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古人的思想只是古人的,他们有他们的生命,他们有他们的问题;我们有我们的新生命,我们也自有我们的新问题。
题目解析
这则作文材料源自我国哲学宗师方东美在评价古代文化与思想时说的一句话,他的原话是:“古人的思想只是古人的,他们有他们的生命,他们有他们的问题;我们有我们的新生命,我们也自有我们的新问题。思想是有创造性的,一味地因袭,便失去其价值。古人的思想无论如何优美,只能拿来做种子,种子的可贵在于发育成新芽,生生无已。”
材料可分前后两个分句来解读。前一分句的表述中心是“古人的思想只是古人的”。“古人”不一定实指古代的人,也可以指“生乎吾前”的人,与自己有一定代沟的人;“思想”宜从广义上理解,可指通过行为、语言、生活等外在方式透露出来的文化、觀念等;“只是”强调古人思想的局限性。后一分句的关键词是“我们”“新”和“自有”。“我们”不一定是群体,也可以是个体,是生活在当下的人;“新”意味着变化;“自有”暗含每个对象均有各自的独立性。
材料从整体考虑,讲的是古人自有古人的思想、生命、问题,今人自有今人的新思想、新生命、新问题,每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个时代的思想、生命、问题。与命意型作文题不同,这道作文题只是一种现象阐述,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自主立意的空间。
我们可以顺向思考。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永恒不变的思想,我们不应照搬古人的思想。古人的思想只是古人在他们的生命世界里、针对他们的问题而产生的,是特定时空的产物。今天的我们如果因袭前人思想,只会墨守成规,止步不前。
我们也可以逆向思考。尽管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思想、生命、问题等出现了新变化,但是思想、生命中的许多元素具有永恒性、共通性,古人的思想、思考问题的方式也能给我们提供启示。
无论是顺向还是逆向,这句话的主要矛盾是“他们”与“我们”(或“古今”“新旧”)的关系。“我们”一词立足于当下,启示我们应思考“古人”之于当今的意义、价值。题目的指向是借助古人古事构建现代人的生活。
这道作文题暗合时代热点,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思考当下的使命,当然,这道题的内涵又远不止于此。材料的核心立意大致有这样几个方向:鉴古知今,古法今用;不因袭古人(但也不否定古人);尊重圣贤,而不唯圣贤,跳出前人的思维圈;对古人的思想、文化批判地吸收与发展;思想、生命具有时代性与独特性;古今有异,和而不同。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适用素材
昆曲,亦称昆剧、昆腔,相传为元代后期江苏昆山人顾坚草创。顾坚综合南曲、北曲,与当地语音和音乐相结合,改进形成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以管笛伴奏为主的综合艺术,风格委婉细腻,婉丽妩媚,一唱三叹,流利悠远,受到欢迎。
明嘉靖年间,魏良辅对昆腔进行大胆改革,形成“水磨调”,这就是今天的昆曲。
明万历年间,昆曲出现爆发式发展,以苏州为中心向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广泛传播,被尊为“百戏之祖”,对现代全国大部分声腔剧种都有深刻的影响。
近现代,昆曲曾一度低落。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新编曲目使昆曲重新复苏,代表性作品《十五贯》被誉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昆曲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运用示例
皮黄戏还未打入苏州的六城门时,苏州望族,或商或儒,带着些书卷气,垄断着这座城的文化取向,拍曲司笛的日子只道是寻常,雅致风情不可胜述。清光绪年间,国丧禁戏,昆曲未得变革甘霖而式微。一班弟子头俱白,零落天涯,失去观众的名角成为落魄的戏子,粉彩飘零,身影瑟瑟,漂泊江湖。
冷静的排场、雕琢的唱词、缓慢的曲拍让观众不堪忍受,在喧闹的皮黄戏与昆曲之争中,观众选择了前者。那些唱词终于沦为庭院深深中案头的雅玩,昆曲由此陷入了曲高和寡的境地。
伏睡百年,昆曲的新生实为戏坛的一朵奇葩。白先勇先生于芭蕾舞中汲取灵感,大胆改编《牡丹亭》,将搭袖改为搂抱,对视变为转圈,旧时文人眼中的亲密举动今以直观而热烈的方式呈现。
“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正旦徐徐走出一圆场,恰似推开层叠漪。兰花指歇于笑靥前,云鬓侧,含苞未放。端坐时身子侧向西,面却偏向东,八面玲珑,顾盼生姿,让观众无论在哪一个角度,都见那蓦然回首处,三春尽归来。
———江苏省苏州中学高三杨殷瑛
适用素材
“舌战群儒”是《三国演义》中的一场关键大戏,决定了东吴集团与刘备势力联手抗曹、火烧连营等重大事件。
面对东吴严畯的发问:“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诸葛亮机智回复:“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他以攻为守,反问当下。
推究严畯所问,是不无侮慢的:你孔明乃是乡野村夫,能读过什么样的经典书,能见过什么样的大场面,怎敢不知天高地厚,孔夫子门前掉书袋,莽莽然跑到这儿来说三道四。
诸葛亮并不与其纠缠四书五经,而是断定其“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乃举伊尹、子牙、张良、陈平“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反讥严畯“寻章摘句,世之腐儒”。
“何必治经典”的反问,堵住了东吴群儒的嘴,接下去,诸葛亮便得以结合天下形势,表达自己的抗曹之策了。
运用示例
当今社会“返传统化”思潮的出现,无非是由于一些人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满当今世界的新思想,又无法自己创造出新思想,因此只得“治经典”罢了。他们寻找经典,追随古人的思想,渴望走进古人的生命,但并不是真正意识到了古代思想有利于当下。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真正的哲学都是当世的精华。显然,思想的利弊必须要放在特定的时代中去评判,只要思想能够有利于当代的新生命,可以解决当世新问题,那它就是有利于当代社会的思想,而不必问语出何处、治何经典。
反之一味地浸润在古代思想的海洋里,不免会造成“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的惨剧。我甚至有些怀疑,一些只知古人思想的“学者”是在故意抛弃当代思想,无视现代的新问题,他们一个猛子扎进古人思想的海洋,却自视高人一等,批评起那些不拘泥于治何经典、真正在思考当代社会弊病的有志之士来。
治经典是为了让我们学习如何去寻找治社会的方法,绝不是大张旗鼓地问别人治何经典。因此,只有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放弃一厢情愿的无望与不切实际的奢求,转向思考当下,才是治经典的真正意义所在。
———江苏省苏州中学高三张苏博文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古人的思想只是古人的,他们有他们的生命,他们有他们的问题;我们有我们的新生命,我们也自有我们的新问题。
题目解析
这则作文材料源自我国哲学宗师方东美在评价古代文化与思想时说的一句话,他的原话是:“古人的思想只是古人的,他们有他们的生命,他们有他们的问题;我们有我们的新生命,我们也自有我们的新问题。思想是有创造性的,一味地因袭,便失去其价值。古人的思想无论如何优美,只能拿来做种子,种子的可贵在于发育成新芽,生生无已。”
材料可分前后两个分句来解读。前一分句的表述中心是“古人的思想只是古人的”。“古人”不一定实指古代的人,也可以指“生乎吾前”的人,与自己有一定代沟的人;“思想”宜从广义上理解,可指通过行为、语言、生活等外在方式透露出来的文化、觀念等;“只是”强调古人思想的局限性。后一分句的关键词是“我们”“新”和“自有”。“我们”不一定是群体,也可以是个体,是生活在当下的人;“新”意味着变化;“自有”暗含每个对象均有各自的独立性。
材料从整体考虑,讲的是古人自有古人的思想、生命、问题,今人自有今人的新思想、新生命、新问题,每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个时代的思想、生命、问题。与命意型作文题不同,这道作文题只是一种现象阐述,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自主立意的空间。
我们可以顺向思考。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永恒不变的思想,我们不应照搬古人的思想。古人的思想只是古人在他们的生命世界里、针对他们的问题而产生的,是特定时空的产物。今天的我们如果因袭前人思想,只会墨守成规,止步不前。
我们也可以逆向思考。尽管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思想、生命、问题等出现了新变化,但是思想、生命中的许多元素具有永恒性、共通性,古人的思想、思考问题的方式也能给我们提供启示。
无论是顺向还是逆向,这句话的主要矛盾是“他们”与“我们”(或“古今”“新旧”)的关系。“我们”一词立足于当下,启示我们应思考“古人”之于当今的意义、价值。题目的指向是借助古人古事构建现代人的生活。
这道作文题暗合时代热点,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思考当下的使命,当然,这道题的内涵又远不止于此。材料的核心立意大致有这样几个方向:鉴古知今,古法今用;不因袭古人(但也不否定古人);尊重圣贤,而不唯圣贤,跳出前人的思维圈;对古人的思想、文化批判地吸收与发展;思想、生命具有时代性与独特性;古今有异,和而不同。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适用素材
昆曲,亦称昆剧、昆腔,相传为元代后期江苏昆山人顾坚草创。顾坚综合南曲、北曲,与当地语音和音乐相结合,改进形成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以管笛伴奏为主的综合艺术,风格委婉细腻,婉丽妩媚,一唱三叹,流利悠远,受到欢迎。
明嘉靖年间,魏良辅对昆腔进行大胆改革,形成“水磨调”,这就是今天的昆曲。
明万历年间,昆曲出现爆发式发展,以苏州为中心向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广泛传播,被尊为“百戏之祖”,对现代全国大部分声腔剧种都有深刻的影响。
近现代,昆曲曾一度低落。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新编曲目使昆曲重新复苏,代表性作品《十五贯》被誉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昆曲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运用示例
皮黄戏还未打入苏州的六城门时,苏州望族,或商或儒,带着些书卷气,垄断着这座城的文化取向,拍曲司笛的日子只道是寻常,雅致风情不可胜述。清光绪年间,国丧禁戏,昆曲未得变革甘霖而式微。一班弟子头俱白,零落天涯,失去观众的名角成为落魄的戏子,粉彩飘零,身影瑟瑟,漂泊江湖。
冷静的排场、雕琢的唱词、缓慢的曲拍让观众不堪忍受,在喧闹的皮黄戏与昆曲之争中,观众选择了前者。那些唱词终于沦为庭院深深中案头的雅玩,昆曲由此陷入了曲高和寡的境地。
伏睡百年,昆曲的新生实为戏坛的一朵奇葩。白先勇先生于芭蕾舞中汲取灵感,大胆改编《牡丹亭》,将搭袖改为搂抱,对视变为转圈,旧时文人眼中的亲密举动今以直观而热烈的方式呈现。
“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正旦徐徐走出一圆场,恰似推开层叠漪。兰花指歇于笑靥前,云鬓侧,含苞未放。端坐时身子侧向西,面却偏向东,八面玲珑,顾盼生姿,让观众无论在哪一个角度,都见那蓦然回首处,三春尽归来。
———江苏省苏州中学高三杨殷瑛
适用素材
“舌战群儒”是《三国演义》中的一场关键大戏,决定了东吴集团与刘备势力联手抗曹、火烧连营等重大事件。
面对东吴严畯的发问:“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诸葛亮机智回复:“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他以攻为守,反问当下。
推究严畯所问,是不无侮慢的:你孔明乃是乡野村夫,能读过什么样的经典书,能见过什么样的大场面,怎敢不知天高地厚,孔夫子门前掉书袋,莽莽然跑到这儿来说三道四。
诸葛亮并不与其纠缠四书五经,而是断定其“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乃举伊尹、子牙、张良、陈平“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反讥严畯“寻章摘句,世之腐儒”。
“何必治经典”的反问,堵住了东吴群儒的嘴,接下去,诸葛亮便得以结合天下形势,表达自己的抗曹之策了。
运用示例
当今社会“返传统化”思潮的出现,无非是由于一些人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满当今世界的新思想,又无法自己创造出新思想,因此只得“治经典”罢了。他们寻找经典,追随古人的思想,渴望走进古人的生命,但并不是真正意识到了古代思想有利于当下。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真正的哲学都是当世的精华。显然,思想的利弊必须要放在特定的时代中去评判,只要思想能够有利于当代的新生命,可以解决当世新问题,那它就是有利于当代社会的思想,而不必问语出何处、治何经典。
反之一味地浸润在古代思想的海洋里,不免会造成“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的惨剧。我甚至有些怀疑,一些只知古人思想的“学者”是在故意抛弃当代思想,无视现代的新问题,他们一个猛子扎进古人思想的海洋,却自视高人一等,批评起那些不拘泥于治何经典、真正在思考当代社会弊病的有志之士来。
治经典是为了让我们学习如何去寻找治社会的方法,绝不是大张旗鼓地问别人治何经典。因此,只有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放弃一厢情愿的无望与不切实际的奢求,转向思考当下,才是治经典的真正意义所在。
———江苏省苏州中学高三张苏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