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内外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那么就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 学生 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操作能力,是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在传授学生正确的语文知识之余,更重要的是如何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这些。笔者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
观察是丰富生活认识的途径,思考是训练潜能的迁移。所谓“行成于思”,占明了“思”的重要作用,有人欣赏它的美丽,有人责怪他的多刺,但有人却由此悟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多重性,因而也必须辩证的看待事物。这种由日常生活现象引起的某种形式的思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经过循序渐进的诱导、启发而逐渐形成的。观察、思考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不厌其烦地开导。学生一旦具备这种思维习惯,是能促使其生活认识的增值,从机遇能达到思维技能所提出的高层次的要求。
二、培养学生敢说爱写的习惯
当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有了蓄积,而性格等因素又可能将此“埋葬”——“只会意会,不会言传”。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创设情景,使其将结晶转化为说写的行为,激发他们说和写。上个学期中,有幸听了一节作文教学公开课,给我很大的启发,该校的老师上了一课《假如我是……》,他抓信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一事,采用了多种手法:看录相、看暴行镜头;录像上那滚滚炮烟、倒塌的楼房、受难者的身躯……把学生带进了当时的情景。这时,这位教师适时地点拨:假如你是一名战地记者,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你会怎么想、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如此引导,使学生设身处地,创设了很好的氛围,引发了学生心中之情,大有不吐不快之势,学生各抒已见,敢想、敢说,处处显示出思辩的锋芒。接下去,这名教师引导他们以记者的身份把说的写下来,把北约集团的暴行公诸于世。学生们热情激昂,“奋然”执笔,文章一挥而就。课毕我不禁深深地感慨,长此以往的训练,这些学生有了敢说爱写的习惯,他们的语文技能还用愁吗?
三、培养学生“习惯成能力”
俗语说:“习惯成自然”。每个人的行为举止一旦形成习惯,就会自然发生。如果将语文技能训练成一种习惯,不就自然成为其能力了吗?常言所说的“能力是练出来的”和“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这里的关键是“行动”,是“练”。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言简意赅:“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遍,只是个形如,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也不会离谱走样,那样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的一段必要的功夫,督促受教人多多练习”。是的,“练”成了“习惯”自然成为其“能力”。这是我的理解。不过我认为,这个“练”一定要管用!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机械重复的训练,效果只能适得其反。“管用”的训练,才能把知识有效地转化成技能。要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训练,训练宜多角度、生动活泼,使受教人易接受、乐实施。这些学年下来,我在课余布置学生围绕一些专题去调查,搜集资料,剪裁书报,或者摘抄文章的妙语精言,不仅扩大学生知识视野,也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另外,讲故事、汇报见闻帮助提高了解学生说的能力。只要坚持训练,让学生逐步形成习惯,掌握了规律,把外在的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思想观念,指导自己的实践行动,学生的语文技能就能提高。
四、培养学生自学阅读习惯,要教给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如对《飞夺泸定桥》一文的教学让学生围绕“飞”“夺”二字去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读懂课文。凭借这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读写事的文章时,应抓住事情的经过这一重点去品词析句精读有关片段弄懂课文。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如何理解重点词语,如何分析句子,如何体会作者的情感……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文他们的自学能力才会逐渐提高。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要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方法就是要把学习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我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要从日常抓起,坚持不懈,讲究方法,多角度训练,把知识转化成能力最终才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相信只要我们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内外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那么就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操作能力,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最质朴、最切实,也是最重要的目标。
语文 学生 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操作能力,是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在传授学生正确的语文知识之余,更重要的是如何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这些。笔者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
观察是丰富生活认识的途径,思考是训练潜能的迁移。所谓“行成于思”,占明了“思”的重要作用,有人欣赏它的美丽,有人责怪他的多刺,但有人却由此悟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多重性,因而也必须辩证的看待事物。这种由日常生活现象引起的某种形式的思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经过循序渐进的诱导、启发而逐渐形成的。观察、思考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不厌其烦地开导。学生一旦具备这种思维习惯,是能促使其生活认识的增值,从机遇能达到思维技能所提出的高层次的要求。
二、培养学生敢说爱写的习惯
当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有了蓄积,而性格等因素又可能将此“埋葬”——“只会意会,不会言传”。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创设情景,使其将结晶转化为说写的行为,激发他们说和写。上个学期中,有幸听了一节作文教学公开课,给我很大的启发,该校的老师上了一课《假如我是……》,他抓信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一事,采用了多种手法:看录相、看暴行镜头;录像上那滚滚炮烟、倒塌的楼房、受难者的身躯……把学生带进了当时的情景。这时,这位教师适时地点拨:假如你是一名战地记者,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你会怎么想、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如此引导,使学生设身处地,创设了很好的氛围,引发了学生心中之情,大有不吐不快之势,学生各抒已见,敢想、敢说,处处显示出思辩的锋芒。接下去,这名教师引导他们以记者的身份把说的写下来,把北约集团的暴行公诸于世。学生们热情激昂,“奋然”执笔,文章一挥而就。课毕我不禁深深地感慨,长此以往的训练,这些学生有了敢说爱写的习惯,他们的语文技能还用愁吗?
三、培养学生“习惯成能力”
俗语说:“习惯成自然”。每个人的行为举止一旦形成习惯,就会自然发生。如果将语文技能训练成一种习惯,不就自然成为其能力了吗?常言所说的“能力是练出来的”和“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这里的关键是“行动”,是“练”。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言简意赅:“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遍,只是个形如,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也不会离谱走样,那样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的一段必要的功夫,督促受教人多多练习”。是的,“练”成了“习惯”自然成为其“能力”。这是我的理解。不过我认为,这个“练”一定要管用!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机械重复的训练,效果只能适得其反。“管用”的训练,才能把知识有效地转化成技能。要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训练,训练宜多角度、生动活泼,使受教人易接受、乐实施。这些学年下来,我在课余布置学生围绕一些专题去调查,搜集资料,剪裁书报,或者摘抄文章的妙语精言,不仅扩大学生知识视野,也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另外,讲故事、汇报见闻帮助提高了解学生说的能力。只要坚持训练,让学生逐步形成习惯,掌握了规律,把外在的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思想观念,指导自己的实践行动,学生的语文技能就能提高。
四、培养学生自学阅读习惯,要教给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如对《飞夺泸定桥》一文的教学让学生围绕“飞”“夺”二字去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读懂课文。凭借这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读写事的文章时,应抓住事情的经过这一重点去品词析句精读有关片段弄懂课文。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如何理解重点词语,如何分析句子,如何体会作者的情感……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文他们的自学能力才会逐渐提高。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要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方法就是要把学习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我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要从日常抓起,坚持不懈,讲究方法,多角度训练,把知识转化成能力最终才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相信只要我们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内外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那么就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操作能力,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最质朴、最切实,也是最重要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