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

来源 :文理导航·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uyus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我连年从事毕业班的教学工作。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紧张的复习时间和如山般的各种复习资料,使得我和我的学生疲于奔命,使得我的课堂只有我一个人的声音,学生在课上可做的事情也只有“听”和“写”。虽然课堂气氛十分沉闷,但我认为,这才是高效课堂,只有这种课堂才适应毕业班的教学,才能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才能迅速提高学生的成绩。
  可是,一件意外事情的发生,彻底打破了我的这一观念。
  新学期开始了,我又被安排在了毕业班的岗位上。这个学期开学初的各种学习、培训出奇的多,搞得我头晕脑涨,焦头烂额。连续学习四天后,还来不及休息,就马上要去给学生上课。虽然没有时间备课,可是我没有任何的紧张和惊慌。因为这套教材我已经连续教了六个年头了,虽谈不上是滚瓜烂熟,倒背如流,但也算得上是成竹于胸了。
  上课铃响后,我拿着上面做满标记的年年用的“教材”和课件走进课堂。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就开始了新课的教学。精彩的导入之后,我反身在黑板上书写了新课的课题《我们崇尚公平》。突然,下面骚动起来,我看到学生都在下面小声议论起来。难道是我写错字了吗?我又仔细看了一遍黑板上的字,没错啊!“怎么回事?”我带着略微生气的口气问道。“老师,你写的课题我们书上怎么没有啊?书上的第一课是《责任与角色同在》。”一个学生不知所措地回答道。“什么?没有?不可能啊!把书拿来我看看!”天啊,怎么会这样!今年的教材怎么变了。这可怎么办啊?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课堂上一旦出现意外,教师首先不能慌张,要镇定,迅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快速看了一眼课题: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直觉告诉我,这一课的内容应该不难,何不放手让学生试着讲一讲呢!反正我也没备课,死马全当活马医吧,三个臭皮匠,怎么也能赶上我这个“诸葛亮”吧。
  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我把学生分成三组,每组负责一个框题的讲解。给学生15分钟的时间做准备,并且可以用我的电脑上网查阅资料。布置完要求后,学生马上行动起来。有归纳知识结构的,有上网查找资料的,有设计板书的,有准备讲解的。连上课从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也积极参与进来,一起出谋划策,课堂气氛好不热闹。
  15分钟后,各组准备就绪,开始了展示环节。学生们的讲解虽有些稚嫩,有些地方甚至还有点缺陷,但学生们认真听讲的程度是我从未见过的。整整的一节课,都是学生在探究,在发现,在提出问题,我好像成了一个局外人。而他们经过自己劳动后的收获会更让他们有成就感,相信他们的记忆会更深。通过课堂检测,我发现这一节课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牢固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课后,我陷入深深的反思之中。当今的讲台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舞台,而成为师生知识、智慧共同展示的舞台。课堂上,只要我们给学生一个展示的空间,他们就会给我们一个惊喜。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我们的教学中,只要我们给敢于放手,给学生一次创新的权利,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这样他们就会迸发思维的火花,使我们的课堂变的有生命力,让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而且作为教师也能从学生身上学到很多的东西。想一想,本节课,如果是我去讲,孩子们听,课堂会多么枯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又会多么难受,而且知识的掌握程度会有这么深吗?有时在课堂中,适当放手,会有意外的惊喜和收获,作为老师,何乐而不为呢?
  那么,如何放手呢?我们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在教学目标上,要明确学生的学习,不但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终身受益。
  在教学观念上,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培养他们自觉阅读,提出问题,释疑归纳的能力。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些问题是能够自己解决的,即使解决不了,或者出现错误,也是一种经历,一种历练,也能获得一种经验。
  在对学生的态度上,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说错话,要让学生敢于纠正教师本人的错误,像孙维刚老师一样,鼓励孩子"反对"自己,"打倒"自己。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我也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发掘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尽量做到基础分流,弹性管理。尽量让学生发现问题,尽量让学生质疑问题,尽量让学生标新立异。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改变单一的“满堂灌”或“满堂问”的教学形式,给学生一定空间和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归纳和总结。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确保每个学生在小组交流和表现的机会。这时间包括学生的思考时间、讨论时间和深入探究问题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热烈的讨论、亲自动脑,亲自动手,不等不靠,不会将问题结果完全寄托于老师的传授,而是在积极主动的探索。学生的疑惑之处也可以改变教师"一言堂"解疑释难的方式,可以把问题交给学生,组织学生讨论,辨析。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分歧,教师也不要忙于下结论,下断语,而是让学生各自申辩自己的理由,展示争论才是我们的理想境界,不管争论双方所持观点正确与否,学生都能在争论中锻炼了思维能力。
  大胆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每一堂课都有精彩的表现,激励、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应有的收获与进步,这是我们正在努力的。相信他们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无数惊喜!
其他文献
教书十年,扮演了七年班主任角色,在“摸爬滚打”中,也品尝过鲜花掌声给予我的快慰,但最为刻骨铭心的却是那些亲历的种种酸甜苦辣的事例,尤其是转变问题学生这些事例让我感触颇深。  曾经在一本书上读到过这样一些话:  “受到关爱,得到尊重与信任,是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有被爱的饥渴感。”  “教师对学生要有医生的心肠,决不能有医生的眼光”。  “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从这些话
期刊
一、生本教育的学生观  生本教育的学生观就是指教育摆脱了应试束缚之后,是怎样从总体上看待教育对象——学生的。我认为,学生观的核心就是“学生主体观”。应试教育的实质,就是要把学生变成“考试机器”,变成背诵标准答案的书呆子,变成电脑的一个“硬盘”储存器,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应试“客体”!这样的学生哪来的主体意识?  因此,我们必须把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从“满堂灌”和“我打你通”的应试
期刊
所谓特殊学校“生活教育”是指以职业教育为中心,同时将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的综合性职业教育。这一教育模式是与单纯的以抓技能教学为主的职业教育有根本区别的。前者关注的是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其目的是要更好的培养残疾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而后者与前者相比,则可被看作“生存教育”,重视的只是学生的职业技能,往往会使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由生存到生活,是残疾人人生质的飞跃
期刊
2002年,我第一次参加河北省作家代表大会。那次会上认识了金赫楠,彼时她大学毕业刚刚入职河北省作家协会,和其他会务人员一起,在会场忙来忙去,当时的印象,就是一个青涩未褪的女学生。之后数年,我和金赫楠并无什么来往,偶尔见面,也仅点点头打个招呼而已。那时,我还在张家口工作,是河北作协文学院的签约作家,每年到省作协开两次会,某次和另外一个作家一起到作协遇见金赫楠,那个作家称她金老师,我赶紧也称呼金老师—
期刊
作者简介:  金赫楠,1980年生,河北保定人,就职于河北省作家协会创研部,从事当代作家作品研究和文学批评写作。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五届高研班学员,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三届客座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在《文艺报》《文学报》《百家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发表过若干文章,著有评论集《我们这一代的爱和怕》。曾获河北省第十二届文艺振兴奖、首届孙犁文学奖、“四个一批”优秀人才、《文学报》第三届
期刊
尔容是一个从基层公务员成长起来的青年女作家。由于共同的爱好和相似的经历,我得以有机会经常与她切磋文学创作。从《相爱不说再见》一书的创作,我也深切地体会到尔容对文学的追求与执著。  小说《相爱不说再见》,以一个濒临倒闭的文学期刊为背景,描绘以铁娃、一刀、老李等一批边缘文化人的生存状态,通过展现人物在爱情与事业上的双重挣扎,揭示了当代文化产业和文化人面临的困境与迷茫,选择与挑战。  尔容从文学树杂志艰
期刊
曹军庆的长篇小说《影子大厦》从一段令人匪夷所思的人物关系说起,围绕着龙贵大厦的兴衰,将金钱帝国的辉煌与覆灭逐一铺陈开来。  龙贵大厦在幸福县城具有地标意义,其建筑造型从某一个角度看去就像是古代的官帽,从中已然透露出李贵书对荣华富贵的追求。小说主人公李贵书的发家史简单又复杂,作为黑帮刀枪剑影中的优胜者,他的成功有赖于蔡枭龙的成全。在与剑帮徐飞虎的决斗中,李贵书误打误撞闯进了蔡枭龙栖身的残垣断壁,并在
期刊
一、为“中国大地上最基层的写作者”倾心折节  阅读王新民先生评论集《精神脐带》(长江出版社2014年12月)的过程中,一个文学界亘古常新的叩问不时跃上心头:作家“写什么”、“怎样写”以及“为什么写”;对于评论家来说,自然就是“评什么”、“怎样评”,以及“为什么评”了。前两个属于文本呈现的显性问题,后一个则是关涉到写作驱动力的隐性问题。在评论界,有“批评即选择”之说,这其实是对“评什么”的重复和强调
期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成了学生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装备。说是与家长联系起来方便,我总是告诉他们,初中生最好不要带手机,可他们并没有许听从我的劝告,还是继续带手机上学,许多学生还用手机发短信,玩游戏。  一天放学前,我班孙乐欣来到我办公室,告诉我:‘‘老师我的手机昨天不见了。我当时心里直埋怨:“让你不要带到学校来,非要带,真是的。可嘴上还得安慰她:“别着急,想一想还会放到哪里?”再问问别的同学,
期刊
在思想文化领域,“游戏”很早就被智者们视为事关人世终极价值的脱俗升华之道。亚里斯多德用“闲暇”和“觉识”阐释审美,孔子推崇的“游于艺”也跟人的全面发展有关。自从康德提出“游戏论”以解释审美判断力这一先验性问题以来,思想家们对于游戏问题的思考日渐深入开阔,比如,席勒用“游戏冲动”解决现代人的人格分裂问题、斯宾塞用“游戏活动”诠释艺术的起源问题,等等。进入20世纪后,游戏论更是延伸至思想文化的诸多领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