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夜半持山去,顿觉浮岚暖翠空。
试问安排华屋处,何如零落乱云中。
能回赵璧人安在,已入南柯梦不通。
赖有霜钟难席卷,袖椎来听响玲珑。
——黄庭坚《追和东坡壶中九华》
这是一首动人肺腑的上乘之作。此诗有一个背景:江西湖口有一个叫李正臣的人,喜欢收藏异石,还因此请苏轼为他的异石写诗,苏轼赞这些石头是“壶中九华”。黄庭坚晚年时来到了湖口,与李正臣相见,然而李正臣所收藏的石头已经被人偷走,此时苏轼也已去世。黄庭坚触事感人,于是追步苏轼原诗的韵,写下这一首诗。
“浮岚”是指山林中飘动着的雾气。此诗首联说李正臣的异石被人偷走,没有了石头的清寒镇住,于是瘴风暖气便飘荡于山林之中。这两句似乎在写石头,但却是在暗指苏轼的离世。第一句典出《庄子》:“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这也是苏轼作诗时用过的典故,黄庭坚用典可谓贴切。
第二联点化曹植的诗句“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似乎在宽慰李正臣:石头既然已经被偷走,就不要再挂怀了,说不定零落乱云中也是它的一个好归宿。但这两句依然是在说苏轼。苏轼晚年受到朝廷起用,不过在北归途中就去世了,很多人为此惋惜,然而黄庭坚无疑看得更远一些,那时的政局异常混乱,即使苏轼重新回归中央,也未必能够施展才干,可能还不如远谪外地,那样还能保全一身。
第三联是这首诗最沉痛之处。这两句的字面是说,在这个世界上,那个像蔺相如那样能够拿回异石的人在哪里呢,世事变迁无可挽回,昔日的美好远去,想要在梦中追寻都不能了。这两句表面是说石头,实际上也是在说苏轼。唐朝宰相苏味道是河北栾城人,栾城属赵国。苏味道曾被贬到四川眉山做官,他的一个儿子留在了眉山,苏轼就是其后代。因此,眉山是苏轼的出生地,而栾城是他的祖籍,他弟弟苏辙的集子名为《栾城集》,缘由也在于此。黄庭坚这两句其实是在感慨,苏轼不可复生,昔日所有的美好,都成了在梦中都难以追寻的幻境。他用“赵璧”指代苏轼,贴切得严丝合缝。
“霜钟”是指湖口的石钟山,苏轼所写的《石钟山记》名播天下。诗的最后两句是说,幸好苏轼所喜欢的石钟山,是别人偷不走的,我们还可以带着槌子来敲击这座山,听一听它清脆的响声。全诗以这样的“旷语”收结,非但没有起到半点宽慰人的作用,却将惆怅的声响无限延长了。
不动声色的悲哀,才是最深重的悲哀。如此高超的诗艺,不是随便一位诗家能拥有的。这需要天分,仅凭学力是不能到达的。或许是与苏轼同时代的缘故,黄庭坚在诗方面的天才,长期以来被严重低估了。
黄庭坚与苏轼感情之挚,世所共知。苏轼去世后,黄庭坚写下不少怀念他的诗,其中有一首《跋子瞻和陶诗》:“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这首诗全无景语,一扫繁华,却在平淡处绽放绚烂之色,这是一种高境,其难以名状的妙处,与这首《追和东坡壶中九华》相同。
在这首《追和东坡壶中九华》里,有散文化的句子,“有人夜半持山去”;有议论,“试问安排华屋处,何如零落乱云中”;有才学,几乎句句有典故,然而又句句写的是诗人自家心情。严羽所说的宋诗特征,“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这首诗几乎都具备了,完全可以拿它来作宋诗的一个范式。
唐宋诗是古代中国人留给今人的两大瑰宝。谈及宋诗,不可避免要谈到苏黄,然而今人谈苏黄,往往将苏诗高置在上,对黄庭坚的着墨则相形显少。黄庭坚诗的好处,实在不让苏诗。苏轼才气大,其诗胜在流动飞扬,但“辞达而已”的后果,往往是一泻无遗,予人回味的空间不免变窄。黄庭坚的诗也追求达意,但在达意这条路上,不迈出到达尽头的那一步,保留了较多克制,是以他的诗顿得住,余味悠长。苏黄当时就已齐名,奈何后人或震于东坡才气,或耳食俗论,往往看不到黄庭坚的高处,悲夫。
试问安排华屋处,何如零落乱云中。
能回赵璧人安在,已入南柯梦不通。
赖有霜钟难席卷,袖椎来听响玲珑。
——黄庭坚《追和东坡壶中九华》
这是一首动人肺腑的上乘之作。此诗有一个背景:江西湖口有一个叫李正臣的人,喜欢收藏异石,还因此请苏轼为他的异石写诗,苏轼赞这些石头是“壶中九华”。黄庭坚晚年时来到了湖口,与李正臣相见,然而李正臣所收藏的石头已经被人偷走,此时苏轼也已去世。黄庭坚触事感人,于是追步苏轼原诗的韵,写下这一首诗。
“浮岚”是指山林中飘动着的雾气。此诗首联说李正臣的异石被人偷走,没有了石头的清寒镇住,于是瘴风暖气便飘荡于山林之中。这两句似乎在写石头,但却是在暗指苏轼的离世。第一句典出《庄子》:“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这也是苏轼作诗时用过的典故,黄庭坚用典可谓贴切。
第二联点化曹植的诗句“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似乎在宽慰李正臣:石头既然已经被偷走,就不要再挂怀了,说不定零落乱云中也是它的一个好归宿。但这两句依然是在说苏轼。苏轼晚年受到朝廷起用,不过在北归途中就去世了,很多人为此惋惜,然而黄庭坚无疑看得更远一些,那时的政局异常混乱,即使苏轼重新回归中央,也未必能够施展才干,可能还不如远谪外地,那样还能保全一身。
第三联是这首诗最沉痛之处。这两句的字面是说,在这个世界上,那个像蔺相如那样能够拿回异石的人在哪里呢,世事变迁无可挽回,昔日的美好远去,想要在梦中追寻都不能了。这两句表面是说石头,实际上也是在说苏轼。唐朝宰相苏味道是河北栾城人,栾城属赵国。苏味道曾被贬到四川眉山做官,他的一个儿子留在了眉山,苏轼就是其后代。因此,眉山是苏轼的出生地,而栾城是他的祖籍,他弟弟苏辙的集子名为《栾城集》,缘由也在于此。黄庭坚这两句其实是在感慨,苏轼不可复生,昔日所有的美好,都成了在梦中都难以追寻的幻境。他用“赵璧”指代苏轼,贴切得严丝合缝。
“霜钟”是指湖口的石钟山,苏轼所写的《石钟山记》名播天下。诗的最后两句是说,幸好苏轼所喜欢的石钟山,是别人偷不走的,我们还可以带着槌子来敲击这座山,听一听它清脆的响声。全诗以这样的“旷语”收结,非但没有起到半点宽慰人的作用,却将惆怅的声响无限延长了。
不动声色的悲哀,才是最深重的悲哀。如此高超的诗艺,不是随便一位诗家能拥有的。这需要天分,仅凭学力是不能到达的。或许是与苏轼同时代的缘故,黄庭坚在诗方面的天才,长期以来被严重低估了。
黄庭坚与苏轼感情之挚,世所共知。苏轼去世后,黄庭坚写下不少怀念他的诗,其中有一首《跋子瞻和陶诗》:“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这首诗全无景语,一扫繁华,却在平淡处绽放绚烂之色,这是一种高境,其难以名状的妙处,与这首《追和东坡壶中九华》相同。
在这首《追和东坡壶中九华》里,有散文化的句子,“有人夜半持山去”;有议论,“试问安排华屋处,何如零落乱云中”;有才学,几乎句句有典故,然而又句句写的是诗人自家心情。严羽所说的宋诗特征,“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这首诗几乎都具备了,完全可以拿它来作宋诗的一个范式。
唐宋诗是古代中国人留给今人的两大瑰宝。谈及宋诗,不可避免要谈到苏黄,然而今人谈苏黄,往往将苏诗高置在上,对黄庭坚的着墨则相形显少。黄庭坚诗的好处,实在不让苏诗。苏轼才气大,其诗胜在流动飞扬,但“辞达而已”的后果,往往是一泻无遗,予人回味的空间不免变窄。黄庭坚的诗也追求达意,但在达意这条路上,不迈出到达尽头的那一步,保留了较多克制,是以他的诗顿得住,余味悠长。苏黄当时就已齐名,奈何后人或震于东坡才气,或耳食俗论,往往看不到黄庭坚的高处,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