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会告状了,好事?坏事?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宝宝学会告状,是好事还是坏事?宝宝开始会判断是非,长大了,倒也可喜;可这种行为一旦成为习惯,是不是会严重影响到宝宝的社会交往?
  先来看看中班女孩今今的故事——
  “妈妈,某某骂我,我跟老师一说,老师狠狠批了他。”“某某上课捣蛋,我报告老师了。”“某某趁老师不在把饭倒了,我让老师批评他了。”“某某欺负某某,我看到了,把老师叫来了。”老师、老师、还是老师,最近,今今回家经常这么说。开始,妈妈也没觉得怎样,听得多了,就觉得不太对头:怎么都是告状的事呀!
  能够发现他人的行为错误,说明今今已经有了很强的规则意识,而且眼光相当“敏锐”。首先,我们在心里应该肯定宝宝,至于问题只能先放在心里。这有利于我们把握住在教育宝宝时的整体态度倾向——正反两面同时看,不片面不主观。其次,宝宝的出发点是好的,动机也是纯真的。
  再来听听今今和妈妈的对话——
  妈妈对今今说:“要注意团结小朋友”,“是人就会犯错误,不要老是找别人的错误”。可今今却说,“老师说我做得对”,“老师管那么多小朋友哪管得过来,我得帮帮老师”,“做得不对就是要批评,要不长大就成坏人了”。
  很明显,今今对于“规则”的认识,还只是基于对老师的“权威”崇拜,并不是真正理解规则。所以,她的主要理由是,帮助老师监督小朋友,成为老师的小帮手。今今的告状行为更多体现了对老师的依赖和模仿。
  另外,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今今上小班時,脾气大,不服管,挨了老师批评就跟老师吵,还曾大闹课堂。再因为各方面能力平平,所以比较受老师的冷落。但上中班后,班里来了一位新老师,新老师非常喜欢、关心她,经常跟她聊天,夸她几句,许多活动也经常给今今参与机会。所以今今变了,开始成为班上的积极分子,也开始爱表现了,对老师更是迷恋得不得了,一心期待着老师的表扬。
  从来都没有无缘无故的“果”。今今并非生来就喜欢告状。这可能和今今的新老师有关,“她现在狂热地喜欢上了新老师”。而且很有可能老师并不认为她在“告状”,而是在“汇报”,甚至老师都在不停地鼓励她。如果是这样,那么今今妈应该首先和老师沟通,让老师留心到今今的某些过度行为。宝宝上幼儿园后,都是以老师的态度为准,甚至拿老师的话当“圣旨”。今今这样做,客观上引起了老师的关注与表扬,满足了她的心理需求。今今当然乐此不疲。
  但今今妈很担心:这样的积极是不是过分了?单纯的今今还不知道这样积极表现、讨好老师的后果是小朋友们可能都会躲着她、孤立她;而且,经常受到鼓励的今今,会不会慢慢形成“告状”的习惯呢?
  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毕竟老师面对的是一群宝宝,而家长只面对一个,所以某些时候家长对宝宝的观察会更细致些。一般,当家长觉察到宝宝出现某类不良行为的苗头时,一定要提前和老师沟通,向老师明确表示自己的希望,比如希望老师不要对今今的告状行为给予表扬。家长和老师还可以合作,一起引导她,比如编一个故事,讲给她听,爱打小报告的小动物交不到好朋友,做什么事情最好给别人和自己留一点余地。
  别看宝宝小,这种为人处事的道理和窍门越早告诉他们越好:“其实,有些小朋友自己也不愿意犯错误的,他们犯了错误也很后悔的,我们能不能给小朋友改正的机会呢?我们给他们三次机会,第一次提醒,第二次警告,如果这两次机会小朋友都不珍惜,那只好告诉老师了。我们觉得这样做对大家更好。你能接受这样的处理吗?”
  一般来说,作为家长,当你发现宝宝在某段时间突然喜欢告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反应不要过激。当宝宝一再告状,不要表扬宝宝“真厉害”、“好强哦”,这样的反应属于正强化,会让宝宝为了得到更多表扬,而一再重复被表扬的行为。
  不过,当宝宝一而再再而三的告状,让家长烦不胜烦时,也应该尽量保持平和冷静。不要以为批评、呵斥、惩罚能让宝宝停止告状,这些负性反应都是对告状行为的另一种强化,只会适得其反,让宝宝更喜欢告状。因为一般强度的批评、呵斥和惩罚,会让宝宝觉得,只要采取这样的行为,就可以得到家长的关注。正确的做法是,家长降低反应的强度,淡定地解决问题,但对宝宝告状行为不表扬、不批评,让宝宝觉得告状也没意思,才能淡化和消除宝宝的反复告状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有所不为,要强过有所为。
  2、耐心观察宝宝的表现,深入找原因。生活永远是生动复杂的,宝宝的生活世界也是如此。不要低估宝宝生活世界的复杂性,宝宝可能是因为对老师的依赖和模仿,可能是因为尝到了告状的“甜头”,还可能是因为产生了一些负面情绪。
  比如,小朵和青青在幼儿园经常黏在一块儿。可这段时间,老师总听到小朵为一些小事告青青的状。“老师,青青刚才踩了我脚,还不和我说对不起!”“老师,青青刚才上课说话了。”“老师,青青把我的贴画撕坏了。”你能猜到,小朵没完没了的告状是为什么吗?老师问了小朵才知道,原来是因为选主持人的时候,大家选了青青没有选她,她心理上有些失衡。
  3、对症下药,一起想办法。比如,因为嫉妒造成的“告状”,解决的根本就在负面情绪的释放和应对上。不管是何种原因造成宝宝爱“告状”,都要让宝宝明白,“告状”的目的不是为了伤害某个人,要先使自己冷静下来,并找出对大家都好的解决方法。
  编辑 朱璐zhulu83@126.com
其他文献
记者在北京市东城区一所小学门口,问起如果遇到同伴被车撞怎么办,发生交通事故如何进行自救这样的问题,几名小学生一脸茫然,他们告诉记者,学校从来没有这样的课程。记者走访北京多所中小学,发现中小学生普遍缺乏安全自救知识,校园安全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几起校车安全事故中,孩子们的安全教育缺乏也是一个隐患,这个问题和校车问题一样严重,却还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李静波认为,校
期刊
侯勇小时候不爱读书,却迷上练武术,整天和一些淘气少年到处打架。他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信奉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有一次,侯勇又在外面惹了祸,父亲气坏了,拿起擀面杖就打,最后擀面杖被打断了。连父亲都给吓着了,赶紧问侯勇有没有哪里不舒服,伤着哪里没有,结果侯勇跟没事人一样,甚至都没哭———事后他说,当时自己是愣住了,没反应过来。  不管父母怎么打,也改不了他的淘气。他率性,妄为,有什么心血来潮的想法,就要
期刊
女儿换了“差同桌”    那天晚上,母女俩搂在被窝里亲热了一会儿后,舟舟跟我说:“妈妈,我换同桌了!”  “嗯,换谁了呢?”“是涛涛!唉,真是倒霉!”“怎么倒霉了?不是才坐一起吗?”“妈妈,你不知道呢,他可是班上最差的差生,我可不喜欢。”说完,舟舟又深叹了一口气。看舟舟这样鄙视一个差生,我又好气又好笑,这可不是善良之举哦。  思考了一会后,我想到了这样的措辞:“亲爱的,老师安排你跟成绩最差的学生坐
期刊
每一个成人都来自儿童时代,但是他未必真的明白孩子的语言,未必真的理解孩子的心声,所以,面对孩子,我们应当从学会倾听开始,倾听他脱口而出的童言稚语,然后尊重他、欣赏他、激发他。    1  爸爸带着一家人开车去几百公里外的外婆家度假,特别叮嘱4岁的小女儿不准在路上问“还有多久才到”之类的问题。车开了一个小时之后,小女儿憋不住了,就问爸爸:“等我们到了外婆家,我会不会已经5岁了?”  孩子的语言多么生
期刊
家有小兒郎,貌似小“家长”。这是对我家12岁小伙子的真实写照。为啥?儿子身高175公分,身材健硕,眉眼清朗,口齿清楚,思维过人。无论何时我们教育他的话语,都会成为儿子对我们进行反教育的“武器”。可以说,随时随地,我们做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儿子的“法眼监控”之下。  有一天晚上同学聚会,我告诉卓爸给我一个快乐的空间,不要电话“追踪”。可没想到,卓爸又一如既往地短信和电话“骚扰”我,饭局刚开始,卓爸就
期刊
摔碎了一簍鸡蛋    一天,在接女儿回家的路上,我顺便买了一篓鸡蛋。它的包装是个较硬的塑料质地的镂空袋子。十几个鸡蛋装在里面,袋口一扎,就可以拎着走了。  回到车库停好车,我拎起女儿十三斤半的书包(本不应代劳,但六年级的书包太重了),女儿自然地拎起我的皮包和那一篓鸡蛋。往家走的路上,我们正开心地聊着学校里发生的事呢,“叭”的一声,鸡蛋袋子落地了,正如我在下车瞬间所担心的那样。女儿抬起头,一脸无辜,
期刊
孩子愛管闲事,怎么办?  江苏扬州一家长来信咨询:我儿子今年5岁,在幼儿园总喜欢帮其他小朋友打架,爱管闲事。我讲过好多次,别人的事不关他的事,可他总记不得,经常会出错。我担心他这样会影响以后上学。我该怎么引导?  答:孩子在与同龄人发生矛盾时,会有很多表现:有的被打哭了也不还手;有的别人碰了才自卫;有的则这个人身上碰一下那个人身上弄一下,让人烦;还有的就像你儿子,不怕事,还喜欢帮别人打。  1、要
期刊
孩子几岁,父亲便是几岁?    有一阵子我有个理想,想要把儿子的言行结集出版,如同孔子的门徒记下来的《论语》,我想着把书名叫做《子曰》,差不多也可以做教材的。  这个想法萌发是因为一件小事,一个朋友问我儿子今年几岁啦,他答4岁了。朋友逗他,那你爸爸今年几岁啦?他答也是4岁。朋友问这是为什么?他说,他是我爸爸啊。  当时我愣在那里,那时他的表达能力还欠缺,但是那句“他是我爸爸”却是含着逻辑的,于是我
期刊
自幼儿园起,我每周必会带儿子去书城淘宝,久而久之儿子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读书成了他每晚的必修功课,无论多晚都要捧书读过才睡觉,如果哪天因为疯玩得太晚,挤掉了看书的时间,他就会把嘴巴撅得高高的,好像受了多大委屈。对于买书,更是起劲,千方百计要我满足他的要求。  1  儿子三年级时,正迷郑渊洁的书。起初,是跟同学借了两本,这一看就看得入了迷。  一个周五,儿子在上学的路上开始向我提要求:“妈妈,今天的
期刊
早晨,6岁的旷旷躺在被窝里撒娇:“妈妈,我瞌睡得睁不开眼,你给我穿衣服吧。”  旷旷昨夜睡得太晚了,好像十一点才睡着。  看着满脸困意的旷旷,我笑笑,帮他穿上了红色短袖背心,黑色运动裤,上身再加上一件薄棉外套。他一走到客厅,奶奶就说:“旷旷穿这一身不行!太薄了!”她说她自己还穿着毛裤,当时白天的最高温度是27度左右。  因为旷旷的穿衣服,以前和她争论过多次,想来实在无趣。我早已厌倦了那种带着情绪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