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析《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汉语翻译的现状,从几个汉译本叙事风格、语体风格等进行研究,探究这部小说汉译本的特色。
【关键词】《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汉译 译本 特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110-02
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手段,虽然为各国文化交流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是译者翻译内容是失真还是尽可能还原,与作者本身水平、学科知识、侧重角度等方面也有很大关系。《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大量的口语化或者方言化的语言同样使得翻译异常困难。本文以《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为例,从对其汉译本现状研究出发,讨论这部小说的译本特色并探讨其具有此类特色的成因,分析译者是否尽可能地注重了原文的特色。
一、《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汉译的现状
目前,中国所出版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汉译本有十几种之多,总体来说,大致分为以下两类。
首先是全译本。这种译本里,作者的写作风格、创作意图、小说整体结构、各类景物等的描写以及语言特色等都作为翻译内容是译者需要关注的重点,译者所要考虑的主要是目的语与源语的沟通以及文化的差异性等内容,主要有1954年出版的张万里的翻译版本,20世纪80年代之后成时的翻译版本,还有贾文浩、贾文渊两人共同完成的翻译版本。就全译本来说,张万里所做的翻译版本更注重写实性,他在进行翻译时主要致力于对于文本内容的再现,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给这部作品在中国的引进和传播提供一定的空间,因此其所使用的翻译语言都比较庄重,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翻译内容也大都与中国读者对于文化的理解水平相契合。成时的翻译版本则已经开始注意原作的语言特点,与原作者相同的是,成时在翻译过程中也采用了大量的口语化和通俗化的翻译语言。而贾译本则更加注重对原文的还原,即译者在翻译时,尽可能地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贴近原作的创作风格,对原文再现程度也较大。
其次是简译本。这里的简译本主要指的是某些译者根据原文的内容与作者的目的相互结合所进行的翻译版本。在进行这类版本的翻译时,译者大都会在选择某些与自身目的相互契合的内容的基础上,以读者为主要目标进行相关作品的精简或者内容的截取。在进行这类版本的翻译时,译者主要考虑的内容是截取内容的连贯性、截取内容与本国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读者的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等等。大多数简译本采用的是归化的翻译策略,将作品尽可能地靠近读者的需求和理解水平,以求提高原作的影响力,或者说提升自身再创作的作品展现力。主要有苗广华的翻译版本、田庆轩的翻译版本、海浪的翻译版本,等等。
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汉译本的特色
因为简译本大都注重目的语的语言特色和读者需求,因此其主要翻译策略为归化的翻译策略,对原文的再现程度较低,译文也不符合原文的框架结构、语言特色。本文主要以张万里译本、成时译本为主要范本进行分析研究,从各个译本叙事风格的再现、语体风格的展示等为主要方向,探究不同译本的主要特色以及今后译本的发展方向。
(一)注重叙事风格的再现。叙事风格主要是指作者以何种视角进行故事的讲述。叙事风格作为故事得以进行的基础,对整部作品的内容起到规范性作用,是译者进行情感揣摩、语言风格模仿的主要参照内容。通过研读张万里和成时所做的译本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在翻译过程中,叙事的视角都是第一人称,方便了读者更直接地感受主人公对于他所经历的事情的感受。而这种翻译方法同样也就决定了译者所采用的翻译大都是忠实于原文的,旨在尽可能地再现作者的叙事风格,展现作者奇巧的构思等。
比如在翻译哈克介绍《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段内容时,从原文来说,作者使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运用大量的口语化语言,从故事开头就把我们带入了哈克的境界当中。哈克认为《汤姆·索亚历险记》讲述的汤姆的流浪生活就是真实的生活,虽然汤姆所经历的内容他也没有见到过,虽然有些地方的讲述他也觉得十分不现实。在张译本当中,其将“stretch”和“stretcher”分别翻译成了“瞎话”、“胡扯”,成时则翻译成了“假话”和“添油加醋”。
这两种翻译方法都采用了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方法,尽可能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有效地再现了原文的风貌。就原文整体来看,哈克本身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作者所采用的又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所以原文在叙述上尽可能地贴近了孩子的表达口吻,将十几岁孩子那种未经世事又想要装作大人的天真、幼稚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哈克本身受的教育不多,他又想要成为一个流浪人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翻译出哈克那种向往自由、不想受别人约束的口吻,而且要从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他对世界、对社会和对他人的看法。这也就决定了哈克所使用的语言必定是口语化和通俗化的内容。这两种翻译方法都是作者对于原文的再现,能够很好地传达出哈克那种想要装作大人的幼稚的表达语气,同时也符合哈克那个年龄阶段的口语化的表达特点,因此两种译文都符合原文的叙事风格,切实地传达出了原文想要的表现效果。其次,在一些句末语气词的介绍当中,笔者认为成译本更符合原文的表达特点。因为儿童常常会将所要表达的内容赋予他们自身的感情色彩,而这些色彩的体现主要就在句末语气词的使用当中。对比张译本和成译本来看,成译本当中采用的“吗”、“哩”、“吧”等语气词明显要多于张译本,而且大量使用了儿化词语,比如“鸟儿”、“老头儿”等,集中表现了哈克叙事语言的儿童化,因此成译本更符合原文的表达特点。
(二)注重语体风格的展示。语体风格作为一种必要的修辞手段,是小说作者思想的重要表达手段,同时也是小说本身能否赢得读者青睐的必要内容。在张译本和成译本当中,译者都注意到了原文语体风格的差异,对于不同人物的不同语言做到了最大化的还原,尽可能地保证了译作与原作在语体风格上的类似。比如对于在说吸鼻咽属于自作自受这类事时,张译本中认为这种事是合情合理的,成译本中也表达出这种事是个人自个儿想要犯的。两种翻译都尽可能地表达了原文的意图。但是,两种译本还是有很大差异。 首先,就哈克的语言翻译来说,原文中所表现的哈克本身属于一个小孩,并没有受过多长时间的教育,语言表现效果相对较差,前后使用的词语也大都是相同的。但是张译本中所使用的词语变化相对较多,口语化色彩不够明显。相对的,成译本则对哈克的身份把握得较好,尽可能地展现了哈克的语言色彩。比如在翻译哈克描述自身流浪生活的词语时,对于“canoe”一词,张译本分别采用了“独木舟”和“小船”的翻译,成译本则前后采用的都是“小划子”的翻译,对比来说,“小划子”更具口语化色彩,前后一致的特点也很好地再现了原文主人公的语言风格和语言局限。
其次,因为原文中有黑奴这一角色出现,所以作者也采用了一些俚语化或者不太规范的黑人英语进行小说的叙述。而就某些黑人英语的翻译来说,张译本所采用的都是比较正规的汉语,虽然有效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但是原文的语体风格已经完全被重造;成译本则采用了一些错别的谐音字,虽然这一手法过于表面化,某些内容的翻译上造成了中文的理解困难,一些中国人对于这种翻译手法也难以接受,但是其有效地将方言和普通语言做了区分,保证了原文语言色彩的有效传达。比如在翻译“Is dat you?”这句话时,张译本采用的就是“是你吗”的正规化翻译,成译本则运用了一个谐音字,即“史(是)你吗?”这样的翻译。虽然成译本看起来夸张了一些,但是原文中的“dat”本身就不是正规化的英语内容,张译本的普通话翻译模式显然更不合适。因此相对来说,成译本更能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展现原文的语言效果。
三、《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汉译本特色成因分析
由上可见,不同的译本在叙事风格、语体风格等的表现中都存在诸多的不同,译者都尽可能地注重了原文的特色。造成这部小说的译本特色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一)时代特征影响。张万里先生和成时先生都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学者,翻译作品众多。而就两者作《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译本的时代来看,当时正处于新中国成立且中国百废俱兴的时期,文学本身获得了广大的发展空间。而在这一时期,严复先生曾就自身的翻译经验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严谨的工作作风更使得两位学者在进行翻译时,在严格遵守了“信”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自我发挥,尽可能地还原了原文的表达效果和叙事风格,保证了翻译的水准。
(二)译者翻译风格影响。张万里先生和成时先生都是资深的翻译家,为中国的翻译做出了巨大贡献。两位译者一生著作无数。而就成时先生所翻译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来看,其在翻译的过程中除了普通话翻译,还采用了众多土话式翻译。正如马克·吐温一般,在原文标准美式英语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的美式俚语。一方面,增强了原文的表达效果,让原文更贴近人民现实生活,读来更加亲切;另一方面,扩大了读者群,便于群众理解原作内容和风格。而张万里先生在翻译时,更是注重原文的特点,尽可能贴近原文每个人物的表达口吻,尤其从这部小说的翻译更可以看出成时先生在翻译过程中更注重不同人物的表达色彩和表达效果。
(三)翻译策略要求。马克·吐温本身的语言特色和修辞风格决定了这部小说不能单纯的遵循“信”的翻译标准,而是需要译者在研究美国语言特色、中国语言特点的基础上解析两者的共通点并使用一些更符合表达要求的翻译策略。就这两个翻译版本也可以看出,译者虽然都尽可能地还原了原文语言特色和语体风格等内容,但是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发挥,比如成时先生采用别字翻译法让译文更通俗化。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由于其自身语言风格的独创性、构思的艺术性等内容受到中国译者的广泛欢迎,在中国也有很多翻译版本。但是由于不同译者的不同翻译目的和文化背景等,各类翻译版本都呈现不同的特点。尤其在全译本的翻译过程中,不同译本在叙事风格、语体风格等的表现中都存在诸多的不同。因此读者在观看不同版本的翻译时需要结合具体的版本进行理解。
【参考文献】
[1]姚钦,胡翔.《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两译本比较赏析[J].海外英语,2013(5)
[2]宋平锋,罗国太.《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两个中译本的修辞效果对比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5)
[3]傅玲娟.《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两种译本的比较[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6(24)
[4]哈克贝里·芬历险记[M].张万里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50-55
[5]刘永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口语化风格浅析[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4)
[6]刘荣,周江林.文学作品中人物非标准言语的翻译手法初探[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责编 卢 雯)
【关键词】《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汉译 译本 特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110-02
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手段,虽然为各国文化交流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是译者翻译内容是失真还是尽可能还原,与作者本身水平、学科知识、侧重角度等方面也有很大关系。《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大量的口语化或者方言化的语言同样使得翻译异常困难。本文以《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为例,从对其汉译本现状研究出发,讨论这部小说的译本特色并探讨其具有此类特色的成因,分析译者是否尽可能地注重了原文的特色。
一、《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汉译的现状
目前,中国所出版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汉译本有十几种之多,总体来说,大致分为以下两类。
首先是全译本。这种译本里,作者的写作风格、创作意图、小说整体结构、各类景物等的描写以及语言特色等都作为翻译内容是译者需要关注的重点,译者所要考虑的主要是目的语与源语的沟通以及文化的差异性等内容,主要有1954年出版的张万里的翻译版本,20世纪80年代之后成时的翻译版本,还有贾文浩、贾文渊两人共同完成的翻译版本。就全译本来说,张万里所做的翻译版本更注重写实性,他在进行翻译时主要致力于对于文本内容的再现,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给这部作品在中国的引进和传播提供一定的空间,因此其所使用的翻译语言都比较庄重,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翻译内容也大都与中国读者对于文化的理解水平相契合。成时的翻译版本则已经开始注意原作的语言特点,与原作者相同的是,成时在翻译过程中也采用了大量的口语化和通俗化的翻译语言。而贾译本则更加注重对原文的还原,即译者在翻译时,尽可能地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贴近原作的创作风格,对原文再现程度也较大。
其次是简译本。这里的简译本主要指的是某些译者根据原文的内容与作者的目的相互结合所进行的翻译版本。在进行这类版本的翻译时,译者大都会在选择某些与自身目的相互契合的内容的基础上,以读者为主要目标进行相关作品的精简或者内容的截取。在进行这类版本的翻译时,译者主要考虑的内容是截取内容的连贯性、截取内容与本国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读者的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等等。大多数简译本采用的是归化的翻译策略,将作品尽可能地靠近读者的需求和理解水平,以求提高原作的影响力,或者说提升自身再创作的作品展现力。主要有苗广华的翻译版本、田庆轩的翻译版本、海浪的翻译版本,等等。
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汉译本的特色
因为简译本大都注重目的语的语言特色和读者需求,因此其主要翻译策略为归化的翻译策略,对原文的再现程度较低,译文也不符合原文的框架结构、语言特色。本文主要以张万里译本、成时译本为主要范本进行分析研究,从各个译本叙事风格的再现、语体风格的展示等为主要方向,探究不同译本的主要特色以及今后译本的发展方向。
(一)注重叙事风格的再现。叙事风格主要是指作者以何种视角进行故事的讲述。叙事风格作为故事得以进行的基础,对整部作品的内容起到规范性作用,是译者进行情感揣摩、语言风格模仿的主要参照内容。通过研读张万里和成时所做的译本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在翻译过程中,叙事的视角都是第一人称,方便了读者更直接地感受主人公对于他所经历的事情的感受。而这种翻译方法同样也就决定了译者所采用的翻译大都是忠实于原文的,旨在尽可能地再现作者的叙事风格,展现作者奇巧的构思等。
比如在翻译哈克介绍《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段内容时,从原文来说,作者使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运用大量的口语化语言,从故事开头就把我们带入了哈克的境界当中。哈克认为《汤姆·索亚历险记》讲述的汤姆的流浪生活就是真实的生活,虽然汤姆所经历的内容他也没有见到过,虽然有些地方的讲述他也觉得十分不现实。在张译本当中,其将“stretch”和“stretcher”分别翻译成了“瞎话”、“胡扯”,成时则翻译成了“假话”和“添油加醋”。
这两种翻译方法都采用了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方法,尽可能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有效地再现了原文的风貌。就原文整体来看,哈克本身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作者所采用的又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所以原文在叙述上尽可能地贴近了孩子的表达口吻,将十几岁孩子那种未经世事又想要装作大人的天真、幼稚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哈克本身受的教育不多,他又想要成为一个流浪人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翻译出哈克那种向往自由、不想受别人约束的口吻,而且要从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他对世界、对社会和对他人的看法。这也就决定了哈克所使用的语言必定是口语化和通俗化的内容。这两种翻译方法都是作者对于原文的再现,能够很好地传达出哈克那种想要装作大人的幼稚的表达语气,同时也符合哈克那个年龄阶段的口语化的表达特点,因此两种译文都符合原文的叙事风格,切实地传达出了原文想要的表现效果。其次,在一些句末语气词的介绍当中,笔者认为成译本更符合原文的表达特点。因为儿童常常会将所要表达的内容赋予他们自身的感情色彩,而这些色彩的体现主要就在句末语气词的使用当中。对比张译本和成译本来看,成译本当中采用的“吗”、“哩”、“吧”等语气词明显要多于张译本,而且大量使用了儿化词语,比如“鸟儿”、“老头儿”等,集中表现了哈克叙事语言的儿童化,因此成译本更符合原文的表达特点。
(二)注重语体风格的展示。语体风格作为一种必要的修辞手段,是小说作者思想的重要表达手段,同时也是小说本身能否赢得读者青睐的必要内容。在张译本和成译本当中,译者都注意到了原文语体风格的差异,对于不同人物的不同语言做到了最大化的还原,尽可能地保证了译作与原作在语体风格上的类似。比如对于在说吸鼻咽属于自作自受这类事时,张译本中认为这种事是合情合理的,成译本中也表达出这种事是个人自个儿想要犯的。两种翻译都尽可能地表达了原文的意图。但是,两种译本还是有很大差异。 首先,就哈克的语言翻译来说,原文中所表现的哈克本身属于一个小孩,并没有受过多长时间的教育,语言表现效果相对较差,前后使用的词语也大都是相同的。但是张译本中所使用的词语变化相对较多,口语化色彩不够明显。相对的,成译本则对哈克的身份把握得较好,尽可能地展现了哈克的语言色彩。比如在翻译哈克描述自身流浪生活的词语时,对于“canoe”一词,张译本分别采用了“独木舟”和“小船”的翻译,成译本则前后采用的都是“小划子”的翻译,对比来说,“小划子”更具口语化色彩,前后一致的特点也很好地再现了原文主人公的语言风格和语言局限。
其次,因为原文中有黑奴这一角色出现,所以作者也采用了一些俚语化或者不太规范的黑人英语进行小说的叙述。而就某些黑人英语的翻译来说,张译本所采用的都是比较正规的汉语,虽然有效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但是原文的语体风格已经完全被重造;成译本则采用了一些错别的谐音字,虽然这一手法过于表面化,某些内容的翻译上造成了中文的理解困难,一些中国人对于这种翻译手法也难以接受,但是其有效地将方言和普通语言做了区分,保证了原文语言色彩的有效传达。比如在翻译“Is dat you?”这句话时,张译本采用的就是“是你吗”的正规化翻译,成译本则运用了一个谐音字,即“史(是)你吗?”这样的翻译。虽然成译本看起来夸张了一些,但是原文中的“dat”本身就不是正规化的英语内容,张译本的普通话翻译模式显然更不合适。因此相对来说,成译本更能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展现原文的语言效果。
三、《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汉译本特色成因分析
由上可见,不同的译本在叙事风格、语体风格等的表现中都存在诸多的不同,译者都尽可能地注重了原文的特色。造成这部小说的译本特色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一)时代特征影响。张万里先生和成时先生都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学者,翻译作品众多。而就两者作《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译本的时代来看,当时正处于新中国成立且中国百废俱兴的时期,文学本身获得了广大的发展空间。而在这一时期,严复先生曾就自身的翻译经验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严谨的工作作风更使得两位学者在进行翻译时,在严格遵守了“信”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自我发挥,尽可能地还原了原文的表达效果和叙事风格,保证了翻译的水准。
(二)译者翻译风格影响。张万里先生和成时先生都是资深的翻译家,为中国的翻译做出了巨大贡献。两位译者一生著作无数。而就成时先生所翻译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来看,其在翻译的过程中除了普通话翻译,还采用了众多土话式翻译。正如马克·吐温一般,在原文标准美式英语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的美式俚语。一方面,增强了原文的表达效果,让原文更贴近人民现实生活,读来更加亲切;另一方面,扩大了读者群,便于群众理解原作内容和风格。而张万里先生在翻译时,更是注重原文的特点,尽可能贴近原文每个人物的表达口吻,尤其从这部小说的翻译更可以看出成时先生在翻译过程中更注重不同人物的表达色彩和表达效果。
(三)翻译策略要求。马克·吐温本身的语言特色和修辞风格决定了这部小说不能单纯的遵循“信”的翻译标准,而是需要译者在研究美国语言特色、中国语言特点的基础上解析两者的共通点并使用一些更符合表达要求的翻译策略。就这两个翻译版本也可以看出,译者虽然都尽可能地还原了原文语言特色和语体风格等内容,但是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发挥,比如成时先生采用别字翻译法让译文更通俗化。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由于其自身语言风格的独创性、构思的艺术性等内容受到中国译者的广泛欢迎,在中国也有很多翻译版本。但是由于不同译者的不同翻译目的和文化背景等,各类翻译版本都呈现不同的特点。尤其在全译本的翻译过程中,不同译本在叙事风格、语体风格等的表现中都存在诸多的不同。因此读者在观看不同版本的翻译时需要结合具体的版本进行理解。
【参考文献】
[1]姚钦,胡翔.《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两译本比较赏析[J].海外英语,2013(5)
[2]宋平锋,罗国太.《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两个中译本的修辞效果对比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5)
[3]傅玲娟.《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两种译本的比较[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6(24)
[4]哈克贝里·芬历险记[M].张万里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50-55
[5]刘永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口语化风格浅析[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4)
[6]刘荣,周江林.文学作品中人物非标准言语的翻译手法初探[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