西厢记鱼藻纹名片盒”(图1),盒身口沿就錾有“WH”“清记”“90”款印记。而欧洲人奥斯蒙德·帝福尼(Osmond Tiffany) 在其1844年的日记中,曾提及他参观当时广东靖远街一间银器店的情况:“店铺的银匠能制造任何物品……有着精致华丽的花纹的盒子,或是名片盒,就是这些银匠的得意之作。”随后,大量的各类名片盒漂洋过海流行于欧洲。
  清代外销名片盒的分类
  对于西方名片来说,它们与中国传统格式严格、统一的名帖不同,西式名片盒在外观上更加多样和繁复。它们设计精美、纸质考究,内容既有手写,又有版印,有的还以图案装饰。自然地,名片盒需要与之相配合。于是,大量外形纤巧、材质多样、精致优雅,且集铸造、雕刻、镶嵌、绘画等艺术于一身的外销名片盒就出现了。当然,它们与中国传统习惯采用的织绣“名片夹”也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按照清代外销名片盒的平面形状来分类,其有长方形和“亚”字形两种类型,常见的以长方形居多。如长方形的十九世纪后期银錾刻龙梅纹名片盒(图2),“亚”字形的清代银累丝开光花卉龙纹名片盒(图3)。
  其次,按照清代外销名片盒材料质地来分类,主要有银质名片盒、象牙名片盒、贝壳名片盒,以及玳瑁名片盒、檀香木名片盒、漆器名片盒、多种材料镶嵌的复合类名片盒等多种类型。其中,银质如清代银锤胎BMA徽章人物竹节纹名片盒(图4)、十九世纪银累丝盾牌纹名片盒(图5)、十九世纪后期银累丝开光龙纹徽章纹名片盒(图6)。
  清代时期,广州牙雕达到鼎盛。当时牙雕制品有小玩意儿、摆设品、实用品、祭祀品等几大类,镂空编织、镶嵌等技艺全面发展和应用,形成了鲜明的岭南地方风格。而广东的工匠,更是将这种材质用到了顶峰。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特使马戛尔尼一行参观广州牙雕后,在《旅行在中国》一书上写道:“看来似乎最优秀、最完美无瑕的顶峰,就是象牙雕刻。”可见这种工艺在西方人心目中留下的深刻印象。顺理成章地,象牙材质和工艺就被用在了名片盒上,而且成为高端产品。而当时象牙质的名片盒,更是有如清象牙高浮雕椭圆开光人物纹名片盒(图7)、十九世纪象牙雕柳亭人物纹名片盒(图8)、十九世纪象牙雕竹报平安纹名片盒(图9)、清代象牙雕柳亭人物纹名片盒(图10)、清代象牙雕开光镂空人物紋名片盒(图11)等。
  另外,贝壳质的有如清代贝雕西洋花卉纹镶银边名片盒(图12),玳瑁质有如清代玳瑁雕人物亭阁纹名片盒(图13),檀香木质有十九世纪檀香木雕庭园人物图名片盒(图14),漆器质有清代黑漆描金人物亚字形名片盒(图15),多种材料镶嵌的复合类质则有清代银累丝烧珐琅彩“福庆有余”纹名片盒(图16)。不过根据目前所见,在博物馆馆藏与艺术市场上,是以银质、象牙质以及檀香木质地的名片盒居多。但是无论哪种材质的外销名片盒,我们都能看到鲜明的中国风情,特别是岭南特色。很多人物的装束,一看就是广东打扮。山水、人物、楼台、桥梁、树木、花草……在欧洲的社交场上、指掌之间,翻动的皆为中国趣味。
  再从清代外销名片盒的打开方式来分类,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盒盖与盒身侧边连为一体,一侧设为打开按钮,这种打开方式主要存在于金属名片盒,如这件清代银累丝徽章留白郁金香纹名片盒(图17);第二类是盒身、盒盖独立存在,设有子母扣,扣合而成,用手直接打开,此类打开方式较多,如这件十九世纪晚期象牙雕人物柳亭图名片盒(图18);第三类是侧边中间设有按钮,名片盒从中间掀开,有如清银累丝镀金开光双龙纹名片盒(图19)。   清代外销名片盒的特征和工艺
  (一)实用性强
  当前,清代外销名片盒作为艺术品、文物藏品被广泛收藏。然而在清代时期,名片盒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实用性,用于装置名片。其盒子精美,工艺精湛,用于社会交流,大小合适,携带方便,直接装于衣服口袋或者用装饰链佩戴于身上,故受到西方人青睐。
  (二)私人定制
  清代外销名片盒在西方国家广受欢迎,各个阶层的人都可以购买到中国制造的名片盒。一些名仕贵族或者大商家为了区别身份,开始从单纯的购买转为采用私人定制,要求将自己的族徽、名字、标志符号等镌刻在名片盒表面,以进行身份的区分。从现存的名片盒来看,有很多清代外销名片盒上有纹章符号,如此清錾刻农事图银质名片盒(图20)。
  (三)集合多种工艺
  清代外銷名片盒之所以在国外畅销,主要是它自身带有众多的中国传统工艺,迎合了西方人的审美情趣。同时,清代外销的出口主要是在广东地区,和其他外销品在此聚集的原因大同小异,得益于独特而专享性的外贸环境;另一方面,这亦与广东工匠高超的技术有关。
  其中一种,为累丝工艺。它是我国古代传统工艺之一,又称“细丝工艺”“花丝工艺”,为金属工艺中最精巧者。它是将金或银加工成丝,然后将其编成各种网状组织,再经盘曲、掐花、填丝、堆垒等手法制作金银首饰的细致工艺。为了增加名片盒的外观美感和立体感,很多的银质名片盒采用累丝工艺,有龙纹、花卉纹等不同纹饰。如清代银累丝镀金开光双龙纹名片盒(图21)、清银累丝缠枝西番莲纹名片盒(图22),纹饰即分别为双龙纹、缠枝西番莲花卉纹。
  另外一种,为锤揲錾刻工艺,如此工艺所制的清代银锤胎徽章渔人喜上眉梢纹名片盒(图23)。部分金属名片盒使用锤揲錾刻工艺,主要分锤揲和錾刻两个步骤完成。锤揲是古代金银细工传统工艺技法之一,也是金银细工工艺的基本技法之一,是金银器成型的主要方法。它利用金、银极富延展性的特点,以锤敲打金、银块,使之延伸展开呈片状,再按要求打造成各种器型和纹饰。一般来说,凡隐起的器物和纹饰图案,往往是经过锤揲制成的。而錾刻,是金器锤揲成型后,作为细部的加工手段而使用,也运用在铸造器物的表面刻画上,多施用于花纹。它的工艺比较奥尼复杂,且要用到诸多工具,以便錾刻不同要求的花纹。錾刻技术产生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有时为平面雕刻,有时花纹凹凸呈浮雕状,可在器物的表里同时使用。
  清代外销名片盒的文化内涵
  (一)它是使用者身份地位与财富的象征
  名片作为等级社会的产物,展示了上流社会皇室贵族、达官贵人的交往与礼节。因此,装置名片的名片盒是一种身份地位与财富的象征。材质越贵、工艺越精的名片盒,就越能反映出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如一些追求高雅品位的人,使用名贵的檀香木制作名片盒,随身携带。就像这件清代檀香雕庭院人物名片盒(图24),不仅可以起到香囊的作用,还可使名片也濡染上檀香木特有的清馨芳香,使人闻起来有一种清虚淡泊、心神爽悦之感,以此展示自己卓尔不群的品位。相比起来,一些人为了夸示富贵,以黄金珠宝制作名片盒,就显得有几分尘俗之气了。
  (二)它是中西方外贸经济文化的有力见证
  时至今日,名片依然是商品经济中双方交流不可或缺的载体。名片在中国早已出现,是中西海上贸易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的交流的见证。中国在逐渐西化的同时,也使得“中国风”在欧洲流行起来。而种类繁多、质地多样的清代外销名片盒,客观反映了中西方外贸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
  (三)它是中国传统工艺的有效载体
  清代外销名片盒除了自身的实用价值外,还是精美的装饰品、艺术品。它集雕刻、镶嵌、累丝、锤揲錾刻等多种传统工艺于一身,且有动物纹饰、缠枝花卉纹饰、龙纹、人物庭院故事纹,以及建筑图案、吉祥图案、纹章图案等多种纹饰,是中国传统工艺的有效载体。
  根据雅昌艺术网提供的数据,一件长12、宽7.5厘米的广州十三行制、体现晚清时期珠江地区民众一种生活状态的银质清代晚期“珠江市井”名片盒,被中国嘉德以55200元拍卖成交。一件长9.6厘米,通体以浅浮雕加镂空雕手法雕刻人物故事图的清代玳瑁名片盒,被苏州东方以44800元拍卖成交。一件长11.5厘米,运用镂雕及满雕的技法雕刻出人物山水、亭台楼阁的清代牙雕名片盒,被北京琴岛荣德以33600元拍卖成交。而一件高10.5厘米,器身通体高浮雕亭台、人物和树木等纹饰,一幅欣欣向荣的百姓乐业图的清代檀香木雕人物故事名片盒,则被北京匡时以31360元拍卖成交。可见如此方寸细小的尤物被艺术市场热捧的程度。
  清代著名小说家李宝嘉(1867—1906),在他所著的《晚清官场谴责小说:文明小史》第五十回中,记载了当时人们使用西式名片的一个场景:“巡捕传进一个洋式片子来,上面写着虫书鸟篆。”而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第四回里,亦有“我今日偶然忘记了带名片,见谅见谅”之言。可见在清末时期,名片已经被大众所接触。而精美、小巧的岭南产清代外销名片盒,不仅具有极其丰富的中国传统工艺,同时又被赋予了中西外贸交流的神圣使命。它们反映了清代手工业的制造水平,因此说它们极富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与收藏价值,不足为过。
其他文献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社会大众对于审美的认知及需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传统工艺美术品作为文化瑰宝而备受青睐,但是因为制作周期长、从业人员少、成本高、产量低等特点,使得一些更高的要求无法得到满足。结合对市场的考察、调研,运用传统书画装裱技艺
期刊
摘要:传统村落文物建筑保护是当前我国文物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于我国文化保护和传承也有积极的作用。笔者针对传统村落文物建筑保护进行了分析研究,文章中简要阐述了传统村落文物建筑保护的重要意义,并指出了我国传统村落文物建筑保护的现状,并以信宜市农村示范片建筑文物保护工作为例,阐述了传统村落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物建筑;建筑保护  繁荣的中国传统文化烙印在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
期刊
作为粤绣之一的广绣,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间刺绣工艺之总称,亦即广东的广州、佛山、番禺、南海以及东莞、顺德、宝安、台山、香山等地的刺绣。它作为一种著名的造型艺术,与江苏苏绣、湖南湘绣、四川蜀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并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遗”。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伴随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扩展、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广绣还在原有的风格基础上,吸收了西洋油画的艺术风格、明暗透视及
期刊
摘要:开封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及都城史上均少见。因此,开封的历史文物、遗迹数量庞大,文物包括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两大部分,分别具有历史的价值和革命的意义。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这座城市的历史文物与革命文物的保护。城市要发展,文物要保护,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期刊
“彩笔为针,丹青作线,纵横交织针针见,不需缎锦绣春图,春花飞上银瓷面。”这是前人对广彩瓷的赞誉之言。广彩,是对广州地区釉上彩瓷工艺艺术品的简称,亦称“广东彩瓷”“广州织金彩瓷”,为我国著名的外销瓷器之一。它是一种再生产瓷,其瓷胎来自江西、湖南等地,再在广州上彩后低温烧制而成。其制作精美,图案纹饰丰富多彩,构图花饰严谨,人物古雅有致;再加上施金加彩,宛如千丝万缕的金丝彩线交织于锦缎之上,显示出金碧辉
期刊
德化,千年古县,世界陶瓷之都。在其源远流长的陶瓷文化发展史上,陶瓷制作技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从来都离不开一代代能工巧匠的薪火相传,近代瓷绘名家许光月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笔者初次接触到许光月的作品,是在福建著名收藏家施政强先生处。中国收藏家协会编著的“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民间收藏陶瓷大系》(江西·福建分卷)收录了他6件陶瓷藏品,其中的德化窑釉中彩渔翁六角瓶便是出自许光月之
期刊
根据文献记载,我国的武举制度始于唐代,到了清代特别兴盛。当时国家大力提倡武举考试,武举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晚清时,山东省潍县、昌邑、高密一带,尚武、习武之风颇盛。  清代的武举考试与文科考试一样,大致分为四个等级进行: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殿试,会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
期刊
赖少其(1915—2000),革命家、版画家、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和作家、诗人。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南京、上海和安徽文艺界负责人,历届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协和中国书协常务理事,中国版协副主席。其一生创作的书画作品约万件,是“新徽派版画”和“新黄山画派”的代表和执旗人。  张人希(1918—2008),别名伽叶,福建泉州人。篆刻家、书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历任厦门画院副院长,
期刊
18至19世纪,西方掀起了一股“中国热”狂潮,使得大量琳琅满目的中国货,成为了他们追逐的稀奇物件。由于广州有“一口通商”的独特地位,令其成为了中西方商品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而广州的手工艺人则顺应西方市场的需要,创作生产出了各种富有“中国趣味”、略带西方艺术风格的外销艺术品。其中的外销画,是在照相技术还没有出现的当时,广州口岸的外销画家们根据西方人的审美要求所创作出来的,并成为了西方人士了解“中国
期刊
摘要:福文化是中华传统吉祥文化的根基,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本文以福文化为切入点,从其内涵、溯源和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和探究,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福文化的认识,厘清其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关键词:福文化;内涵;溯源;发展  福文化是中华传统吉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植根于自身祈愿和相互祝颂中,囊括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对幸福喜乐的向往。福文化意蕴深厚、内涵丰富,时至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