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同时结合导学案的学情反馈,本文作者发现,相较以往,《愚公移山》一课中“愚公移山实愚否”这一教学难点可以采用别样的办法予以解决,除针对文本进行分析外,还可恰当设置辩论环节,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换角度理解主题。
关键词: 《愚公移山》 智而非愚 教学难点
多年前听过钱梦龙老师执教的《愚公移山》,当时我完全被钱梦龙老师的课堂吸引,为他的精妙设计和睿智所折服,每当教学到这一课时都会不由自主利用钱梦龙老师的智慧教学。但2010年教学这一课时,从导学案的学情反馈来看,我发现原来也曾有的情况更加突出,那就是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愚公移山实愚。
钱梦龙老师在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时,充分体现其一贯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教学风格,以问题导入,充分引导学生讨论,并结合生活中公交车售票员为群众热情服务的实例,巧妙引导学生从文本语言分析上感受愚公移山之举是智而非愚,紧接着钱梦龙老师又采用先入为主的方法,进一步强化课堂训练,具体是这样的: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好。……最后,我们再来做一个作业。这里有一段文言文,我把油印的资料发下来之后,请大家加上标点。(发资料)我请一位同学把这段话抄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在下面加标点,待会儿请同学到黑板上加,划出的一些词句要能解释。(学生板书)
甲乙两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而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先死,焉能自享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故以利己之心观之,必谓愚公为不惠;若以利人之心观之,则愚公实大智大勇之人也。”生甲亡以应。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若我十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
(说明:这段文字在发给学生时没有标点。)
(这道练习题设计的意图是:把课文的部分词句编写进去,使学生能在一个新的语言环境中辨认它们,以收知识迁移之效。)
师:请同学们先在纸上做,等会要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加标点。看谁先做好,争取第一个到黑板上来做。
(学生做练习。后来有两个学生上黑板加标点。基本做对了,少数几个标点错了,全班讨论订正。在讨论标点的同时,由同学解释划出的句子,讲得都很正确。)
师:同学们标点得很对,讲得也很好,说明大家能够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了。现在我们想一想,这一段话里面,你觉得哪一句最重要?
生:“若我十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句话很重要?
生:现在我们建设祖国,就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师:对了,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这就是我们读了这篇文章以后应该受到的教育。我们要不要做乖老头?
生:(齐声)不要。
师:对。乖老头自以为聪明,无所作为。我们要学习愚公的精神;或者呢,就学习那个京城氏的孩子,跳往助之,高高兴兴地去为四化出力。同学们,我们上了两节课,大家学得这样好,老师教得很愉快。你们呢?
生:很愉快。……(下课)[1]
钱老师在课前编写的这一段话确实很经典,有道理,但以现在社会现实背景作为思维参照,许多学生还是难免会在课堂嘀咕,无法一下子改变愚公移山實愚的观点。
于是我在课前导学案设计了两个问题:(1)文本中愚公反斥智叟,令智叟“亡以应”,假若你是智叟,你怎么回答?(2)课文最后王屋、太行二山被移走之后,愚公、智叟再见面又会怎么说?
结果大部分学生选写题(1),没有几个学生选写题(2)。
有几个选写探究题(2),是这样写的:“啊!上天为我所感动,太好了!以后人们就幸福了!”(小孙)“天帝不愧是天上之王啊,连我的心思都能看穿,这样既方便了我,又为人民造福,真是太好了啊!”(小俞)完全没有审清探究语境,也没有什么新意。
而大部分同学选写(1),有代表性的是这样的:“如果我是智叟,我会说:‘你的意志和志向让我佩服,但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只是一种吧?这是多种方法中最愚蠢也是最麻烦的一种,如果你真的愿意为了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这么大的难题的活,我也不阻拦你,但你完全可以不必如此,可以带着你的子孙走出大山,到山的那边去,这样不是比移山要简单得多吗?你把山移到别的地方,或许有一天你还是会后悔的。”(小汪)
再如:“如果我是智叟,我会想:嗯!这个小老头儿真不听话。我这样说都是为了他好!为了便于通行,让子孙都去干这活!累不累啊!搬家不就得了!?真是个死脑筋……愚公!什么破名子!果然愚!”(小吕)“智叟曰:‘汝须变通,明知以己之力不能动之毛,何固之?此非汝、非汝之家属所能及也,族之旺,非必移此山,可迁也,自然之力,非蚍蜉可撼,尽早收手,另寻他路罢!”(小张)
虽然有文本中愚公那一段精彩的表白,但学生还是认定了愚公移山实愚。为解决这个教学难点,除了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辩论这个交流环节(要求言必有据,据必依本,让学生思维碰撞,充分表达),我又在课前写了下水文《山被移走之后》。
山被移走之后
(江宇林)
山被移走之次日,二人复又见面。相对茫然。皆不明,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两座山体隐身何处。稍顷,智叟突然大笑起来,“哈哈,真是‘人有善愿,天必从之’,果不其然!”“只是你当初执意移山,不听我之搬家良策,弄到如今这般田地,门前方七百里之石板,寸草不生。古人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般令公等后世族人赖何生存?我劝汝还是听我良策,搬家为上啊!前日我用所学之《铁板神数》一推,方证得上下数千年间有众多因搬家而兴旺之例,且不说明时徐福借寻仙丹之名搬家携数千人至东瀛岛国,从此子孙传承;单是两千年后中国时称“名人”搬家者亦数不胜数,我细算之后乃得几个鸟人(飞来飞去)之名:姓李名连杰,搬家迁籍之新加坡;姓赖名昌星,搬家移民之加拿大,跨国移民者不可胜数,依此而观,移山不得,移民方为上策,劝公快寻一风水宝地移民!以尔等移山之志,定能光耀家族!哈哈哈!”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言诚哉善哉!我族移山,本缘于‘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故也,然移山运石之途竟有不可胜数者出重金买石,族人缘此获利甚丰,方知其利甚多,且此举亦造福于天下苍生,至此方悟古训‘靠山吃山,依水吃水’言甚。前日我用《梅花易数》推算,两千年后,我之族人移山之业将盛极空前,愚公移山股份有限公司红红火火。今太行、王屋山体虽无,但山根尚在,方圆七百里石板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源,故我族人移山之志不改,移山之业仍将数千年不衰,智哉我移山之举!壮哉我移山之志!”河曲智叟亡以应。
学生看、听完我的PPT下水文后报以热烈的掌声,没有哪位再争论愚公愚不愚的问题(认智则己智,认愚则己愚)。在这个基础上,我提出让学生修改自己原来的练笔,并要求尽量写成文言,显得水到渠成。此举较好地突破了困扰已久的教学难点。
参考文献:
[1]《语文学习》编辑部主编.名师授课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5.
[2]余文森博客.论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09-25.
关键词: 《愚公移山》 智而非愚 教学难点
多年前听过钱梦龙老师执教的《愚公移山》,当时我完全被钱梦龙老师的课堂吸引,为他的精妙设计和睿智所折服,每当教学到这一课时都会不由自主利用钱梦龙老师的智慧教学。但2010年教学这一课时,从导学案的学情反馈来看,我发现原来也曾有的情况更加突出,那就是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愚公移山实愚。
钱梦龙老师在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时,充分体现其一贯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教学风格,以问题导入,充分引导学生讨论,并结合生活中公交车售票员为群众热情服务的实例,巧妙引导学生从文本语言分析上感受愚公移山之举是智而非愚,紧接着钱梦龙老师又采用先入为主的方法,进一步强化课堂训练,具体是这样的: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好。……最后,我们再来做一个作业。这里有一段文言文,我把油印的资料发下来之后,请大家加上标点。(发资料)我请一位同学把这段话抄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在下面加标点,待会儿请同学到黑板上加,划出的一些词句要能解释。(学生板书)
甲乙两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而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先死,焉能自享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故以利己之心观之,必谓愚公为不惠;若以利人之心观之,则愚公实大智大勇之人也。”生甲亡以应。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若我十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
(说明:这段文字在发给学生时没有标点。)
(这道练习题设计的意图是:把课文的部分词句编写进去,使学生能在一个新的语言环境中辨认它们,以收知识迁移之效。)
师:请同学们先在纸上做,等会要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加标点。看谁先做好,争取第一个到黑板上来做。
(学生做练习。后来有两个学生上黑板加标点。基本做对了,少数几个标点错了,全班讨论订正。在讨论标点的同时,由同学解释划出的句子,讲得都很正确。)
师:同学们标点得很对,讲得也很好,说明大家能够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了。现在我们想一想,这一段话里面,你觉得哪一句最重要?
生:“若我十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句话很重要?
生:现在我们建设祖国,就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师:对了,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这就是我们读了这篇文章以后应该受到的教育。我们要不要做乖老头?
生:(齐声)不要。
师:对。乖老头自以为聪明,无所作为。我们要学习愚公的精神;或者呢,就学习那个京城氏的孩子,跳往助之,高高兴兴地去为四化出力。同学们,我们上了两节课,大家学得这样好,老师教得很愉快。你们呢?
生:很愉快。……(下课)[1]
钱老师在课前编写的这一段话确实很经典,有道理,但以现在社会现实背景作为思维参照,许多学生还是难免会在课堂嘀咕,无法一下子改变愚公移山實愚的观点。
于是我在课前导学案设计了两个问题:(1)文本中愚公反斥智叟,令智叟“亡以应”,假若你是智叟,你怎么回答?(2)课文最后王屋、太行二山被移走之后,愚公、智叟再见面又会怎么说?
结果大部分学生选写题(1),没有几个学生选写题(2)。
有几个选写探究题(2),是这样写的:“啊!上天为我所感动,太好了!以后人们就幸福了!”(小孙)“天帝不愧是天上之王啊,连我的心思都能看穿,这样既方便了我,又为人民造福,真是太好了啊!”(小俞)完全没有审清探究语境,也没有什么新意。
而大部分同学选写(1),有代表性的是这样的:“如果我是智叟,我会说:‘你的意志和志向让我佩服,但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只是一种吧?这是多种方法中最愚蠢也是最麻烦的一种,如果你真的愿意为了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这么大的难题的活,我也不阻拦你,但你完全可以不必如此,可以带着你的子孙走出大山,到山的那边去,这样不是比移山要简单得多吗?你把山移到别的地方,或许有一天你还是会后悔的。”(小汪)
再如:“如果我是智叟,我会想:嗯!这个小老头儿真不听话。我这样说都是为了他好!为了便于通行,让子孙都去干这活!累不累啊!搬家不就得了!?真是个死脑筋……愚公!什么破名子!果然愚!”(小吕)“智叟曰:‘汝须变通,明知以己之力不能动之毛,何固之?此非汝、非汝之家属所能及也,族之旺,非必移此山,可迁也,自然之力,非蚍蜉可撼,尽早收手,另寻他路罢!”(小张)
虽然有文本中愚公那一段精彩的表白,但学生还是认定了愚公移山实愚。为解决这个教学难点,除了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辩论这个交流环节(要求言必有据,据必依本,让学生思维碰撞,充分表达),我又在课前写了下水文《山被移走之后》。
山被移走之后
(江宇林)
山被移走之次日,二人复又见面。相对茫然。皆不明,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两座山体隐身何处。稍顷,智叟突然大笑起来,“哈哈,真是‘人有善愿,天必从之’,果不其然!”“只是你当初执意移山,不听我之搬家良策,弄到如今这般田地,门前方七百里之石板,寸草不生。古人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般令公等后世族人赖何生存?我劝汝还是听我良策,搬家为上啊!前日我用所学之《铁板神数》一推,方证得上下数千年间有众多因搬家而兴旺之例,且不说明时徐福借寻仙丹之名搬家携数千人至东瀛岛国,从此子孙传承;单是两千年后中国时称“名人”搬家者亦数不胜数,我细算之后乃得几个鸟人(飞来飞去)之名:姓李名连杰,搬家迁籍之新加坡;姓赖名昌星,搬家移民之加拿大,跨国移民者不可胜数,依此而观,移山不得,移民方为上策,劝公快寻一风水宝地移民!以尔等移山之志,定能光耀家族!哈哈哈!”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言诚哉善哉!我族移山,本缘于‘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故也,然移山运石之途竟有不可胜数者出重金买石,族人缘此获利甚丰,方知其利甚多,且此举亦造福于天下苍生,至此方悟古训‘靠山吃山,依水吃水’言甚。前日我用《梅花易数》推算,两千年后,我之族人移山之业将盛极空前,愚公移山股份有限公司红红火火。今太行、王屋山体虽无,但山根尚在,方圆七百里石板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源,故我族人移山之志不改,移山之业仍将数千年不衰,智哉我移山之举!壮哉我移山之志!”河曲智叟亡以应。
学生看、听完我的PPT下水文后报以热烈的掌声,没有哪位再争论愚公愚不愚的问题(认智则己智,认愚则己愚)。在这个基础上,我提出让学生修改自己原来的练笔,并要求尽量写成文言,显得水到渠成。此举较好地突破了困扰已久的教学难点。
参考文献:
[1]《语文学习》编辑部主编.名师授课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5.
[2]余文森博客.论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