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命化教育是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它也是学生教育生活的一种方式,人从出生到成年之前需要受到不断地关怀,这样才能够顺利健康地成长,学生是国之希望、国之未来,对学生发展的关注就是教育最美好的事。文章探讨了生命化教育所具有的内涵,根据内涵阐释了生命、教育、生活这三者的关系,以及生命化教育对学生发展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生命教育 学生发展
0 引言
素质教育是我国针对应试教育弊端于二十世纪末提出的新型教育模式,對改变旧有的教育状况有着积极的作用,2001年起我国进行了一场全面的自上而下的不同于以往的教育改革,这场教育领域的改革在秉承了素质教育“两全一高”基本要求的同时,又鲜明地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教育目的就在于实现人在可能方向上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股清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张文质的生命化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生命化教育是全新的教育,它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相契合部分但更多地是对实践的强调与对生命在教育中的深刻思考。当所面临的教育对象是纯真无邪的学生个体时,对教育目的纯粹是为了考试的原在教育人们不得不发出质疑之声。对此,生命化教育为教育的展开,为学生自然本性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1 生命化教育的内涵
1.1 生命化教育是对可能健全生命的成全[1]
对人所施加的教育影响让生命绽放异彩,生命让教育更具意义,教育就是生命在场。生命化教育就是要用生命存在的方式去理解教育,就是要用生命色彩去感受教育,体味教育的难处。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本身发展的不完全,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种种可能,是人发展的先天基础,然而在现实的环境中人所面临的影响是不可期的,恰恰对生命施加从生命本身来看具有积极意义的教育无疑为人可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对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都具备了更健全发展的可能性,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内在地蕴含了这种更健全的可能性。生命化教育就是要培植人对生命的珍爱,要让每一个人都有过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意识,引导人对更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
1.2 生命化教育是顺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1]
“自然”在道家眼里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即指人类身临其中的环境,是自然界的一切;第二层含义指事物本身发展所遵循的规律。对鲜活的生命个体,向他们所施加的教育必定尊重生命的规律,这不是教育的倒退,这是教育适用的表现,这不是教育为生命所支配,而是教育为生命的发展服务。在生命发展的旅途中,教育才真正找到与其目的相适应的一面。生命化教育是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它的最初的根据是从人的生命自然中找到的。它不在人的自然天赋之外有所奢求,但它珍视每个人的自然天赋中的一点一滴。
1.3 生命化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
“以人为本”是生命化教育的重要理论来源,教育:不仅仅是能让每个个体真正平等地得以尊享它,还在于这种享受能够充分地展现生命的独特趣味。生命化教育遵从生命发展的规律,这就使得每一个学生本身的别人不曾有也不会有的特质得以萌芽和生长,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善待学生,他们的智慧将得到开启,个性将得以飞扬。学生的个性从而得以在生命化教育中体现。
1.4 生命化教育是人的心灵觉悟的教育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心灵的觉悟,最重要的就是人生意义的觉悟。
教育在于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在于开启学生的心智,要让学生感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使学生的心灵达到纯然至善的境地,活灵活现的人格得以显现出来,生命化教育是学生心灵觉悟的催化剂,是学生自身主动自发完成自己活动的无形引擎。当学生真正地感觉到了“本我”并能够不断地“超我”,人生的意义对学生而言将不是不可企及的事情,生命化教育将成为一种范本的教育。
2 生命-教育-生活
生命、教育、生活这三个和学生紧密联系的方面不能仅看作为简单的概念,在学生的发展问题上应当也理应成为三个重要的命题。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教育活动又不是冰冷的,要能够开展第一性的要有人的参与,因其所面临对象是活生生的个体,才使得教育在生命的原点找到了教育所追求的意义。教育不是学生生活的全部,但是教育可以成为学生的生活[2],他们的生命在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生活里得到自然伸展,他们的生活便可认为在与其生命相紧密关联的环境中延绵不绝,生生不息地发展。儿童生命的存在使得教育能够在儿童的生活中开展,生命的变化为教育在生活中对儿童施教创造了最本真的条件。从这个角度来看,生活包容了生命,生命就是在活动中的舒展,两者近乎具有本质的一致性,梁漱溟先生把生活等同于生命。他说: “生命与生活,在我说实际上是纯然一回事;一为表体,一为表用而已,‘生’与‘活’二字,意义相同,生即活,活亦即生。惟‘活’与‘动’则有别。所谓‘生活’者,就是自动的意思。”“生命是什么?就是活的延续。”[4]
生命,生活,教育这三者在学生的世界里得到了完全的统一。学生首先是以生命的形式来到世界上,其次才有了自己的生活,不论这样的生活是否对学生有教育意义,作为教育者必须承认的是学生自己真实地参与了自己的生活,对学生而言要生活必须有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存在是能够实现自己有意义生活的前提,学生自己鲜活的生活场景为施加教育提供了可能性,使得教育成为可能。承认生命的存在性并以此为起点,生命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学生生活所具有的意义才能真正地摆脱工具理性的束缚,从而自觉地实现着学生的发展并创造从属自己内在目的的教育。
3 生命化教育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当下我国的教育改革要求实现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动技术这五方面的发展,对学生而言实现均衡而不失个性的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生命化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要充分地展现一个学生不同于其他人独特的一面,让学生的生命在教育的金色殿堂中实现自然的发展。 3.1 具有生命化特征的德育与智育能够实现学生心智的协调和平衡
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与学生的智能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学生特别是处于萌发状态的生命,他们的心理结构及状态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对学生施加教育无外就是在所有可能的方向中选择适合学生生命的展现方式,并对这种可能的方式加以影响。在个体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要面临一些发展中的矛盾,要顺利地度过这样的关键阶段就是要采用相应的教育影响去消解这样的矛盾。当矛盾消解后学生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发展。与此同时,学生会有不同的表现行为,学生品行之表现即为其德行之外化。
生命化教育顺从了生命变化的自然规律,承认生命的存在是教育的起点。学生的智力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发展将是教育中最美妙的事情,各种不适应的状态在这里将得到协调和平衡,智力结构的发展是完全的,教育要让生命在场,其德行的发展是至美的。
3.2 具有生命化特征的体育和美育让学生真正地认识自我、欣赏自我实现心身的完形
教育中最伟大的工程就在于对心灵的塑造,最终达到身心合一。体育教育和美学教育都具有艺术的特征,每个学生都有通过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的权利和能力,他们所具有的表达方式在他们看来都是最适合自己的。通过自己的形体表达学生自己对美的理解,对美的感悟,这是生命的艺术。世界上其实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感悟美的心灵,生命化的美学教育让学生更能体悟美的东西就在我们的周围,让学生感受对称性中的破缺,平衡态之外的非平衡态、非线性变化之中的线性变化,自相似现象中的美感,这些将给学生心灵强烈的震撼。生命化教育认为这些都是美的事情,看似平常的运动课或者歌唱不再成为与学生无关的事情,相反它演变成了学生生活中最富有意义的事。
3.3 具有生命化意义的劳动技术教育为学生性灵的抒发提供了途径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体味生命在劳动中的伟大创造。一座座的高楼大厦,一层层的梯田,一片片的人造绿洲无不凝结着生命的智慧,深入实际的劳动生活特别是体力劳动,而不是静坐在教室之中更能让学生接受生活的教育,来源于生活的教育对学生而言更具整体性,其立体感更强,相比于文字的表述这样的教育更能启发心灵,它为学生性灵的抒发提供了好的途径。
宏观上,生命化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整体的、一贯的、连续的这几个方面不存在哪一方面更具优势;在微观上,只不过有所侧重不同。只有这样生命化教育才能成为个性化的教育,才是对可能健全生命的成全。
参考文献:
[1]黄克剑.生命化教育须从随顺人的生命自然說起[J].福建:福建论坛,2007(4).
[2]杜威撰,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马秋帆,梁漱溟.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关键词:生命教育 学生发展
0 引言
素质教育是我国针对应试教育弊端于二十世纪末提出的新型教育模式,對改变旧有的教育状况有着积极的作用,2001年起我国进行了一场全面的自上而下的不同于以往的教育改革,这场教育领域的改革在秉承了素质教育“两全一高”基本要求的同时,又鲜明地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教育目的就在于实现人在可能方向上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股清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张文质的生命化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生命化教育是全新的教育,它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相契合部分但更多地是对实践的强调与对生命在教育中的深刻思考。当所面临的教育对象是纯真无邪的学生个体时,对教育目的纯粹是为了考试的原在教育人们不得不发出质疑之声。对此,生命化教育为教育的展开,为学生自然本性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1 生命化教育的内涵
1.1 生命化教育是对可能健全生命的成全[1]
对人所施加的教育影响让生命绽放异彩,生命让教育更具意义,教育就是生命在场。生命化教育就是要用生命存在的方式去理解教育,就是要用生命色彩去感受教育,体味教育的难处。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本身发展的不完全,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种种可能,是人发展的先天基础,然而在现实的环境中人所面临的影响是不可期的,恰恰对生命施加从生命本身来看具有积极意义的教育无疑为人可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对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都具备了更健全发展的可能性,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内在地蕴含了这种更健全的可能性。生命化教育就是要培植人对生命的珍爱,要让每一个人都有过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意识,引导人对更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
1.2 生命化教育是顺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1]
“自然”在道家眼里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即指人类身临其中的环境,是自然界的一切;第二层含义指事物本身发展所遵循的规律。对鲜活的生命个体,向他们所施加的教育必定尊重生命的规律,这不是教育的倒退,这是教育适用的表现,这不是教育为生命所支配,而是教育为生命的发展服务。在生命发展的旅途中,教育才真正找到与其目的相适应的一面。生命化教育是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它的最初的根据是从人的生命自然中找到的。它不在人的自然天赋之外有所奢求,但它珍视每个人的自然天赋中的一点一滴。
1.3 生命化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
“以人为本”是生命化教育的重要理论来源,教育:不仅仅是能让每个个体真正平等地得以尊享它,还在于这种享受能够充分地展现生命的独特趣味。生命化教育遵从生命发展的规律,这就使得每一个学生本身的别人不曾有也不会有的特质得以萌芽和生长,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善待学生,他们的智慧将得到开启,个性将得以飞扬。学生的个性从而得以在生命化教育中体现。
1.4 生命化教育是人的心灵觉悟的教育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心灵的觉悟,最重要的就是人生意义的觉悟。
教育在于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在于开启学生的心智,要让学生感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使学生的心灵达到纯然至善的境地,活灵活现的人格得以显现出来,生命化教育是学生心灵觉悟的催化剂,是学生自身主动自发完成自己活动的无形引擎。当学生真正地感觉到了“本我”并能够不断地“超我”,人生的意义对学生而言将不是不可企及的事情,生命化教育将成为一种范本的教育。
2 生命-教育-生活
生命、教育、生活这三个和学生紧密联系的方面不能仅看作为简单的概念,在学生的发展问题上应当也理应成为三个重要的命题。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教育活动又不是冰冷的,要能够开展第一性的要有人的参与,因其所面临对象是活生生的个体,才使得教育在生命的原点找到了教育所追求的意义。教育不是学生生活的全部,但是教育可以成为学生的生活[2],他们的生命在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生活里得到自然伸展,他们的生活便可认为在与其生命相紧密关联的环境中延绵不绝,生生不息地发展。儿童生命的存在使得教育能够在儿童的生活中开展,生命的变化为教育在生活中对儿童施教创造了最本真的条件。从这个角度来看,生活包容了生命,生命就是在活动中的舒展,两者近乎具有本质的一致性,梁漱溟先生把生活等同于生命。他说: “生命与生活,在我说实际上是纯然一回事;一为表体,一为表用而已,‘生’与‘活’二字,意义相同,生即活,活亦即生。惟‘活’与‘动’则有别。所谓‘生活’者,就是自动的意思。”“生命是什么?就是活的延续。”[4]
生命,生活,教育这三者在学生的世界里得到了完全的统一。学生首先是以生命的形式来到世界上,其次才有了自己的生活,不论这样的生活是否对学生有教育意义,作为教育者必须承认的是学生自己真实地参与了自己的生活,对学生而言要生活必须有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存在是能够实现自己有意义生活的前提,学生自己鲜活的生活场景为施加教育提供了可能性,使得教育成为可能。承认生命的存在性并以此为起点,生命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学生生活所具有的意义才能真正地摆脱工具理性的束缚,从而自觉地实现着学生的发展并创造从属自己内在目的的教育。
3 生命化教育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当下我国的教育改革要求实现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动技术这五方面的发展,对学生而言实现均衡而不失个性的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生命化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要充分地展现一个学生不同于其他人独特的一面,让学生的生命在教育的金色殿堂中实现自然的发展。 3.1 具有生命化特征的德育与智育能够实现学生心智的协调和平衡
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与学生的智能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学生特别是处于萌发状态的生命,他们的心理结构及状态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对学生施加教育无外就是在所有可能的方向中选择适合学生生命的展现方式,并对这种可能的方式加以影响。在个体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要面临一些发展中的矛盾,要顺利地度过这样的关键阶段就是要采用相应的教育影响去消解这样的矛盾。当矛盾消解后学生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发展。与此同时,学生会有不同的表现行为,学生品行之表现即为其德行之外化。
生命化教育顺从了生命变化的自然规律,承认生命的存在是教育的起点。学生的智力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发展将是教育中最美妙的事情,各种不适应的状态在这里将得到协调和平衡,智力结构的发展是完全的,教育要让生命在场,其德行的发展是至美的。
3.2 具有生命化特征的体育和美育让学生真正地认识自我、欣赏自我实现心身的完形
教育中最伟大的工程就在于对心灵的塑造,最终达到身心合一。体育教育和美学教育都具有艺术的特征,每个学生都有通过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的权利和能力,他们所具有的表达方式在他们看来都是最适合自己的。通过自己的形体表达学生自己对美的理解,对美的感悟,这是生命的艺术。世界上其实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感悟美的心灵,生命化的美学教育让学生更能体悟美的东西就在我们的周围,让学生感受对称性中的破缺,平衡态之外的非平衡态、非线性变化之中的线性变化,自相似现象中的美感,这些将给学生心灵强烈的震撼。生命化教育认为这些都是美的事情,看似平常的运动课或者歌唱不再成为与学生无关的事情,相反它演变成了学生生活中最富有意义的事。
3.3 具有生命化意义的劳动技术教育为学生性灵的抒发提供了途径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体味生命在劳动中的伟大创造。一座座的高楼大厦,一层层的梯田,一片片的人造绿洲无不凝结着生命的智慧,深入实际的劳动生活特别是体力劳动,而不是静坐在教室之中更能让学生接受生活的教育,来源于生活的教育对学生而言更具整体性,其立体感更强,相比于文字的表述这样的教育更能启发心灵,它为学生性灵的抒发提供了好的途径。
宏观上,生命化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整体的、一贯的、连续的这几个方面不存在哪一方面更具优势;在微观上,只不过有所侧重不同。只有这样生命化教育才能成为个性化的教育,才是对可能健全生命的成全。
参考文献:
[1]黄克剑.生命化教育须从随顺人的生命自然說起[J].福建:福建论坛,2007(4).
[2]杜威撰,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马秋帆,梁漱溟.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