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海子作为当代诗歌史上一个坐标式的存在,有着与其他诗人截然不同的特质,他既与普通抒情诗人不为同流,也与前期优秀现代诗诗人有很大差异,而长期以来人们常常将悲观主义和悲剧精神相混淆,事实上悲观主义和悲剧精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文学中的指向也是不同的——悲观主义是阴柔的,回避的,而悲剧精神则是阳刚的,壮烈的,海子诗中所反映出的悲剧精神出现则代表了一个高度——怎么样去看待海子诗歌中的悲观主义和悲剧精神?为什么说海子有这样坐标性的意义?本文将结合海子与其诗歌的具体分析来讨论这几个问题。
关键词:海子;悲观意识;悲剧精神
一、海子的坐标式意义
悲观主义和悲剧精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产生的最初感情是相似的,但是所指的方向却有差别,“悲观主义,泛指对宇宙、社会、人生悲观失望的态度、观点和理论。”而悲剧精神,“悲剧的精神是为了崇高的理想全力以赴,并愿为这理想的实现抛弃一切......悲剧的精神,不是指成功的精神,而是一种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悲剧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是要建立在悲观主义上的,悲观,实际上是一种远见,悲观主义是远见之后流露出的伤感,而悲剧精神,是远见之后的上升,在悲观之后的“作为”精神。悲观主义,是东方文化的重心,悲剧精神,是西方文化的重心,它们都是一种“悲观的意识”,在海子——这位具有典型意义的经典抒情诗人的诗中,这种情感的表现非常明显。
在文学上,这种“悲观意识”往往是伟大的文学作品不能脱离的一个特点,因为这种精神意识大多意味着一种对世界与历史的承担,以及对人类精神的守卫与奉献,中国新诗的发展中不乏具有这般意识的诗人,如早期的艾青、穆旦、食指、北岛等等,他们在诗中拷问现实、向往理想、诅咒黑暗、搏击悲剧,他们对历史与现实义无反顾地承担,但海子却成为一个坐标式的存在——他与一般的抒情诗人有天差地别,也与此前具有“悲观意识”的诗人不同。
海子比起普通抒情诗人要高许多层次。往往中国的文学家,尤其是诗人会有“悲观主义”色彩,很多人对海子的印象是这样的——一个选择背弃世界的人,并且海子的诗有这样几个难以脱离的主题:“死亡”、“黑夜”、“孤独”、“疲倦”,例如海子的《黑翅膀》,这首诗很容易带给读者忧伤的情绪,海子在日喀则的旅途中写下这一首黑夜的诗,让人联想起中国古典诗歌中羁旅他乡、惆怅满怀的游子,这种旅途中感受到的不安、忧伤、孤寂之感是带有悲观主义色彩的,带给读者以孤独、漂泊的共鸣,但海子并不只是单纯去流露伤感之情,海子其实对自己就有一个定位:“有两类抒情诗人,第一种诗人,他热爱生命,但他热爱的是生命中的自我,他认为生命可能只是自我的官能的抽搐和内分泌。而另一类诗人,虽然只热爱风景,只热爱景色,热爱冬天的朝阳和晚霞,但他所热爱的是景色中的灵魂,是风景中大生命的呼吸。”海子划分出这样两类抒情诗人,我们可以了解海子是不愿做“第一种”反复陈述个人感情、玩弄文字修辞、分泌个人情感的自我的、自私的诗人的,而相对的,这另一类诗人说的就是海子他自己,他追寻世界的灵魂,所以说海子的意义,不仅在于他的抒情诗歌感情真挚坦诚、想象丰富奇特、文辞贴切生动,更在于他所指向的更宽广而深厚的内涵,它包含着更深的哲学价值和高尚的精神品格。要说明的是,海子所写的“死亡”、“黑夜”、“孤独”、“疲倦”并不与其他抒情诗人一样局限在这一主题里反复呻吟并且关注个人的情绪胜于关注人类在这些意象中的命运......它们肩负着更深的指示和隐喻,在《黑翅膀》的诗中,海子所描绘的不单纯是旅居的孤单之情,更指向人类的虚无、人生的遥远,带着“黑翅膀”追逐着“北方的七星”,它展露出更高尚的审美精神,体现出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悲剧认识、对世界的悲剧关照,以及产生的崇高悲剧性精神,他有著强烈使命感与责任感,他直击诗歌、事物、生命的内核,这是他不能与普通抒情诗人划分于同等的原因。
而另一方面,海子与前期优秀诗人也有着不同,海子的作品中这种“悲观意识”有另一般意义,原因在于——海子生活的社会背景与他的创作心态有着特殊性,这使得他的作品里“悲观意识”与此前的新诗不同,海子的诗歌中也有这样的“悲观意识”,但是这种意识所蕴含的情感内涵与特质有着更纯粹、更形而上的色彩,他往往以一个赤子的形象出现,海子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也就是说,是土地的儿子、麦地的儿子、太阳的儿子,最纯朴的事物的忠诚拥护者,他对自己这个身份的定位也使他与“土地”、“太阳”、“村庄”等等带有原初、永恒、历史象征意味的词语难以割断联系,因此他的诗也是“农民的儿子”对宏大的元素世界的赤诚关照,他的找寻是精神色彩高于现实色彩的,在海子的诗歌中,我们很容易读到纯粹的美感,完美的理想,上升至寻找人类价值与意义的。
通过与其他诗人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海子写诗“是为了生命大人格的逐步实现,而不是以生命经营作为文字和功利的诗。”也不仅仅为现实、小范围的群体、民族等等讴歌,他观照着更广博的现实存在与历史精神。
二、海子与悲剧精神
长期以来人们常常将悲观主义和悲剧精神相混淆,但悲观主义和悲剧精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文学中的指向也是不同的——悲观主义是阴柔的,回避的,而悲剧精神则是阳刚的,壮烈的,悲剧精神是西方文化的重心,悲观主义作为东方文化的重心,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占有很大的比重,中国的诗词歌赋以及散文,悲观主义的作品更多,并且许多“乐”,也从“忧”中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解忧”、“忘忧”这样产生的“乐”等等也属于悲观主义的一种,可以说是“笑着在哭”,而悲剧精神的极致是酒神精神,产生的是“极乐”,这与东方文化中的“乐”是有很大区别的,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悲剧精神的艺术家是比较少见的,海子是这些稀少而珍贵的文学家之一,尤其在现代诗中,海子的审美追求对之后的作家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悲剧精神往往与沉重的感情、承担意识、献身精神联系起来,在海子的诗歌中,它以一种抽象、纯粹的形式存在,因此在诗歌中,海子的形象往往是圣洁的、美好的、勇于献身的,在他的诗歌《以梦为马(或祖国)》中,海子“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在“万人都要将此火熄灭”的时候做这样悲剧性的挺进,受尽黑夜与痛苦的煎熬,孤身举火,做“远方忠诚的儿子”,悲剧精神就是在与磨难抗争中产生的,而这种精神的终点是向上的。
海子在工作之后的生活实际上很孤独,他的生活并不如意,也缺乏他人的了解,海子曾在和他的朋友散步时说道:“有喜欢我的诗的女孩,但没有给我做饭的女孩。”海子生命中有过交往的有四五个女孩,但是最后都没有走在一起,另外海子在北京工作,十分想念家乡安徽,一直受着回乡的念头的折磨,但海子在经历了精神上的挣扎与痛苦之后,并没有像一般文人一样,流于自怜自伤,而是产生了这样一种纯净、真诚的感情,告诉世界他仍然眷恋凡俗、热爱美好,而且无私、热情,这是十分可贵的,正是因为诗中的这份单纯而真实,打动了无数的读者。而悲剧精神的结局,也正是走入一道纯粹的白光之中,它的真谛是寻找光明,像海子在《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中所说:“忍受你的痛苦直到产生欢乐。”海子在自己的生命中忍受痛苦,用悲剧性的目光去寻找曙光,去向往“以梦为马”的“远方”与“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景象,在一路的苦途之后,海子所指向的是光明、美好的圣殿,幸福、胜利的顶峰,灿烂、温暖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将以太阳胜利。
参考文献:
[1].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32.
[2].田本相,黄爱华.简明曹禺词典[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152.
[3].海子.海子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204.251.
[4].西川编.海子诗全编[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914.
[5].燎原.地图与前景[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92.
作者简介:
戴琳琳,(1997-)女,汉族,江苏扬州人,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关键词:海子;悲观意识;悲剧精神
一、海子的坐标式意义
悲观主义和悲剧精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产生的最初感情是相似的,但是所指的方向却有差别,“悲观主义,泛指对宇宙、社会、人生悲观失望的态度、观点和理论。”而悲剧精神,“悲剧的精神是为了崇高的理想全力以赴,并愿为这理想的实现抛弃一切......悲剧的精神,不是指成功的精神,而是一种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悲剧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是要建立在悲观主义上的,悲观,实际上是一种远见,悲观主义是远见之后流露出的伤感,而悲剧精神,是远见之后的上升,在悲观之后的“作为”精神。悲观主义,是东方文化的重心,悲剧精神,是西方文化的重心,它们都是一种“悲观的意识”,在海子——这位具有典型意义的经典抒情诗人的诗中,这种情感的表现非常明显。
在文学上,这种“悲观意识”往往是伟大的文学作品不能脱离的一个特点,因为这种精神意识大多意味着一种对世界与历史的承担,以及对人类精神的守卫与奉献,中国新诗的发展中不乏具有这般意识的诗人,如早期的艾青、穆旦、食指、北岛等等,他们在诗中拷问现实、向往理想、诅咒黑暗、搏击悲剧,他们对历史与现实义无反顾地承担,但海子却成为一个坐标式的存在——他与一般的抒情诗人有天差地别,也与此前具有“悲观意识”的诗人不同。
海子比起普通抒情诗人要高许多层次。往往中国的文学家,尤其是诗人会有“悲观主义”色彩,很多人对海子的印象是这样的——一个选择背弃世界的人,并且海子的诗有这样几个难以脱离的主题:“死亡”、“黑夜”、“孤独”、“疲倦”,例如海子的《黑翅膀》,这首诗很容易带给读者忧伤的情绪,海子在日喀则的旅途中写下这一首黑夜的诗,让人联想起中国古典诗歌中羁旅他乡、惆怅满怀的游子,这种旅途中感受到的不安、忧伤、孤寂之感是带有悲观主义色彩的,带给读者以孤独、漂泊的共鸣,但海子并不只是单纯去流露伤感之情,海子其实对自己就有一个定位:“有两类抒情诗人,第一种诗人,他热爱生命,但他热爱的是生命中的自我,他认为生命可能只是自我的官能的抽搐和内分泌。而另一类诗人,虽然只热爱风景,只热爱景色,热爱冬天的朝阳和晚霞,但他所热爱的是景色中的灵魂,是风景中大生命的呼吸。”海子划分出这样两类抒情诗人,我们可以了解海子是不愿做“第一种”反复陈述个人感情、玩弄文字修辞、分泌个人情感的自我的、自私的诗人的,而相对的,这另一类诗人说的就是海子他自己,他追寻世界的灵魂,所以说海子的意义,不仅在于他的抒情诗歌感情真挚坦诚、想象丰富奇特、文辞贴切生动,更在于他所指向的更宽广而深厚的内涵,它包含着更深的哲学价值和高尚的精神品格。要说明的是,海子所写的“死亡”、“黑夜”、“孤独”、“疲倦”并不与其他抒情诗人一样局限在这一主题里反复呻吟并且关注个人的情绪胜于关注人类在这些意象中的命运......它们肩负着更深的指示和隐喻,在《黑翅膀》的诗中,海子所描绘的不单纯是旅居的孤单之情,更指向人类的虚无、人生的遥远,带着“黑翅膀”追逐着“北方的七星”,它展露出更高尚的审美精神,体现出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悲剧认识、对世界的悲剧关照,以及产生的崇高悲剧性精神,他有著强烈使命感与责任感,他直击诗歌、事物、生命的内核,这是他不能与普通抒情诗人划分于同等的原因。
而另一方面,海子与前期优秀诗人也有着不同,海子的作品中这种“悲观意识”有另一般意义,原因在于——海子生活的社会背景与他的创作心态有着特殊性,这使得他的作品里“悲观意识”与此前的新诗不同,海子的诗歌中也有这样的“悲观意识”,但是这种意识所蕴含的情感内涵与特质有着更纯粹、更形而上的色彩,他往往以一个赤子的形象出现,海子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也就是说,是土地的儿子、麦地的儿子、太阳的儿子,最纯朴的事物的忠诚拥护者,他对自己这个身份的定位也使他与“土地”、“太阳”、“村庄”等等带有原初、永恒、历史象征意味的词语难以割断联系,因此他的诗也是“农民的儿子”对宏大的元素世界的赤诚关照,他的找寻是精神色彩高于现实色彩的,在海子的诗歌中,我们很容易读到纯粹的美感,完美的理想,上升至寻找人类价值与意义的。
通过与其他诗人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海子写诗“是为了生命大人格的逐步实现,而不是以生命经营作为文字和功利的诗。”也不仅仅为现实、小范围的群体、民族等等讴歌,他观照着更广博的现实存在与历史精神。
二、海子与悲剧精神
长期以来人们常常将悲观主义和悲剧精神相混淆,但悲观主义和悲剧精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文学中的指向也是不同的——悲观主义是阴柔的,回避的,而悲剧精神则是阳刚的,壮烈的,悲剧精神是西方文化的重心,悲观主义作为东方文化的重心,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占有很大的比重,中国的诗词歌赋以及散文,悲观主义的作品更多,并且许多“乐”,也从“忧”中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解忧”、“忘忧”这样产生的“乐”等等也属于悲观主义的一种,可以说是“笑着在哭”,而悲剧精神的极致是酒神精神,产生的是“极乐”,这与东方文化中的“乐”是有很大区别的,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悲剧精神的艺术家是比较少见的,海子是这些稀少而珍贵的文学家之一,尤其在现代诗中,海子的审美追求对之后的作家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悲剧精神往往与沉重的感情、承担意识、献身精神联系起来,在海子的诗歌中,它以一种抽象、纯粹的形式存在,因此在诗歌中,海子的形象往往是圣洁的、美好的、勇于献身的,在他的诗歌《以梦为马(或祖国)》中,海子“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在“万人都要将此火熄灭”的时候做这样悲剧性的挺进,受尽黑夜与痛苦的煎熬,孤身举火,做“远方忠诚的儿子”,悲剧精神就是在与磨难抗争中产生的,而这种精神的终点是向上的。
海子在工作之后的生活实际上很孤独,他的生活并不如意,也缺乏他人的了解,海子曾在和他的朋友散步时说道:“有喜欢我的诗的女孩,但没有给我做饭的女孩。”海子生命中有过交往的有四五个女孩,但是最后都没有走在一起,另外海子在北京工作,十分想念家乡安徽,一直受着回乡的念头的折磨,但海子在经历了精神上的挣扎与痛苦之后,并没有像一般文人一样,流于自怜自伤,而是产生了这样一种纯净、真诚的感情,告诉世界他仍然眷恋凡俗、热爱美好,而且无私、热情,这是十分可贵的,正是因为诗中的这份单纯而真实,打动了无数的读者。而悲剧精神的结局,也正是走入一道纯粹的白光之中,它的真谛是寻找光明,像海子在《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中所说:“忍受你的痛苦直到产生欢乐。”海子在自己的生命中忍受痛苦,用悲剧性的目光去寻找曙光,去向往“以梦为马”的“远方”与“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景象,在一路的苦途之后,海子所指向的是光明、美好的圣殿,幸福、胜利的顶峰,灿烂、温暖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将以太阳胜利。
参考文献:
[1].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32.
[2].田本相,黄爱华.简明曹禺词典[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152.
[3].海子.海子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204.251.
[4].西川编.海子诗全编[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914.
[5].燎原.地图与前景[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92.
作者简介:
戴琳琳,(1997-)女,汉族,江苏扬州人,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